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9399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docx

面向大学新生活教案概论

第一章面向大学新生活

第一节大学与大学生

一、大学的内涵

经过“黑色六月”的洗礼,迎来了“金色九月”。

作为竞争胜利者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的美好向往和憧憬迈进了大学校门。

然而,什么是大学?

大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许多同学并不十分了解。

一般认为,1638年英国伦敦大学和1694年的德国哈雷大学的成立,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的标志;而中国最早建立的近代大学是1895年的天津西学学堂和1898年的北京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的前身)。

那么,到底什么是大学呢?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给“大学”定义的:

大学是“高等学府,通常包括一所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并有权授予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位。

”①从历史和现实发展看,“大学”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大学是培养高层次的各类专门人才的场所。

这里的“高层次”具有多方面的含义:

一是教育内容的高层次。

大学所传授的知识已不再是最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具有专业性质的较为高深的理论和技能,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往往涉及本学科的前沿领域。

二是教育对象的高层次。

考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一般都经过严格的选拔,具有较高的智能和知识水平。

三是指教育目标的高层次。

高等教育承担着推动科学进步、社会发展、文化创新的重要职责。

其次,大学具有学科覆盖的广泛性。

海纳百川、博大精深是大学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对各个专门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

大学顺应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建立了覆盖面极广的学科群,分门别类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专门人才。

再次,大学教育是有标准的。

经过大学几年的艰苦学习和一定的考核,学校最终以授予毕业证、学位证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给以肯定,最后通过就业赢得社会的承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大学教育的观念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但并不是终极的过程。

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理念愈来愈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依然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大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获得知识的技能。

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种种挑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18—22、23岁,正处于青年中期。

这一时期正是人的个性品质形成,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心理发展处于迅速成熟又未真正成熟阶段。

从其个性特征看,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的这一代大学生,有两个最鲜明的特征。

一是特别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

市场经济的用人机制和高校收费体制的改革,使得当代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当今社会是一个能力较量的社会。

因此,大学生们空前地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求知欲望强烈,学习已经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20世纪70年代的“白卷英雄”、80年代的“60分万岁”已与今日大学生的追求不可同日而语,大学校园里涌动着的“考研热”、“考证热”就是这一特征的直接体现。

谁也不愿放过一个获取知识的机会,各种学术报告会常常是座无虚席,各种社会实践岗位常常是“僧多粥少”。

许多学生往返于几个大学间选听有关课程,不少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学习班,充分利用大学的时间和空间,为自己“充电”、“加油”。

二是特别强调个人的独特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经济主体多元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使得青年大学生处于多重价值观念体系之中,面临多种价值选择,崇尚自我,突出个性和独特性,是青年大学生在多重价值选择中的特征。

对于这一特征,雅虎(中国)专题网页在2001年9月15日全国29所高校同时开展的历时一个月的大型调研活动——“雅虎酷调研”的结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充分的印证。

“酷”的概念源于英文的cool,本义为冷淡、沉着、平静、高傲,通过港台文化传入内地,这些年来,这个词在青年人中自生自长,没有人留意它的变化轨迹,但它的形成和发展确实从一个较新的视角,使我们了解了处于信息化、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大学生在想什么、追求什么、崇尚什么,“雅虎酷调研”的统计结果表明,“酷”在年轻一代大学生心中,就是个性化、理想化、人性化、智能化,是自由、自然、自我在时下的代名词。

它不仅是外表的标新立异和言语举止的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一种追求内在的真实平淡和活出自我、活出个性的感受。

在五彩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的这种追求独特性的特征也表现得十分明显,首先是当代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十分高涨,重在参与、重在展示,表现自我、显示个性已成为许多大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行为目标;其次是当代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常常有打破常规、别具一格、一举出名的心理愿望和行为结果,并且在各种活动中最后获胜者,也往往是那些具有独特性创意的学生。

从生理发育方面看,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在经历了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后,生理各方面变化正处于迅速发展和趋于成熟阶段。

从心理发展方面看,大学生多处在青年中期,其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成熟又未真正成熟阶段。

例如,在思维方面,抽象思维已居主导地位,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求异性、求新性,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具体形象性。

