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8351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上)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从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在当时的说教和说理诗让庞德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本中国诗手稿,了解到中国古诗意象之妙。

他整理出一本中诗英译集《华夏集》(Cathay)”。

书中他强调了翻译中意象保留的重要性。

当然,意象派并非完全受中诗的影响,日本俳句及法国印象派也对其有所影响。

中诗“意象”与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其本质差别无几,即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

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意,反对空泛的抒情和议论。

“呈现一个意象”和“短小精美的形式”是英美意象派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的两大特点,而这恰恰是中国唐诗艺术的特征,英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中得到启发,使其理论和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但中西“意象”还是有些许的差别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诗意象经历代诗人发展,已经形成公认的心照不宣的传统。

“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昨日窥轩双燕语”,综观这些诗句可以看出,“燕子”这一意象起了重要作用,而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燕飞人离苦无边,燕归春回人笑颜,或者,他人成双成我独单,寂寞伶仃独兴叹。

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上诗句中“落花”之意象,无非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慨叹,或花落人离苦相思的愁思。

再看英美意象派的意象传意,仍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

首先,在这首诗中,一个意象“脸庞”叠加在另一个意象“花瓣”之上。

它“暗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那种易逝感,那种非人格化”。

但这种含蓄的意思需要读者从其特别的形式上进行跳跃式的想象才能揭示出来。

这种意象的“瞬间性,即逝性”,我们没有看到从今以后,用“花瓣”脸庞成为时尚,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之说。

庞德也曾说过,意象乃“一瞬间感情与理性的综合体”,在那一瞬间感觉到得这些人群中面庞如同湿漉漉树枝上的花瓣,黑与白鲜明对比,不仅突出色彩的鲜艳,也突出都市生活的易逝感。

很明显,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诗中的博大意象,实乃大相径庭。

然而这种创新形式的“意象”也为传统的“意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英美意象派领袖通过阅读、研究、翻译唐诗,整理出了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等三种组合技巧。

以中诗《送张四》为例,“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冰山月,清猿无断时。

”“枫林”“楚水”“山月”“清猿”均是代表离愁别苦的传统意象,它们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赠别诗中而表现同一个喻意——离别。

中国唐诗中这种叠加法,实即将含有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递相袭的意象累加复叠,从而提出一个新的意象。

英美意象派因缺乏意象艺术的悠久传统,因而中国唐诗中的此类“意象叠加”艺术是他们所没有的,这也是中西诗意象叠加法在内涵上的差别。

可见并非唐诗意象组合的全部精华都可以被英美意象派诗人发现并学习。

1.下列对引用的中西诗歌的评述,不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就属意象叠加,共同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几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性意象描绘出苍茫、凄凉、萧瑟的秋天的景象,均与作者流落天涯、心境凄凉的情思吻合。

C.“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等诗歌中月之表示孤独、哀怨和思乡思亲等心绪就显示了中国诗歌意象的稳定性。

D.庞德《诗章》第49章中:

雨,荒江,旅人/冻云,闪电,豪雨,暮天/小舟中孤灯/芦苇沉重,低垂/竹林萧萧,似在泣诉。

意象并置,内涵与中国诗的意象叠加差别不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中燕子这一意象,其中飞燕显然是寓喻了情思的主体——一对相恋的有情人;突出燕子双飞,即是为了反衬离别相思的孤独愁苦。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花落、燕归虽是眼前景,但它们的内涵广泛,意境深刻,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C.作者在文中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中的几个意象为例,得出了西方意象与中国传统的博大意象大相径庭,远不如中国诗歌意象美的结论。

D.作者认为英美意象派的诗歌中,如“脸庞”和“花瓣”之类的意象叠加所代表的含蓄的意思,往往具有瞬时性、即时性的特点,不大容易形成某种传统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所以说意象派的形成,完全是受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B.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本质与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的本质差别比较小,都是运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

C.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也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歌的情意。

D.当庞德对当时流行的布道说教及直接空洞的诗歌感情抒发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他从中国古典的诗歌宝库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

【答案】1.D2.C3.A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内涵与中国诗的意象叠加差别不大”表述有误,原文最后一段说“中国唐诗中这种叠加法,实即将含有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递相袭的意象累加复叠,从而提出一个新的意象。

