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7686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docx

中医内科学习题整理

说明:

这份资料是根据网上下载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试题库”整理的,只是挑出并按顺序排列了我们上课范围内的内容,其中缺少虚劳、瘿病两节的习题。

另外,这份资料的初始创建时间是08年,说明比较久远,隐约记得上学期陈全福老师说中内的期末考试题库要换,所以资料不一定可靠,供大家复习参考,希望有用!

祝考试顺利!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试题库

脾胃肠病证

胃痛

一、选择题:

1“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这话出自

①《素问.举痛论》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③《素问.痹痛论》④《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

答案:

2“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这话出自

①《伤寒论》②《金匮要略》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

答案:

3胃脘胀痛,攻撑连胁,治在

①胃②心③脾④肝

答案:

4饮食停滞之胃痛,急剧而拒按,苔黄燥而便秘者,宜

①消食导滞②通腑行气③泄热解燥,通腑荡积④消积破满

答案:

5胃痛,脘胀腹满不食,嗳腐吞酸,或吐食,宜选用

①保和丸②小承气汤③大承气汤④调胃承气汤

答案:

6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情志不舒时加重宜选用

①柴胡疏肝散②金铃子散③越鞠丸④逍遥散

答案:

7化肝煎用于胃痛之

① 肝气犯胃②肝胃郁热③胃阴亏虚④瘀血停滞

答案:

8胃脘隐隐作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属

①胃气虚②胃阳虚③胃阴虚④血瘀证

答案:

9胃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形成寒热错杂时,使用甘草泻心汤,出自

①《伤寒论》②《金匮要略》③《神农本草经》④《本草纲目》

答案:

10寒湿阻胃引起的胃痛,宜用

② 良附丸②藿香正气散③清中汤④甘露消毒丹

答案:

二、简答题:

1、试述肝与胃在胃痛发病中的关系。

答:

肝与胃是木土乘客的关系。

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如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

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

2、试述胃痛与心痛的鉴别要点?

答案:

部位

特点

伴症

预后

胃痛

胃脘即上腹部

钝痛、隐痛为常见,常与饮食有关

常伴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食等症

一般预后良好

心痛

侧胸膺部

每突然发作,疼痛剧烈,心胸闷痛,呈压榨感

少见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食等症

一般预后较差

1、何理解治疗胃痛之“通”法?

答案:

中医对痛证治疗有“通则不痛”之说,不能局限于狭义的理解,更不能把“通”单纯看作是“通下”法。

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如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以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以通;属气滞者,理气即所以通;属于热证者,泄热即所以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以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以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以通。

总之,解除致痛原因,以达止痛之效,即为“通则不痛”。

三、病例分析

1张××,女,31岁。

胃脘疼痛一周,加重一天。

一周前因与邻居不和而致胃痛。

来诊时胃脘灼痛不适,痛势急迫,伴胁肋胀痛。

嘈杂泛酸,不欲饮食,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名:

胃痛。

证型:

肝胃郁热。

证候分析:

患者因情志不畅而起病。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肝络布于胁肋,故牵及胁肋胀痛;肝胃郁热,逆而上冲,故烦躁易怒,且泛酸嘈杂,不思饮食;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故口干口苦,下传于大肠而成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为里热之象,脉见弦数乃肝胃郁热之征。

治法:

疏肝泄热和胃。

方剂:

化肝煎为主。

方药:

丹皮、栀子、青皮、陈皮、黄连、吴茱萸、大黄、泽泻、枳实

2周××,男,45岁。

胃脘痛一天。

一天前因贪食粽子而致胃痛。

证见脘腹胀满而痛,嗳腐吞酸,口渴欲饮,大便秽臭不爽,小便黄赤,苔厚腻,脉弦紧。

病名:

胃痛。

证型:

饮食停滞。

证候分析:

