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7982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docx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更加有效地协调指导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镇城镇发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特编制《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2014-2030)》。

·第2条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是七号镇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在七号镇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七号镇内,凡因城镇建设需要编制的各种专业规划,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3条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

·第4条规划范围

(1)镇域:

七号镇域,总面积423平方公里,辖1个镇区、13个中心村。

(2)镇区:

此次规划七号镇区分为生活区与工业区两个片区。

七号镇规划生活区范围为:

东至现状村庄东侧堤坝,南至35KV变电站南,西至现状村庄以西200米,北至现状恒温库北,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90平方公里。

七号镇规划工业区范围为:

东至现状七号加油站,南至集通铁路以南570米,西至中国石油加油站以西340米,北至省际大通道以北280米,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59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4)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5)《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3.09)

(6)《城市绿化条例》(1992.6)

(7)《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8)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04)

(9)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06)

(10)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2009.07)

(11)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2)其他与七号镇社会、经济、文化及城镇发展有关的技术资料和发展计划

(13)七号镇各有关部门对于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文件、谈话和会议意见等

(14)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内蒙古自治区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第6条规划原则

(1)坚持发展优势与形成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开发,建设支柱产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城镇。

(2)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创建优美舒适的环境。

(3)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百年大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正确处理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城镇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构筑科学的指标体系,以“繁荣、健康、和谐”的宜居城市为本次规划的目标。

·第7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2014年—2030年,

其中:

近期:

2014年—2020年;

远期:

2021年—2030年。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第8条总体发展目标

在对七号镇发展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优势条件,以我国新型城镇化时代开启为背景,紧紧抓住中央支持内蒙古转型发展、自治区“8337”重大战略部署的重大机遇,以内蒙古七十年大庆主会场建设为契机,加快全镇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将全镇发展成为一个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统筹城乡的经济重镇。

·第9条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对民生事业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教育、医疗、社保、社区服务、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第10条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力争规划期末经济总量翻一番,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11条产业发展目标

(1)以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为着力点,以招商引资和自主创业为新动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第12条城乡统筹发展

(1)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农牧民市民化、公共服务均衡化和要素流动自由化,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互补、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2)大力推进中心区建设。

坚持提质与扩容并重,集聚高端要素,打造区域性中心城镇。

(3)加快镇政府所在地和工业强镇建设。

增强综合承载能力、集聚吸纳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4)有序引导农牧区人口转移。

确保禁止开发区域的农牧业人口实现全部转移,优化和限制开发区域只保留满足农牧业发展需要且不超过生态承载能力的人口。

稳妥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农牧民进城就业落户创造条件。

(5)加快建设新农村新牧区。

坚持大集中小集聚,优化村庄布局,推进村中整合,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统筹配置城乡教育、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化、均等化、普惠型的公共服务体系。

(6)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坚持投入集约化、耕作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信息化。

·第13条文化旅游策略

(1)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立足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落实重点

旅游景区旅游及保护规划工作。

(2)保护原有山水格局,延续自然文化:

强调遗址、城市与自然山水的相互依托关系,从更广阔和更宏观的层面上保护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交融的的城市景观特色。

(3)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与旅游业、会展业等紧密结合,扩大现有民俗手工艺品生产规模,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4)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建立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口素质,创建学习型社会。

·第14条生态环境策略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城乡生态保护统筹发展机制。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加大沙地沙漠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广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实施力度;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大气等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完善管理体系;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良性循环的城乡生态安全体系。

(2)积极转变城乡空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综合利用;科学划定分区,明确需要严格保护的地区,严格控制该地区内的城乡建设行为;明确空间管制的具体手段,实施严格的空间管制措施。

通过优化城乡空间组织,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章镇域体系规划

·第15条镇域功能定位

依据七号镇现有产业资源,将全镇产业发展定位为:

“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导,兼顾发展商贸产业,形成农业、养殖、集贸为一体的商贸型城镇”。

·第16条镇域发展总目标

近几年,全镇依托在农业资源方面的优势,在规模化种植、良种推广、设施农业、测土配方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形成了以订单农业和特色种植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链,推广至今,已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另外,镇区依托农业资源为基点,发展多种产业并存,已初步形成了优势养殖业、旅游业为特色的多元化经济。

全镇坚持“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方针,大力发展优势养殖业,全镇培育肥牛、奶牛、肉牛等养殖项目,且规模逐渐扩大,效益越来越明显;本次规划建议加强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加强畜牧业现代化养殖,并结合现代化加工企业形成集种、养、加于一体的产业链。

