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7401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4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docx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

摘要:

艺术歌曲《昭君出塞》是由词作家刘麟和曲作家王志信于1994年共同创作完成的一首优秀声乐作品,内容饱满且丰富。

该作品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为创作原型,用当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故事,给这个故事注入新的活力。

其创作手法也是既新颖又具有独特性,在中国民族调式的基础上加上西方的创作技法,中西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

作品结构规整、严谨,旋律抒情、婉转;音域跨度大;演唱难度系数较高;演唱情绪极富有戏剧性,因此演唱者要具有较全面的演唱技巧和较好的艺术表现能力。

本文通过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内涵、曲式结构等方面对它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从演唱腔体的运用到以情带声对歌曲进行演唱处理分析,加深了自身对于艺术歌曲的理解,也希望能对读者提供一定的欣赏与参考,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该作品的独特韵味。

关键词:

艺术歌曲;昭君出塞;艺术特征;演唱技巧

BriefAnalysisofArtisticFeaturesandSingingSkillsintheArtSong"ZhaojunChuSai"

Abstract:

Theartisticsong"ZhaojunChuSai"richincontent,isanexcellentvocalmusiccompositionco-createdbythecomposerWang ZhixinandlyricswriterLiu Linin1994.BasedontheChinesehistoricalstoryofZhaojun,apalaceladywhowassentfarawaybeyondtheborderasabrideoftheminorityruler,newvitalityisinjectedintotheworkwithacontemporaryperspective.ChinesecharacteristicsareembodiedinitsuniqueandoriginaltechniquesintegratingChinesefolkmodeswithWesterncomposingtechniques.Consideringthework’srigorousandintegralstructure,lyricalandsoul-stirringmelody,demandingcompasswidespan,anddramaticemotionexpression,itrequirescomprehensivesingingskillsandexquisitestageperformance.Thispaperanalyzesitsartisticfeaturesfromperspectivesofcreationbackground,connotationoflyricsandmusicalstructure,anddealswithcontrolofvocalcavityandemotion-drivenvoiceinsingingprocess.Furtherunderstandingoftheworkisgainedduringmystudy.Itishopedthepapercanprovidereferenceforfurtherappreciationandstudyofthework.

Keywords:

Artistic songs; ZhaojunChuSai; Artistic features; Singing skills

 

一、引言1

二、艺术歌曲的发展和艺术特征2

三、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5

四、《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6

五、《昭君出塞》的演唱技巧11

六、结语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一、引言

艺术歌曲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音乐体裁,盛行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其音乐效果给人一种舒适、高雅的感觉,也正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和欣赏性,现在各国广为流传。

其中,我国优秀的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就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不仅显示出了作曲者高超的作曲功底,还把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展露无疑。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艺术歌曲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曲作者的简介和对作品背景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对作品的歌词、旋律和曲式结构等方面的艺术特征进行重点分析;第四部分是对作品的演唱技巧和腔体的运用进行介绍和分析。

《昭君出塞》这首作品在内容上不但继承、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内涵,还融入了当代人全新的思想内容,赋予了作品独特新颖的内涵。

在创作手法上将中国民族调式与西方的作曲技法进行中西合一,还引用了民族音调素材,使词曲搭配更加完美无瑕,也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昭君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二、艺术歌曲的发展和艺术特征

(一)艺术歌曲的起源与发展

艺术歌曲最早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性和欣赏性,是在抒情歌曲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一直到现在仍然处于盛行不衰的地位就是凭借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强劲的生命力才能得以不断前进和发展[1]。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和欣赏性的艺术体裁,一经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并在各国广为流传。

中国的艺术歌曲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我国正处于五四运动时期,在我国诸多音乐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艺术歌曲才得以不断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2]。

(二)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艺术歌曲的结构规整、严谨,旋律抒情、婉转;音域跨度大;演唱难度系数较高;演唱情绪极富有戏剧性,因此演唱者要具有较全面的演唱技巧和较好的艺术表现能力[3]。

艺术歌曲对于词曲的要求都是特别考究的,其歌词主要来源于诗歌,虽然篇幅不长,但短小精悍,逻辑严谨,能够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内在情思。

旋律部分是艺术歌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歌曲的关键和主要支架。

而且旋律不仅仅可以体现出作品的律动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充分体现出作曲家对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除此之外,艺术歌曲所运用的伴奏织体也是非常严谨的,是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4]。

总而言之,艺术歌曲的创作对于词曲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和挑战,需要词曲作者不仅要拥有高超的创作水准还需要有丰富的创作经验。