患者暴食,饮食停滞,胃中气机阻塞而致脘腹胀满疼痛;宿食不化,食浊之气上逆,故嗳腐吞酸。

胃中停食郁而化热,上乘则口渴欲饮,下传则小便黄赤;食积下迫,大肠传导失司,故大便秽臭不爽;苔厚腻,脉弦滑而数均为宿食停滞且有化热之候。

治法:

消食导滞,清泄胃热。

方剂:

保和丸加减。

方药:

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神曲山楂大黄芒硝

 

痞满

1.痞满的基本病机是()

A肝胃不和,胃气上逆B肾不纳气,气逆于上C肺气不降,腑气不通D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E以上均非

答案:

D

2.患者出现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中医辨证为():

A、饮食停滞之胃痛B、脾胃虚弱之眩晕C、痰湿内阻之痞满

D、肝郁气滞之胃痛E、邪热内陷之胃痛

答案:

C

3.肝郁气滞型痞满的主方是():

A、保和丸B、二陈汤C、柴胡舒肝散D、越鞠丸E、补中益气汤

答案:

D

4.痰湿内阻型痞满的主方是():

A、温胆汤B、二陈汤C、半夏白术天麻汤D、保和丸E、越鞠丸

答案:

B

5.患者出现脘腹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甚,暖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中医辨证为():

A、肝郁气滞之胃痛B、饮食停滞之痞满C、痰湿内阻之胃痛

D、脾胃虚弱之呕吐E、肝胃不和之胃痛

答案:

B

6.胃痞的主要病变脏腑在于():

A、脾胃B、肝胆C、大小肠D、膀胱E、以上均否

答案:

A

7.下面哪一项不是痞满的临床特征():

A、胸腹间痞闷B、触之无形C、按之柔软D、压之无痛E、腹部胀大

答案:

E

8.痞满的病因病机中,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

A、表邪入里B、食滞中阻C、痰湿阻滞D、七情失和E、胃阴亏虚

答案:

E

9.下面哪一项不是痰湿内阻痞满的临床特征():

A、脘腹痞满、闷塞不舒B、胸膈满闷、头晕目眩

C、身重肢倦、恶心呕吐D、嗳气喜长叹息E、头重如裹

答案:

D

10.下面哪一项不是虚痞的临床特征():

A、痞满不能食B、痞满急迫C、大便溏薄D、痞满时减E、满而喜按

答案:

B

11.痞满与鼓胀怎样鉴别?

答案:

鼓胀与痞满同为腹部病证,且均有胀满之苦,但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

鼓为特征,痞满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痞满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痞满按之柔软。

12.怎样辨别痞满的虚实寒热?

答案:

痞满时减,喜揉喜按,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者为虚,外无邪者为虚;痞满能食,大便闭结,痞满不减,按之满甚者为实,此外有邪者为实;痞满急迫,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为热;痞满绵绵,得热则舒,口淡不渴,苔白,脉沉者属寒。

13.简述痞满的病因病机

答案:

痞满的病因病机有:

表邪入里,结于胃脘;食滞中阻,停滞胃脘;痰湿阻滞,

升降失司;七情失和,气机逆乱;脾胃虚弱,气机不利。

14.病案分析

患者李某,男性,25岁,最近3天,因感冒后出现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咽干口燥,心中烦热,渴喜冷饮,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治法、方药)

答:

中医诊断;痞满

证型:

邪热内陷

治法:

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方药: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枳壳、厚朴、木香

大黄、黄连、枳壳、厚朴、木香。

15.病案分析

夏某,女性,46岁。

因胃脘痞闷不适3年加重1个月而就诊。

患者自述3年前开始,觉上腹痞满不适,胸胁胀满,恶心嗳气,纳呆神疲,大便溏薄。

曾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

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间或在门诊服香砂养胃丸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最近1个月来,因工作关系,心情抑郁,痞满加剧,但按之稍舒,身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治法、方药)

答:

中医诊断;痞满

证型:

肝郁脾虚

治法:

疏肝健脾,理气消痞

方药:

越鞠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香附、川芎、苍术、炒山栀、神曲、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

