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7400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

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

2015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

1.(益阳)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NaOH溶液忘记了盖瓶盖。

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开始实验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

(1):

该溶液没有变质,为NaOH溶液。

猜想

(2):

该溶液全部变质,为Na2CO3溶液。

猜想(3):

该溶液部分变质,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

【设计方案】请你完善下表几组同学探讨的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可能出现的现象与结论

同学评价

第1组

若溶液变红,则猜想

(2)不成立

第2组同学认为:

此方案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第2组

若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是:

▲,则猜想

(1)不成立。

第3组同学认为:

此方案还不能确定猜想

(2)还是猜想(3)成立。

第3组

第一步第二步

若滤液不变红,则猜想

(2)成立;若滤液变红,则猜想(3)成立。

第1组同学认为:

不需过滤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更简单的操作方法是:

【探究实验】综合各小组的方案后,动手实验。

【结论与反思】NaOH溶液易与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

【拓展延伸】同学们设计了下列两套装置进行实验:

用胶头滴管吸取某种液体,锥形瓶中充入

一种气体或放入一种固体物质,挤压胶头滴管。

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气球明显胀大。

(1)甲装置中可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

▲。

(2)若乙装置中胶头滴管吸取的是稀盐酸,则锥形瓶中放入的固体可能是▲。

结论不正确的理由: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或其他合理答案)

产生沉淀的方程式:

Na2CO3+CaCl2===2NaCl+CaCO3↓(未配平不给分)

更简单的操作方法:

第2组实验结束后,让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或其他合理答案)

甲装置中可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或其他合理答案)乙装置中可能放入的固体:

Zn(或其他合理答案)

2.(资阳)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的无色溶液,老师叫各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

由此猜测:

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理论分析】为了确定该溶液,他们首先进行了分析:

(1)甲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____溶液。

(2)乙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__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倾去上层清液,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消失。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__。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实验反思】

(4)

丙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

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理论分析】

(1)氯化钠(或NaCl);

(2)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的原子个数为1,而标签中为2;(或碳酸氢根和硝酸根化合价为-1价,而标签中显示推断酸根为-2价)

【实验结论】(3)碳酸钠(或Na2CO3);Na2CO3+BaCl2=BaCO3↓+2NaCl;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实验反思】(4)

3.(宜宾)Mg与NH4Cl溶液反应,除生成一种盐外,还有气泡产生。

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假设与猜想】气体可能是HCl,NH3,H2中的一种或几种。

   

【查阅资料】 

  ① NH3+HCl=NH4Cl        ② NH3+H2SO4= (NH4)2SO4  

 

 

  【实验探究】 

  

(1)为确定是否含有HCl,将气体通入酸化的           溶液中,无沉淀产生,则该气体中无HCl。

 

  

(2)为了探究其他气体是否存在,又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①A中观察到           ,证明有NH3; 

 ②B中玻璃管内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H2;   

③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Mg与NH4Cl溶液反应生成盐,NH3和H2 。

写出化学方程式         。

  

【实验反思】综合以上信息和实验结论,有同学认为不需要单独检验HCl,就能证明HCl不存在。

请评价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填“是”或“否”),理由是         。

 

4.(南昌)实验中,小红误将氢氧化钠溶液当成酸滴加到金属铝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小红猜想是氧气;小敏猜想是氢气;小雨猜想是二氧化碳

其他同学认为小雨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利用图I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1)小红:

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

观察到,则她的猜想错误。

c

b

(2)小敏:

①用图II所示装置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

将管口a与(填“b”或“c“)端管口连接。

②反应一段时间,点燃干燥的气体,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

他的猜想正确。

【得出结论】锌和氢氧化钠反应生产氢气和偏铝酸钠(Na2ZnO2),

图II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讨论】有同学认为,小敏的实验方案有欠缺,步骤②中存在安全隐患,

理由是。

【反思提升】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自对试验中异常现象的大胆质疑,深入研究。

下列科学成果是通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出的是(填序号)。

A.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B.拉瓦锡深入研究前人忽视的异常现象发现了氧气

C.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提出猜想】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或反应物中不含碳元素)

