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9232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docx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新闻事业的改革

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

(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

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

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

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

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

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利用《解放日报》,应当是各机关经常的业务之一。

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可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

”他号召:

“我们今天来整顿三风,必须要好好利用报纸。

”这样才会有“集体的行动,整齐的步调”,去达到这个目的。

这就要求全党重视利用报纸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统一思想指导,传播经验,更好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就这样,在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

这一天它在登载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的同时,发表了改版社论《致读者》。

社论首先论述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原则接着,依照以上标准,检查了该报创刊以来存在的问题。

概括为:

1.大篇幅的供给国际新闻,缺乏对国民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情况的系统记载。

2.孤立的登载中央的决议指示和领导同志的论文,而没有加以发挥和阐明;对于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形、经验检讨则毫无反映。

3.以巨大的篇幅登载枯燥乏味的论文和译文,而不能以生动活泼易懂的文字解释迫切的问题。

4.对于敌对思想缺乏应有的批评。

5.没有全面反映边区各种巨大的群众运动。

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为了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秉着“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全党工作的改进”的思想。

进行了一个彻底的改革。

在版面的编排上,改版前的《解放日报》一、二版主要是国际新闻,三版主要是国内新闻,四版是陕甘宁边区新闻和副刊。

改版后,第一版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改革后的版面,把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整风运动的宣传成了当时的宣传中心,像农民创造变工队的事迹也上了头版头条。

《解放日报》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在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

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延安《解放日报》又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方针,强调党报必须有全党来办,不是依靠几个报馆同仁来办的。

改版虽然只是《解放日报》改革的开端,但它已使《解放日报》开始向完全的党报道路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例如:

1.重点报道了党的中心工作。

2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

3加强对敌对思想的批判,成功地反击了反共舆论。

《解放日报》在改版后,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延安《解放日报》又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方针,强调党报必须有全党来办,不是依靠几个报馆同仁来办的。

中心是实行全党力、报的方针。

由于实行了“全党办报”的方针,《解放日报》的稿源丰富,版面充实,大大增强了报纸的党性,加强了报纸与实际、与群众的联系。

《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文件、社论和署名文章,如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致读者》、《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党与党报》、《政治与技术》。

《本报创刊一千期》、《提高一步》、《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陆定一)等对一些重大的新闻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批判了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新闻观点,主要在以下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

经过整风改革,《解放日报》改革增强了党性,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使组织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由于宣传了为人们服务的思想,从而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解放日报》的大面积改革也使这份报纸增强了战斗性,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同时它也促进了文风的变化,使报纸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和大众。

并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再次,我们谈谈有关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的相关改革的内容。

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全面展开。

此时土地改革的宣传报道,成了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新华社和解放区的其他报刊、电台立即展开有关土改运动的宣传报告活动。

一是以满腔的热情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土改路线、方针与政策。

二是大量刊登揭发地主阶级剥削罪恶的报道与材料,积极反映农民的呼声,为农民伸张正义。

但是在土改运动初期,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土改宣传报道也犯了不少右倾错误,还出现了不少失实报道。

解放区新闻失实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向壁虚构,凭空编造。

2.文艺手法,拔高典型。

3.添枝加叶,虚报成绩。

4.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对此,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领导下,《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

第一阶段,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识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接着,在1947年6月15日刊登了《前线》相关情节,6月25日至27日以《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为题连续曝光失实报道。

第二阶段,运动得到中共中央肯定,在新华社的号召下,解放区新闻界9月开始普遍开展反“客里空”运动。

反“客里空”运动自身也向纵向发展,由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的纠查深入到新闻工作者立场与作风的检查,一直持续到1948年春季才告一段落。

这场反“客里空”运动,其意义是重大而又深远的。

一是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二是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左右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但是,在反“客里空”运动中也存在“左”的偏向,误伤了一些好人。

1948年,毛泽东起草了《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根据这一指示的精神,解放区新闻机构于1948年春普遍开展了一次对于政策宣传中“左”倾错误的检查活动。

1948年4月,毛泽东接见《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作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

