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9455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6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docx

七年生物上册教案

七年上学期生物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活体生物如:

盆载的植物体1-2种;

  动物标本1-2件;

  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

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

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

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

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

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

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

  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

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

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

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

(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能生病、老化和死亡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

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

详细说明。

  教学点评:

  本节课通过研究、讨论、汇报、发言、补充发言等形式来完成。

挖掘学生身边的事情,回顾学生已有的知识。

教师既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个参与者。

可以展开思路,大胆去想。

给每个学生参与创造了机会,因为发言的人多,信息广,给每个人的学习也创造了机会。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3.通过本次调查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分工合作、组织和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

  4.通过本次调查活动,使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身边生物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他们热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

实地调查学生将要调查的区域,弄清楚所调查区域生物的名称及其环境,并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学生在调查中的注意事项及指导建议,帮助学生分组。

  学生:

小组初步讨论调查路线(请老师给以指导)。

设计并打印好调查表格(参考教材第八页中的调查表)。

准备相关文具及用具。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

探讨调查校园的方案

 非常多,如花、草、鸟、虫等。

(大部分摇头)不知道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同学们分成六组,每组推举一名组长。

下面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怎样调查校园生物,探讨调查校园生物的方案。

各组讨论调查路线、注意事项等。

(根据校园情况,可绘制简易图。

按1-6组顺序,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调查路线,并简单说明理由。

可以口述,也可以把本组设计路线图向同学们做展示。

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生物有哪些呢?

对,看来我们并不寂寞,有那么多“伙伴”在陪伴着我们。

可是,你们知道它们有多少种,分别叫什么名字?

可分为几类?

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进行调查,并设计调查方案,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让各组汇报本组的调查路线及注意事项。

对各组的汇报给以评价、鼓励,必要时给以补充,并协调全班的调查路线,避免多组重复一条路线。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各组实地调查

初步汇报调查情况

如何更好地进行校园生物的调查、分类。

学生分组实地调查

以组为单位整理、统计。

认真听老师强调调查时的纪律、注意事项以及集合时间、地点等。

1、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按本组的调查路线进行调查、记录,认真收集材料。

2、注意有关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3.试着把不知名的生物的特征做简单地描述。

4、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各组迅速到某某地点集合,各组经简单整理后,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调查结果。

例如,已调查了多少种生物,调查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对本次调查有哪些好的建议。

认真听老师的总结,尽可能提出新的方法。

课后认真整理本节调查内容,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调查。

根据上节课的调查经验,老师的提示,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应该怎样更好地调查。

  认真听老师总结,记住集合时间和地点。

同学们在具有更丰富的调查经验后,以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继续调查校园的另一部分生物。

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统计。

更好地领会及如何去认识和研究生物。

从而增强同学们爱护生物的意识。

强调调查时的纪律及注意事项,要求距下课前10分钟各组到某某地点集合(较为安静,不影响其他班上课的空地),并宣布调查活动开始。

在学生调查时,教师巡视及时解决学生在调查中出现的问题。

也可以给有些组内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分派新的调查内容。

如:

由于校园每年都有新的变化,不知道校园目前还有多少种树,请你们几个帮忙调查一下,并做好记录,调查完后向老师和同学汇报一下好吗?

(当然这种情况各校视本校实际情况而定)。

注:

本节调查活动安排两课时,第一次课结束之前,各组可按本组设计方案,调查到校园一半的生物即可。

全班集合,安排学生分组汇报本组调查结果。

根据学生汇报,进行简单总结,充分肯定各组的调查情况,表扬在巡视中发现的好人好事。

同时,布置作业:

课后把本节调查的内容进行整理,并进一步总结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课开始)组织学生汇报如何更好地进行本次调查及分类。

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以必要的提示或指导,宣布第二节调查活动开始(要求在本节课结束前15分钟在原地集合)。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调查,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把某组好的方法及时向其他组介绍。

组织学生迅速以组为单位全班集合。

给每组设计几个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

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

分多少类?

各多少种?