1.歌词特点

艺术歌曲的形成首先需要优秀的歌词,而歌词一般情况下都是选用著名的诗篇或专业的歌词创作这两种方式[5]。

早期艺术歌曲歌词的选定一般都是来自著名的诗篇,但这些优秀的诗词并不一定都能成为歌词,只有能满足歌词的两个必备条件的诗词最终才有可能成为歌词。

其一,这些诗篇首先必须是优秀的作品,而且要具有深刻的涵义和内在情思。

其二,必须具有音乐的逻辑性,在还未谱曲之前就已经能明显通过朗读的情感显示出音调高低,其次还有要能符合歌曲中对音节的规律、声调的变化以及句尾押韵等要求,这样的诗词最终才有可能成为歌词。

后来,随着艺术歌曲创作的不断发展,对于歌词创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首先,在歌词的选择上要求多元化,要贴近群众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加创作出更喜闻乐见、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品味的歌词[5]。

其次,要具有时代性,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创新。

满足这些要求创作出来的歌词在结构上更符合音乐的规律,不管是在句尾押韵还是在音乐的整体性上看都是完整的,有效地提高了传唱度。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艺术歌曲的歌词创作也越来越专业化。

2.旋律特点

艺术歌曲在旋律的创作上,要求刻画出歌词的深刻涵义和中心思想,让听众能更准确的体会作品要表达的情感。

但旋律是一种间接而抽象的表达方式,是一种音乐语言,没有注释和文字的阐述,所以很难将情感很好的表现出来。

而歌词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可以直接阐述和表达内在情感。

所以对于作曲家来讲,创作艺术歌曲不仅仅需要扎实、充分的作曲理论,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作为基调。

在为诗歌创作旋律之前,作曲家必须认真揣摩歌词的深刻涵义和情感价值,毕竟只有领会了歌词的深刻涵义才可以创作出与歌词遥相呼应的优秀艺术作品。

(三)中外对艺术歌曲认知

1.中国对艺术歌曲的认知

中国的艺术歌曲在创作上,更加贴近生活与自然,追求一种舒适的态度;在情感上,着重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

后来还创作出了白话文,这种表现形式的使用,不仅让作品的内涵更加通俗易懂,而且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更加直接。

这些因素为中国的艺术歌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6]。

在近代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中,从西方学成归来的音乐家们把他们所学到的关于艺术歌曲的精髓都带回到祖国大地,并在中国的舞台上以音乐会的形式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初期,大部分都是运用美声的演唱技巧进行阐述,表演形式比较单一,但经过后期的不断融合与发展,艺术歌曲已经形成了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大演唱形式,均有灵活的结构和形象的音乐情感。

很多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都能巧妙地将音乐与诗歌融合在一起,并在中国民族调式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的作曲技法,中西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韵味的艺术歌曲,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中国艺术歌曲在众多音乐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6]。

2.国外对艺术歌曲的认知

国外对于艺术歌曲的认知大致可以分为五部分,首先,在歌词方面具有文学性,大部分的歌词都是采用名人的诗歌进行创作。

其次,在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方面,大部分都是通过刻画出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来呈现给听众特别的情感体验。

再次,就是艺术歌曲运用的伴奏乐器,大部分都是运用钢琴进行伴奏,但其表现形式却不是一个乐队进行展现。

在艺术歌曲当中,钢琴不仅仅是伴奏乐器这么简单,同时它也是融入艺术歌曲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音乐素材,所以钢琴在艺术歌曲当中又被称为“人声与钢琴的二重唱”。

紧接着,就是在演唱方面,以抒情为表现,真实的刻画出诗歌与音乐的一体性。

最后是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以短小的结构体展现出高雅的音乐性。

三、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昭君出塞》是由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的优秀民族声乐作品之一,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很多,除此之外,他们还共同创作了《木兰从军》和《孟姜女》等优秀作品[6]。

他们创作的作品主要是以民间的传说为主要题材,主要是体现出封建社会的顽劣,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等。

表现这些作品时,演唱者需要非常高的演唱技巧以及情感的表现能力,这些作品也常在声乐演唱中作为考试曲目以及大型比赛专用曲目[7]。

刘麟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文学方面的造诣极高,同时他还是国家一级编剧,多次参与国家大型艺术活动的策划和创作,他与王志信共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王志信,不仅在作曲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指挥方面同样很出色,是国家一级作曲家和指挥家。

他自幼学习民间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各种体裁都有所了解,而且他的作品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最主要的是他能巧妙地将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进行恰到好处的融合,因此创作出了许多既有民族特色又能展现新时代的作品。