·第17条镇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近期:

2014年—2020年,预测2015年镇域人口为2.1万人,其中镇区人口0.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4%。

远期:

2021年—2030年,预测2030年镇域人口为2.6万人,其中镇区人口1.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8%。

·第18条村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七号镇村镇空间结构为“一心、一带、多区”式结构。

一心:

七号镇区——以七号镇区为中心的城镇综合发展中心;

一带:

沿省道105和省道304形成城镇东西方向发展带。

多区:

团结风电经济区,农业经济区,矿产资源经济区等。

·第19条村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对镇域内的集镇、村庄按其地位职能和常住人口数量划分为镇区(1个)、中心村(12个)、基层村(49个)三个层次。

 

七号镇镇村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等级

数量

镇村名称

现状人口规模

(人)

规划人口规模

(人)

备注

中心镇区

1

七号镇区(七号)

2181

10000

中心村

12

德胜

1615

1650

安业

930

950

达拉盖

1480

1530

林场

843

850

白音不拉

1760

1790

小公勿素

724

750

九号

1697

1750

团结

430

460

苏计

930

940

崩红

1745

1780

达盖滩

1447

1470

毕力克

2048

2080

基层村

49

200—500

·第20条镇域经济区划

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特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将七号镇域划分为四个经济发展区。

(1)团结风电经济区

(2)特色农业经济区

(3)种养殖农业经济区

(4)矿产资源经济区

·第21条镇域资源结构规划

(1)交通资源:

集通铁路、105省道、304省、联系各个行政村乡道。

(2)风电资源:

镇域内的团结风电场。

(3)农业资源:

镇域内大面积的农业区。

(4)矿产资源:

磁褐铁矿、铜铅锌矿点、钨矿点、水晶矿点、萤石矿点、煤矿点、多种金属共生矿点。

·第22条镇域空间管制

根据用地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现状用地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分为已经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第23条镇域交通规划

(1)依据上版化德县域总体规划,规划高速公路形成东西向道路横跨整个化德县,也是镇域周边的重要交通通道。

(2)按照自治区交通厅公路交通建设计划,保持不变。

(3)在现状通村道路的基础上,通过提升道路等级和完善道路系统,形成省道道路交通的有机补充。

主要增设规划二级道路,规划三级道路。

(4)农村公路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公路网建设,规划期内实现全部行政村基本通柏油路,所有自然村基本通公路。

·第24条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镇域给水工程规划

目前七号镇域内村民均采用自打井供水,规划远期都实现90%自来水供水。

(2)镇域排水工程规划

七号镇镇域内均无污水排放系统,规划远期建设必要排水设施。

(3)燃气工程规划

七号镇镇域内没有统一的燃气管道,规划远期预留燃气管道。

(4)镇域供电工程规划

镇域电力规划依据现状供电线路,引至丰满110KV变电站,通过镇区35KV变电站输送到各个自然村。

(5)镇域电信工程规划

现状通信基本能够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规划远期拟建一条光电缆线路和两个通信站。

·第25条镇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生态功能区划分区

在综合分析七号镇的土地资源、地形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区位和交通优势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条件的差异及局部地区对维持区域生态过程的重要性,将七号镇划分为三类功能区。

这三类生态功能区分别为山体水域生态保护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修复区、农田牧草地生态协调区。

1、山体水域生态保护区

主要指镇域内的山体林地区和水域保护区,该区地质地貌复杂,以侵蚀地貌为主,由于对土地资源采取掠夺性经营方式,陡坡垦植、乱开乱挖山地等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得该区域生态系统和生物链遭受破坏,资源总量减少。

该区生态建设的空间管制措施:

(1)重点抓好林草植被的恢复和扩大,控制水土流失,有计划地、逐步地把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2)关闭镇域东部山地上擅自开设的小石灰窑,并引导原有的建材工业升级改造,建设节能环保型生态示范产业园区,避免对山体保护区造成较大的污染。

(3)坚决禁止乱垦滥伐,避免造成过度利用,争取在规划期内使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得到良好的修复和改善。

2、城镇建设用地生态修复区

主要指七号镇目前建设利用的区域,包括镇区建设用地、工业园用地以及各行政村自然村的村庄建设用地。

该区域是整个镇域的主要发展建设区,经济基础较好,因此在加强改善该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可以进行经济建设和开发。

该区生态建设的空间管制措施:

(1)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加大封山育林,对镇区和村庄建设区加大滑坡的治理力度,尽快恢复林草植被,积极发展生态公益林,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农村能源,在项目实施上注重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的自然优势。