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各组汇报、交流。

师生讨论、归纳调查的一般方法。

书写调查报告

各组按顺序由代表向全体师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小组间相互评比。

根据两节课的调查。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如:

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而且要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等。

根据老师要求,用两节课调查的内容,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并思考如何对社区及农田的生物进行调查。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各组相互交流经验,以及小组互评。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调查生物的一般方法,突出调查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要求同学们课后结合教材第十页的第三题的要求,完成一篇校园生物的调查报告。

思考如何调查你所居住的小区及你周围某一农田的生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师生探讨调查校园的方案。

如调查路线、注意事项等。

  二、各组实地调查(教师巡视指导、协助)。

  三、全班集合,各组初步汇报调查情况。

  四、师生探讨:

如何更好地进行校园生物的调查、分类。

  五、各组继续实地调查(教师巡视指导、协助)。

  六、全班集合,以组为单位整理、统计、汇报、交流,并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七、教师引导学生参考教材练习的要求,完成一篇校园生物的调查报告。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

因此,一开始就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讨论如何进行校园生物调查,为调查活动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设计方案的能力。

学生明白了调查方案及注意事项后,就开始实地调查、记录、交流、收集资料,让学生做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后对调查内容进行整理、统计,使同学们更好地领会如何去认识和研究生物。

最后,通过两节课的设计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汇报、整理统计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突出调查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

同时,也试图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能举例说出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通过本节的教学,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

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课前准备:

(1)分好小组 

(2)准备好相应的阅读材料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本课:

  

(1)在什么环境中见到过什么生物,它们在做什么?

  (同学的发言有起到互相启迪的作用,学生能列举出许许多多的实例,教师把握时间。

  

(2)还可以先播放录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出生物圈的概念。

每一种生物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

月球上据说没有生物。

为什么?

——没有空气、没有水、温度很低等,没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条件,(其他的星球人类还没有登越)。

生物是生活在地球上的。

地球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生存吧!

所有的生物都生存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这个小小的范围就叫做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呢?

阅读课本11-12页上

  3.小组讨论,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在各个圈层中常见的生物种类。

选出记录员和发言人。

   教师可参与小组的讨论。

  4.可以请一组或两组汇报,其他组发表不同意见和补充。

最后将生物圈的范围总结出来。

  以上内容可以利用课本P12页上面的内容,学生和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内容。

  5.引入第二个问题的讨论:

为什么生物只能生活在生物圈内?

  6.分析书上的资料,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小组学习和研讨。

  分教师帮助学生,成几个专题,各小组自选题或抽签决定题目,研究生物圈与生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要求展开思路,并用充分的事实论证。

  题目:

  葵花朵朵向太阳;

  长颈鹿在喝水;

  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荒漠与仙人掌;

  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

  牛吃草;

  生物的生存空间等。

  7.各小组研究讨论,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并适时进行引导。

  8.分专题进行小组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1)葵花朵朵向太阳: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光能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为自己制造了有机物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

阳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适宜的温度。

地球上的温度适宜生物的生存。

阳光还能为人类和一些动物照明等。

  

(2)长颈鹿在喝水: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植物需要水,动物需要水,人类也需要水,其他生物也需要水,研究证明:

人类可以一周不吃东西,但一周不喝水,人就要死去,水是组成细胞的成分。

水生生物需要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无法生存。

地球提供了水源。

迄今为止地球是唯一具有水源的星球。

  (3)牛吃草:

生物的生存需要营养物质,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自己制造的,其他大部分生物是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而这些营养物质都在地球上。

无一跑到生物圈的外面去。

  (4)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住所、洞穴、捕捉的食物等等。

  用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原因,说明生物的生存不能离开生物圈。

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生物圈给生物提供了生存的不要条件。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

  本课小结: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

我们人类也是生物圈的成员之一,但是人类掌握着高度的科学技术,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人类凭借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对各个圈层起到破坏作用。

这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板书: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

  通过阅读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理解资料对学习或研究的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了解收集资料的各种途径:

譬如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书本、报纸、杂志等,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等。

了解资料的各种形式,譬如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了解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究的线索。

  教学点评:

  本节课以阅读、研究、讨论为主。

可以集思广益,教师要做好的是组织工作,并作为一成员适时发表意见。

研究讨论的范围可以不受教材内容的局限,只要围绕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就可以。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某个人对某方面的知识可能知之较深,但未必广泛,互相补充,可大大的丰富知识。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种类;

  

(2)能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并能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试着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3.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够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过程。

  课前准备

  鼠妇、周围糊有黑纸的培养皿、纸板、镊子

  教学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教师归纳出结论。

由学生课前找鼠妇引出要探究的问题,结合课本分析讨论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四人为一组,以投影形式交流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备 注

引言: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条件发生变化,对生物有无影响?