麻、柴胡、甘草。

四、名词解释:

答:

痞满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

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形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

按部位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五、简答题:

答:

与胃痞同为腹部病证,且均有胀满之苦,但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

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六、论述题

答:

痞满时减,喜揉喜按,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者为虚,外无邪者为虚;痞满能食,大便闭结,痞满不减,按之满甚者为实,此外有邪者为实;痞满急迫,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为热;痞满绵绵,得热则舒,口淡不渴,苔白,脉沉者属寒。

七、病案分析

1.答:

中医诊断;痞满

证型:

肝郁脾虚

证候分析:

缓者由于情绪抑郁,气机逆乱,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则上腹痞满不适,胸胁胀满;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嗳气;

肝郁犯脾,日久脾虚,脾失健运,则大便溏薄;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则神疲,身倦乏力,脾虚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则纳呆;脾虚气滞,按之气机暂畅,则按之稍舒;舌淡苔薄白脉沉弦,乃肝郁脾虚之象。

治法:

疏肝健脾,理气消痞

方药:

越鞠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香附、川芎、苍术、炒山栀、神曲、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甘草。

2.痞满的病因病机有()

A表邪入里B食滞中阻C痰湿阻滞D七情失和E脾胃虚弱

答案:

ABCDE

3.痞满的临床特征是(),按部位分为().

答案:

按之揉软、触之无形、压之无痛、望无胀大;胸痞、胃痞。

4.痞满与鼓胀怎么鉴别?

答案:

见鉴别诊断

5.病案分析

常某,男,36岁

患者于1995年7月开始觉胃脘痞满不舒,伴纳差神疲,少气懒言。

曾于1995年12月胃镜检查提示:

慢性萎缩性胃炎。

间断服香砂养胃丸及吗叮林等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

最近1个月,因工作劳累,胃脘痞满加剧,食后尤甚。

伴有头晕目眩,恶心欲呕,不思饮食,大便溏薄。

舌质淡红,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治疗大法、方药(包括剂量)

答案:

中医诊断胃痞

证型脾虚夹痰湿中阻

治法健脾益气,化痰去湿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加减

党参20g,黄芪30g,白术15g,升麻6g,柴胡10g,

陈皮6g,半夏10g,苍术15g,厚朴10g,茯苓30g,

泽泻30g,甘草6g,

腹痛

1、中虚脏寒腹痛的治疗大法为()

A、温里散寒,理气止痛B、和解少阳,行气止痛C、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D、温里散寒,和胃止痛E、益气健脾,和中止痛

答案:

C

2、下列哪一项不是气滞腹痛的特点?

()

A、胀痛B、攻窜不定C、痛引少腹

D、得嗳气后痛减E、食后痛减

答案:

E

3、患者受寒后,突发腹部冷痛,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不渴,小便清利,手足逆冷,周身疼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紧,方选()

A、乌头桂枝汤B、暖肝煎C、理中丸

D、附子粳米汤E、通脉四逆汤

答案:

A

4、患者过食肥腻辛辣食物后,出现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溏滞不爽,烦

渴引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A、芍药汤B、葛根苓连汤C、连理汤

D、大承气汤E、以上均非

答案:

D

5、患者素体脾虚,久病腹痛,缠绵难愈,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加剧,得食缓解,大便溏薄,神疲怯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方选()

A、小建中汤B、补中益气汤C良附丸

D、香砂六君子汤E、四逆散

答案:

A

6、患者暴饮暴食后出现腹痛胀满拒按,厌食嗳腐吞酸,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舌苔腻,脉弦滑,方选()

A、小承气汤B、枳实导滞丸C、柴胡疏肝散

D、香砂六君子汤E、以上均非

答案:

B

7、下列哪一项不是血瘀腹痛的特点?

()

A、腹部刺痛B、痛有定处C、痛处拒按

D、泻后痛减E、入夜尤甚

答案:

D

8、瘀血腹痛的主方是()

A、丹参饮B、血府逐瘀汤C、膈下逐瘀汤

D、少腹逐瘀汤E、失笑散

答案:

D

9、下列哪一项不是内科腹痛的特点?

