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8474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docx

沪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从本单元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即量的)方面展开。

本单元有3个课题。

课题1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这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

课题2介绍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说明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课题3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本单元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边讲边练等方法。

本单元课时安排为:

课题1:

2课时课题2:

1课时课题3:

1课时

第23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1)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变化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对一些化学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二.学习方法导航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并对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三.聚焦重点难点

根据实验得出化学反应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并以此为依据解释一些化学反应中质量变化,然后有目的的评价和设计实验装置;最后应使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具学具准备

药品:

白磷、铁、硫酸铜溶液、蜡烛、镁带、细沙

仪器:

托盘天平(带砝码)、锥形瓶、玻璃管、气球、砂纸、烧杯、玻璃片、火柴、石棉网

五.教与学师生互动

[复习]①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和本质区别

②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2.铝箔在氧气中燃烧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氧气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6.水电解

[引入]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讲授新知]

一.质量守恒定律

现在我们根据下列几个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投影)

实验方案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现象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要求)针对所选实验方案,观察和探究以下问题,并结合实验条件思考和作出分析: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其它变化;

(2)实验中观察到的质量变化情况。

(3)注意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投影)方案一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的白磷。

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

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然后,取下锥形瓶。

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投影)方案二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待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

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学生回答)实验纪录的结果并分析其结果。

实验方案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现象

白磷燃烧,冒白烟,气球先胀大,最后缩进瓶内

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表面析出一层红色物质

分析

反应前后质量相等

反应前后质量相等

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Fe)(CuSO4)(Cu)(FeS04)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P)(02)(P205)

分析比较两个方案的实验结果,能得到什么结论?

(分析归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实际上这一规律早在1774年拉瓦锡这位科学家就研究出来了。

(投影)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他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于是他认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而且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也保持不变。

下面同学们继续分组做实验:

(投影)1.取一支蜡烛粘在一小块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和蜡烛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点燃蜡烛,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2.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

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分析)

 

(讨论)

(2)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3)对于前面方案一中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小结)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只是有的化学反应生成物显不同状态或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一部分物质逸出,因而反应后留下的物质质量减轻。

(提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为什么比细铁丝的质量大?

(讨论)为什么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小结)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提问)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个可能改变。

根据①元素的种类;②相对原子质量;③分子种类;④分子的总和;⑤物质种类;⑥原子数目;⑦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⑧原子的种类。

按下列要求填小选项的正确序号:

(1)五个不改变:

从宏观看和不变,从微观看、和不变;

(2)两个一定改变:

从宏观看一定改变,从微观看一定改变;

(3)—个可能改变:

可能改变。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作业]1.复习本节内容,预习化学方程式。

2.做本节后的跟踪练习

[中考热点例释]

[例1]有人说,他发功能使铝发生化学反应,变为金和铜,使铝分子变为金分子和铜分子。

是根据所学化学知识,指出这种说法违背科学之处。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从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化学反应的规律方面去分析。

答:

有两处错误:

(1)铜、铝、金等金属是由原子构成而不是由分子构成,因而不存在“铝分子“、“金分子“和“铜分子”;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和数目不变,故铝元素不可能变为金元素和铜元素。

[例2]根据4.6g某纯净物完全燃烧需要9.6g氧气,生成8.8gCO2和5.4gH20的事实,可以判断某有机物中()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B.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含碳、氢、氧三种元素D.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不含氧元素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中肯定含有碳和氢元素,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氢元素相等,这样便可根据化学式算出该物质中含有的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再与该化合物总质量相比,即可知该物质中是否含氧元素。

答:

C

六.课程目标检验

1.下列说法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mg水受热形成mg水蒸气;B.煤燃烧后留下的煤灰比原煤的质量少

C.10g食盐溶于70g水中得到80g食盐水D.湿衣服凉干后,质量变小

2.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有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水

淀粉+氧气,仅仅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淀粉中只含有C、H元素

B.淀粉中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C.淀粉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D.淀粉中一定含有C、O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3.在反应3Cu+8HNO3=3Cu(NO3)2+4H2O+2X↑中,X的化学式是()

(A)N2O(B)NO(C)N2(D))NO2.