2、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1)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那就是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2)办报的路线与方针,即全党办报,人民群众办报;(3)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应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战斗风格;(4)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第四,我们谈谈有关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的相关内容。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是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二是对苏联的经验做法照搬照抄。

由于满目学习《真理报》,报纸脱离本国实际和群众的生活,枯燥机械,可读性差。

新闻少,并有很大片面性;通讯内容贫乏,不能反映国内国际生活的现实;报纸上的批评日益减少,没用不同意见的讨论,新闻机构日益单一新闻宣传日益公式化,这些是造成了当时新闻界存在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的时机与条件开始成熟,4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发展科学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前进的方针,也是即将出现的新闻工作改革的方针。

5、6月间,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对新闻工作作了重要谈话,强调要从教条主义、党八股中解脱出来,对于别人的经验,不要盲从迷信,要独立思考。

要使新闻工作“从多方面和人民建立密切的联系”,更好地“适合读者需要”。

在国际方面,2月间,苏共“二十大”召开,揭露和批评了斯大林的错误,批判了个人崇拜,这使得人们的思想活跃起来。

1956年的新闻改革,正是起源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所以,在1956年4月后,一场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在人民日报社内兴起。

4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召开新闻工作改革动员大会,标志者改版工作开始起步。

5月,《人民日报》编委会向中共中央提交的一份有关的报告。

报告提出了报纸扩版、报道范围扩大、开展自由讨论、满足读者需要等具体意见。

6月20日,人民日报社制定了报纸改革方案并上报中共中央。

7月1日,《人民日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宣告改版。

以上是《人民日报》改版的整个历程。

在过程中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力求适应读者的需要;2、开展自由讨论,可以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在群众性的讨论中,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3、改进文风,杜绝党八股,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

《人民日报》改版后,面目焕然一新。

最大的变化反映在新闻报道上。

1)新闻数量大增2)新闻报道题材变得广泛4)言论质量提高了5)创办了文艺性综合副刊6)读者的声音增多了,广泛征求读者的批评和意见。

《人民日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新闻、言论、图片有机组合,还时时推出组合式新闻等各种报道形式。

在《人民日报》进行新闻改革的同时或者稍后,中央和各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台也都先后进行改革,掀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新闻工作改革热潮。

在这个过程中,新华通讯社在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改进国内通讯工作、加强国外分社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改革。

经过几年的努力,它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所提高。

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缺点。

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不能经常反映事物本质,没有完全做到认真地、全面地、及时地、生动地反映实际情况,不反映与领导机关不吻合的情况,只报道已有定论的情况,只注意完成工作任务,不注意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此外,新华社的国内工作存在严重的机关化的作风,工作效率有待提高,组织管理与工作方法有待改进。

国外分社工作发展不快。

新华社在认真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华社工作全面改革的规划,并于1956年8月向中共中央呈送了请示报告。

关于新华社的国内报道,报道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念和改进措施。

1,不应只反映政策顺利执行的情况,而且要反映政策在执行中所发生的问题和偏差,以及如何解决。

2,不能仅报道以有正确结论的事实,同时也要报道暂时还不能做出正确结论的报道。

关于新华社的国际报道,实行“全面的客观真实的报道形式方针”,坚定报道立场,但尽可能赋予我们的新闻以客观的形式,避免宣传话的毛病。

关于新华社的性质问题,报告认为,暂时可以不改变目前国家通讯社的形式,今后应该尽可能少用官方的面孔出现,更多使用民间通讯社的做法,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在决定是否改变。

对于广播,在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结束后,从中央到地方台,广播工作改革全面展开,广播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

一是改进新闻报道,努力做到又多又快又短又好。

二是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特别是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

三是努力办好文体、知识以及社会群体等各类节目,并力求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听众的需要。

多于报纸,在新闻改革的热潮中,《新民报》等非党性报纸也积极参与改革提出了不少新闻观念,推出了不少新措施,特别事重视新闻报道贴近读者、接近读者。

文章短了,题材广了,内容多了。

在版块上加重社会新闻的报道。

这次以《人民日报》为首的我国新闻工作的改革,是建国以来新闻界的一件大事。

这次改革历时一年多,为如何办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共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初步经验,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