【进行实验】

(1)木条不复燃

(2)C

【得出结论】Zn+2NaOH===Na2ZnO2+H2↑

【交流讨论】若氢气不纯,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反思提升】B

5.(南京)小明在做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于是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

【查阅资料】

(1)6H2SO4(浓)+2Fe

Fe2(SO4)3+6H2O+3SO2↑

(2)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

【进行猜想】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中可能有二氧化硫。

【实验探究】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并将E中收集到的气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爆鸣实验。

请帮助小明完成下表:

A中硫

酸浓度

实验现象

A中生成气体成分

B中品

红溶液

D中品

红溶液

爆鸣实验

实验一

98%

__________

不褪色

无爆鸣声

只有SO2

实验二

45%

稍有褪色

不褪色

有爆鸣声

实验三

25%

__________

不褪色

_________

只有H2

【实验结论】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不同,当硫酸浓度达到足够大时,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硫。

【义流反思】

(1)写出实验三中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实验二中发生爆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中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小明又将A装置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改过。

试分析增加的导管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导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实验探究】褪色(实验二)有SO2和H2。

(实验三)不褪色有爆鸣声(或声音很小)【义流反思】

(1)H2SO4+Fe=FeSO4+H2↑、2H2+O2

2H2O

(2)除去二氧化硫【拓展延伸】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逸出平衡试管内外的压强,防止停止加热时液体倒吸(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6.(襄阳)某兴趣小组发现了一包敞口放置的碱石灰样品,为探究其成分,同学们在实验室对这包碱石灰样品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

碱石灰是由CaO和NaOH固体混合而成,通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干燥气体。

熟石灰微溶于水,且溶于水放出的热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③BaCl2溶液显中性。

【提出猜想】根据资料,同学们分析碱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CaO、NaOH、Ca(OH)2、CaCO3和。

【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后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部分该样品于试管中,加少量水

无明显放热现象

碱石灰样品中不含CaO

继续加足量水,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从步骤②的试管中取少量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④将步骤③所得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思考与分析】

小杰同学经过分析认为步骤②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释与结论】

通过以上探究与分析:

可以得出该碱石灰样品一定含有的物质是;实验探究步骤④所得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有。

7.(宜昌)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实验一:

探究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如左图,分别将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①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硫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说明了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

左图是小鹏同学设计的对比实验,用于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能否反应。

小燕同学认为该实验设计不符合对比实验的基本原则,她的理由是。

实验二:

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三: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ABC

碘+水碘+汽油高锰酸钾+水

①小意同学做了如左图所示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中固体可溶,A中几乎不溶。

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②小明同学补充了如左图C所示实验,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8.(宜昌)某化学社团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相同的实验现象。

但从化学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其有本质的区别。

【现象分析】

实验一:

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迅速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振荡左侧试管(如右图)。

实验二:

用氧化钙代替氢氧化钠重复一次上述实验。

上述两个实验的相同现象之一是;

上述两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实验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化学方程式是;另一个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本质归纳】

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探究运用】

在探究白色粉末的组成时,要研究相同实验现象的本质区别。

实验三: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钡、碳酸钾和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该粉末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

小明同学认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钡;

小意同学认为小明的结论不准确,其理由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针对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小燕同学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步骤②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

(2)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无色,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是

(填化学式,下同);

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红色,则滤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原白色粉末的可能组成是或;

(3)小鹏同学认为,只需取少量滤渣B,加入过量的稀硝酸,若看到的现象是,就足以说明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碳酸钾和氢氧化钡。

9.(2015年宁波市)课外小科约老师继续探究铁粉和硫粉反应的实验:

他们各自取一定量的铁粉和硫粉均匀混合后堆放在石棉网上,在其中插入烧红的玻璃棒,反应立即发生。

拿掉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反应过程中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x产生。

反应结束后,都得到了黑色固体。

老师得到的黑色固体不会被磁铁吸引,而小科的却会被磁铁吸引。

(1)铁和硫的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气体x的化学式为▲。

(3)对比老师的实验结果,小科猜想自己得到的黑色固体可能是有剩余的铁或有生成的四氧化三铁。

小科想验证是否有铁剩余。

老师启发小科:

硫化亚铁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硫化氢气体,该气体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于是,小科认为正确连接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并进行实验,如果a处有水压出,就能验证有铁剩余。

①小科依次连接各装置的导管口:

e→▲→b→a。

(填“c→d”或“d→c”)

②老师指出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就此验正猜想。

请你帮小科说出不够合理的原因:

▲。

于是小科改进了实验设计,继续进行探究……

10.(乐山)生石灰是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俗称“石灰”。

工业上通过在石灰窑中煅烧石灰石制得“石灰”,其反应原理是:

CaCO3

CaO+CO2↑。

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刚出窑的“石灰”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刚出窑的“石灰”有那些成分?