(2)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经济林果业。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能源调整,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荒。

(3)加强工业项目的引进和开发,并对工业园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积极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轻该区域的生态人口、经济压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人口、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3、农田牧草地生态协调区

主要指镇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田控制区以及牧草地。

该区地层舒展,现有地形较为平坦、开阔,资源丰富,是全镇主要的农业区和畜牧养殖区,生态植被保存良好,具有较好的第一产业发展前景。

因此该区应当作为禁止和控制开发区,严禁各类重污染的项目在本区域选址和建设,保护好该区的生态环境。

(2)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在七号镇以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

依托当地特有的蔬菜、瓜果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以白菜、甘蓝、芹菜等蔬菜采摘为主发展农家乐的乡村旅游。

努力开发打造以恒利蔬菜基地和农家乐等为主的旅游产品,提高镇域内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满足游客在七号镇旅游休憩的需要。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第26条本次规划区范围

此次规划七号镇区分为生活区与工业区两个片区。

七号镇规划生活区范围为:

东至现状村庄东侧堤坝,南至35KV变电站南,西至现状村庄以西200米,北至现状恒温库北,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90平方公里。

七号镇规划工业区范围为:

东至现状七号加油站,南至集通铁路以南570米,西至中国石油加油站以西340米,北至省际大通道以北280米,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59平方公里。

·第27条规划用地评价

根据用地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现状用地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分为一类适宜建设用地,二类可建设用地和三类不宜建设用地三种类型。

·第28条城镇性质

根据《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七号镇被列为一般建制镇。

结合上位规划对七号镇的定位,本次规划确定七号镇的性质为:

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居住中心,以发展商贸产业为主、为农畜产品物流加工产业提供生活服务配套的商贸型城镇。

·第29条镇区人口规模

近期(2014年-2020年)人口规模为0.5万人;

远期(2021年-2030年)人口规模为1.0万人。

·第30条镇区用地规模

近期(2020年):

镇区建设用地为0.7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46.32平方米;

远期(2030年):

镇区建设用地为1.49平方公里,规划总用地为2.80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149.4平方米。

·第五章镇区总体规划布局

·第一节镇区规划用地布局结构

·第31条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规划确定镇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为:

主要向西发展。

·第二节居住用地规划

·第32条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42.36ha,人均用地42.36㎡/人,占总体规划用地的15.13%,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8.35%。

七号镇区现状居住用地布局较为松散,较多单家独院平房,建筑密度低,配套服务设施落后。

规划首先考虑对现状居住用地的分析,对旧镇区现状建筑质量较好的建筑尽量保留,一般建筑进行改造,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挤压道路红线的建筑予以拆除,并配套建设好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

新开发的住宅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空间。

 

·第三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33条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19.72ha,人均用地19.72㎡/人,占总规划用地的7.04%,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2%,分别由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文物古迹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所组成。

·第34条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3.88ha,人均用地3.88㎡/人,占总规划用地的1.39%,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6%。

规划行政办公区主要是依托现状,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与行政办公中心共同发挥其合理完善的服务功能。

·第35条教育机构用地规划

规划教育机构用地5.84ha,人均用地5.84㎡/人,占总体规划用地的2.09%,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25%。

七号镇区教育用地主要是指中、小学校,考虑到城镇规模及学校的生源问题,在旧镇区布置一所小学,规划各片区的居住区集中地块预留足够教育用地,考虑教育设施结构调整的可能,也充分考虑到控制指标中小学服务半径与服务人口的规定。

·第36条文体科技用地规划

规划文体科技用地0.2ha,人均用地1.03㎡/人,占总体规划用地的0.07%,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3%。

·第37条医疗保健用地规划

规划医疗保健用地2.44ha,人均用地2.44㎡/人,占总规划用地的0.87%,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63%。

医疗卫生设施系统建设力求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

建立以综合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医疗资源覆盖面,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建立级配合理的医疗卫生网络。

社区卫生服务站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布置,覆盖整个镇区范围,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形成,提高社区居民卫生保健水平。

·第38条商业金融用地规划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7.36ha,人均用地7.36㎡/人,占总规划用地的2.63%,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93%,分别由商业、商务、娱乐康体、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所组成。

规划中以优良的服务质量、优美的环境、特色的商业服务为重点,通过镇区整治,在镇区内沿道路连接形成带状商业服务中心,为镇区居民及游客提供配套服务。

·第四节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第39条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生产设施用地38.56ha,人均用地38.56㎡/人,占总体规划用地的13.77%,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5.81%。

