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9588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docx

关于音乐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音乐:

新音乐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2.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指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

中国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歌舞音乐,器乐以及根据这些艺术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4.梅兰芳:

四大名旦之一。

其代表剧目有《邓霞姑》,《洛神》,《宇宙锋》以及由他编演的《木兰从军》等爱国戏。

他发展、创造了新腔,与青衣的“花衫”行当相融合。

这种新的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艺术特征的京剧艺术流派被称为“梅派”。

同时他对京剧的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加入了二胡和月琴)。

他的表演艺术被誉为可于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西特相媲美的表演艺术体系。

抗战八年蓄须辍演,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5.周信芳:

浙江人。

曾编演了《宋教仁》和《四进士》等爱国剧目。

他的表演风靡南方,世称“麒派”。

6.富连成班:

由萧长华,叶春善等人在北京主持。

其存在的四十余年间培养出了大批经过传统京剧艺术教育的演员。

为京剧艺术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7.评剧:

评剧约于1910年由河北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河流而成。

1935年定名为评剧。

其代表剧目有《杨三姐告状》。

8.越剧:

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的嵊县一带,故名。

起初是男演员组成的“的笃班”。

后入上海发展改称绍兴文戏。

1936年后,女班盛行,时称女子文戏,约在此时开始以“越剧”为名。

近代以来的代表剧目有“雪声剧团”的《祥林嫂》。

9.河南坠子:

是由河南的道情与“颖歌柳”“三弦书”等合流而成的。

是歌唱性较强的说唱曲种。

以乔清秀的“乔派”和董桂芝的“董派”为代表。

10.江南丝竹:

是中国的传统器乐丝竹类的重要乐种。

原先主要流行于苏南、浙江一带,近代在上海获得大的发展,并进一步扩大其影响,成为全国著名的乐种。

11.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在近代获得迅速发展,令人瞩目的乐种。

最初流行于广州。

20年代,开始采用粤胡(后称高胡)主奏,辅以扬琴,秦琴的“三件头”为主的形式。

代表作有吕文成的《平湖秋月》,颜老烈的《旱天雷》等等。

12.二泉映月:

由民间艺人阿炳(华彦钧)所作,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该曲采用江苏民间音乐材料写成,运用多种二胡弓法和不同的力度变化,细致地表现了饱尝生活艰辛的社会底层人民悲怆的心情和倔强的性格。

此曲采用两个基本曲调多次变化重复的结构,具有古代唱赚的近代双主题变奏的特色,在近代新生的民间器乐曲中是极富创造性的。

13.新民歌:

近代新民歌的音乐大多采用群众熟悉的本民族音乐(如传统民歌、戏曲、说唱、器乐和部分古典歌曲)填词或编配而成。

这些新民歌以传统民歌音乐填词者为多,其填词歌曲有曲调不变或基本不变一类,也有曲调根据歌词需要作部分改变的。

前者如《盼红军》,后者如《打南沟岔》。

近代民歌还有用学堂乐歌或近代创作歌曲音乐填词者,这类歌曲成为一种具有新的音乐风格的民歌。

14.群众歌曲:

群众歌曲是为大众歌唱而创作的歌曲。

其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常在群众性活动中演唱。

群众歌曲的音乐结构简单,小型者多,音域不宽,多采用齐唱或简易合唱的形式。

具体可分为填词、改编和创作的三类。

15.独唱歌曲:

是代表近代歌曲创作艺术水平的主要部类。

这类歌曲,在“五四”前后开始其初创阶段。

萧友梅,赵元任等人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6.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曲,光未然词。

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

该曲有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穿。

各乐章的顺序依次为:

《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其音乐通俗易懂、明快简洁,既有中国民间的音乐风格,也有群众歌曲的特点,同时又是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具的作品。

17.牧童短笛:

贺绿汀所作。

获得了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头奖。

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

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优美质朴的民歌风旋律,流美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位化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

18.秧歌剧:

是中国小歌剧的一种类型。

流行于我国的北方。

代表作马可的《夫妻识字》。

秧歌剧的发展与探索为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经验。

19.沈心工:

原名庆鸿,号叔逵,笔名心工。

代表作有《男儿第一志气高》、《铁匠》《革命军》等,在国内广为流传。

是最早针对中小学生以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材的音乐教育家。

他的一生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李叔同:

学名文涛,字叔同。

随着思想及环境变化而启用的名号甚多,如哀公,息霜、弘一等等。

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编印出版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

代表作有《春游》、《送别》、《早秋》等。

还谱写了《厦门第一届运动会歌》。

21.音乐研究会:

成立于1919年1月。

由蔡元培兼任会长。

并创刊《音乐杂志》。

在介绍音乐理论知识、鼓吹音乐教育和推动音乐活动方面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1922年后改为传习所。

22.中华美育会:

是1919年由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和爱国女学的吴梦非、刘质平等发起的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心事音乐社团。

组成“美育杂志社”刊行《美育》。

以宣传美感教育、艺术民主化以及探讨有关艺术教育问题为宗旨。

23.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19年夏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共同筹办,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专门培养艺术师资的中级师范学校,内分高等师范和普通师范两科。

24.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最早设立并具有代表性的当首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是在原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基础上建立的。

蔡元培任所长。

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25.鲁迅艺术学院:

简称“鲁艺”,是抗战初期由毛泽东、林伯渠、周恩来等发起、1938年正式成立于延安的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艺术学校。

26.台湾舞曲:

是江文也的成名曲。

实际上是一首标题性的幻想音诗。

乐曲采用了自由体的回旋奏鸣曲式,音乐构思有两部分曲式的特色。

乐曲主题是三部曲式的快板段落,末段是大大压缩了的再现段,仅重现程式部的第一段,实际上是如歌段落的较长的补充部分。

27.春游:

由李叔同所做。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混声三部合唱曲。

28.卿云歌:

萧友梅所做。

表现了作曲家的爱国之心。

该曲曾被定为北洋军阀政府的国歌。

29.开路先锋:

影片《大路》的插曲。

由聂耳作曲。

30.到敌人后方去:

冼星海作曲。

采用回旋曲式写成。

31.抗敌歌:

黄自在“九一八”之后所作。

韦瀚章词。

32.冲锋号:

陈洪所作。

33.上前线:

陈洪所作。

34.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吕骥所作。

35.咱们工人有力量:

马可所作。

36.马儿真正好:

麦新所作。

37.歌唱二小放牛郎:

劫夫曲。

38.也是微云:

赵元任曲,胡适词。

39.湘累:

陈啸空曲,郭沫若词。

40.我住长江头:

青主曲,李之仪词(宋)。

41.思想曲:

夏之秋曲。

42.嘉陵江上:

贺绿汀曲,端木蕻良词。

43.茶馆小调:

费克曲。

44.海韵:

赵元任曲。

45.旗正飘飘:

黄自曲,韦瀚章词。

46.垦春泥:

贺绿汀曲,田汉词。

47.长恨歌:

黄自作曲,瀚章作词。

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48.月光光:

任光为电影《迷途的羔羊》所写。

49.夜半歌声:

冼星海作曲,田汉作词。

50.松花江上:

张寒晖词曲。

51.何日君再来:

刘雪庵所作。

52.八路军进行曲:

郑律成(原籍朝鲜)。

53.安波:

毕业于鲁艺,并留校工作。

代表作表演唱《拥军花鼓》、秧歌剧《兄妹开荒》、《七月里在边区》。

他还收集、整理、改编了不少民歌。

54.刘雪庵:

曾在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师从黄自,专攻作曲。

其著名的代表作有歌曲《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等;独唱歌曲《红豆词》等。

他曾为20余部电影写过插曲,其中进步影片《十字街头》、《中华儿女》等。

他也写过一些商业影片的歌曲,如《何日君再来》等。

55.吕骥:

曾在国立音专学习,30年代是左翼音乐的早期参加者和重要领导人,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自由神》等。

延安时期的代表作有《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和大合唱《凤凰涅磐》。

他的歌曲创作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

他曾任鲁艺音乐系主任,东北大学鲁艺校长,“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会长。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音乐活动,音乐理论建树、群众歌曲创作、民间音乐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56.空山鸟语:

模拟自然音响的二胡独奏曲。

刘天华所作。

乐曲组织结构与音乐发展方面是采用了带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体结构的中国传统器因素。

57.小小画家:

黎锦晖所作的儿童歌舞剧创作最成功的一部。

58.秋子:

由陈定编剧,臧云远,李嘉作词,黄源洛制曲,是一部索性歌剧的代表作。

59.青主:

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黎青主。

青主从事音乐的时期,先后为《乐艺》《音》等刊物撰写了大量音乐理论文章,并出版了《乐话》和《音乐通论》两本音乐专著,还有声乐作品。

他的音乐思想是以音乐“上界的语言”为基本点的,强调音乐艺术的精神性。

60.乐话:

青主的音乐美学理论文集。

认为音乐是“最深的宗教的情感表现”。

他祈望以此“革除中国人内界的种种病根,使他因此重新得到人生的真意义。

61.杨荫浏:

中国民族音学家,中国音乐史学家。

著有名作《中国音乐使纲》(上、下两卷)。

62.丰子恺:

浙江人。

师从李叔同。

他翻译、编译了大量的理论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是《音乐入门》一书。

63.上海国立音乐院:

1927年11月27日于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

它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1、阳关三叠:

唐代歌曲,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歌词选自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

全诗只有四句,但离愁别绪、真挚情意尽在其中。

该曲宋时已失传,目前所传唱的乐谱是根据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整理而成,歌曲共分三大部分,后有尾声。

歌词形式有较大变化,只在每段的段首用王维的原词,后面加入三段不同的歌词。

音乐缓慢优美,凄凉缠绵,运用了八度大跳、转调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听后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22、歌舞大曲:

唐代大型歌舞曲,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

典型的歌舞大曲结构一般有散序、中序、破三部分。

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唱为主,有器乐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为主,速度较快,音乐热烈欢腾,与前段形成对比。

23、霓裳羽衣曲:

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又称《霓裳羽衣舞》,相传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

该曲规模巨大,共有三十六段,其中散序有六段,中序有十八段,破有十二段。

音乐抒情,舞姿美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歌舞套曲。

24、奚琴:

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出自北方少数民族,陈旸《乐书》对此有载:

“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

奚部所好之乐也。

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

25、离骚:

古琴曲,晚唐陈康士作。

乐曲取之我国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的同名诗作。

全曲共十八段,用各种变化发展的主题,揭示了屈原屡遭迫害、空怀报国之志的郁闷心情,显示作者对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爱国情感的赞美和对他苦难遭遇的同情。

26、瓦子勾栏:

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活动场所。

瓦子也称瓦舍、瓦肆,是商品贸易集中地,瓦子中用栏杆和幕布围起来的固定演出场地叫勾栏或乐棚,用于各种民间艺术的演出。

27、姜白石:

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

作有自度曲多首,存于词曲专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著名作品有《杏花天影》、《扬州慢》、《长亭怨慢》、《鬲溪梅令》、《淡黄柳》等。

28、扬州慢:

宋代歌曲,姜白石作。

全曲曲调平稳,委婉凄凉,抒发了作者故国不堪回首的惆怅哀思之情。

29、杏花天影:

宋代歌曲,姜白石作。

歌词音节协宛,精工细琢,音乐哀婉悲凉,真切地描绘出了作者愁思绵延的情怀。

30、诸宫调:

一种包含有多种宫调的大型说唱音乐,由北宋活动于汴梁勾栏的山西艺人孔三传创造。

其演出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多用来演唱长篇故事,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琵琶等。

31、货郎儿:

货郎儿是宋元时广泛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由卖货郎的叫声发展而成。

元代艺人将《货郎儿》曲牌分为两个部分,在中间加入不同的曲调,从而形成了《货郎儿》的较高形式《转调货郎儿》。

32、窦娥冤:

元杂剧作品,关汉卿所作,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悲剧作品。

该剧反映了在官僚腐败、恶人横行的年代,一个普通妇女窦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元代官吏昏庸、草菅人命的社会现实,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坚强的女性形象。

《窦娥冤》的剧本构思巧妙,富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

其唱腔词曲结合紧密,音乐质朴精炼,完美地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感情。

33、郭沔:

(约1190~1260)南宋琴家。

字楚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创作有《潇湘水云》等经典琴曲。

《潇湘水云》创作于南宋末年,是典型的以景写情之作,作者通过对潇湘水云“浪卷云飞”、“影涵万象”等奇妙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幽思深远的爱国情怀,把内心之情和水光云影之景完美地结合在此曲中。

郭沔整理了许多传统琴曲,有弟子与再传弟子多名,并形成著名的琴派—浙派,郭沔因此被奉为浙派创始人。

34、南戏:

北宋末年产生的一种戏曲,较杂剧稍晚。

因它起源于浙江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当地人则称戏文。

南戏原是温州一带民间流行的“村坊小曲”,进入城市后广泛吸收了唐宋大曲和杂剧、说唱的音乐,逐渐发展成重要的戏曲剧种,盛行于杭州及浙江、福建等地。

宋代南戏剧本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

35、海青拿天鹅:

琵琶曲,又称《海青拿鹤》等,产生于元代,是现今所知流传最早的琵琶曲。

全曲共有十八段,充分展示了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其音乐有数次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了海青出现前的欢乐宁静,海青与天鹅的紧张搏斗,海青得胜返回后重新恢复的和平场景。

36、秧歌:

民间歌舞形式,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又称“社火”,明清时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常在春节、元宵等节日期间及农闲时表演。

其表演形式主要有地秧歌和高跷两种,前者徒步在地上歌舞,后者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

37、花鼓:

以演唱为主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名称较多,有“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子”等,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苏、湖南、湖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

花鼓以演唱为主,附之以表演。

演出形式一般为男女两人演唱,一人击鼓,一人打锣,边唱边舞。

清后期的花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分流,一方面仍以歌舞形式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又在曲调上吸收了更多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并在内容上逐渐增加故事情节,形成了花鼓戏。

38、鼓词:

说唱音乐,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

鼓词在流行过程中与各地方言、曲调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说唱艺术--大鼓,著名的有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安徽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

这些大鼓多以流行地区而得名,并因地域关系所形成的语言、曲调的差异,在唱腔上各具特色。

39、弹词:

说唱音乐,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也叫南词、文书、评弹等。

弹词主要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南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绍兴平湖调等曲种,其中以苏州弹词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出现了一些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弹词艺人,如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等。

40、牌子曲:

说唱音乐,又称清曲、清音、曲子等,在明清民间小曲基础上,继承宋、元唱赚、诸宫调的传统发展而成。

其特点是将各种曲牌按一定形式连接成套曲来演唱故事。

牌子曲在我国南北方都广为流行,其中单弦和扬州清曲最具代表性。

 

41、昆山腔:

戏曲声腔,又称昆腔、昆曲,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

它原为流行在昆山一带民间的南戏清唱腔调,因创始人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

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历经十年,对昆山腔在曲调、唱法、乐队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

1、贾湖骨笛:

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

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

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2、韶:

传说中舜时的乐舞,又有《韶箾》、《箫韶》、《九辩》、《九招》、《九歌》、《九韶》等名。

据史籍记载,《韶》乐规模宏大,代表了原始乐舞的最高水平,它的演出可达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效果。

《韶》乐一直被视为古代音乐的最高典范,在中国音乐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受到无数文人名士的赞叹。

季札称其“德至矣哉”,孔子赞其“尽善尽美”。

3、大夏:

大禹时的乐舞称作《大夏》或《夏籥》,以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

《大夏》共有九段,以编管乐器籥为伴奏乐器。

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穿白裙,赤裸着上身表演。

4、葛天氏之乐: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原始时期葛天氏族部落的乐舞表演:

三个人手执牛尾巴,踏足而歌,边舞边唱。

全曲共有八段,一曰《载民》,即歌颂负载着人民的大地;二曰《玄鸟》,是歌颂他们的图腾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是祝愿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是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六曰《达帝功》,是表达对老天爷恩惠的拜谢;七曰《依地德》,是对大地厚德的歌颂;八曰《总禽兽之极》,是对各类鸟兽多多繁殖的祈求,以提供人们源源不断的食物。

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有关古乐舞的记载,它完整地描写了先民的生活,歌词中既有对天地、图腾的歌颂,又有对种植、养殖丰产的期望,可说是一首表现原始人们生活的组歌。

5、雅乐:

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6、六代乐舞:

亦称六乐。

指黄帝至周代六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

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

六代乐舞是西周雅乐的主要内容,分别用于祭祀天、地、四方神、山川、先妣、先祖。

3、八音:

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周代乐器种类繁多,见诸文献记载的西周乐器已有近七十种,把这些乐器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就是“八音”。

7、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编钟。

编钟共有六十四件,分三层悬挂,上层纽钟三组,共十九件;中下层甬钟各有三组,共四十五件。

曾侯乙编钟具有制作精美、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等特点,其音域跨越了五个八度,其中中心音区的三个八度可以构成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并可以转调,每个甬钟可发出呈三度关系的两个音。