这些特征使得青年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中都表现出明显的二重性。

比如在对国家、阶级、民族、宗教、历史的认识上,大学生一方面全面系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观和新疆地方史的教育,另一方面又因脱离社会实践,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非法宗教组织和民族分裂活动缺乏应有的辨别力;在成才方面,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抵御不了现实利益的诱惑,缺乏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决心和勇气;在价值观念的形成上,一方面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另一方面又因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长远与近期关系的辩证分析,在价值观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现象。

这些现状表明,大学生在其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尚存在着明显的不成熟性和摇摆性。

第二节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可以说中学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大学教育则以专业素质教育为主。

为此,中学教育以严格著称,大学教育相对宽松自由。

中学教育包办一切,而大学教育则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这体现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大学学习的特点

大学的学习生活与中学相比,无论是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还是在学习方法、学习管理上都有许多新特点。

从学习目的上看,中学的学习目的既简单又明确,主要是通过对各门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升学做准备。

而大学主要是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学习内容上看,中学开设课程少,一般为十几门课程,内容较为浅显,主要为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对所教内容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而大学开设课程多,一般为三四十门,学习内容多、任务重、范围广、要求高,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而且要掌握科技最新发展信息。

从学习方法上看,中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是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主,学生巩固知识的主要形式靠做题,各个教学环节由老师具体安排,严格督促检查,学生对老师依赖性较大。

大学强调启发式教学,课堂讲授时间相对较少,内容多、速度快、跨度大,抽象性强,教师讲课是提纲挈领式的,往往只讲授有关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介绍有争议的问题和学科发展的趋势,较多的内容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学习管理上看,中学的每一节课、每一章内容甚至每一道作业题都有老师来安排,课外学习受家长的监护,学生学习的自由度非常小。

大学生学习自由度比较大,学生自己安排自习、阅读,钻研学问的时间相对较多,教师只是把学生领进门,具体内容的组织、巩固、吸收等都需要大学生自己安排,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总之,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多了,难度加深了,自由度增大了,这既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挑战,也为大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了客观环境。

二、大学生活环境的特点

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基本生活环境都是学校,但大学的生活环境与中学相比,在空间、内容、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学生大多数都不住校,基本上是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对象局限在老师、同学、家庭成员之间,生活空间比较狭小。

而大学生则走出了家门,来自天南地北的各民族大学生聚集在一起过上了集体生活,交往的对象不仅有本民族的老师、同学,而且还有其他民族的同学、朋友等,生活空间扩大了。

中学生有巨大的心理压力,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在学校有老师的严格管理,在家有家长的严密监督,社会交往被限制在极小的范围之中,生活内容比较单一和贫乏。

而进入大学犹如从“小天地”来到“大世界”,自习时间增多了,生活自由度增大了,除了学习以外,大学生还要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进行内容广泛的社会交往,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生活领域大大拓宽。

中学生接受的是直接的“保姆式”的管理,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都由家长安排,基本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而必然在心理上养成一种依赖性,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而大学实行的是间接的指导性管理,或曰开放式管理。

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自己的衣食住行,经济开支、待人接物等都得靠自己处理,这就对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大学生活是一个全新的天地。

学习、生活的新变化,既是对大学生的严峻考验,也为大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节自觉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

大学与中学有很大区别,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尽早掌握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这是每一个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第一个人生课题。

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乃至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适应新环境

要顺利适应新环境,不仅要熟悉它,更重要的是接受它。

但是,对大多数的同学而言,由于大学里的环境与自己原来的生活环境差异太大,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很难一下子到位,尤其是来自偏远山区和农村的大学生,由于所面临的环境变化更大,适应环境的压力也更强烈。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的新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环境地位改变导致自我评价失调

大学生中的多数人是中学时期的学习“尖子”,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老师的称赞、家长的夸奖、同学的羡慕使其自我感觉良好。

