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8989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 学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学案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文化

 

重难点

题型

分值

重点

识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社会发展情况

选择题、非选择题

2-4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学艺术及科技表现

难点

经济重心南移

要点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的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所作,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探究】

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

这些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表现: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重视;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3.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等。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 表现: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的普及,部分地区出现一年三熟。

经济作物的种植:

棉花种植的始于宋,推广于元,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部分地区出现固定经济作物种植户,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经济结构。

 

人口数量增加:

宋代人口实际数量超过1个亿。

 2、手工业的发展:

● 表现:

 

制瓷业:

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

矿冶业:

煤炭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用煤作燃料,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造纸业发展。

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其中农业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大幅增长,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后面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

● 表现:

基层市场: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榷场贸易:

宋与辽夏金政权间,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均十分繁荣。

货币发行: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增加,钱币铸造量扩大;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

海外贸易繁荣:

外贸税成宋元的重要财源;出口丝织品、瓷器、茶叶,进口香料、珠宝;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2、城市的繁荣

● 表现: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超百万;元大都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辽宋夏金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度,各民族政权间经济往来频繁,海外贸易也十分发达,大量中国商品远销海外,外贸税收是宋元两朝的主要财政来源,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纸币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出现于此时期。

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繁荣,两宋、元的都城及一些对外港口是当时闻名中外的大城市。

三、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

●过程:

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北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充足的劳动力;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重视。

2、元朝交通运输:

元朝大运河,在原来运河的基础上裁弯取直,缩短航程;元朝开辟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3、南北文化差距扩大:

南北分卷制度,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品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和税收来源地区,为加强南北经济联系,元代重新整修大运河,开拓海运,并且经济重心的南移也进一步拉大了南北的文化差异。

 

例题1989年,北宋全国户数为650万;到北宋末1110年,全国户数已达2088余万,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

北宋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

A.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

B.南方开始得到开发

C.农业耕作水平提高

D.经济作物普及

答案:

C

思路分析: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农业得到发展。

分析选项,唐时,曲辕犁发明和推广,A项错误;随着魏晋时期人口南迁,南方得到开发,B项错误;宋时农业耕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年三熟制和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提高了粮食产量,C项正确;D项“普及”说法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宋朝农业的发展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理解农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即可做出正确解答。

例题2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

宋元以来,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亦被称为“瓷路”。

这反映出中国(  )

A.瓷器技术高度发展

B.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

C.丝绸贸易逐渐衰落

D.瓷器种类增多,产量提高

答案:

B

思路分析:

宋元时期中国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对外销量越来越大,因此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反映出中国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故B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宋元的海外贸易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陆路丝绸之路被称为“丝路”,而宋元的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其主要原因就是主要商品情况的变化所致。

例题3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80万贯,而到宋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500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价证券和票据。

这说明(  )

A.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

B.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

C.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答案:

C

思路分析:

铸钱的增多实际上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价证券和票据”也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及货币情况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解题时需要适当结合经济学知识。

例题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及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及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户

19.8%

9985785户

80.2%

唐朝

3920415户

43.2%

5148529户

56.8%

北宋

11224760户

62.9%

6624296户

37.1%

——据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三 (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

“曾不及吴城(即苏州)十之二一。

”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北方人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北方。

材料二反映了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材料三反映了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

(2)趋势: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政府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等。

思路分析:

(1)问要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

(2)问要全面分析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即南方从经济落后到经济繁荣,由此推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原因要从社会环境、人口、生产工具、技术、政策、气候等方面进行回答。

要点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材料:

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探究】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中反映了宋朝的哪些社会变化?

