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8564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docx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以往对汉语语法特点的探讨

语法特点是语法学的根本问题之一。

只有把一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搞清楚了,语法的学习和研究才有针对性,语法体系的建立才有根基。

特点是通过比较显示出来的。

一般是拿汉语跟印欧语比较,也可以拿汉语跟其他汉藏语言比较,或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

比较基点不同,得到的特点便会不同。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各种文献讲的现代汉语一般是狭义的,即普通话,不包括方言,因为各方言与普通话还有一些不同。

比如,我们讲汉语语序(包括语素序和词序)属偏正式,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公鸡、母鸡,这是就普通话讲的,南方的一些方言说鸡公、鸡母(鸡婆)。

如果不分方言和普通话,笼统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很多方面是不好说清楚的。

本文的现代汉语是狭义的。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经过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以来近一个世纪的探讨,在诸多方面已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比如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等。

但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分歧,不仅不同教材、专著所列特点条目不同,指出的根本特点(或

说总特点)不尽相同,而且主要特点和次要特点排列的逻辑层次也值得商榷。

本文先梳理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不同看法,然后提出我们的分析。

先看几种教材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陈述。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列举了两大方面。

一个方面,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是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

由此产生的现象:

动词、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动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出发地点、分别时间);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资格审查、低空飞行);在汉语句法结构中,语序的安排具有重大作用;常用虚词表示别的语言用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

另一方面,单双音节对语句结构的影响值得重视。

有些单音节词在使用时受到一些限制,如问你贵姓?

不能回答李,要说姓李;有些双音节词后边必须接双音词,如加以、进行、大力、逐步等[1]1819。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列了一个根本特点,四个派生特点。

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汉语呈现出一系列分析型语言的特点。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

对应关系。

(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2]11。

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选择了三个比较基点。

与印欧语比较:

缺乏形态,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词类具有多功能性,与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句子和短语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有独具特色的词类和短语,句式多样化。

与其他汉藏语言比较:

某些句法成分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与汉藏语的其他语言不尽一致(主要是定语、宾语的位置);词重叠形式的分布和表示的语法意义,彼此也不尽相同。

与古汉语比较:

量词越来越丰富;介词、语气词基本上已完全更换;代词系统明显简化;词类活用现象显著减少;先秦时代没有的动态助词成为常用的词类,动结式动补短语、被字句、把字句等成为基本的句法结构和句式;代词宾语在否定句、疑问句中的位置有了改变;句子的连带成分增多,结构趋于复杂,表意更为准确、精密[3]815。

陆俭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列举了五个方面的特点。

(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

(3)由

(1)

(2)带来的次特点:

A.词类与句法成分一对多的对应。

B.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C.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式标志。

(4)汉语的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5)汉语有量词和语气词[4]1520。

教材是研究成果的总结。

以上看法大体上代表了目前学术界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

比较起来,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的说法最为基本,只列普遍认可的一些特点;邢福义《现代汉语》选择的比较基点最多,因此所列最为全面,但在同一基点上,也不能囊括其他教材的说法。

胡裕树《现代汉语》和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提法有新意,前者强调单双音节的作用,后者强调语境和省略。

在讨论汉语语法特点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特点的层次,不能把主要特点或根本特点跟由此派生的次要特点并列。

这个方面上述文献大体都注意到了。

但《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将“汉语的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这个特点与“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平列,笔者觉得还可以商榷。

另外,还要注意主要特点是否可以推导出下面列举的次要特点。

如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将“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列在“汉语缺乏形态”这个总特点下面,两者就没有必然的推导关系,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并不妥当。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再将汉语缺乏形态作为总特点,而是放在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语序和虚词,不大用形态这一特点里面,让“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与此平列[5]78,就合理多了。

关于量词和语气词的问题,后面还要讨论。

关于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或说“总特点”、“主要特点”),人们的看法也不一致。

上列文献中,胡裕树《现代汉语》列了“缺乏形态变化”、“音节对句法结构的作用”两点;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只列了“缺乏形态变化”一点;邢福义《现代汉语》在具体论述中也强调“缺乏形态变化”这一特点的地位[3]910;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列了“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只要语境允许,可以省略"、“语序是重要手段”、“有量词和语气词”四点。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同样认为“汉语语法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是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6]1112。

朱德熙在《语法答问》里说:

”要是拣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来说,主要只有两条。

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7]4

邵敬敏认为主要特点是,“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汉语语法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重叠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现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8]。