进入大学后,新环境中人才荟萃,不少人在学习上乃至多方面的优势会削弱甚至丧失,从“鹤立鸡群”一下子变成“平庸之辈”。

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会导致学生自我评价的失调。

(二)是专业学习不适导致学习压力增大

有些大学生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极易产生一种满足感,无所事事,或沉湎于网吧玩耍,出现心理上的“无目的状态”;也有些大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常常被气馁、自卑、抱怨、后悔等消极情绪所拖累,学习十分被动,耽误了大好时光;还有一些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同中学相比往往产生一种失去手杖,不知所措的感觉。

以上情况常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学习压力增大,有的甚至因成绩下降而退学。

(三)是理想现实差异导致失望迷惘

进入大学前,许多同学对现实社会以及大学生活了解甚少,将大学想象过于理想化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过高的期望。

一旦进入大学,就会发现许多不完善的和不尽如人意之处。

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不少同学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与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感到困惑、迷惘,产生失落感。

(四)是人际适应不良导致孤独压抑

大学新生以往与人相处和交往的机会较少,经验也相对较少。

进入大学后,马上面临重新结识他人、确立新的人际关系的过程。

事实上,刚入学的大学生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远比对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特别是在同周围同学的交往中,常常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因担心别人轻视自己而不愿交往,因不善长和异性相处而不敢交往,因性格孤僻、内向而不会交往,等等,由此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感到孤独压抑,或发生人际冲突。

大学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一是由于心理的变化而必然产生的阶段性现象;二是由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暂时情景性反应;三是由中学阶段家长和老师“保姆式”管理而产生的负效应。

一般来说,这种不适应的心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熟悉而逐渐消失。

但是,由于大学新生心理素质和个人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对新生活的适应会出现时间上的差别,并由此影响其日后成长的进程。

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缩短适应期,掌握大学生活的主动权,大学生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全面客观认识自我

大学所面临的人生转折将影响和波及每一大学生。

从近期看,它决定大学生的四年或五年的大学生活;从远期看,它将影响每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面向社会的整个人生阶段。

这就要求大学生充分把握大学给我们的这种转折和机遇,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客观评价自我,悦纳自我,努力培养和塑造自我,真正成为文化进步的主人或创造者。

入学之初,由于环境、社会角色的改变,人们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同于对中学生,随之评价人的标准也发生了改变,由过去单一靠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人,转变为由人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表达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来评价人。

这就对一些只埋头读书而没有其他特长的同学形成了挑战。

因此,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就成为环境适应中的关键一环。

客观地评价自我,第一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进行,第二是在与自我的比较中实现,第三也需要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只有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才能心平气和地悦纳自我,以树立对自己的信心,找准前进的基点和努力的方向。

(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大学生应该看到自身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不足是由过去的环境和依赖心理造成的。

上大学后,应当从头做起,重新谋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要大胆实践,不怕失败,积累生活经验,自觉主动地参与集体生活,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还可以在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处理一些具体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和技巧。

要坚持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成长,另外还要注意向高年级优秀生学习,借鉴它们的经验和体会。

(三)摸索大学学习方法

首先要认识到大学学习和接收的是比较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地学习掌握专业理论并从事科学发现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传承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索和创新,使学生将高度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以发展应用技能和改造世界能力的过程,因而大学学习具有专业性、独立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其次要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和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把掌握知识与积极思考结合起来、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

再次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学会管理和支配时间,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善于抓住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学会利用工具书、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等条件。

二、科学确定新目标

高考的压力可能使大多数中学生只考虑近期目标,即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很少考虑长远目标。

上大学后,一部分同学认为大功告成,该松口气了,产生了一种满足感。

他们学习开始缺乏动力,前进缺乏目标,或沉迷于谈恋爱,或迷恋于网吧,或热衷于“经商做买卖”,这种不可名状的缺乏目标和动力的空虚感,对大学生成才极为不利。

我们应当懂得,人生道路就像在山路上攀登,在到达顶峰前的任何一个山头上,都有两种可能,或是继续攀登,或是顺坡下滑。

上大学只不过是登上了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山头,我们切不可在此久久停留,而应克服满足感,瞄准新目标,以旺盛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继续前进。

目标是人的活动所追求的预期效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并使之产生自觉行为的必要前提。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力量,也就难以步入成功的殿堂。

目标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维护作用,在人生征途上实现一个奋斗目标后,必须及时确定下一个奋斗目标,才能使自己有新的前进动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尖锐地把人分成两类:

一类是“吃饭是为了活着”;一类是“活着就是为了吃饭”。

伟大的人有大目标。

伟人心中有志向,凡人心中只有愿望。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最终会发现自己走到了一个不愿去的地方。

一个人所确定的目标越远大、越崇高,就越能发挥出自己内在的智慧和行动潜力。

理想与人生奋斗目标紧密相连: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之灯;理想是灯,照亮远行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胜利的目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都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同时确立具体的奋斗目标。

既然目标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呢?