英美意象派因缺乏意象艺术的悠久传统,因而中国唐诗中的此类“意象叠加”艺术是他们所没有的,这也是中西诗意象叠加法在内涵上的差别”,可见两者有较大区别。

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

本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远不如中国诗歌意象美”属无中生有,原文第4段只是说“很明显,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诗中的博大意象,实乃大相径庭”.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完全是受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表述有误,原文第1段最后一句特别强调了“意象派并非完全受中诗的影响,日本俳句及法国印象派也对其有所影响”。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青春即兴小品

肖复兴

老钟是我少年时期的偶像,那时候,老钟爱好朗诵,常模仿当时颇为流行的“星期天朗诵会”,朗诵一些诗歌。

老钟读高三那年,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初试通过了,这让他扬眉吐气。

复试需要面试,我看得出他很兴奋,也很紧张。

面试那天,老钟把自己打扮得油光水滑,早早地骑着他爸的那辆飞鸽牌自行车,去了电影学院。

那天下午放学见到他,问他:

“考得怎么样?

”他眉毛一扬说:

“没得说!

”他告诉我,先要他朗诵一段自选的篇目,他朗诵了《林海雪原》攻打奶头山的一段。

这一段他轻车熟路,得到考场老师的好评。

接着,老师把桌上一个墨水瓶递给他,让他以此为小道具,表演一个即兴小品。

这是面试的重头戏。

看得出,他很得意,很满意自己的这个即兴表演。

我催他赶紧说说他是怎么演的这个小品。

他说:

“我先朗诵了一段《囚歌》,朗诵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的双眼紧盯着面前的老师们,停顿了好半天。

你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我要盯着他们停顿吗?

”我说:

“不知道。

“这就是艺术了,知道中国画里的留白吗?

停顿,就是留白。

坐在前面的那一排老师,我把他们想象成高叫着要给我自由的人!

我就有了一种现场感。

你懂吗?

现场感,是表演情境中最重要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说里最重要的。

”听着他这番慷慨陈词,知道他还沉浸在白天的面试里呢。

“那你不能朗诵完这首诗就齐活了吧?

那个墨水瓶呢?

”我催问他,这是考试关键的地方。

他瞅了我一眼,颇为得意地说:

“这就吃功夫喽,道具不论大小,得用得恰到好处,秤砣虽小压千斤,知道吗?

我边朗诵着,边拧掉墨水瓶的盖儿,最后我把诗句给改了一下(此时,他特得意),我朗诵道‘让我把这活棺材和你们一起烧掉’;同时,我把手里的墨水瓶朝那帮老师扔过去。

尽管我非常佩服老钟面试考场上出色的即兴表演,但最终他没考上电影学院。

他说:

“是那个墨水瓶让我倒的霉,我没处理好!

毕竟墨水把人家的白衬衫都给染了。

”第二年,老钟接着考电影学院。

这一次连复试都没挤进。

秋天,老钟找了份工作,到我们大院附近的一所小学当老师,教语文课。

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是他的长项,最受学生的欢迎。

他朗诵的时候,满教室鸦雀无声,他声音洪亮,会荡漾出教室的窗外,回响在校园里,引来好多老师驻足倾听,成为学校一景。

我们大院有在那所小学上学的孩子,回来后绘声绘色地讲这些事的时候,我看见旁边老钟的父母脸上笑容绽放。

没过几天,那些孩子又带回关于老钟的新消息。

老钟组织了个课外朗诵小组,他负责辅导学生的朗诵训练,还照当时“星期天朗诵会”的模式,也组织了一个朗诵会,颇受欢迎。

过新年的时候,他还组织了“迎接新年朗诵会”,邀请校长和家长参加,更是大获好评。

举办这场朗诵会之前,老钟让我帮他写了一首迎接新年的朗诵诗。

那时,我刚上初三,喜欢上了写诗——要说也是受老钟的影响。

朗诵会那天,老钟也邀请我去。

现场听到那么多掌声和他们校长对老钟的表扬,我很为他高兴。

炉灰渣儿也有放光的时候,更何况在我眼里老钟是金子呢!

三年过后,我高三毕业,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初试过关,复试之前,找老钟求教。

老钟对我说:

“面试中即兴小品是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我的教训要吸取,千万别大意失荆州!