造成这些社会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变化:

政府对农业采取“不抑兼并”政策;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松弛。

●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社会的变化

1、平民社会的到来:

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平民家庭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2、人身自由的增加:

贱民阶层数量减少;世袭奴婢减少,雇佣关系发展;农民租佃关系发展,人身束缚减少。

3、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

“不抑兼并”,对土地买卖、典当不加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更自由;金元时期,出现一定程度逆转,大趋势没变。

辽宋夏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方面“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以及手工业、商业的进步,社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平民社会逐渐形成,社会成员渐趋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也更为松弛。

例题1从宋朝开始,科举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

这表明宋代科举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B.推动文化发展

C.排除世家子弟D.提高选官标准

答案:

A

思路分析:

由“不问家世”可知身份低微的人通过科举考试也可以参与政权,这样会扩大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推动文化发展”不是宋代科举制的主旨,排除B项;“排除世家子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选官标准在变化而不是提高,排除D项。

考点:

本题考查宋朝的社会变化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解题时需要对所学的宋朝时的社会变化加以理解运用。

例题2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

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

这一变化(  )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答案:

C

思路分析:

政府对人口迁移的放松,有利于人员的流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宋代会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因此,人口自由迁徙会有利于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故C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宋朝的社会变化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解题时需要对所学的宋朝时的社会变化加以理解运用。

例题3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的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

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

A.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

B.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C.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D.租佃经济日益发展

答案:

D

思路分析:

材料观点是宋朝统治者认为社会财富主要来源于地主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故统治者“不抑兼并”,宋代土地兼并激烈,导致租佃关系普遍化,D项正确。

题干主要论述宋朝经济方面的内容,没有谈及政治方面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国家财富的来源问题,没有涉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B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国家财富来源于豪强兼并之家,没有涉及商业的问题,故C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宋朝的社会变化中的农业政策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解题时需要对所学的宋朝时的社会变化加以理解运用。

要点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探究】

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发展有哪些表现?

呈现什么特点?

促成这些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表现:

文学艺术的发展;科技繁荣;各民族文字文化的创立;史学的发展等。

特点:

承上启下(上承隋唐,下启明清);高度繁荣。

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的繁荣;政局相对稳定;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隋唐文化的奠基等。

1、儒学的复兴

●背景:

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为现实服务。

●代表人物

北宋后期的程颢(hao)、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主要思想

宇宙观: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认识论:

“格物致知”。

道德观: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天理的核心是“仁”。

 

人生观:

“存天理,去人欲”,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理学的影响

“四书”,先于“五经”的作为儒学基础读物;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学艺术

(1)宋词

●背景:

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特点:

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成就:

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作家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

(2)元曲

●内容:

包括散曲和杂剧。

●特点:

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

●代表人物: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地位: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3)话本

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说书底本即话本,实质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书法

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5)绘画

 ●分类: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成就:

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3、科技

(1)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表现: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影响:

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沈括和郭守敬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一份珍贵遗产,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郭守敬天文实测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4、少数民族文字

●表现:

契丹族:

辽契丹大字、小字。

女真族:

金女真文字。

党项族:

西夏文。

蒙古族:

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字。

辽宋夏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再加上中外交往频繁的促进,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

科学技术、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三大发明领先于世,对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辽、西夏、金同汉族文化交融,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传统,又有各自的特点。

例题1胡适说:

“(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

”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答案:

A

思路分析:

材料“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可知,理学是复兴儒学伦理纲常的运动,“存天理,灭人欲”意在恢复儒学伦理纲常,故A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宋元文化的理学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解题时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常识。

例题2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由此推断(  )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答案:

A

思路分析:

从题干中可获得的信息是,郭守敬在元世祖的支持下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并据此主持编定了《授时历》,这说明元政府很重视与农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政府在促进科技发展方面,特别是实用科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A项。

考点:

本题考查宋元文化的科技方面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解题时需要对材料意思进行解读,同时联系所学知识。

例题3忽必烈作为一个征服者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浩劫,但在历史上仍能获得不错的评价。

下列属于其历史贡献的是(  )

A.形成畏兀体蒙古文B.促成八思巴字形成

C.编纂《元朝秘史》D.推动蒙古科举制

答案:

B

思路分析:

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既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

故选B项。

考点:

本题考查宋元文化中少数民族文字的创立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解题时需要准确识记教材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