A、先发热后腹痛B、疼痛不剧C、压痛不明显

D、痛无定处E、腹肌紧张

答案:

E

10、依据疼痛的部位,判断病变的脏腑,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大腹疼痛,多脾胃、大小肠受病B少腹痛,多为阙阴肝经受病

C右上腹痛,多胰腺犯病D脐腹痛多为虫积

E小腹疼痛多为膀胱受病

答案:

C

11、简述湿热壅滞型腹痛的临床特点,治疗大法及主方。

答案:

湿热壅滞型腹痛的临床特点是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治疗大法为清热通腑,主方为大承气汤。

12、怎样辨别腹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以及脏腑病位?

答案:

一般而论,实痛拒按,饱则痛为实;虚痛喜按,饥则痛为虚;得热痛减为寒,得寒痛减为热;气滞腹部胀痛,痛无定处,得嗳气矢气后痛减;血瘀腹部剌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少腹疼痛,掣及两胁,多属肝胆病,大腹痛多属脾胃、小肠受病,小腹痛多为膀胱病变。

13、简述中虚脏寒型腹痛的临床特点,治疗大法及主方。

答案:

中虚脏寒型腹痛的临床特点是: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大法是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代表方为小建中汤。

14、病案分析

杨某,男性,28岁。

昨日在下班回家途中淋雨后,突然出现腹痛难忍,按之尤甚,但局部用热水袋温熨后疼痛减轻,吃冷饮后更甚,伴有头痛头重。

口淡不渴,小便清,大便溏稀,日2次,舌苔白腻,脉沉紧。

请写出:

中医诊断、证候分析、证型、治法、方剂、药物。

答案:

中医诊断:

腹痛

证型;寒邪内阻

证候分析:

患者淋雨后外感寒邪,侵入腹中,阳气不运,气血被阻,故腹痛

暴急,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得温则散,故温熨后疼痛减轻;遇冷则凝,故吃冷饮后

痛甚,寒邪湿困表,则头痛头重;中阳受阻,运化不健,则大便溏稀;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是无里热之象。

小便清长,舌苔腻,脉沉紧为寒湿之象。

治疗:

温里散寒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香附、干姜、紫苏、乌药、陈皮。

15、病案分析

王某,男性,42岁。

患者素有腹痛病史6年,常因着凉即感腹痛隐隐不,泛吐清水,肢冷恶寒。

昨天朋友生日聚餐后出现上腹胀满疼痛,时有呕吐少量食物残渣,且吐后痛减,恶心厌食,嗳腐吞酸,大便秘结2日未解,口干口苦,舌质淡苔黄腻,脉滑。

请写出:

中医诊断、证候分析、证型、治法、方剂、药物。

答案:

中医诊断:

腹痛

证型;脾胃虚寒,兼饮食停滞

证候分析:

患者素体脾胃虚寒,内失所养,则久病腹痛不愈;着凉后,

阳更甚,则腹痛发作,伴泛吐清水,肢冷恶寒。

朋友生日聚餐后,又因饮食

不节,食滞内停,气机不畅,则上腹胀满疼痛;食滞内停,胃气上逆,则呕

吐少量食物残渣;吐后食滞渐缓,则吐后痛减;食滞不化,浊气上逆,则恶

心厌食,嗳腐吞酸。

宿食燥结,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食滞化热伤津则口苦

口干;舌质淡苔黄腻,脉滑乃脾虚兼食滞之象。

治法:

温中补虚,消食导滞

方药:

小建中汤(去饴糖)合保和丸

桂枝、白芍、干姜、大枣、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

翘、莱菔子、甘草。

泄泻

一、选择题

1、引起泄泻的病因病机,尽管复杂,但关键是(B)

A、肝脾不和B、脾虚湿胜C、寒邪内侵D、饮食不洁E、以上均非

2、下列哪一项不是脾胃虚弱泄泻的特点?