”考试那天结束回家,老远就看见老钟站在我们大院的大门口等我呢。

看得出,他比我还要紧张。

那天夕阳辉映下老钟的身影,常让我想起,像是一幅画,垂挂在我的青春记忆里。

(选自《北京日报》2016年5月26日)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擅长引用方言,比如“齐活”“吃功夫”“炉灰渣儿”等,表现出了人物特有的性格。

B.本文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开头对老钟的才能极尽赞美,结果却因为一时冲动,与电影学院失之交臂,他的悔恨永远留在“我”青春的记忆里。

C.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老钟与电影学院无缘,而“我”顺利通过,表现出“我”比他更成熟、更稳重,突出了文章的重心:

抓住机遇,才能成功。

D.老钟对“我”的影响极深,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不只是老钟的身影,更是青春的记忆,即凡事都要认真对待,切不可冲动,否则留下的将是终身的遗憾,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文中的老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并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分析。

6.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改为“青春的记忆”更贴近主题,也有人认为原本的题目很好。

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4.D5.老钟是一个才华横溢、性情率真,并最终为自己的直率和冲动付出代价的人。

①他酷爱朗诵,能够模仿当时最为流行的“星期天朗诵会”来朗诵诗歌,并且知道很多关于朗诵的理论性的知识。

②他年少有为、才华横溢,在面试的现场,他所朗诵的《林海雪原》片段,深得考场老师的好评,后来成为老师,他的语文课和他所成立的朗诵会,很受欢迎。

③他性情直率,冲动冒失,在面试的现场,他把墨水瓶朝老师扔了过去,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并没有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6.(观点一)“青春的记忆”更能深化主题,使得主题明确。

“青春”,是热情奔放、意气风发、冲动冒失、苦涩的代名词,往往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文中的老钟,用他自己总结的话来说,大意失荆州,而无缘电影学院;“青春的记忆”,包含了“我”对他的惋惜,更包含着对所有年少青春的孩子们的告诫,认真对待我们的青春,万不可莽撞行事,深化文章的主题。

(观点二)“青春即兴小品”更能表现主题,还带有一定的趣味性,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即兴小品”本是一个面试的环节,把它用在题目中,设置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即兴小品”在文中起到贯串全文的作用,老钟因它与电影学院失之交臂,又因它获得学校师生的表扬,而“我”也因为他的教训,考上了电影学院,把它用在题目中,最为恰当;把“青春”和“即兴小品”结合,能够起到概括主题的作用,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青春。

【解析】

4.试题分析:

A项中“表现出了人物特有的性格”错。

“齐活”和“吃功夫”分别是“我”与老钟对话时“我”说的话和老钟说的话,“炉灰渣儿”也没有在对话中,只是在“我”陈述中所提,用这些方言主要表明了我与老钟的亲密关系,并不是要表现人物特有的性格。

B项“他的悔恨永远留在‘我’青春的记忆里”以偏概全。

C“表现出‘我’比他更成熟、更稳重”文章无此义,“抓住机遇,才能成功”也不是文章的重心。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点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作品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试题分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

熊庆来,1893年9月11日出生在云南弥勒的朋普镇息宰村,1913年考取留学比利时公费生。

他先后在比利时、法国的四所大学攻读。

他给父亲的信中说:

“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

”留学8载,熊庆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理想与信念。

在法国名师的指点下,他发表了一系列数学论文,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

1921年秋天,东南大学聘请28岁的熊庆来为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此任教的5年间,熊庆来讲授了十多门课程,编写了包括《球面三角》等十几种讲义。

1926年,清华大学聘请熊庆来参与筹办算学系。

他在清华算学系增设研究部,这是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

他编写的教材《高等算学分析》,被商务印书馆收入第一批“大学丛书”出版,成为全国大学算学系的必用教材。

1932年,他代表中国出席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数学会议,会后到巴黎的研究所研究函数论,两年间写出《关于整函数与无穷极的亚纯函数》论文。

1934年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其无穷极定义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

这也确立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并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

1937年,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和教授的熊庆来收到了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聘请他回滇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电报。

他与龙云约法三章,龙云允诺后他即决定放弃清华的优裕条件,回滇服务于桑梓。

上任伊始、熊庆来便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从全国各地聘请专家充实云大教师队伍。

动物学家崔芝兰,数学家赵访熊,社会人类学家吴文藻,文史专家顾颉刚等各学科的专家及一批后起之秀陆续做了云南大学的教授。

抗战时期办学经费困难,熊庆来想方设法四处筹集,得到美国罗氏基金的多次资助,昆明富商董澄农先生捐建了澄农馆,龙云的夫人顾映秋捐建了映秋院。

在他的努力耕耘下,到1938年,云南大学有了文法、理、工、医、农五个学院,云大正式成为国立大学。

自1937年至1949年,熊庆来在云南大学任了12年的校长。

这12年,是“云南大学的黄金时代”,在1946年,熊庆来领导之下的云南大学被《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作为世界著名的中国15所大学之一列入该书。

