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8387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

核心素养提升练十八

古代商业的发展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的商人仍属于“工商食官”制度的范畴,商业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都多少带着(西周)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这反映了(  )

A.春秋与西周社会结构具有同一性

B.周天子在地方有很大管理权

C.重农抑商政策起源于西周时期

D.春秋时工商业都属于官营

【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根据题目中春秋时期的“商业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都多少带着(西周)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得出春秋与西周社会结构具有同一性,故A正确。

2.汉代民谣说:

“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重农抑商的现象B.纺织刺绣的兴盛

C.追商逐利的风气D.农民生活的艰辛

【解析】选C。

该民谣认为“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不符合重农抑商现象,故A错误;“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错误;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错误。

3.(2019·衡水中学模拟)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

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

C.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解析】选C。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制度,扼制了商人对商业的投资,因而出现了投资向农业转移的趋向。

4.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

“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农村市场获得发展

B.海上贸易居于主导

C.坊市界限已经打破

D.区域间贩运异常繁荣

【解析】选A。

草市属于农村集市,材料说的是农村集市繁荣,故选A;唐朝仍以农业为主,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贩运,排除D;C是在宋代,排除。

5.唐代长安城坊市格局井然、尊卑秩序呈现鲜明。

宋代开封、临安却展现出一种开放式的街市状态。

官府、民户、商家混杂毗邻。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B.市民政治地位提高

C.商业地域限制打破

D.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唐代实行坊市制,而宋代市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商业活动空间上的限制,这一变化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故答案为A。

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商业活动地点限制被打破的原因也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排除C;D不是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

6.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

这反映出唐朝(  )

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唐朝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密切,体现出对外政治、经济联系加强,B正确;海外贸易税收难以看出占主导,A错误;文化影响力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唐朝时期属于开放大国心态,D错误。

7.宋明以前,在传统伦理思想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一般借钱或办事都以诚相待,不打借条,不立契约,但宋明以后,按契约办事已成为习尚。

以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经营业务扩大和商品意识的增强

B.以家庭为投资方向的经营手段的变化

C.以农为本观念发生了变化

D.政府政策转向务工经商

【解析】选A。

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随着经营业务的扩大和越来越频繁的商品交换,人们的契约意识增强。

故答案为A。

材料反映的是契约意识,不是经营手段的变化,排除B;C、D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8.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曹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著名店铺。

这些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

B.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

C.北宋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市的发展已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解析】选C。

材料并不能说明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故A错误;“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也无法体现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故B错误;“店铺以妇女闻名”说明北宋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市的发展已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故D错误。

故选C。

9.(2019·江西六校联考)宋代初期出现了临街设邸店侵街的现象,政府屡禁不止,为此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年)规定:

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这说明宋代(  )

A.城市商业管理日益混乱

B.城市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C.政府重视商业税的征收

D.抑商政策被迫完全废除

【解析】选B。

材料中“到处开设商店”说明原有坊市制度崩溃,商业经营突破了空间限制,这是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B正确;坊市制度被打破,不等于城市商业管理混乱,A错误;材料中的“纳税”反映的是政府对开设商店合法性的认可,而不是对商业税征收的重视,C错误;D本身说法错误。

10.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以出产“濮绸”闻名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

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

A.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

D.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解析】选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以来的江南地区经营重心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织业,说明该地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体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故A正确。

【加固训练】

  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

提取材料信息“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农村专业经济发展”可判断选C。

11.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

当时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由此可见(  )

A.城市发展受社会体制的节制

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

C.商品经济发展催生近代城市

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出现

【解析】选A。

中国古代的城市尽管商业发达,但都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内发展。

支撑都市繁荣的消费主要是国家的开支和非生产性人口的消费,这是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下出现的现象,故A符合题意,C错误。

材料只是反映城市的发展状况,没有反映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和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B、D错误。

12.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区域从沿海扩大到东南,从江浙扩大到内地。

从此,一个新的货币量词进入汉语体系,那就是“圆”(后又写成“元”)。

这反映了

(  )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

C.清朝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D.中国的经济政策顺应时代潮流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使用美洲银元的地区不断扩大,反映了该时期中西方贸易联系密切,故体现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B正确。

【拓展延伸】外国银元的流入

明代后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外国银元开始流入我国。

至清代中期,海禁渐开,对外贸易日趋繁荣。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外国银元开始深入我国内地城镇,且数量与日俱增。

明代中后期,外国银元通过葡萄牙人和菲律宾华侨流入中国,当时称为洋钱、洋银或番银。

流入中国最早的银元多是墨西哥铸造的西班牙“本洋”。

银元的形式、成色、重量划一,使用方便,为民间所接受,于是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流通起来。

鸦片战争前后,洋钱已经深入内地,西班牙“本洋”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37分)

13.(25分)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

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

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

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

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 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

双林镇“俗皆织绢。

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

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

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

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

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

材料三 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

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

(10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变革。

(7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商贾骈集,物货辐萃”“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归纳;第二问,结合所学得出农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得出海外贸易的兴盛。

(2)题第一问,据材料二“双林镇‘俗皆织绢。

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得出出现专业化市镇,据材料二“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得出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据材料二“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得出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第二问,据材料二“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得出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据材料二“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得出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

第(3)题,据材料三“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

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得出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据材料三“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得出文风昌盛,科第兴旺。

答案:

(1)特点:

工商业兴盛;呈现出城市化特征。

(4分)

原因:

农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

(4分)

(2)表现:

出现专业化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

(6分)

变革:

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

(4分)

(3)变革:

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文风昌盛,科第兴旺。

(7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滨下武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中认为,7世纪至13世纪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这一经济圈在亚洲的人、财、物流动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认为,朝贡体制的根本在于“它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

但是,“与统治关系相比,朝贡贸易体制的根本点是靠贸易关系在支撑,实际上是更加多面的、多层次的、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的一种体制”。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关于朝贡贸易的观点予以说明。

(要求:

归纳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予以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解析】首先需要提炼观点,其次用史实说明。

据材料中第一段话可知,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结合所学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原因,加以说明。

据材料第三段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

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

(2分)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7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的唐宋时期,中国国家富强、科技领先世界;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伴随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人、财、物的流动,逐渐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进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10分)

示例二:

《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2分)

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明朝的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的缩减,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10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