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8282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docx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说课稿

《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说课稿

黑林小学王涛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进行教学的,其目的是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

教材没有直接出示运算式题,而是在学生解决教材中提出的“买一只海螺和一只珊瑚,还剩多少元钱?

”或学生自己提出的其他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探索获取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然后利用获取的方法,解决其它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步发展。

这种思维方法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体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发展问题意识,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

体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一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作为基础,并且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经验。

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四、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说学法

分组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让学生“活”起来,是优课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

在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创造的机会,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六、说教学过程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以主人翁-丁丁"海边游玩”为引子,创设“海边买纪念品”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整理相关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个环节:

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同时通过比较,找到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列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体会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运算顺序,提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时也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面对具体情境和数据时能选用比较灵活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这一理念。

第三个环节: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本环节设计的练习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同时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工具性。

第四个环节:

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

重点板书了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让学生板演。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黑林小学王涛

一、教材及学情

本课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的内容,本节课讲述了6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在以学知识的基础上对乘法口诀的有一次总结。

本课要抓住小学二年级学生心里特点,利用儿歌简单易懂的优势让学生在互相比一比、说一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

在结合以学内容,学生很容易了解本课意图。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6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地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口诀编制规律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编口诀、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研究问题的本领。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6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地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挂图 小棒 

五、教法和学法

1、以故事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为自主探究编制儿歌做准备。

2、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让学生在以学内容基础上自己看图编制儿歌并且相互讨论。

3.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看儿歌摆一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在学会看儿歌列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乘法口诀.

4.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教学。

1、谈话激趣,理解图意:

以去小红家帮凯蒂做沙包导入情景图,教师叙述一个小故事。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小红家都有什么?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等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深入情景,了解图中的表达的信息,以便于编写儿歌的条件。

2、根据故事提出数学问题如:

 缝3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缝4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缝5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缝6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设法用语言激发小组之间进行探究热情,用集体力量帮助凯蒂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你能利用手中小棒解决解决这些问题?

并用儿歌的方式告诉全班同学。

3、学生很快会根据已经掌握的乘法口诀联想到乘法口诀编制方法,儿歌记忆法。

并列出乘法算式。

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每个因数和积的意义。

如:

3x6=18,3表示有三个沙包,6表示所有沙包都用了六块布(也可以说是每个沙包都有六块布缝制)18表示3个沙包一共用了多少布。

这里要求学生尽可能的描述,鼓励学生用加法表示,引导学生列出乘法。

当学生了解1X6=6 2X6=12等这些乘法算式后自然联想到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得出六的乘法口诀。

可以借助表格完成乘法算式:

(出示小黑板)

1个沙包

2个沙包

3个沙包

4个沙包

5个沙包

6个沙包

6块布

12块布

18块布

24块布

30块布

36块布

这样设计有利用学生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加强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并且找出这些乘法算式的规律。

最后由算式得出本课知识点。

这种学习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4、强化训练本课知识点,用所学的口诀解决图中其他问题

如墙上挂了多少纸鹤?

等问题。

设计目的是6的乘法口诀得以运用

5、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教师巡视

 

《解决问题》评课稿

黑林小学王涛

“解决问题”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2―5页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教材,两步应用题是用文字叙述的,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在呈现形式上较以往有很大的改变。

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快乐的游乐园,提供了小朋友在游乐园里看木偶戏、丢沙包等丰富活动的信息资源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呢?

我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对教材呈现的形式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围绕“喜欢什么活动”的话题,从与学生交谈周六、周日喜欢到哪儿玩,喜欢玩什么,到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的情境,调动了学生认真观察的积极性。

教师说的“这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

”这句话激发了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准备。

2、提出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并能大致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

学生通过观察图,理解图意,并根据图意和有关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答解答问题。

(1)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

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解答问题的方法,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2)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发现同学们是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主动获得知识。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

在探究活动中,不但鼓励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而且鼓励学生大胆讲一讲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你是怎样想的?

”。

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解答问题的方法,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有的学生会运用小括号来解决问题的例子说明,现在社会已初步进入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资源、接受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丰富的,而不是只从学校、教师那儿获得。

因此,教师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同时也说明只要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及展示的平台,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过程可能就是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基础”扎实,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认识多边形》说课稿

黑林小学王涛

一、说教材

《认识多边形》是苏教2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在此知识点上通过迁移,让学生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使学生对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透彻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认识多边形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类推等活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在摸、数、围、折、剪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掌握变换的规律,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

3.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边与图形的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借助多媒体,采用情景教学,直观教学,活动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数,折,剪等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

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6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

以复习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导入新课。

帮助学生唤醒记忆,更好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然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把老师的家作为一个场景,诱发学生在“问”中学。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枯燥、抽象的图形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从客厅的物体中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大约2分钟)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然后用选瓷砖这一学生熟悉的事情,出示了一块长方形和一块正方形的地砖,自然的让学生在找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中初步理解四边形的概念,

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然后小结,像这样的图形都有四条边,所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四边形。

(板书:

4条边四边形)

为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是四边形,有的不是四边形。

2、自主学习五边形

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自主的知道有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

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由四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是四边形,由五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是五边形,让学生想一想,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肯定学生的认识:

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数它有几条边。

这部分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等操作活动来突出重点。

3、创设六边形

在学习完认识多边形的方法后,学生自由的创作和设计各种六边形是本课的高潮重点之一。

课上我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搭一搭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使学生对于多边形的认识逐步巩固。

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操作中不断提高。

将数学教学融入到数学活动中,并于想想做做2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自主的创设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边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了难点。

(大约15分)

(三)发展练习,巩固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并有所提高。

(大约20)

1.想想做做第3题。

这一题是基础题,在说明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出错多的可以一起再数一数,让学生会认多边形。

2.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跟着教师演示的一起折一折。

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想想做做第5题。

“把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

”这道题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较高,既要分成三角形,又要分得最少。

题目最后还蕴含了多边形的边数和分成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这一规律。

通过练习,学生原有的技能得到了运用,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大约3分钟)

通过提问: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本领?

师生共同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五)课外延伸

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再互相交流。

鼓励学生想想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