其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再次,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当然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偏颇,如在反对教条主义思想时,有的又走向另一极端,全盘否定建国后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必然性和受益的方面。

又如在对待中国资产阶级报纸的传统问题上,有的主张不加批判地继承。

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后,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开始不久后由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等原因而中途夭折,但是这次改革的思想和成果,在我国当代新闻史上却闪耀着光辉。

最后,我们谈谈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相关内容。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国思潮的大量涌现以及本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新闻工作存在着很多的不平衡和不协调。

以及新闻企业管理跟不是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冲突。

所以新闻工作者就致力于新闻工作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发生的最大变化首先体现在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中。

一是喉舌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包括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党性和人们性的争论3,“喉舌论“的继承与加强。

二是新闻本位的回归。

三是西方新闻传播观念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其次传播者的角色变化与传播内容的相应改变。

一是服务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宣传主流意识形态。

二是宣传促进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是提供信息,满足社会需求。

五是扶正祛邪,实行新闻舆论监督。

六是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水平逐步提高。

再次,受众的变化。

一是受众的媒介接触与使用,二是受众对新闻媒介内容的评价,三是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四是受众对媒体的反馈作用,五是我国额受众调查。

第四,制约因素与传播体制的变化。

一是宏观管理体制的变化,二是新闻媒体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三是新闻立法的实行,四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五是传播媒介的产业化发展。

第五,各部类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

如:

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事业,电视与记录电影以及网络媒体的发展。

在报业发展过程中,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晚报、经济报和都市报十分抢眼。

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闻媒体内部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各报社先后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确立了新闻单位事业法人地位。

新闻媒体开始逐步建立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新闻媒体在经济实力逐渐壮大的同时,也由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迈进。

中国报业在发展新闻主业的同时,大力开拓媒介经济,并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经营,经营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期刊的发展过程中,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期刊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主要表现在:

数量增长,质量提高;建立了宏观管理体系: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结构失衡、重复建设、布局分散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作好如下几项工作:

高举旗帜,深化改革;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强期刊队伍建设:

加快期刊出版的步伐,努力推动期刊业向更高阶段发展。

另外,周刊是新的市场热点。

在通讯社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新华社首先,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的网路,形成了面向全球的24小时不间断对外发稿系统;其次对今日新闻实行“倒流水”的发稿流程,建设“直通车”发稿程序;再次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反映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第四,对摄影报道注意改善通稿结构,积极改进专稿服务。

第五,建立以高科技为主干的通信技术网络。

第六,推出了一系列电子网络信息和文体信息产品。

在广播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第一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诞生为第一次裂变标志。

第二阶段:

1992年,以东方广播电台成立为标志的“东广模式”为广播第二次裂变标志。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以全国各地频率专业化探索和建设为广播第三次改革的标志。

第四阶段:

新世纪初开始,以广电集团的组建为广播业第四次改革的标志。

在电视与纪录电影的发展过程中, 1983年第11次全国广电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广播电视宣传改革,并提出实行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

这是中国广播电视第一次突破的主要标志。

1992年到2000年,以有线电视崛起和卫星电视出现为标志,我国广电事业实现了第二次重大突破,形成第二个高速增长期。

2001年以来,以广播电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与广电数字化发展为主要标志,我国广电业开始了第三次重大突破。

另外,30年来,我国电影业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大促进了体制机制创新、艺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极大地解放了电影艺术生产力,使中国电影呈现出持续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进入新世纪,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下,电影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电影产业化、数字化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确立,农村电影院线制改革积极推进,为中国电影业的持续繁荣创造了条件。

在网络媒体的发展过程中,由起步到向纵深发展在开始向规范化发展,在短短的时间里,发展迅速。

我国的网络媒体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其受众已经初具规模、收入快速增长,已经形成了新闻门户网站和各专业网站、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站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改革开放的这次新闻改革,加快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加深了新闻竞争和新闻大战。