(二)创作背景

在公元前,由于匈奴的不断入侵,为了平定战乱,为了民族的团结和边疆的稳定,王昭君深明大义,自愿远嫁漠北,通过和亲的方式解决了战乱对家国与百姓的影响。

昭君嫁入匈奴后,全心全意的为当地发展尽一己之力,并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国家的技术传授给匈奴人民,给百姓带来了喜悦和幸福感。

对汉匈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使两国友好的关系长达半个世纪,因此被后世所敬仰,美名自然流芳千古,昭君出塞后来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

曲作家王志信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创作原型,用跌宕起伏的旋律和环环相扣的情境恰到好处的刻画了昭君形象,并将多种音乐元素巧妙灵活的融汇到一起,将昭君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展现的淋漓尽致。

此曲内容饱满,情感表达丰富,音域宽广,演唱难度较高。

从整首作品来看,作者不是在简单的叙述历史故事,而是在尊重历史背景的前提和基础上,用现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故事,并进行新的创作和继承,赋予了王昭君全新的思想内涵[7]。

四、《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

(一)词曲相融

词是作品的“皮肤”,是作品情感表达的主要依托,能直接准确的揭示歌曲讲述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和内在情感。

曲,也就是旋律,是作品的“灵魂”,它主导着整首作品的感情主调。

一个好的作品就是用流动的旋律线条通过演唱的方式更好的将歌词所要传达的内容表现出来。

但倘若“皮肤”与“灵魂”不合,也就是词曲不能相互融合的话,那么词所讲述的故事与旋律所表达的情感将会背道而驰,完全没有逻辑性,形成的作品自然没有办法听。

所以只有“皮肤”与“灵魂”合二为一,歌词与旋律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创作出完整、和谐的作品。

对于演唱者来说,正确且深刻的理解歌词内涵是必由之路,也是首要挑战。

一个好的演唱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声乐演唱功底,还需要正确理解歌词的内在含义和歌词所传达的内在情感,这样有利于作品在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从而更贴切地表现出作品的灵魂与色彩。

作品《昭君出塞》是一首较为自由的变奏性三部曲式,其最大特点在于通过叙事来抒情,用演唱的形式将昭君出塞的故事娓娓道来。

歌曲开始时的引子部分,主要叙说的是昭君离别家园时的情景,用的是是较为自由的慢板,用琵琶等多种民族乐器衬托出大漠的空旷与荒凉以及昭君远嫁的沉重的心情和对家国的不舍之情。

作品的第一段“别家园,出雄关”这句歌词体现的是昭君离别家国赴匈奴时的不舍,这种情景下一般女子常是哭哭啼啼的状态,但昭君贵为公主,在情感上自然不能流露出这种状态,她知道一切应以家国为重,演唱时应该把昭君这种大气表现出来。

从“昭君琵琶马上弹马上弹”这句歌词仿佛可以看到昭君乘坐在马车上,脸上带着几分不舍,想起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伤感与悲痛便由心而发。

所以歌词中第一个“弹”在演唱的时候需要带一点哭腔,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直观的呈现给听众[8]。

“女儿情,连胡汉,从此长城无烽烟”这两句歌词表现了昭君远嫁是为了家国与百姓的稳定与平安,这也使得昭君的心情变得逐渐宽广。

而“从此长城无烽烟”这句歌词重复了两遍,重点渲染气氛,第一层含义是昭君希望两国之间和平相处,从此不会再出现战乱和烽烟,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第二层含义是昭君有着坚定地信念和信心能够让两国和平相处。

紧接着的间奏旋律明显变得轻快活泼,从而进入歌词的第二段[8]。

第二段叙述的是昭君已经到达匈奴,塞外人民的热情豪爽以及载歌载舞的欢迎仪式渐渐地将昭君别离亲人与故土的伤感情绪淡化,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因此乐曲的速度也由慢板转为热情奔放的快板。

歌词“纵马塞上行,放眼敕勒川,绿草绕毡房,牛羊接蓝天”讲述的是昭君到达匈奴,被边塞的美好风光所感染,心情自然变得舒畅,轻松,演唱时应该用欢快的情绪来表现[9]。

“胡笳迎远客,长袖舞蹁跹,阿妈捧奶茶,暖在我心间”从歌词中不难看出塞外人民的热情,用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吹奏乐器胡笳伴着舞蹈对远道而来的昭君公主表示热烈的欢迎,还有慈祥的阿妈给昭君递温暖的奶茶,这些都深深感动着昭君的内心,也让昭君渐渐从离别的感伤中走了出来,心情逐渐变得开阔,而更多的是加强了她维护两国和平相处的信念。