【猜想】

.只有氧化钙

.只有碳酸钙

.既有氧化钙也有碳酸钙

【实验探究】

(1)甲同学从样品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

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

成立。

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

成立,其理由是。

(2)乙同学从样品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发现气泡产生。

乙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只有氧化钙,即猜想I成立。

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I成立,理由是。

(3)丙同学认为利用感觉温度变化的方法判断是否有氧化钙不可靠,他用水、酚酞试液和稀盐酸证明了猜想

成立,请完成他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

成立

【思考】使用“石灰”的建筑工地上常有一个大的石灰池,使用“石灰”时,先将生石灰倒入池内水中,一段时间后,再取用其中的石灰浆使用。

长期使用的石灰池内壁会逐渐增厚,其主要原因是。

(1)沉淀也可能是未溶解的氢氧化钙

(2)滴加的稀盐酸不足量

(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品加水溶解滴加酚酞

取样品滴加稀盐酸

溶液变红

有气泡产生

猜想

成立

思考:

氢氧化钙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难溶的碳酸钙。

11.(广东)“题23图”为某家长带小孩在下水道井盖小孔上点燃鞭炮发生爆炸的

画面。

要探究某下水道的可燃性气体成分:

[猜想](I)含可燃性气体CO;

(II)含可燃性气体CH4;

(III)含可燃性气体CO和CH4。

[收集气体]用大的可乐塑料瓶装满水,打开瓶盖用绳子吊入下水道中,用铁钩将矿泉水瓶倒转,使,将瓶提到井口迅速盖好瓶备用。

[进行实验]

步骤

实验搡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导出瓶中气体,,通过装有的洗气瓶。

目的是除CO2等酸性气体。

再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目的是除去。

将步骤

(2)的气体导出点燃;

①用吸附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石棉贴在小烧杯内壁,再把小烧杯斜罩于火焰上方;

②用内壁粘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于火焰上方。

无水硫酸铜

烧杯内壁变浑浊。

 

证明有H2O生成;

证明有生成。

[作出判断]根据上述实验现象,甲同学认为猜想III正确;而乙同学认为甲的判断不严谨。

因为猜想也有相同的现象。

如需进一步确认还应检验的存在,其方法是。

[拓展]若需要工人进入下水道清理淤泥,打开下水道井盖后应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12.(佛山)硫酸铵和氯化钾是化工生产的副产品,直接作为肥料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或影响作物的生长,工业上往往将氯化钾转化为无氯钾肥。

下图是硫酸铵等几种盐的溶解度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归纳硫酸铵等物质溶解度——温度曲线变化规律:

①;

②温度相同时,。

(2)将氯化钾转化为无氯钾肥的流程如下:

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产品(无氯钾肥)的化学式是;

④操作Ⅰ主要是趁热过滤,过滤后的产品中(NH4)2SO4晶体析出(填“有”或“没有”)。

(3)苯甲酸(C6H5COOH)通常用作定香剂或防腐剂,也用作果汁饮料的保香剂。

合成苯甲酸晶体常伴随有氯化钾等副产品生成,某同学加热分离氯化钾后的白色固体A,并测定其熔点,发现其在115℃开始熔化,达到130℃时仍有少量不熔。

资料:

苯甲酸熔点122.4℃;纯净固体一般都有固定熔点;在常温时苯甲酸溶解度很小,小于0.4g。

【提出问题】分离氯化钾后的白色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猜想1:

苯甲酸;猜想2:

氯化钾;猜想3:

⑤。

【实验探究】限选试剂:

蒸馏水、AgNO3溶液、稀硝酸。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将白色固体A加入水中,加热、溶解、冷却、过滤。

