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8006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

《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守住乐观的心境.docx

守住乐观的心境

守住乐观的心境

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经说过:

“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的悲观。

”在人生中,悲观的情绪笼罩着生命中的各个阶段,青春时期更是不可避免。

战胜悲观的情绪,用开朗、乐观的情绪支配自己的生命就会发现生活有趣的多。

悲观是一个幽灵,能征服自己的悲观情绪便能征服世界上的一切困难之事。

人生中悲观的情绪不可能没有,要紧的是击败它,征服它。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一种客观规律,不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倘若把不如意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构想的一篇小说,或是一场戏剧,自己就是那部作品中的一个主角,心情就会变好许多。

一味地沉入不如意的忧愁中,只能使不如意变得更不如意。

“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际云卷云舒。

”既然悲观于事无补,那我们何不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守住乐观的心境呢?

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可看到“青草池边处处花”,“百鸟枝头唱春山”,用悲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举目只是“黄梅时节家家雨”,低眉即听“风过芭蕉雨滴残”。

譬如打开窗户看夜空,有的人看到的是星光璀璨,夜空明媚;有的人看到的是黑暗一片。

一个心态正常的人可在茫茫的夜空中读出星光的灿烂,增强自己对生活的自信,一个心态不正常的人让黑暗埋葬了自己且越葬越深。

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就要微笑着对待生活,微笑是乐观击败悲观的最有利武器。

无论生命走到哪个地步,都不要忘记用自己的微笑看待一切。

微笑着,生命才能征服纷至沓来的厄运;微笑着,生命才能将不利于自己的局面一点点打开。

守住乐观的心境实在不易,悲观在寻常的日子里随处可以找到,而乐观则需要努力,需要智慧,才能使自己保持一种人生处处充满生机的心境。

悲观使人生的路愈走愈窄,乐观使人生的路愈走愈宽,选择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是一种机智。

在诸多无奈的人生里,仰望夜空看到的是闪烁的星斗;俯视大地,大地是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美景……这种乐观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支撑起来的一种风景。

人生何处无风景,关键看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境。

守住乐观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就能看遍天上胜景,“览尽人间春色”。

(谢衣团)

 

教师心理调节十法

1、换位思考法。

当你遇到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不妨来一个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别人想一想,在对立面找到自我认同感。

2、时间遗忘法。

时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方法。

积极地忘记过去和眼前的不愉怏,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

不要让痛苦的记忆牵制你的现在和未来,更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去。

3、自我解脱法。

学会自我放松,在适当的情况下于适当的人面前想说便说、想笑便笑、想哭便哭;劳逸结合,实在不想做事的时候就给自己放假;可以追求卓越,但不必刻意追求完美。

4、淡化功利法。

给自己建立一个合理、客观的自我期望值。

对待学历、职称、职务、工作乃至人生,都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功利性思维。

5、自我回避法。

在众人面前多观察、多思考,不要盲目表现自己。

人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

当自己在众人面前盲目表现之后,却后悔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损于形象而忧心忡忡。

6、读书学习法。

读书看报不仅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充实精神世界,而且还有利于心理保健。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佳篇美文,咀嚼优美词句、体味感人故事、思索箴言警句、享受幽默笑话、神游海阔天空,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忘却忧愁烦恼获得生活动力,扬起自信的风帆。

教师更不妨抛开现实的烦恼,转移注意力,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7、美化仪表法。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善于通过美化容貌仪表,把自己打扮得年轻、漂亮、精神一点。

知识分子普遍都有一种怕别人瞧不起的心态,而美化仪表能有效地得到别人的注意和尊敬。

8、环境更新法。

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不妨变换一下环境。

室内养花,室外观景,想像美好事物,回避心烦事件。

俗话不是说耳不听、眼不见,心不烦吗?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把自己置身于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陶醉于蓝天白云、碧波荡漾、花香鸟语的自然怀抱里,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会使你产生豁达明快的心情,一切忧愁和烦恼都会随之烟消云散。

9、生理保健法。

一旦遇到烦恼、郁闷时,不妨听听音乐,跳跳舞,打打球,游游泳,借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或者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哑剧、滑稽电影;或者读一读内容轻松愉快、饶有风趣的小说;或者练字习画,写诗做赋,撰写文章,抒发情感。

这种通过生理感官调节的自娱自乐活动可以舒体宽怀,消忧排愁,怡养心神。

10、自主激励法。

相信自己是最好的,也是最可以依赖的,树立顽强的自信心。

积极正视和勇敢面对自己遇到的困难、压力和挫折。

要相信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只有在准备中等待机会的人,才能成功地抓住机会。

很多时候,教师只有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激励、自我控制情绪、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并有效地展示自己的优势,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每个教师都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

