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 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7817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泪珠与珍珠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泪珠与珍珠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泪珠与珍珠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泪珠与珍珠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泪珠与珍珠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泪珠与珍珠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泪珠与珍珠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泪珠与珍珠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泪珠与珍珠 教案.docx

《泪珠与珍珠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泪珠与珍珠 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泪珠与珍珠 教案.docx

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对琦君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

  2.理解文中引文的含义。

体会女性作家感受细腻、笔墨灵巧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披文入情,理清思路,把握感情。

  2.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目标

  体会游子思乡情怀。

  【重点、难点】

  《泪珠与珍珠》是海外女作家的散文,是海外游子思乡怀忧的佳作,具有女性作家的感受细腻、笔墨灵巧的特点,作者把个人对童年、人生、社会的感受提升为一种审美的感受,饱含文化意蕴,散发浓浓的情韵,要引导学生深切感悟、深入领会。

  【解决办法】

  .补充有关材料,为学生理解、感悟搭桥。

  2.加强诵读指导,强化诵读,在诵读中反复体悟。

  3.适当讨论,老师精要点拨。

  【学生活动】

  诵读、感悟。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余光中《乡愁》。

  二、作者简介

  见“资料”。

  琦君曾说: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尽管琦君的写作题材相当广泛,但她始终没有离开思乡怀人之作,而这一点又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心。

在她的作品里,她常常从眼前的景联想到家乡的情,但凡春朝月夕,风雨晨昏,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她都要寄情于中,抒发一番。

  三、诵读

  朗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整体感知

  《泪珠与珍珠》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

由自己少女时的记忆写起,真切地再现了那时的天真与直率。

然后写老师如何点拨她理解白居易和杜甫涛句的旨意,她对人生开始有较为真切的领悟。

进而结合具体的事例讲述自己对人生与亲情的切身感受,事理、情理契合交融。

结尾宕开一笔,借说“观音流泪”和“耶稣滴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

  可分为4部分:

  .“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文……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为第一部分。

第一段点题。

以奥尔珂德《小妇人》中马区夫人的话暗示下文:

一个人随着人生体验的增加,将会对所经历的事情产生深厚的感情。

第二段,用谢冰心的话作为进一步发挥的过渡,既表明作者的感情在加深,也为下文设下一个伏笔。

  2.“不知愁的少女……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为第二部分。

写作者对人生社会认识的提高。

最初她只是喜欢白居易的诗,但老师用杜甫的诗点醒了她,使她对人生有了更为真切的领悟。

  3.“说起‘眼枯’……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为第三部分。

由具体的事例阐发对人生的直接感受。

这种感受是多方面的,感情也是复杂的。

正因为如此,作者的感受也才更加深厚。

作者用母亲对自己和自己对儿子的两个事例说明了这种感情的真实性。

不只是老人有眼泪,中年人有,小儿子也有了。

写来清真意切。

进而作者用阿拉伯诗人的诗句点明了在“眼泪”中寄寓的情理:

“天使的眼泪,落人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

  4.“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吧!

”为第四部分。

作者通过对比深化主题,指出眼泪是“怀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同时呼应上文。

  五、思考、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课文开始的几个引文,含义是什么?

这几个引文之间的层次关系怎样?

  马区夫人: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谢冰心:

“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

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

”一个人应当有着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

并且越真诚越好。

  白居易:

“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

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

莫近红炉火,炎气徒相逼。

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

”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能感受最深。

  杜甫: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刻骨铭心的痛楚是一个人经历磨难以后的收获。

  关系:

递进关系。

层层深入。

  2.文中作者对“眼泪”有哪些感触?

你怎么理解?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作者就是属于忧患备尝者之一,所以她的体会最深。

  “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

分而又合的喜悦之泪。

由于海峡两岸隔绝得太久,台湾的作家们踏上大陆故土时在精神及思想感情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冲击,因此引起作家们的思索。

“我第一次到大陆……在我的精神上,带来了莫大的冲击。

那不是由于海峡两岸还没有来往,在政治上仍处对立的紧张,也不是由于生活上社会制度全然不同所引起的冲突,而是在文化上同时感到又亲切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莫名的情绪,在民族血缘关系上无法否认、在社会现实上难以完全认同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见杜国清《山河诗情》)随着与大陆接触的增多,他们逐渐摆脱了生疏感和隔阂感,产生了亲切感和认同感。

他们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之中,对大陆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使飘泊、流浪的灵魂找到了归宿,使蕴积已久的乡愁终于获得了尽情宣泄。

在此文中琦君也是抱着相同情感的。

所以她写出了回乡所流的眼泪:

一种相拥而哭的眼泪。

  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

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相见时难,对于亲人遭罹磨难的哀痛之泪。

  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于“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

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亲人相见,欲哭无泪的痛苦。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

儿子还奇怪地问:

“妈妈,你为什么哭呀?