(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时代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分目标,这为当代大学生成就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确立目标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我国社会现实需要相结合才有意义,只有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于国家的奋斗目标相一致才会获得人生最大的成功。

(二)个人的奋斗目标须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不能盲目跟随、追逐潮流

人们的个体有差异,能力有高低,长短优劣各不同。

确定目标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青年大学生必须全面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到扬长避短,切不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也不可盲目从众,追逐潮流。

个人奋斗目标只有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相符,才会产生强大的动力和持久的耐力;只有与自己的专业、能力结合,才会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实现的可能。

(三)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与现实可能相结合

现实可能是指实现目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需要与自身特点反映了奋斗目标的必要性,但是把这种必要性转化成现实可能性,就要努力创造实现目标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环境条件和途径条件,并且要把长远目标分解成若干阶段性目标,使长远目标在一系列近期目标实现的积累中逐步得以实现。

环境条件可使目标真实、信心倍增;途径条件则使目标可行、结果长期;长远目标可使方向明确、动力持久;近期目标则使效益明显、效果直接。

只有同现实可能相结合,奋斗目标才是真实的和可实现的。

大学生一旦确立了远大人生目标和近期的学习生活目标,就应该锲而不舍地为之努力、全力以赴的为之奋斗。

首先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即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今日之事勿待明日”;还要做到自己事自己做,“一己之事莫待她人”;更要做到“勿以事小而不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任何一个理想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自身脚踏实地的努力,也离不开平时点滴小事的积累。

其次要调整目标、修正目标、不断实践。

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会发现原定目标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他们或过高、或过低、或过时,故此,应果断调整,及时修正,不断完善。

应该看到,随着时空的改变和人为的努力,某些条件发生变化也是常有的,这就使得目标的调整和修正成了十分必要的理所当然的事情。

目标的调整、修正和实践,实际上就是目标一步一步获得实现的过程。

最后要充满信心、矢志不渝、不懈追求。

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并非一个自然过程,她要通过主观努力和艰辛的付出。

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在崎岖小路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三、逐步树立新形象

大学生应在新环境的适应中尽快找到自身位置,确立新的形象。

应正确认识客观估价自我,和把握自我,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合格的大学生。

(一)大学生要树立德才兼备的形象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应注重德智体美劳的统一。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想道德素质,是各种素质的灵魂、核心;二是文化素质,它是各种素质的文化基础;三是业务素质,它是服务社会的工具、本领;四是身心素质,它是各种素质的自我载体。

大学生作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应该拥有星辰般永恒的高尚道德和大海般深广的学识和才华,还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以便将来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做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党和人民殷切希望大学生具有德才兼备的新形象。

(二)大学生要树立勇于创新的形象

大学教育使学生将高度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以发展自己应用学识技能与改造世界能力的过程。

大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这一目的只有实现了从理性认识向感性实践的回归才能达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大学生具有实践能力,进入社会后成为一支创新力量,这就决定了把科研引入大学教学不仅可能而且必须。

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海内外最新的科研动向、各种学术争论和有待深入探索的理论,都能激发起同学们高昂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创新动力。

新世纪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特别要求大学生具有勇于创新的新形象。

(三)大学生要从知行统一方面锤炼新形象

知行脱节是教育的一大弊端,也是人格异化的表现。

行是知的开始,知是行的要求。

知而不行,知就会丧失意义;行而不知,行就会变得盲目。

所谓知就是学习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包括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知识,亦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等知识。

所谓行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的各类实践活动。

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大学生应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批判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等。

荀子曾经说过:

“口能言知,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现代社会真切呼唤大学生具有知行统一的新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