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9642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

学年最新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教学

要求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重点

难点

1.理解并背诵诗句。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望天门山

1第一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第二句则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2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其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山  行

③“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乎人家上下的通道吧!

④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生命力,秋天的山林呈现出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

暮江吟

⑤“铺”字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原因: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碧绿色。

⑥用“珍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诗中的时间变换是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链接起来。

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歌颂、热爱之情。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这两首古诗。

录像(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

一 学习《望天门山》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

“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

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

追问:

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

在诗人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这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

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2)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能冲破天门山,那么,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

由于两山夹峙,浩荡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望: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诗人这时望见有一片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

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

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诗人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候客。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的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3.根据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

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

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 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山行》押韵的字是“斜”“家”“花”,“斜”字古时为押韵读xiá,现在读xié。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

石头小路不正,弯弯曲曲的。

(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

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

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

(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

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

这些景物在诗人眼中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来补充。

设问:

在这些景物中,诗人最钟情于哪种景物?

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生1:

诗人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

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

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诗人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

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

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诗人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疏淡的景构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象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前面的景物描写都是为这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其自然美和语言美。

幻灯片、古筝曲。

一 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

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它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 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

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的这个“暮”字,上面是“莫”,下面是“日”。

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

你们还能看出什么呢?

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

请你们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

谁体会到了?

(生1:

“吟”就是有感情。

生2:

“吟”就是声音大。

生3:

“吟”就是有节奏。

)对了,有节奏。

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做记号,我们一会儿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纷纷发言。

预计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初步理解后,教师追问:

“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么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一道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照在江面上的光。

讨论:

为什么用“铺”字,“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

“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地照应了“残阳”的特点。

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地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

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

这里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

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

他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

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

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半江瑟瑟半江红”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两种颜色变化: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碧绿色。

在情境中诵读: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地吟诵起来。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

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

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参考说法:

更让人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这两句是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

多美的景象啊!

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配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 拓展阅读

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出示幻灯片内容:

忆 江 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春色。

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写尽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

篇尾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

一个“忆”字,既道出了身在洛阳的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

  1.小学古诗教学很容易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为了避免一言堂的出现,教师在教学初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

以诗人的诗风作为突破口,既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

2.《山行》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注释读懂,于是在学生熟读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

教师结合诗的内容再让学生补添板画内容:

“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

“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生动又轻松地理解了诗中字词的内涵。

3.教学《暮江吟》这节课的“吟诵入诗境”的环节时,以幽静空灵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背景音乐,轻诉古诗的情境,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会到黄昏夕阳残照的空旷、瑰丽和夜晚新月初升的静谧、安宁,从这情境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了“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1.看拼音,写词语。

2.先解释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

突出。

  孤帆:

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只小船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

因为。

  于:

比。

停车只因喜爱枫林傍晚的景色,霜染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红。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

可爱。

  真珠:

珍珠。

更让人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望天门山》前两句侧重写      ,后两句侧重于写      。

诗中表达了          的感情。

 

(2)《山行》这首诗是   代    写的,这首诗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

                         。

 

(3)《暮江吟》是   朝诗人    写的著名诗篇,它描写了从    到    时候的景色。

日落前的景色从可以      看出,夜晚的景色可以从      看出。

 

4.请给下列诗句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 作者资料库——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少年多才,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

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漫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写出了许多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诗篇,充分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其诗风多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充满丰富的幻想,形象鲜明,语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诗中多用夸张和神话,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是继屈原以来最具个性和浪漫精神的诗人,有“诗仙”之称。

流传下来的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

 

二 李白醉赋《清平调》

相传唐开元年间,有一次皇宫禁苑的牡丹花开得非常繁艳,玄宗骑马,杨贵妃乘步辇跟从游赏。

玄宗让名绝一时的李龟年唱歌,并说:

“赏名花、对爱妃难道能用旧乐辞吗?

”就命李白作《清平调》三首,当时李白酒醉未醒,仍援笔立就三首诗。

李白超凡的文才可见一斑。

三 作者资料库——杜牧

杜牧(803~853),唐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文宗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诗文并茂,其诗长于写景抒情,多清俊生动。

与当时的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

有《樊川文集》。

四 作者资料库——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做过谏官,因与当时的太监和官僚发生尖锐的矛盾而遭迫害,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司马,以后又做过杭州和苏州的刺史。

在地方任职期间做过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世事、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

他的诗通俗易懂,相传老妪能解。

有《白氏长庆集》。

五 唐代文坛上的“双子星座”

在唐代文坛上,齐名并称的文人很多。

李白、杜甫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人称“李杜”。

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在诗歌题材上风格相近,后世并称“王孟”。

柳宗元与韩愈因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柳宗元唱和颇多,世称“刘柳”。

元稹与白居易两人很友好,而且有共同的创作倾向,一起开创了“元和诗体”,因此并称为“元白”。

李商隐和杜牧这两位诗人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世称“小李杜”,以区别于李白、杜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