上述可见,与印欧语系语言比较,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在“缺乏形态变化”这一点上基本达成共识,在其他方面尚存分歧。

但从这一根本特点推导不出韵律重要、经常省略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关于汉语语法特点的具体分析

基于以上讨论,结合前述时贤的论述,笔者认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不是单面的,应该多角度考察,可以从语法形式(手段)、语用和韵律三个方面观测。

与印欧语系语言比较,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在于: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

下面分别阐述。

(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由这个根本特点派生出以下特点。

1.形态标志和词形变化既不丰富,也不严格印欧语系语言一般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也就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手段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如数、性、格、时、体、态、级等。

即使像现代英语这种形态变化已不十分丰富的语言,仍保留不少形态变化。

下面以英语为参照点说明汉语词的形态特点。

(1)名词、代词的数

英语可数名词、人称代词分单、复数,单数用零形式(不带标记的形式)表示,复数一般用附加词尾“–s”表示,如desk/desks、dog/dogs。

也有用其他方式表示的,如foot/feet、man/men(内部屈折),I/weme/us(异根)。

甚至动词也有数,例如:

Hereadsabook,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是第三人称单数。

动词的数是从属的,因为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或代词已经表明数的概念,主谓一致的要求使动词带上了数标志。

汉语有数的观念,但没有严格的“数”的语法范畴。

汉语表示数用数量词或与数量相关的词,如一本书、十本书、一些书、很多书,书本身形式上没有变化。

表人的名词、代词可用后面加们的形式表示群体(大致相当于复数),如人/人们、同志/同志们、青年/青年们、我/我们、它/它们。

但不带们的形式与带们的形式并不能构成单、复数的完全对立。

例如,老师都在认真备课/老师们都在认真备课,两句是等义的。

就是说,汉语名词不带们,也可以表达相当于英语复数的概念。

即使是带们的形式,也不一定都表达复数,如我们有时指我(我们认为,其实是我认为,语气较前者委婉)。

而且,们的使用不具有普遍性:

(1)并不是所有的可数名词后面都可以加们。

表示物的名词后面就不能加们,山们、树们、鸟们,Ade,蟋蟀们!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是方言的说法,或是修辞上的拟人。

(2)即使是能带们的名词,在表达复数时也不一定都带们。

如*教室里坐着许多老师们。

比较英语:

Therearemanyteachersintheclassroom。

因此,如果把们看做表示复数的词尾的话,也只能算个准词尾,与英语的-s并不等同。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语法学界对们的处理比较混乱。

葛本仪把我们、你们、老师们、朋友们同样看待,认为都是加了们增加了表示多数的语法意义,们是词尾[9]109110。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2005年版)对们的解释是:

后缀。

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

我们、你们、乡亲们、同志们。

[10]934后缀是构词语素,但该词典并不收乡亲们、同志们,内部存在矛盾。

如何处理?

处理问题首先要考察事实。

们的出现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人称代词+们,如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一种是表人的名词(或并列词组)+们,如老师们、教授们、处长们、老师和同学们。

这些们如果都处理为用于构词的后缀,词汇量会激增,甚至是无限的,而且意义的类推性也不符合词的特点,这样处理显然是不合适的。

如果

都处理为用于构形的词尾,又会抹杀两类的区别。

老师们是老师1+老师2+,是多个老师的加合,说表示复数可以;我们就不能说是我1+我2,是多个我的加合。

尽管表示的是说话一方的多人,但跟老师们类毕竟还不相同,说表示复数有些牵强。

我们主张,把们分为两类:

后缀们1(用于人称代词后,构成新的代词)和词尾们2(用于名词和并列词组后,表示复数)。

这样就跟词典收录的词条一致了。

但又出现了新的情况。

目前汉语语法体系没有词尾的地位,例如表示动词体的着、了、过作为助词处理,一般不作为词尾看待。

如果硬要把们2纳入目前的汉语语法框架内,可以处理为表示复数的助词,简称复数助词,这样就跟动态助词着、了、过平行了[11]。

(2)动词的时、体、态

以说话的时刻为基点,英语时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汉语有没有时范畴?