得到白色晶体和无色滤液

Ⅱ取无色滤液少许于试管中,⑥。

⑦。

白色固体A中含有KCl。

Ⅲ取白色晶体,⑧。

熔点是⑨。

结合实验Ⅱ,猜想3成立。

(1)①(NH4)2SO4等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②温度相同时,(NH4)2SO4溶解度最大,K2SO4溶解度最小;

(2)③K2SO4④无【按:

硫酸钾固体中一定有可溶性杂质,但(NH4)2SO4不可能以固体形态存在,因为其溶解度比同一温度下K2SO4大得多】

(3)⑤苯甲酸和氯化钾⑥加入少量AgNO3溶液和足量的稀HNO3溶液⑦有白色沉淀产生,且不溶于稀硝酸⑧用蒸馏水反复冲洗白色晶体,干燥后测量熔点⑨122.4℃

13.(泉州)为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一瓶久置出现变质硬化的氢氧化钙固体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试验硬化的氢氧化钙样品是否完全变质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钙变质的原因:

(2)检验氢氧化钙样品是否完全变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氢氧化钙样品少量,研细后加适量蒸馏水

充分混合后静置,

该样品还含有氢氧化钙

【探究活动二】测定样品中含有的变质固体(以下用R表示)的质量分数

取3克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钙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气体不溶于植物油),从而计算出样品中R的质量,便可求出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

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如图1所示。

(3)将稀盐酸滴入样品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一段时间后,当观察到(填实验现象),才停止滴加稀盐酸。

(4)实验中量筒的作用是。

(5)实验结束后,量筒内进入水的体积如图2所示,其读数为mL。

已知在该实验条件下,生成气体的密度为2g·L-1,通过计算,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为。

(6)上述图1所示实验装置和相关试剂,用来实验测定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是比较粗略的,请简要说明测定数据存在误差的原因:

(写一个)。

14.(平凉))某农村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在开展实验活动时,利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几次配制所得的溶液都出现浑浊的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底部还出现白色沉淀物。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此奇异的现象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出现浑浊?

白色沉淀物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Ⅰ.氢氧化钠样品不纯,含不溶性杂质;

Ⅱ.氢氧化钠与溶解在山泉水中的某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1)小明通过实验很快就排除了猜想Ⅰ,他的实验是。

查阅资料:

本地山泉水是硬水,含较多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会分解,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都有碳酸钙生成。

(2)小红取来少量的山泉水于烧杯中,往其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到

的现象,确认所取的山泉水是硬水。

(3)小明和小红取含有碳酸钙的沉淀物进行实验:

取少量的沉淀物,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实验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该山泉水经过(填操作名称),就可用于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1)取氢氧化钠样品适量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样品完全溶解。

(2)泡沫少,浮渣多。

(3)固体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CaCO3+2HCl=CaCl2+H2O+CO2↑(4)蒸馏(或煮沸后过滤)。

15.(大庆)已知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气体由浑浊又变澄清,CaCO3+H2O+CO2=Ca(HCO3)2,由此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质组成。

【提出问题】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质组成

【查阅资料】1、NaHCO3+NaOH===Na2CO3+H2O

2、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实际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反应:

Na2CO3+HCl=NaCl+NaHCO3

第二步反应:

NaHCO3+HCl=NaCl+H2O+CO2↑

【提出猜想】猜想1:

溶质为Na2CO3

猜想2:

溶质为(填化学式,以下同)

猜想3:

溶质为

猜想4:

溶质为

【实验方案】

甲组同学为确定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组成,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溶质为。

(2)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质为。

(3)

(1)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质为。

乙组同学根据甲组同学的猜想,通过定量分析绘制出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示意图,请根据图像确定溶质成分。

A.Na2CO3B.C.D.

16.(哈尔滨)某化学活动小组在一次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此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后,小组同学充分振荡U形玻璃管,将U形玻璃管内的物质过滤后,对滤液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Na+外,还含有什么离子?

【猜想与假设】A同学:

含有OH-、Cl-、C032-

B同学:

含有OH-、Cl-、Ba2+

C同学:

含有

(2)__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实验探究】B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硫酸钠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

由此B同学得出结论:

自己的猜想不成立,A同学的猜想成立。

【评价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