·第五节仓储用地规划

·第40条仓储用地规划

规划仓储用地3.17ha,人均用地3.17㎡/人,占总体规划用地的1.13%,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12%。

·第六章中心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第一节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第41条铁路

集通铁路自内蒙古集宁的贲红站至通辽北,全长944.7千米。

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铁道部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享盈利、共担风险、联营性质的铁路,是国内最长的合资铁路。

·第42条公路

现状省道304贯穿七号镇区中心,S105线在镇区北部东西向延伸。

镇区内部道路尚未形成系统,现状道路建设水平较低,缺少广场、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交通管理落后。

七号镇对外交通联系以公路为主。

规划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基础,改造、提升设施水平,以方便、快捷、高质量的交通服务,促进区域经济以及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协调对外交通与镇区内部交通之间的衔接,组成一个完整、高效的交通网络。

·第二节道路系统规划

·第43条道路网格局规划

整体呈“环状+放射式”;

内部呈“方格网”。

(1)“外环”是由外环道路形成的绕城路,包括纬一路、纬六路、经二路、经十路以及纬七路、纬十路、经一路、经九路。

(2)“两横”分别是七号镇内纬四路东西向道路和纬九路东西向道路。

(3)“两纵”分别是经四路南北线道路和经八路南北向道路。

·第44条道路等级及红线宽度控制

根据城镇用地规模及布局结构,并依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将七号镇区道路分为干道、支路和巷道。

规划镇区主干道间距1000—1200米,次干道间距400—600米,支路间距200—400米。

规划镇区道路断面均为一块板形式。

·第45条交通枢纽规划

由公路长途客货运站、公交枢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所组成。

规划建设长途客运站以及公交枢纽站,通过一体化设计,使乘客快速抵离,并提供舒适便捷的换乘服务。

客运站位于镇区生活区南侧,规划用地0.26ha,人均用地0.26㎡/人,占总规划用地的0.09%,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3%。

·第46条交通场站用地规划

商场、宾馆、医院等公共设施用地内均按照国家相关规范配套建设停车场。

规划在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商业金融去、居住小区、行政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公共绿地等垂直于交通性干道的路段设置公共停车场,停车场规划设计须遵守《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

公共停车场(库)应布置于镇区中心、片区中心以及主要出入口附近的次干道上,总面积按每人0.8~1.0m²控制。

居住小区公共停车场(库)按每百户30~100辆控制。

各类建筑应依据《停车场建设和管理规定》配建专用停车场(库)。

停车场(库)具体位置及数量在下级规划中予以落实。

·第47条广场规划设计

规划广场用地2.76ha,人均用地2.76㎡/人,占总规划用地的0.99%,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85%。

广场是居民聚会、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养老院北侧,经八路东侧,加油站南侧共设置3处广场,作为展示城镇景观、提供居民休闲活动的场所。

·第七章中心镇区绿地用地规划

·第一节绿地规划

·第48条规划目标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强城市生态廊道、绿色通道及防护林带建设,完善多层次绿化网络体系,大幅提高城区公共绿地的数量和质量。

完善城市绿地的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第49条公园绿地规划

规划公园绿地用地13.29ha,人均用地13.29㎡/人,占总规划用地的4.75%,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9%。

本规划将中央景观区结合七号镇政府布置,在原有镇政府北侧的基础上,对中央景观区加以改造,同时配合健身器、小游园、景观小品等基础设施的配备,将中央景观区打造为七号镇居民日常生活,茶余饭后休闲游憩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

中心区采用点、线、面的划分原理,绿化系统采用生态学——基质、廊道、斑块的理念建立体系。

以各居住区景观节点为基质,公园绿地为斑块,由景观路防护绿地联系两者。

·第50条防护绿地规划

规划防护绿地用地4.83ha,人均用地4.83㎡/人,占总规划用地的1.73%,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23%。

规划依托主要的交通主干道设置景观廊道,景观廊道是连接景观区及景观节点的重要路径,其建设应体现本地气候和地理特点,结合自然环境优势,对建筑高度、密度、色彩给予引导和控制,重视大尺度生态开场空间建设,塑造草原旅游城镇的景观特色。

因此,规划中应加强镇区外围的生态绿化环境建设及保护的力度,并与镇区内部的绿地相互渗透,形成“城在绿上、绿在城中”的良好景观风貌,对生态保全及恢复提供绿色保障。

·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