”他爸爸说:

“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它冲出来。

”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对于亲情欲诉不能的眼泪。

  三、文末写画家的名画,信徒之泪,各有什么深意?

  一尊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因慈悲而一直流着眼泪。

——这是慈悲的泪,是高尚的泪“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

——深怀感恩之心的最最纯洁真挚的泪。

泪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的泪。

  由于眼泪并非为一己而流,而是为仁爱而流,为大众而流,为真诚而流,所以它有如珍珠一样的宝贵。

作者感悟了人生的崇高境界。

  六、咀嚼鉴赏

  学习本文,重在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领悟作者究竟想说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琦君曾说:

“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写到我的父母亲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

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

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可以说她的写作代表了一代台湾人心中的共同心愿。

作家们在追忆中寻找慰藉,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乡思乡情。

大陆故土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地方习俗,家乡风情,都被描绘得意趣盎然,形神皆备。

  琦君是一个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传统型作家。

她周身涌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她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也完全是中国式的。

远离故土家园的生活境遇,使她对故乡故土产生深厚的眷恋和怀念。

她的一首“虞美人”词写道:

“锦书万里凭谁寄?

过尽飞鸿矣。

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

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充分表达了乡国之思。

她的这种情感也完整地体现在散文创作中。

她以一支生花妙笔倾注满腔热情地写故乡风情,追忆当年在大陆的逝水年华,寻找那失落的“根”,呈现出丰厚的文化乡愁。

  本文深具这一特点。

作者重写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安排得异常巧妙。

她不是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马区夫人的话、冰心的散文、白居易和杜甫的诗自然引出。

这样既增加了作者抒情的真实感,也增加了内涵的丰富性。

而实质上,思乡怀人才是的主题。

其逻辑是这样展开的:

人是要流泪的,流的原因乃是人的经历所致。

而如果没有变故那是不会有眼泪的。

而变故会使眼泪变得更加真切和纯洁。

  2.领悟课文在抒情上的特色。

  从文学艺术的领域中寻求抒情的契机,情抒发得真实雅致,有合理的发展过程。

  如写马区夫人的话、谢冰心的散文、白居易的诗、杜有的诗等等都通过少女的观察写出来的,而少女的天真乃是最为令人感怀和令人联想万端的。

其中既有真情,也有激情,还富有深情。

接着下文说: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

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

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

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则是通过一个成人的口吻叙述了饱经风霜之后对家国之恋、亲人之恋的种种复杂感情,成熟深切。

  3.领悟作者小中见大的抒情方法。

  摘录有关评述,以供参考:

  琦君散文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

她写在台湾的所经所历,写在海外的所见所闻,也写记忆中的故土风情,她写亲情,爱情,也写真挚的友情,情愫纤细浓重。

她以一颗纯真、博大的爱心热烈地拥抱人生,在对生活的细心感受中体味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营造出一个色彩柔和、气氛温馨的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琦君的散文没有大起大落、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感情纠葛,她以一颗温存的心细细地体味生涯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

从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即使是过去曾经历过的痛苦和烦恼,她也能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

她将自己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完整地融进了创作之中。

(见方忠编著《台港散文40家》)

  琦君绝少采取直抒胸臆的粗糙手法,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

她擅长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尤能抓住见出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动。

是故,琦君尽管说不上是气魄宏大的散文家,但她却是一位拥有深邃爱心,在一个不大的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卓异不凡的艺术家。

(见伊始《琦君散文代序》)

  可以说,这些评述都是极切合琦君散文的特点的。

在这篇里,一句话、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滴眼泪都引起了作者的遐思,浮想联翩。

这正是艺术散文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

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4.领悟作者巧妙引用古诗文,增加表达效果的技巧。

  琦君是台湾当代散文家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她的散文每多承袭传统技法,引用或化用古诗文句,无论是描述旧景情怀,或是描写现实景物,都表现出纯熟的文字技巧。