它不仅促进了目前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且将影响我们未来对新闻事业的取向和发展。

综上所述,就是我国新闻事业从五四以来的多次改革和调整情况。

二、对比分析其中的两次新闻工作改革:

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与改革与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异同

虽然这两者的改革是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

但是两者都是秉着让新闻事业发展更好,更适应当时社会环境。

扩大新闻媒介的社会影响,加大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统一思想指导,传播经验,更好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总而言之,就是更好更全面的发挥新闻工作的作用而做的努力。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因此它们既有不同点同时也存在着相同点。

相同点,首先,在于改革的背景都是处在是有重大的发生,政策下达或者时代的变迁。

都是因为变化所以改革。

例如:

《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是由于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

而改革与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则是因为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行。

其次,因为新闻工作做为一种宣传工作,对于国家的重要决策都要处于领头地位,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使国家的政策能够更好的实行。

例如:

延安《解放日报》在当时着力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运动做宣传,而且从自身做起。

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

另一方面,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也是响应国家的改革新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传播者的角色变化与传播内容的相应改变中。

一是服务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宣传主流意识形态。

二是宣传促进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是提供信息,满足社会需求。

五是扶正祛邪,实行新闻舆论监督。

六是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水平逐步提高。

再次,都是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例如:

延安《解放日报》从版面的编排上,办报方针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而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从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传播者的角色变化与传播内容、受众、制约因素与传播体制、各部类新闻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运动。

第四,两者都重视与受众的联系。

例如:

延安《解放日报》改革中加强了报纸与实际、与群众的联系。

而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对受众的变化这一方面。

一是受众的媒介接触与使用,二是受众对新闻媒介内容的评价,三是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四是受众对媒体的反馈作用,五是我国额受众调查。

最后,两者的改革意义都是深刻而深远的。

虽然因为某些新闻共性,两次改革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但是因为各种条件、环境和问题的不同两者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以下对此进行简略的探讨:

区别,首先当然事背景环境的完全不同,这也是造就两者改革区别的主要原因。

例如:

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是由于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

而改革与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则是因为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行。

其次,造成改革的原因或者问题不同,例如:

延安《解放日报》,1.大篇幅的供给国际新闻,缺乏对国民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情况的系统记载。

2.孤立的登载中央的决议指示和领导同志的论文,而没有加以发挥和阐明;对于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形、经验检讨则毫无反映。

3.以巨大的篇幅登载枯燥乏味的论文和译文,而不能以生动活泼易懂的文字解释迫切的问题。

4.对于敌对思想缺乏应有的批评。

5.没有全面反映边区各种巨大的群众运动。

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国思潮的大量涌现以及本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新闻工作存在着很多的不平衡和不协调。

以及新闻企业管理跟不是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冲突。

所以新闻工作者就致力于新闻工作的改革。

再次,宣传中心不同,例如:

延安《解放日报》,把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整风运动的宣传成了当时的宣传中心。

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其宣传中心一是服务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宣传主流意识形态。

二是宣传促进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是提供信息,满足社会需求。

第四,改革的范围不同例如:

延安《解放日报》只对报业进行改革。

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由于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媒体,除了对报业进行改革还对各部类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

如:

期刊,通讯社,广播事业,电视与记录电影以及网络媒体进行改革。

第五,延安《解放日报》对版面的编排上做了改革,在改革期间将原来一、二版主要是国际新闻,三版主要是国内新闻,四版是陕甘宁边区新闻和副刊。

改为,第一版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最后,两者产生的结果和意义不同。

延安《解放日报》经过整风改革,《解放日报》改革增强了党性,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使组织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由于宣传了为人们服务的思想,从而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解放日报》的大面积改革也使这份报纸增强了战斗性,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同时它也促进了文风的变化,使报纸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和大众。

并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改革开放的这次新闻改革,加快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加深了新闻竞争和新闻大战。

它不仅促进了目前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且将影响我们未来对新闻事业的取向和发展。

以上的就是对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与改革与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