你所承担的任务或你正在从事的工作,在你的心目中一定是最重要的。

因此,你要尽力保持心理的平衡。

(来龙初中谢衣团供稿)

蹲下来看“差生”

教书教了好多多,教过的学生也有不少,也许是人的天性,对那些所谓的好学生,心里的欢喜自不必说,而对那些所谓的“差生”却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味道,辅导他们学习,态度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这也许离一位好教师的要求有点距离,但却是许多老师心理的真实流露。

老师苦,再看看这些孩子,更苦。

每回巡视校园,看到放学后留在教室里、办公室里满脸愁容的学生,用电影片名来形容真是《一声叹息》。

于是,我就常常想在对待教学工作中最常见的补差,我们能否改变一些观念和做法,让老师与“差生”取得一些平衡,各人都得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一、正视学生差别,设制合理目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何况是人。

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别是端正教学行为最起码的要求,然而现实中,在成绩考核的压力下,在急功近利的驱驶下,在用统一标准的度量下,我们常常会用目标去要求这些孩子,作文必须写到几百字,英语单词必须全部记住,可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老师势必会焦虑心燥,学生也会厌学、怕学。

我不由地想到,我们在教学行为中是否缺了耐心与等待,更主要的是否对这些孩子设置了超过他们所能接受的标准。

对待“差生”,教师应该为他们设置一些更为合理的目标,老师要调整心态,为这些孩子的学习架一些梯子,降低一些难度,这些孩子会觉得可以完成。

二、捕捉学生闪亮点,挖掘细小进步

“人的内心深处总有这样一种渴望,那就是被人欣赏”,对于班级中的优秀学生来说被老师的赞扬那是家常便饭,可对于“差生”来说却是昙花一现。

正因为不多,所以他们特别珍惜,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细心地去观察和发现他们身上一些我们忽视的优点与微小的进步,多给他们一点鼓励,这一抹微弱的光也许会成为转变的契机。

回顾对“差生”的教学,总是训斥多于表扬,居高临下多于平等相处。

反思这些行为,让我汗颜,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蹲下来,用另一种眼光,另一种行为对待“差生”,也许会有另一种收获。

(谢衣团)

厚爱中差生

所谓差生也就是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

优生则相反。

而介于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则为中等生。

由于中差生的种种表现欠佳而影响集体,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

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差生更差。

而不容忽视的是:

优生毕竞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

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少年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

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中差生。

大量事实说明:

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

这说明:

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不是有人曾说:

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

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寻找一下中差生的原因(排除弱智儿童),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是: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

为什么会这样呢?

客观的原因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至。

有些人为的因素是:

由于犯有某个缺点而遭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作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

等等。

我认为,厚爱中差生,首先应有辨证的观点:

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差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

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三、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其次应有平常的心态:

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厚爱差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

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

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如果在中差生身上做到"真诚"对他们,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一定会促进中差生的进步和发展。

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对中差生的厚爱定会使他们实现向"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

(谢衣团)

 

适当运用善意的谎言

人人都忌讳撒谎、都痛恨撒谎的人。

但善意的谎言在生活或工作中却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如此,现略举两例:

班级的路队纪律不太好,而且有个别同学是屡教不改:

不管你怎么批评、教育,道理讲了一大箩,他仍然是“当面诚恳接受,背地就是不改。

”这时就可以抓住时机,利用班级晨会课时严正指出:

“个别同学特别不遵守纪律,校领导业已知晓,正准备在适当时候予以全校通报批评。

”迫于压力,这些同学立马感到事态严重。

这时老师再不失时机地再次予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教育,他们便会改过自新,加以时日地坚持,他们的坏习惯就会得到很好地改变。

林浩同学由于接受能力比较弱,自己又特别贪玩------常常忘记做作业,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虽经老师地多方辅导,进步幅度也不大。

在前一段时间里,我就特意地多注意他,拿着放大镜寻找该同学身上的闪光点。

只要一经发现就予以肯定、表扬。

(虽然有时的表扬是违心的,有时又有点夸大)在近两次的习作训练中,他的作文只不过比自己平时的文章语句通顺了些,中心明确了些。

跟那些真正的优秀习作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也同样给林浩打了个“优+”,把他的习作当作优秀作文予以讲评,并当众表扬,还让他当众宣读自己的文章。

这件事对林浩感触很大,他在日记中就写道:

“没想到我的作文也得了优+,还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了,今天真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善意的谎言在工作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起码它从侧面尊重了学生、树立了孩子们的自尊和自信。

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如果没有分寸地、不加节制地滥用,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

(谢衣团)

 

做孩子的榜样容易不

习惯,是一种自然、稳定的状态,它不在意识层面,而是隐匿在下意识层面。

因此,习惯也会无时无刻、不知不觉地从人们的言语、行为中表现出来,不是有句俗话吗——习惯成自然。

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不能说谎、不能随地乱扔东西……的同时,父母却陋习难改。

试想,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又什么用呢?