4.镁带在耐高温的密封容器中(内含空气)加热,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地表示容器里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5.有X、Y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合生成一种物质Z。

如果X、Y两物质的质量分别为ag和bg。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成Z物质的质量一定等于(a+b)gB.生成Z物质的质量一定小于(a+b)g

B.生成Z物质的质量一定大于(a+b)gD.生成Z物质的质量一定不超过(a+b)g

6.下列装置不能用做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是()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的黑色固体比细铁丝的质量大

B.酒精燃烧后只产生热量,没有生成物

C.在所有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都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D.在有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必然发生改变

8.某学生用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D、BAC、BCD经过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化学反应,制造出人类现在还未知的物质X,该学生在学校科技节新闻发布会上说:

“我制造了一种新元素x。

”该学生的话是(填“正确”或“错误”),因为。

9.山茶油是绿色保健食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

现从山茶油中提取76g柠檬醛,将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220g二氧化碳和72g水,则柠檬醛中含有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各元素的质量分别为。

10.如图Ⅰ所示,吸滤瓶中放有适量的碎铁屑,分液漏斗中盛有稀硫酸,吸滤瓶的侧管口紧系一气球,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稀硫酸滴入吸滤瓶中,使其与碎铁屑反应。

气球逐渐膨胀起来(如图Ⅱ所示)。

试回答:

(1)气球膨起前(Ⅰ)和气球膨起后(Ⅱ)相比较,

整个装置的质量     ·(填写下列各项的序号:

①没有变化②有变化,前者质量大于后者③有变化,

后者质量大于前者)。

(2)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得出上述结论的原因。

11.如图所示实验是测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锥形瓶的瓶口在微热前后均要用瓶塞塞紧,为什么?

①;

②。

(2)微热后,若不盖上瓶塞,待白磷燃烧

后再塞上瓶塞,将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

是。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12.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

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

学探究。

请填写以下探究过程中的空格:

[提出假设]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

[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图所示,小洁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图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

[实验结论]小刚认为:

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小洁认为:

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你认为的结论正确,请谈谈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

[结论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

 

[查阅资料]小刚和小洁通过查阅材料了解到:

法国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准确、缜密的研究,并做出了科学结论。

[交流表达]请简要谈一下,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超过30字)

[结论应用]环保部门常用I2O5,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I205+5CO==I2+5x,根据生成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x的化学式是。

第24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2)

一.素质教育目标

4.知识技能

●了解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知道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

5.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引出化学方程式

●通过化学式及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等知识的复习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由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方法,并初步形成定量思维。

二.学习方法导航

通过回忆和书写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具体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引出化学方程式,然后通过化学式的意义由学生讨论、归纳和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其它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三.聚焦重点难点

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即意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幻灯片:

5个化学方程式

五.教与学师生互动

[复习]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理解。

2.化学式有何意义?

[引入]学习化学,常常需描述各种物质之间的不同反应,如何简便地表示化学反应呢?

[讲授新知]

二.化学方程式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要表示化学反应就用文字表达式。

(提问)书写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硫在氧气中燃烧

②碳在氧气中燃烧

③镁在氧气中燃烧

④磷在氧气中燃烧

⑤电解水

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⑦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氧气

⑨铁和硫酸铜的反应

⑩氢气的燃烧

(讲解)以碳在氧气中燃烧为例讲解文字表达式中符号的意义

用文字表示化学反应虽然较直观地表示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但书写起来麻烦,且不能表示出各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有没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呢?

化学家用化学式等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以及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

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可表示为:

C+O2

CO2

(讲解)这种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讨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给我们提供什么信息?

(归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如:

该反应中反应物为碳和氧气,生成物为二氧化碳。

2.表明化学反应进行的反应条件如:

该反应进行的条件为点燃。

3.表明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粒子数量关系如:

该反应中碳原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三者的个数比为1:

1:

1。

(讲解)同时,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4.C+O2

CO2

12:

16×2:

12+16×2

12:

32:

44

(练习)计算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各物之间的质量比

①4P+5O2

2P2O5

②Fe+CuSO4==FeSO4+Cu

③2KMnO4

K2MnO4+MnO2+O2↑

④3Fe+2O2

Fe3O4

(讨论)怎么读化学方程式?

(以碳燃烧为例)

(归纳1.读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如:

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2.读出各微粒间个数比

如:

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3.读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如:

每12分质量的碳和32分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分质量的二氧化碳

(讨论)下列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①CuO+H2

Cu+H2O②Mg+CuO

MgO+Cu

[小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作业]1.复习化学方程式,预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做本节后的跟踪练习

[中考热点例释]

[例1]化学方程式:

H2+CuO

Cu+H2O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试简述之。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从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微观和宏观等多方面,抓住化学方程式的要素,有序的考虑,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答:

①反应物:

氢气和氧化铜;②生成物:

铜和水;③反应条件:

加热;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数目为:

1个氢分子和1个氧化铜粒子反应生成1个铜原子和1个水分子;⑤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为:

m(H2):

m(CuO):

m(Cu):

m(H2O)==1:

40:

32:

9;⑥反应前后质量相等。

[例2]有A、B、C三种物质各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只生成D30g。

若增加10gC,A与C恰好完全反应。

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A.2:

3B.3:

2C.5:

2D.5:

3

[解析]由题意知有:

A+B+C→D

15g25g

x15gx=6g

由质量守恒定律知:

生成30gD,耗A6g、B9g、C15g。

答:

B

六.课程目标检验

1.化学方程式“2H20

2H2↑+O2↑”,正确读法是()

A.两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B.水通电等于氢气和氧气

C.两个水在通电后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D.每两个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2.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0

14

试推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置换反应D.都不是

3.A、B、C三种物质各15g,它们化合时只生成新物质D30g。

若增加A10g,反应物中只余C。

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B剩余9gB.第二次反应后,C剩余5g

C.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为5:

3D.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3:

2

4.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待测

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反应后Q的质量为9g

B.反应后生成15gZ

C.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

1

D.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

3

5.将A、B、C三种物质各10g,混合加热进行化学反应后,得到B物质15g,A物质5g和新物质D.则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比为()

A.3:

1B.1:

1C.2:

lD.无法推断

6.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

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玻意耳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煅烧后他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

该实验导致玻意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请你简要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7.已知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条件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在上述条件下,测得1体积甲气体(化学式X4)和6体积乙气体(化学式Y2)完全反应生成了4体积的丙气体。

则丙的化学式为()

A.X3YB.XY3C.X2Y6D.XY2

8.巳知反应:

3A+2B==2C+D,A、B两物质完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3:

4,若生成C和D共105克,则该反应消耗B物质的质量为()。

A.60克B.50克C.40克D.30克

9.化学方程式:

Mg+CuO

MgO+Cu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试简述之。

 

10.求出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①4P+5O2

2P2O5

②4Al+3O2

2Al2O3

③2H2O2

2H2O+O2↑

④2KMnO4

K2MnO4+MnO2+O2↑

⑤2H2O

2H2↑+O2↑

11.小新用在空气中燃烧镁带的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镁带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完全燃烧后,称量留下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镁带的质量还轻,联系实验过程分析,其原因可能有:

;……

12.某同学称取两份质量的磷(各3.1g),分别放在盛有不同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两次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氧气的质量/g

2

4

生成P2O5的质量/g

3.55

7.1

(1)这两次实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第一次实验为何不生成5.1gP2O5?

为什么第二次实验氧气的质量和磷的质量之和恰好等于P2O5的质量?

第25课时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素质教育目标

7.知识技能

●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进一步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8.过程与方法

●介绍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使学生不要随意书写化学方程式。

●讲解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习,训练学生细心、有条理地做事习惯。

二.学习方法导航

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启发学生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认识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优热性的基础上,介绍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然后就一具体的化学反应讲解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之后让学生练习,最后结合一具体化学反应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并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

三.聚焦重点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式书写正确、配平、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应标明。

四.教具学具准备

幻灯片:

1.配平化学方程式练习2.书写化学方程式练习

五.教与学师生互动

[复习提问]指出:

2H2O2

2H2O+O2↑这一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入]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那么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讲授新知]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讲解]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所设计的物质都是纯净物,其组成是固定的,且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变化也是一定的,因而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既反应前后同类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因而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使左右两边各原子数目相等。

[归纳]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讨论]下列化学方程式是否遵守书写原则?

1.C+O2

CO22.H2+O

H2O3.H2+O2

H2O

[归纳]1遵守书写原则,2违背了客观事实,。

3没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左右两边原子个数不相等,没有配平。

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

采用什么方法呢?

二.配平化学方程式-----最小公倍数法

[讲述]以:

CH3OH+O2

CO2+H2O为例

1.找出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各出现一次的元素(即满足该条件的元素在左右两边中各只出现在一种化学式中)。

CH(O在左右两边各出现2次,不满足)

2.求出上步中找出的元素在左右两边的原子个数的差值。

左右差

C110

H422

3.以差值最大的元素为配平起点

(1)求出起点元素的原子在左右两边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与2→4

(2)求出含起点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序数(序数==

CH3OH:

4/4=1

H2O:

4/2==2

4.按照元素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顺序通过观察配平其它元素

由碳元素确定CO2:

1(因为CH3OH序数为1,其中含碳原子为1)

由碳元素确定O2:

3/2(因为生成物分子中氧为4个,CH3OH分子中含氧1个)

即:

CH3OH+3/2O2

CO2+2H2O

5.化为最简比

2CH3OH+3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