“回首望中原,千里麦浪翻,炊烟夕阳里,黎民的平安”讲述的是昭君回首过往,两国一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再也没有战乱和烽烟的迫害,都呈现国泰民安的景象,昭君顿时满心欣慰,思乡之情也逐渐淡薄[9]。

该段中“黎民的平安”重复了两遍,情绪有轻微变化,紧接着是四个“啊”字,用蒙古长调的素材与跌宕起伏的旋律线条相结合,相同的字不仅呈现出了四个层次的旋律美,又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

第一个“啊”为“起”,其旋律线条把昭君为了民族和平而肩负的伟大使命而感到自豪的情感很好的表现出来;第二个“啊”为“承”,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线条在第一个“啊”的基础上显得更加高亢、深情;并采用蒙古长调,使这两个乐句形成一强一弱的鲜明、强烈的对比,因此演唱是也应作出明显的对比。

第三个“啊”为“转”,顾名思义,转就是转折的意思,此刻昭君的情绪转向激动,旋律线条也如麦浪般涌动,为旋律的高潮部分做好铺垫。

第四个“啊”为“合”,完美地将昭君无私地为国家、为百姓谋安康的情感展示出来,也逐渐将音乐情绪推向最高潮。

对于演唱者来说,想要唱好这四个“啊”并不容易,首先要具备较好的声乐演唱功底,其次对于音量及情绪的收放也要拿捏有度,用饱满的状态给听众呈现一场听觉盛宴。

接下来迎来了本曲的高潮段落,第一句歌词“古来都说昭君怨,谁知红颜为江山”用第三人称的语气对昭君为家国远嫁塞外的博大胸襟表示赞美与钦佩,此时旋律线条拉宽,变得逐渐宽广。

进而转为充满激情的广板,演唱时一定要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第二、三句都是“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同样一句歌词重复两遍,顾名思义是想渲染情绪的变化,从侧面显示出昭君的伟大光辉形象。

在演唱这两句歌词时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递增,虽然情绪在递增但音量不宜随之增强,反而演唱力度要渐弱一些,才能更好的抒发情感。

接着又重复了一次“慷慨越千年,越千年”时,情绪到达最高点,所有的情绪也随之爆发,演唱力度转强,演唱难度较高。

在演唱时要注意把控情感和音量,自然地将对昭君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流露出来,听众也会自然而然被带入情境中,进而沉浸在美妙的音乐里,回味无穷。

在整首作品中,歌词与旋律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歌词服务于旋律,同时旋律也从侧面展现出歌词的内在内涵,这样就形成了一首完美的佳作。

(二)中西结合

王志信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对国外艺术歌曲创作的特征和技巧也了解颇多,最难得的是他能巧妙地将西方的作曲技法同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多种素材有机结合到一起,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

在作品《昭君出塞》的创作当中,他运用了蒙古地方风格民歌作为创作基调,运用的长调风格,不仅可以展现出旋律高亢,同时也可以展现出作品的婉转。

在作品曲式当中运用了起承转合的方式,巧妙地运用西方音乐中三段体曲式结构和终止,节奏、旋律和调式调性的变化,不仅丰富了作品的音乐效果,同时还具有民歌的风格特色,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和时代感。

(三)曲式与旋律结构分析

《昭君出塞》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变奏性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从音乐结构上分析,作品共分为三个部分。

作品开始为17个小节前奏,由琵琶和大锣等多种民族乐器进行演奏,用慢起渐快的速度和由弱渐强的力度呈现出了这部作品的主题和调式调性,并将大漠的荒凉景象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为下一部分音乐的发展做好铺垫作用[10]。

见图4.3.1所示:

图4.3.1《昭君出塞》片段

作品的第一部分为呈示部A,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由两个非方整型乐句构成,第一个乐句呈现的旋律线条主要是音阶的上下环绕级进进行发展,旋律舒缓且具有诗意。

第二个乐句则采用跳音、波音、休止符等下行形式的旋律线条来刻画昭君内心的伤感。

第二层次的旋律线条明显拉宽,由下行转为上扬,伴奏织体也随之加重,并运用四度和八度的大跳来展现昭君公主的尊贵与大气,同时也表现出昭君为了民族团结稳定而远嫁他乡的自豪感。

第一部分转第二部分之间有11个小节的间奏,由慢板逐渐转为热情奔放的快板从而进入展开部B。

在旋律色彩方面,第一部分的忧伤与不舍和第二部分的开阔与明朗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样,第二部分也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第一个层次由两个方整型乐句构成。