看法不完全一致。

试进行英、汉比较:

过去时:

Hewentthereyesterday.他昨天去了那里。

/他昨天去的那里。

现在时:

Hegoestherenow.他现在去那里。

将来时:

Hewillgotheretomorrow.他明天去那里。

/他明天将要去那里。

以上比较可以看出,英语表示时间的词yesterday、now、tomorrow去掉后,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仍然可以清楚地表达时范畴,汉语如果只说他去那里,表达什么时就不清楚了。

就是说,汉语没有专门用来表达时的语法形式,通过调用词汇手段(时间名词、时间副词等)来帮助表达时的意义。

上句表达过去时的了的也不是专职的,了表达的是完成或实现,可以用在各种时制里,如他昨天去了那里,他今天去了那里,他明天去了那里后,就可以开展工作了,了表达过去时要靠语境;的带有肯定、强调的意味,也不是专职表达过去时的。

英语体分普通体、进行体和完成体。

汉语表示体的意义可用词汇手段,也可用虚词(或称词尾)着、了、过,或两者兼用,还可以利用动词重叠形式表示尝试和动作短暂。

试比较下面英、汉例句:

普通体:

Iwritealetter.我写信。

进行体:

Imwritingaletter.我正在写信。

/我写着信呢。

/我正写着信呢。

完成体:

Ihavewrittenaletter.我写完信了。

/我写过信了。

/我写了信了。

/我已经写了信了。

现在一般认为,汉语的动态助词着、了、过是表示动词体的虚词,或认为是表示动词体范畴的词尾形式。

着表示持续体,了表示完成体,过表示经历体。

这样看来,汉语有体范畴,但汉语的体和西方语言的体仍有不同:

西方语言的体对动词词形变化的要求是强制性的,某种体要求动词必须做相应的变化,不能不变,也不能变错,汉语是非强制性的。

英语态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

主动态动词用主动形式,被动态动词用被动形式,泾渭分明。

但汉语存在大量的主动和被动同构的句子,例如:

我吃完了。

(主动)饭吃完了。

(被动)

因此,有时会产生歧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如小王通知过了。

如果翻译成英语:

XiaoWanghasinformedsomebody(ofsomething)./XiaoWanghasbeeninformed(bysomebody).不会产生歧义。

如果要求放宽一些,把置于动词前的助词被看做动词表示被动态的语法形式,那么可以认为汉语有态的范畴,表达主动态时动词用零形式,表达被

动态时动词用带被的形式(如被杀),但同样是不严格的,因为汉语表达被动很多时候不用被。

其他语法范畴如性、格、式、级等,汉语没有相应的词形变化形式,因此也就没有这样的范畴,至少没有像西方语言那样严格的范畴。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并非意味着低级、落后,语言是一个有机系统,有自己的补偿机制,这方面缺乏,那方面就丰富。

以上只能说明,汉语与西方语言具有类型学的差别。

通过以上英汉比较可以看出,汉语的形态变化的特点是:

(1)不能说没有,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2)形态变化是柔性的,不具有强制性和整齐划一的特征。

2.语序和虚词是主要语法手段

屈折手段(形态变化)和分析手段(语序和虚词)是互相补充的。

汉语形态变化不丰富,因此词在构成句法结构时,主要靠语序和虚词。

语序不同,构成的结构和意义就可能不同。

如市场繁荣、态度端正是主谓结构,而繁荣市场、端正态度则是动宾结构。

客人来了中,客人是有定的,来客人了中,客人是无定的。

有种说法:

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通过变更语序表示程度递进。

汉语中也有一些句式改变语序后语义基本不变,如两个人睡一张床和一张床睡两个人,但细究起来,话题还是有所不同。

一般地说,词形变化越丰富,语序的制约力就越小。

英语由于词形变化并不很丰富,所以语序的约束力也比较强,但英语中,在词进入句子时,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语序),而且还要有相应的词形变化,否则不成句。

如:

*Hegothere.Hegoesthere./Hewent there.

虚词在汉语中同样相当重要,一个结构有没有虚词,或用什么样的虚词,意义就可能不同。

(1)虚词不同,关系不同。

例如:

爸爸和妈妈(联合)/爸爸的妈妈(偏正)

你来,我走。

(并列)

因为你来了,所以我走。

(说明因果)

既然你来了,我就走。

(推论因果)

只要你来,我就走。

(充分条件)

只有你来,我才走。

(必要条件)

(2)有无虚词,影响语义。

例如:

买书(行为)/买的书(事物)

他长着一撮山羊胡子(属性)/*他长着一撮山

羊的胡子(领属)

鲁迅阿Q正传:

阿Q和小D打架,围观的人有的说:

好了!

是解劝,有的说:

好,好!