新课: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请看:

鱼缸中的鱼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对同学们所说的因素可分两类来研究。

空间、水温、养料、阳光等是非生物因素;水草、鱼等是生物因素。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呢?

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吧。

     

请同学看书P14中“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课前同学们都去找鼠妇了,你发现什

么问题?

阳光、空气、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有。

空间、水温、养料、水草、氧气、阳光。

学生看书--探究的一般过程

发现、提出问题;作假设;设计方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地方,会装死,个体大小不等,鼠妇的体色

不一样……

学生观察实物,易激发兴趣

让学生对探究过程有大致了解。

在这发问有利于学生注意观察。

我们现在按照探究的一般过程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提出的问题是?

作出的假设是?

如何制定并实施你的计划?

分组讨论

请小组代表讲实验计划

强调:

实验中变量的确定,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施计划:

结果统计:

若某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要及时让该组分析其原因。

请同学得出结论:

我们做完实验了,这些鼠妇怎么办?

课堂小结:

通过对“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活动,知道了探究实验是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

尝试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知道了除了光之外的其它非生物因素同样对生物有影响。

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继续探究。

光会影响鼠妇生活吗?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不喜欢光。

每四人一组开展讨论。

小组讲,组与组之间相互补充(略)。

做实验时边观察边记录

各组汇报

投影全班的结果

鼠妇喜欢在光线暗的地方生活。

放回到适合于鼠妇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因鼠妇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教师可参与到组中去。

课前把表打印好,便于统计。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习从多角度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3.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观察标本等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训练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4.运用小组讨论法,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分析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5.理解人群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6.通过课后活动,学习实验测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3.鼓励学生从身边环境中发现感兴趣的生物学现象,为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生态型环境背景,生物生态图,课堂所用标本照片,引导及总结性文字。

  2.标   本:

鼯鼠、苍鹰、黄鼠、白鹭、野兔、海龟、仙人掌、秋海棠。

  3.标   牌:

用于分组标志。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向学生展示三幅环境照片。

2.探究活动:

“给生物找个家”——观察标本,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3.探究结果交流。

班级研讨,明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发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辩证关系。

1.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根据记录表的要求,总结并纪录相关特征,做出相应的结论。

3.各小组选派代表,在观看相关生物的生境照片的同时,表述观察结果。

4.列举生活实例,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5.倾听,提问。

1.展示课件。

引入课题,并引出探究活动“给生物找个家”。

2.布置活动,提出观察要求,进行观察指导。

3.倾听、补充、总结。

4.出示教室照片,引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5.回答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言: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是美丽的大草原,草原上有牛、羊。

这是哪里的草原呢?

(请学生代表描述)对,是蒙古草原,因为草原上有蒙古包。

  再看这幅图——(请学生代表描述)郁郁葱葱的山野,林间还有火车,这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留下的痕迹。

  第三幅图——(请学生代表描述)辽阔的大海、翱翔的海鸥,这是海滨自然风景的典型代表。

  看完三幅照片,大家有什么感觉,(请学生代表描述)——自然界的美。

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联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山野就联想到丛林和在森林中生活的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经常令人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生物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

如果要形容自然界的美丽,人们经常要用“和谐”这个词来描述。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牛羊在海里游泳、鱼类在森林中爬树,那我们就会觉得太不对劲儿了。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它相对适应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研究生物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

  各实验组都有一种生物标本或者是一种实物,我们研究它们具有什么特征,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关的,同时猜测这种生物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我们为生物找一个家。

  二、学生小组的观察活动:

  几点具体要求:

  1.观察:

  根据每组的生物,结合同学们已有的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的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如眼、足、叶、花等的形态)。

请大家按照一定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