这与她从小受严师教育学习古文,大学时又重修古典诗词,打下了扎实的写作根基有关。

台湾著名散文评论家郑明认为琦君“学习古文诗词能人乎其内又出乎其外”,道出琦君吸取古典文学美感经验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

  2.课外选读、鉴赏《语文读本》中的散文。

  【资料】

  一、琦君生平与著述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出生于浙江永嘉。

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

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

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读书时,又阅读了大量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

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成为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

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

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

1949年到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自195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琴心》,她陆续出版了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诗词、评论等著作数十种。

其中散文创作成就最高。

主要散文集有《烟愁》《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灯景旧情怀》等。

她的散文曾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台湾文学作品菱金鼎奖、第十一届文艺奖,还被译成英、日、朝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方忠编著《台港散文40家》)

  2.琦君30年代末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在那里受到著名文学家、江南大词人夏承焘的谆谆教诲,夏先生培育了琦君高超的诗词造诣,并在怎样做人与作文上给琦君以无穷的启迪。

多年以后,琦君还铭记着夏老师的一句词:

“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花一木耐温存。

”琦君曾在一篇中写道:

“别老师后,他的词与他的诲谕时时在心。

抗战期间,我尝尽了生离死别之苦,避乱穷乡,又经历了许多惊险。

在工作中,我也领略到人间炎凉与温暖的滋味。

我渐渐的长成了,我懂得,人要挣扎着生活下去是多么不容易,却是多么值得赞美。

我也懂得如何以温存的心,体味生活中的一花一木所给子我的一喜一悲”(《写作回顾》)。

  3.琦君早年历经战乱家变,中年又在法院工作多年,她并非在蜜糖罐里长大的,也不是没有见过世界和人性中丑陋的一面。

但她愿意以祥和宁静之心去观察生命,描绘人生。

她的散文善于在极细小的生命波动上,寻觅温暖,记述温情,散播温馨,持一种毫不造作的东方式的淡泊宽容态度。

大半生饱经忧患得来的生命体验,一一化为笔下的仁爱与智慧。

朴实厚重中透出淡淡的情味,平易近人里流露着洞识和哲思,形成自己特有的动静适度雍容典雅的生命境界。

这境界既出自她真挚敦厚的秉赋气质,也得力于她深受儒家忠恕之道影响,老师的教诲,还有饱蘸慈悲为怀佛家色彩母亲的感染。

这几个因素构成了琦君的生命意识。

凭借着它,琦君支撑起自己忠诚恳切的人生态度和宽容善良的道德准则,维系着对于宇宙万物及人性终将经久不渝地完美发展的期许与信念。

(徐学《当代台湾散文中的生命体验》)

  4.如果拿所写的题材来说,琦君在许多方面与五四时期的冰心相似,多半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是,琦君却写出了新水平,她在一个新的散文水准线上营造了一个只有属于她的世界。

  琦君堪称以真善美的视角写童年故家的圣手,在她笔下,童年不是一般意义上人类个体生存史上的童蒙期,而是“蓦然回首,不复存在的心灵伊甸园”,她是将儿童圣洁的心灵,对童年的一次回忆,当成是涤滤心灵的一次巡礼。

在琦君的心目中,人世间的教堂不是别的,童心和童年即是审美的教堂。

她已将童年演化成和提升为一种鉴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价值尺度了。

(楼肇明《琦君散文代序•谈琦君的散文》)

  5.“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琦君)。

当时的女作家几乎都说过这样同一意思的话。

但是人为的屏障使江山阻隔,好梦难圆,家园故土只成了梦中情怀。

  琦君也是常常从眼前的景联想到家乡的情。

春朝月夕,风雨晨昏,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她何尝一日忘情,她先后写了《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灯景旧情怀》……十多种怀旧之作。

她是中国现代继冰心之后难得的散文女作家,她营造了非常充实的旧日世界,带领我们重温温馨的梦境。

(陈素琰《女性的潜隐与实现——五六十年代的两岸女作家》)

  二、琦君作品索引

  《三更有梦书当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

  《翡翠的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红纱灯》,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琦君散文》,伊始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台港散文40家》,方忠编,中原农民出版社1995年版

  《桂花雨》,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

  《旧时的河床——散文卷》,楼肇明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

  《二十世纪旅外华人散文百家》,杨际岗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生命的标志唯有灵魂》,冰心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世纪中国名家散文200篇》,林非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