(E)

A、大便时溏时泻B、大便夹有完谷不化C、稍进油腻食物诱发D、面黄肢倦E、腰膝酸软

3、下列哪一项不是实证泄泻的特点?

(D)

A、病程短B、腹痛急迫拒按C、泻后痛减D、完谷不化E、起病急

4、患者感受寒湿后,出现泄泻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缓,方选(B)

A、新加香薷饮B、藿香正气散C、胃苓汤D、香苏散E、纯阳正气丸

5、患者夏暑季节,调摄失宜,出现腹痛泄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方选(D)

A、藿朴夏苓汤B、黄连温胆汤C、芍药汤D、葛根芩连汤E、白头翁汤

6、患者暴饮暴食后,出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纳呆,舌苔厚腻,脉滑,方选(B)

A、泻心汤B、保和丸C、竹茹汤D、痛泻要方E、以上均非

7、患者因心情紧张,出现腹痛泄泻,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质淡红,脉弦,方选(A)

A、痛泻要方B、柴胡疏肝散C、四逆散D、逍遥散E、香砂六君子汤

8、患者久病泄泻,稍进油腻食物,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脉细弱,方选(C)

A、理中汤B、平胃散C、参苓白术散D、桃花汤E、四神丸

9、患者年老体衰,每日黎明之前,即感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方选(D)

A、独活寄生汤B、四妙散C、济生肾气丸D、四神丸E、六神丸

10、寒湿泄泻,湿邪偏重,证见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怠,苔黄腻,脉濡数,方选(A)

A、胃苓汤B、平胃散C、二陈汤D、藿香正气散E、纯阳正气丸

二、简答题

1.寒湿泄泻与湿热泄泻其主症与治疗有何不同?

答:

寒湿泄泻的主症是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可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缓。

治疗大法是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代表方是藿香正气散。

湿热泄泻的主症是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疗大法是清热化湿,淡渗分利。

代表方是葛根芩连汤。

2.痛泻要方适用何种泄泻?

该方药物组成有哪些?

答:

痛泻要方适用于肝气乘脾的泄泻,其组成为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⒊为什么说脾虚湿胜是泄泻发生的关键?

答:

因为主脾运化,为制水之脏,喜燥恶湿。

而泄泻的发生有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

所谓“湿胜则濡泄”。

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

所以说脾虚湿胜是泄泻发生的关键。

三、病例分析

1.林某,男性,18岁。

3天前因军训淋雨后,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呈水样,一日十余次。

大便前腹中肠鸣。

脘闷食少,小便清。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四肢酸痛,苔白腻,脉濡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候分析、证型、治法、方剂、药物。

中医诊断:

泄泻

证候分析:

淋雨感受寒湿之邪,侵袭胃肠,气机受阻,传导失司故腹泻肠鸣,风寒外束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四肢酸痛等表证,舌脉为寒湿之象。

证型:

寒湿泄泻

治法: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方剂:

藿香正气散

药物:

藿香12、陈皮10、紫苏12、甘草5、桔梗12、茯苓15、川朴8、大腹皮15、法夏10、神曲10、白芷12、白术12、生姜10

2.万某,男性,35岁。

春节朋友聚餐后,出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夹有未消化食物,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酸臭,恶心欲呕,不思饮食,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候分析、证型、治法、方剂、药物。

中医诊断:

泄泻

证候分析:

饮食不节,阻滞胃肠,传化失常,则腹痛肠鸣,宿食不化,浊气上逆恶心,宿食下注则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舌脉为宿食内停之象。

证型:

食滞泄泻

治法:

消食导滞

方剂:

保和丸

药物:

山楂12、神曲10、莱菔子12、陈皮6、法夏12、茯苓15、连翘12。

肝胆病证

 

胁痛

(1)胁痛病证最早记载于:

(A)

A《内经》B《景岳全书》C《临证指南医案》

D《类证治裁》D《证治汇补》

(2)胁痛的病位在于:

(D)

A肝脾B肝肾C心肝D肝胆E胆腑

(3)胁痛之实证,其病因以何者为先:

(C)

A血瘀B湿热C气滞D痰热E风湿

(4)“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

”是哪位医家提出的:

(E)

A朱丹溪B巢元方C王清任D李中梓E张景岳

(5)胁痛之虚证多属:

(B)

A气血两虚B阴虚亏损C脾胃亏虚

D阴阳俱虚E肾阴耗损

(6)胁痛之辨证,应以何者为主:

(A)

A气血B阴阳C虚实D寒热E脏腑

(7)患者程某,女,26岁,每因情志忧郁时即自觉胁部胀痛,走窜不定,胸闷气短,苔薄,脉沉弦。

本证治法宜:

(C)

A清肝利胆B养阴柔肝C疏肝理气

D行气通络E健脾理气

(8)症见两胁隐痛,反复发作,遇劳更甚,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苔少,弦细而数。

治疗宜用:

(D)

A柴胡疏肝散B旋复花汤C龙胆泻肝汤

D一贯煎D丹栀消遥散

(9)患者罗某,女,平素性格内向。

常自觉两胁部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舌暗,苔薄白,脉沉涩。

应辩证为:

(C)

A肝气郁结B肝胆湿热C瘀血停滞

D肝阴不足E气血亏虚

(10)胁痛虚证的病机主要是:

(B)

A肝失调达,气阻络痹B肝阴不足,脉络失养C肝阴不足,胁络痹阻

D肝气郁结,气滞血瘀E阴阳俱虚,经脉失养

简答:

1.胁痛的治则是什么?

实证宜理气活血,虚证宜滋阴柔肝。

2.胁痛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肝胆脾胃肾

3.胁痛与胆胀临床表现的主有区别在于哪一点?

部位不同,前者疼痛在两胁肋,后者疼痛在右上腹。

病例:

1.患者男性,50岁。

自觉胁肋掣痛,心急烦口躁,头痛目赤,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胸闷不安,溺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

胁痛,辨证:

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方剂龙胆泻肝汤

2.患者钟某,女,46岁。

反复胁痛五年,每因烦躁时症状加重,伴郁闷气短,纳呆,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经一个多月的恰当治疗后,病情好转,胁痛减轻,无腹泻,但仍时觉胁部悠悠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弦。

诊断:

胁痛,证候:

肝阴不足,治法:

滋阴柔肝,养血通络,方剂:

一贯煎。

黄疸

(1)黄疸的分类,始自《金匮要略·黄疸病》,分为:

(B)

A黄疸、谷疸、酒疸、黑疸B黄疸、谷疸、酒疸、黑疸、女痨疸

C黄疸、谷疸、酒疸、女痨疸D黄疸、酒疸、黑疸、女痨疸

E黄疸、谷疸、黑疸、女痨疸

(2)黄疸发病的最主要因素是:

(E)

A脾胃虚寒B饮食所伤C瘀血阻滞

D禀赋不足E湿邪

(3)黄疸最主要的特征是:

(A)

A目黄B皮肤黄C尿黄D爪甲上黄E齿垢黄

(4)黄疸的辩证,以何者为纲:

(C)

A气血B虚实C阴阳D寒热E脏腑

(5)黄疸的治疗大法是:

(D)

A清肝利胆B清热解毒C利湿退黄

D化湿邪利小便E行气活血

(6)治疗湿重于热型黄疸的最佳方药是:

(B)

A茵陈蒿汤B茵陈五苓散C胃苓散

D茵陈术附汤E实脾饮

(7)急黄的最佳治疗方法是:

(D)

A清热解毒,凉血止血B清热利湿,通腑导滞C清热利湿化浊

D清热解毒,凉营开窍E疏肝利胆,行气活血

(8)症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眩晕耳鸣,腹胀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细。

此证诊断为:

(C)

A阴黄B阳黄C虚劳D湿阻E痞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