其钢琴伴奏的速度加快,用活泼、跳跃的旋律展现出了塞外人民迎接昭君的欢快景象[11]。

紧接着是四个小节的间奏,这也是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音乐情感的转折。

第二层次主要表现的是昭君回首展望故土时,看到国泰民安的景象而感到欣慰与满足,与第一层次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

乐句刚开始的音域较低,后来逐渐拉宽,再一次推动音乐情感的发展,展现出昭君对故土的不舍和身担大任的伟大使命感。

第二乐段和第三乐段的连接共9个小节,运用蒙古长调作为素材,用连续的四个衬词“啊”与悠长、连绵起伏起伏的旋律拱托出第三段的高潮部分,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

见图4.3.2所示:

图4.3.2《昭君出塞》片段

第一个“啊”为“起”,很好地把昭君为家国富强安康而感到自豪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来。

第二个“啊”为“承”,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第一个“啊”,运用蒙古长调将这两个乐句形成一强一弱的鲜明、强烈的对比。

第三个“啊”为“转”,此刻昭君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旋律线条涌动的幅度也变大许多,为旋律的高潮部分做好铺垫。

第四个“啊”为“合”,毫不吝啬地将昭君无私地为家国谋安康的无私情感展示出来,也逐渐将音乐情绪推向最高潮[11]。

第三部分中的旋律是变奏性的重复第一乐段的旋律基调,将第一乐段的速度从快板转换成广板,旋律拉长拉宽。

“古来都说昭君怨,谁知红颜为江山”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演唱的,这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昭君出塞这个故事,从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仿佛可以看出作者对昭君形象的高度赞许。

见图4.3.3所示:

图4.3.3《昭君出塞》片段

“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这一句歌词重复演唱,起到渲染情绪的作用。

旋律线条一强一弱进行对比,将作品的音乐情感推向最高潮,进而达到顶峰。

最后是7个小节的尾句,以全曲的最高音结束了整首作品。

这样的设计让听众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尽管作品已经结束,但听众却还沉醉其中。

或许是沉醉于优美的旋律,又或者是沉醉于昭君的光辉形象。

五、《昭君出塞》的演唱技巧

(一)润腔技巧的运用

声乐是一种以人声作为表现形式的乐器,可以通过不同的演唱者用不同的演唱技巧发出不同的音色。

在音乐作品的处理中,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变换所使用的音色也就不同,音色要使歌词与作品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从而给予听众一场听觉盛宴。

一般情况下,民族声乐作品会较多使用润腔技巧,其中作品《昭君出塞》就大量的使用了润腔技巧来表现音乐色彩,比如,装饰音的使用以及断腔、哭腔、拖腔等技巧的运用,让整首作品的音乐性更加丰富。

1.装饰音润腔法

装饰音就是给单独的音加上了临时音符,使其变成带有装饰性的旋律,这样的旋律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出作品的内在情感,还丰富了乐曲的曲调,增添了乐曲的特色和效果。

其中,装饰音又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是波音,波音是上下行二度表现的装饰音,作品中“谁知红颜为江山”中的“江”字就运用了波音润腔法进行演唱,增强了作品的音乐色彩。

其次,前倚音也是装饰音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表现形式就是在单个的音前面加上了临时音符记号。

在旋律中,前倚音的使用能让乐句的整体音乐色彩得到加强。

在歌曲的第一乐段当中,多次运用到了前倚音,比如第一句“别家园,出雄关”中的“园”字和“关”字就运用了前倚音,使得整体的音乐效果更加委婉、含蓄[12]。

2.断腔

断腔,也称顿腔和顿音,在演唱中有一字数断和一腔数断等形式。

比如第一段结束句“从此长城无烽烟,无烽烟”中的第二个“无”就运用了顿腔的演唱技巧,演唱时气息似断非断,加强了作品情感的表达。

3.哭腔

哭腔是戏曲当中一种较为常用的手段,不仅能增强作品的音乐色彩,还能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在情感。

作品中“昭君琵琶马上弹”中的“弹”字就运用了哭腔的演唱技巧,将昭君离别故土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完美的刻画出来[12]。

4.拖腔

拖腔也是戏曲中常用的唱腔之一,通常是为了更好的展现作品的情绪而将声音进行延长。

比如在演唱结束句“慷慨越千年,越千年”中的第二个“千”字时,就运用了拖腔的演唱技巧将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物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掌握润腔技巧的运用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音乐作品的主要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演唱者对于作品的把握水平以及听众的审美效果[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