是煽动。

(3)虚词有节律作用。

例如:

仔细听讲仔细地听讲(减缓语速,描写意味更浓)

歌的河流、歌的海洋(吴伯箫记一辆纺车)*歌河流、歌海洋

3.合成词、词组、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汉语中,合成词的结构方式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但以复合式为主,重叠式可以看做一种特殊的复合式。

复合式的结构有主谓型、动宾型(支配型)、偏正型、补充型、并列型五种基本方式。

词组和句子的基本结构方式也是这五种。

英语合成词的结构以附加式为主,词法明显地不同于句法。

词组和句子的结构方式也不同。

词组中动词用的是非限定形式(不定式、分词),句子中的动词要用限定形式。

请比较:

看书是一种好习惯。

同学们正在看书。

(汉语相同)

Readingbooksisagoodhabi.t/Toreadbooksisagoodhabi.tThestudentsarereadingbooks.(英语不同)

4.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印欧语的词类(实词)大体上都有自己的形态变化,词类不同,词形变化不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句法功能,因此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

如英语,名词做主宾语,动词做谓语,形容词做定语(或做表语,因在汉语中没有对应术语,不提),副词做状语。

如下图[7]

主宾语谓语定语状语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汉语词类没有专门的形式标记,跟句法成分的关系错综复杂,一个词类可以充当多种成分,一个成分可由多个词类充当。

如下图[7]5:

虚线表示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谓语。

其实,还有一些情况图上没有表示:

名词中的时间名词和处所名词可以做状语(咱们明天见/你前面走),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定语(调查材料)、状语(笑着说)。

也就是说,汉语名、动、形三大类词可以做主、谓、宾、定、状任何成分。

如果加上补语,情况更为复杂。

有人把这个特点总结为词类的多功能性3]9,[5]8。

5.词语组合多用意合法

印欧语用形控,要求主语和谓语、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形态一致。

如英语的现在时,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要求动词也做相应的变化。

即使没有真正的主语,也要补个形式主语。

请比较:

下雨了。

Itrains.

刮风了。

Itblows.(汉语说天刮风了反而别扭。

汉语由于缺少形态手段,构词、造句多用意合,而不是形合。

构词时人们习惯于把两个使人感受最突出的表意成分组合在一起,如谢幕,隐去了许多细节。

甚至出现矛盾组合的词语,如未婚妻、干洗。

词语组合时也是一样。

这样就使同一种句法关系语义容量很大,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把这个特点表述为“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式标志[4]18。

仅以动宾关系为例:

打扫地面(打扫的是地面)/打扫房间(打扫的是房间的一部分)/打扫卫生(打扫使卫生)

恢复体力(恢复的是体力)/恢复疲劳(从疲劳中恢复体力)

救人(救的是人)/救火(在火中救人或财物)

吃食堂(在食堂吃)/吃大碗(用大碗吃)

吹灯(把灯吹熄)/吹风(让风吹)/吹泡泡(吹成泡泡)

以上5个特点都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有关。

(二)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

1.话题先行

说话时,为了叙述某个事物(当做话题),可以把施事、受事、当事等语义角色提到主语位置。

尤其是主谓谓语句,大主语的话题作用更加明显。

例如[12]8485:

一口水||他都不喝。

(受事)

你这个人,||锤把都没摸过。

(施事)

她||眼睛熬得通红。

(领事)

这件事||中国人的经验太多了。

(当事)

这些句子翻译成英语时,很难用原来的格式。

2.在语境的作用下,常出现省略、移位等现象。

试比较:

小张是谁?

WhoisXiaoZhang?

小张是我。

IamXiaoZhang./Xiao Zhangisme.

是我。

*Isme.

我。

*I.

结果是,英语完全句多,整句多,汉语非完全句多,散句多。

尤其在口语中。

移位也是常见的现象。

例如:

怎么了,你?

(谓语前置)

十二点了都。

(状语后置)

圆圆地围了一个圈。

(定语状用)

3.在一定的语境中,会出现不合逻辑的句子。

例如:

我是鸡蛋,他是火腿。

我是三块钱,他是五块钱。

(三)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韵律指音节多寡、读音轻重、声调平仄、押韵与否等因素形成的语音节奏和规律。

汉语是韵律性很强的语言,四六骈文、诗词格律的形成跟汉语的韵律特点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的韵律特点及其与语言结构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3-16]。

周祖谟曾指出,在汉语里两个词并举合称的时候,两个词的先后顺序,除了同是一个声调以外,一般是按照平仄四声为序,平声字在前,仄声字在后。

如果同是仄声,则以上去入为序。

先上,后去、入;或先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