熊庆来自早年从事教育工作起直到晚年,他把几乎毕生的心血与时间都花在中国教育事业上,只要是人才,他就会毫无保留地帮助他,培养他。

1931年的一天,熊庆来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数学论文,论文的作者华罗庚引起了他的注意,此时的华罗庚是金坛中学的一名小庶务员。

熊庆来马上写信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又破格让清华算学系招进了华罗庚。

在能庆来的精心培养下,华罗庚写出《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等数十种专著,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熊庆来依然抱病指导两个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年轻人——杨乐、张广厚。

再加上陈省身、严济慈、钱三强、钱伟长等,熊庆来为我国数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科学家的典范,被誉为“不仅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更是识千里马的伯乐”。

在描述父亲的性格时,他的儿子熊秉明用了四个字:

平实诚笃。

这确是熊庆来性格之写照。

他举止言谈缓慢而持重,不善辞令,生活恬淡,与一切娱乐和享受都无缘。

在欧学习期间,他励志向学,16岁奉父母之命与妻子结婚后,两人几十年一直相敬如宾。

熊庆来治学严谨,他的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

任教授期间,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作业中的错误他用红毛笔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

即使在任校长之时,他也要每周亲自为学生上几节课。

然而,熊庆来的平实诚笃中却蕴藏着顽强的精神,卓越的毅力。

熊庆来在1951年因脑溢血而致半身不遂,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

在其后的近二十年中,他就是以这种病残之体一直坚持做研究工作。

晚年记忆力衰退后,为了研究,他开始学习俄文,经过努力,最终他能够借助字典阅读俄文数学文献。

熊庆来是中外闻名的教学家,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教育家,是将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这颗数学界的明星将永远熠熠生辉。

(摘编自《弥勒县数学家熊庆来》等,有删改)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庆来留学八载,励志向学,他在家信里说:

“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

一寸光阴一寸金,十多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

”这为他日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熊庆来性格“平实诚笃”。

他举止言谈缓慢持重,不善言辞;他生活恬淡,不喜娱乐和享受;他婚姻忠诚,几十年一直和妻子相敬如宾。

C.熊庆来治学严谨认真。

这表现在他在任云大校长期间,拿出诚意聘请专家提升学校的“软件”,又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学校的“硬件”。

D.熊庆来具有顽强的精神、卓越的毅力。

他脑溢血后病情稍有好转,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晚年记忆力衰退后,为了研究,还开始学习俄文。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语言质朴简练,从不同方面突出了熊庆来一丝不苟的学习工作态度和辉煌丰硕的学术成果。

B.熊庆来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他以“熊氏无穷级”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为中国人争得了光荣的一席之地。

C.熊庆来对学术研究一向执着而且才思敏捷,撰写学术论文一挥而就,能达到文不加点的境界。

D.作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仍对学生的作业批改仔细,一旦发现错误,就一一圈出,并加以改正。

E.熊庆来一生识才爱才惜才,被誉为“识千里马的伯乐”,华罗庚、严济慈、张广厚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大力资助。

9.熊庆来为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答案】7.C8.BD

9.①机构建设方面:

他一手创建了清华算学系,还在清华算学系设立了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执掌云南大学12年,使云大由省立而国立,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西南角。

②教学方面:

他在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时都亲自编写讲义,认真教学。

③人才培养方面:

他倾尽毕生精力为我国培养了众多人才,而且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

【解析】

7.试题分析:

C项,任云大校长期间的事例是表现熊庆来治校严谨认真的,治学严谨认真的事例是对学生的作业批发和对自己数学论文的修订,而非聘请专家和筹集办学资金。

8.试题分析:

A项,概括不全;本文对他的学术成果介绍得较少。

C项,“撰写学术论文一挥而就,能达到文不加点的境界”错误。

E项,文章中未提及对华罗庚、严济慈、张广厚等的资助。

9.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文意的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

题干问的是“熊庆来为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答题关键词“高等教育重要贡献”,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1﹣7节中,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考生可以从机构建设、教学、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加以总结,形成答案。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原因”,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①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谓亭长曰: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

“若非吾故人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