整套编钟共有约2800字的铭文,为研究我国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8、乐府:

乐府是秦代创立的宫廷音乐机构,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充。

乐府的职责主要是采集、改编民间音乐,创作新作品并进行表演。

乐府对民歌的采集已超出《诗经》,遍及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9、相和歌:

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10、相和大曲:

一种大型的歌舞曲,是相和歌的最高形式,由艳、曲、趋、乱等部分组成。

艳一般出现在曲前,其音乐华丽抒情;曲是相和大曲的主体部分,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段与段之间加有的器乐曲或舞蹈称为解;趋和乱一般出现在结尾,节奏较快,情绪热烈,是乐曲的高潮部分。

11、清商乐:

东晋以后,相和歌由北方流传至南方,吸收了当地的民间歌曲,形成了清商乐。

北魏时清商乐又自南方传至北方,成为在全国范围流传的民间音乐。

清商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吴歌、西曲。

吴歌是东晋以来流行在江南一带的民歌,西曲是齐、梁时期产生于“荆、郢、樊、邓”一带的湖北民间歌曲,比吴歌略晚。

由于地区不同,西曲和吴歌在语言、音乐形式等方面都存有差异。

12、鼓吹:

是以打击乐和吹管乐为主并兼有歌唱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

鼓吹大概在秦末汉初传入内地,被我国北方牧民所用。

汉武帝时,鼓吹已由民间发展到宫廷,被广泛应用于仪仗、宴飨、军队等场合之中。

依照用途和乐器配置的不同,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等数种。

13、李延年:

汉代音乐家。

他出身低微,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协律都尉,成为乐府的主要领导人,对乐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史传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并根据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胡乐《摩诃兜勒》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乐。

14、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著名古琴曲。

其曲谱最早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

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情节相符,具有怫郁慷慨、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

六部分中正声是全曲的主体部分,主题音调充分展现,音乐由低沉忧郁发展到豪迈激昂,采用了拨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描写聂政由怨恨到愤慨的思想变化过程。

开指、小序、大序诸部分是正声的酝酿准备阶段,在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题音调的雏形,旋律哀婉低叹,表现了对聂政悲惨遭遇的同情。

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发展延续,音乐进一步展开,拨剌等各种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热烈辉煌的效果,表现对聂政不屈精神的歌颂。

15、酒狂:

古琴曲,相传为三国魏阮籍所作。

该曲短小精炼,创作手法新颖,众多九度以上大跳的运用,加之切分音的配合,可谓新奇绝妙,三拍子节奏的采用更别具匠心,在古曲中十分罕见。

大跳形成旋律的跌宕起伏,切分造成节拍的轻重颠倒,三拍子使节奏富有动感,始终处于不平稳的状态,惟妙惟肖地描写了醉酒之人摇摇晃晃、踉踉跄跄、头重脚轻、步履不稳的形态。

16、乐记:

音乐美学论著,其作者存有争议,有两种观点:

一说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一说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毛生等人。

《乐记》原有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两种传本,仅有十一篇的文字留存至今,其余的十余篇仅存篇目。

保留的十一篇为《乐本篇》、《乐象篇》、《乐言篇》、《乐化篇》、《乐施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情篇》、《宾牟贾篇》、《师乙篇》、《魏文侯篇》等,分别论及音乐的本原、音乐的特征、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其思想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

17、声无哀乐论:

音乐美学论著,三国魏嵇康所撰。

文中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八个回合的辩难,批判了儒家音乐思想,肯定了音乐的自然之美。

嵇康认为体现自然之和的音乐只能引发人的躁静反应,而不能引起人的哀乐之情,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不表现任何感情,它只是音响的自然运动。

虽然本书的一些观点回避了人在音乐创作、演奏、欣赏中的能动作用,割裂了音乐和感情的联系,但其对音乐本体、音乐特性、音乐审美等问题的探讨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仍具有开创意义。

18、宫廷燕乐:

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宫廷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由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19、龟兹乐:

西域龟兹国的音乐,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汉代吕光和龟兹交战,曾带回数种乐曲和乐器,龟兹乐从此传入中原。

唐代龟兹乐风行一时,有《善善摩尼》、《婆伽儿》等曲流传,被列位胡乐之首,也是当时宫廷燕乐多部乐中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