由此可见“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真实地体现出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起着多么大的影响。

父母教育孩子,无非就是想让孩子把父母所希望他做到的事情变成一种习惯。

可见,习惯与教育密不可分。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习惯”,已不仅仅局限于人的某一种行为,而是行为根源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以此推断,只要你更正了自身不好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也就可以坚决地与自己的坏习惯说再见,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好榜样!

一、以身作则做父母

家庭是最容易表露出习惯的环境,大人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指孩子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模仿,更重要的是父母的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观念,久而久之,使孩子们也养成了这种习惯。

另外,“言教不如身教”的观点也在向家庭教育叫板,成人的言行不能一致,孩子自然不会乖乖听话;成人无法接受孩子从外界带来的新观点,孩子也会不知所措。

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说,认为自己只靠说教而不以身作则就能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父母是在自欺欺人。

很多父母都爱对孩子说大道理。

社会学家于海教授说,道理其实是非常复杂的,道理也未必真的能支配人的行为,否则的话,恐怕世上会出现很多完美的、全能的人。

道理更不为孩子所理解,他们还没有理解道理的资历。

这也就是说,只有日常的、潜移默化的、直观的事物才容易被孩子接受,这其中,习惯教育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教育。

如果父母一边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一边却自己打着麻将,那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以身作则,才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

因此,以身作则,才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

二、父母在教育观念中存在两种“恶习”

于教授指出,中国人有很多可贵的好习惯,例如尊师重教,重视教育和培养,中国人对于教育投资更是乐此不疲……但与此同时,教育观念上的恶习也正在影响教育的结果。

1、言行不一,说教无理

如同前面所举出的例子,父母边打麻将边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言行不一的教育的确是很难让孩子接受的。

尤其对于2-6岁孩子,他们的“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只要父母的行为稍稍“偏离的轨道”,孩子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会立即产生动摇。

不过,在一个家庭中,要完全做到言行一致的教育是很难的,而且正因为习惯表露的自然性和无意识性,人在坏习惯表露时往往不会觉得自己“不好”,而在要求孩子做到连自己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时,也不会拿自己的行为习惯作为反思。

并且,社会的大环境有时会促使一代人被传染到一些“陋习”,例如,大男人到了公车上与妇女、儿童抢位子,而在亲戚朋友面前却表现得彬彬有礼;孩子爱劳动,父母说他“多管闲事”,这是价值观念上的分歧;还有一些是礼仪与教养方面的问题,会让成人看起来不“体面”……

因此,当自己的坏习惯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时,“承认错误”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否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以下的第二条观念恶习所要讲述的问题。

2、不平等的家庭关系

在许多中国家庭中,父母习惯占有和支配孩子,这就造成了家庭里的“不平等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占有观点,会阻碍孩子的自信发展,也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

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溺爱。

父母们在没有充分了解、理解孩子的天性之前,就把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全部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被这些要求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至于父母会和孩子玩“猫抓老鼠”的游戏。

于教授指出,现今社会,中国父母还是把对孩子的智力要求放在第一位,而智力要求的评判标准仍然是考试和成绩。

这使笔者想到本刊的主旨:

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也是要引导现代父母去挖掘孩子身上的个性特点,并且鼓励孩子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样的教育观念不应该留给大学的老师,而是应该从孩子一出生就贯彻到家庭教育中。

如果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有拿手的,但每个人都又并非全能”的道理,他们就更能理解父母身上的缺点和坏习惯,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教育效果。

三、放下架子,改掉陋习

由于父亲和母亲本身就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所接受的教育不一致,他们所秉持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夫妻双方在相互沟通时,或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放下“架子”,做到“合情合理”。

于教授建议,父母最好意识到成人的观念更新总是没有孩子快。

因为成年人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对外界新事物、新观点缺乏敏感性,而孩子接受新事物却非常快,并且由于他们的思维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吸收的角度和表现出来的形式往往也会另成人大吃一惊。

于教授在最近编写的书中提到:

“我儿子居然在我的眼皮底下把电脑摸得滚瓜烂熟,可我却一直没有发现。

”,可见,他们所掌握的新知也许是成人值得学习的。

目前社会上流行“小手拉大手”的理念,也就是让孩子来帮助大人改掉自身陋习,于教授对此深表赞同。

育儿育己,父母教孩子时,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并力争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改正自身的问题,这样的父母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谢衣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