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9688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ocx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反复品味,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宋词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反复品味,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

诵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宋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时过一千多年,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

开启宋词,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到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能体味到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范文正公“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柳七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

这里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

随口吟咏,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

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知其人论其世

二、走近作者及背景介绍

(一)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以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为志。

少年时代—国耻家仇,誓立壮志(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青壮年时期(1140-1181年)力主抗金,仕途坎坷(青壮年时代(1161—1181年)21岁时,金兵大举南侵,他聚众起义,不久投归南宋;25岁时,受南宋朝廷赏识,步入仕途,并献给皇帝《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大计。

);中晚年时期(1181-1203年)罢职闲居,壮志难酬(遭受排挤,被罢职不用,近20年赋闲在家。

)。

晚年时期(1203—1207年)壮志未酬,含恨离世(晚年再备起用,参与北伐战争,再被排挤,又被罢职,只得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的哀叹)。

——词人壮志凌云,只叹生在南宋,可谓生不逢时!

(二)背景介绍:

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来到造口登临时,俯瞰青山流水,联想起40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

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词。

三、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把握情感,情感的波澜起伏:

悲凉—忠愤—坚定—悲愁—忠愤

(二)解题:

菩萨蛮:

词牌名。

书:

写。

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

(三)再读—晓词意【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提示1:

自由朗读,理解词意。

【链接1:

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佑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至造口,百姓惨遭屠杀劫掠。

【二】悟其“愁”

(4)品读—悟情感【用心体味,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提示2:

1、找出直接表露词人心迹的句子。

2、结合全词,理解词句中“愁”的情感。

(1)找出直接表露词人心迹的句子。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人“正愁”

(2)词人为何而愁?

“愁”什么?

 

【 提示3:

联系辛弃疾经历,结合全词,理解词句中“愁”的情感。

【明确:

——家国之愁,忧国忧民。

(请在词中找出包含“愁”的词句,具体分析)】

“忧国”:

理解“行人泪”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百姓惨遭屠杀劫掠之地,痛感建炎国势之衰危,愤慨金兵之猖狂,羞愧国耻之未雪,满腔悲愤,化为悲凉之句。

“望长安”——中原失陷;故国难回。

【明确:

北宋都城:

汴京。

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南宋王朝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

【“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词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对故国故土失去的惋惜;表达了故国难回的惆怅、愤慨之情。

“忧民”:

理解“行人泪”逃难民众的泪水。

“行人泪”言简意深,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忧己”:

“行人泪”也包含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之情。

“正愁余”

小结:

这么多愁绪郁结于胸中,在“江晚山深”之境,暮色苍茫,群山围阻,怎叫人不“愁”?

同学们,词中有一意象正暗合词人此时的形象、心境。

请找出来。

比较分析:

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改为“望阙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好吗?

为什么?

(句意理解:

“郁”有沉郁之意,“孤”有巍然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开篇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江晚山深”,暮色苍茫,群山阻隔,正是词人沉郁苦闷之孤高情怀的写照,暗应合开头郁孤台的意象。

以这三字开头,词人的满腔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过渡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词人之“愁”,不是为自己衣食所安,不是为儿女私愁,而是家国之愁,正是词人爱国、报国情怀的折射,内心志向的流露。

同学们能从词中找出体现这一心志的句子吗?

【三】明其志

(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链接】/“山深闻鹧鸪”中,“鹧鸪”这一意象寄寓的情感。

【链接】

(5)明确: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

  问:

这两句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词人的情感?

“青山”“赣江水”分别比喻什么?

清代词论家周济说是“借水怨山”,是用比兴的手法。

  明确:

【“青山”比喻阻止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不可阻挡的坚定意志。

这两句“借水怨山”,是用比兴的手法,含蓄地表达词人抵抗外敌,收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鹧鸪”这一意象寄寓的情感。

【表示要像鹧鸪鸟“但南不北”那样留在南方,绝不北方向金人屈膝,忠于南宋决心】

小结:

上片:

控诉金兵入侵罪行,对故都故土和抗敌军民的怀念之情。

下片:

表露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归纳主旨:

这首怀古伤今之词,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表现了词人对故都的留恋和军民收复中原不可阻挡的意志、决心,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归纳鉴赏方法:

【得其法——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诗人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及所遭遇的时代背景都会在诗歌中留下烙印,抓住这些就能更快更准确在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

四、拓展阅读【词人中晚年时期,空有凌云报国志无可奈何诉笔端】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主旨】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48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主旨】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五、综观作者【敬其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理想:

以身许国,一生力主抗金,一心以驱逐金人、恢复祖国河山为己任。

 现实:

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成就:

锻造成真正的爱国词人!

 小结: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爱恨情仇,只有一股脑在注入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口气,也是一首首好词了。

六、后世评价:

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墓写过一副挽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上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下联)”。

【对联分析】首先,引用一个典故,苏轼曾让人评价他的词和柳词(指柳永)的高低,答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评语视柳永和苏轼分别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宗主,“大江东去”正是苏轼的得意之作。

而苏轼和辛弃疾先后引领宋代的豪放词风。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这句就很容易明白了吧。

其次,“美芹”是因辛弃疾曾作《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之策。

《诗经》中有《黍离》之悲,由于在周王朝东迁后,周朝志士在故都见昔日的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因而悲慨国家颠覆,这种心情跟辛弃疾心中的悲痛是契合。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希望南宋不要象南飞的大雁偏安一隅。

六、总结:

  词人虽已去,但词作流芳千古。

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我们再次诵读稼轩词,感受词人的情怀、英雄的气魄,再一次地受到他们的精神熏陶!

七、创意写作——穿越时空的约会

要求:

1、请以《相约鹅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结合辛弃疾生平,合理想象。

3、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力争写出传神佳作。

附板书:

 

重温旧词:

(描写农村的恬淡风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创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主旨】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公元1203年】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主旨】此词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附拓展阅读: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主旨】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词句注释

⑴丑奴儿:

词牌名。

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

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

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

《丑奴儿》为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

《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

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⑵博山:

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⑶少年:

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

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陈慥《无愁可解》:

“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

⑷“为赋”句:

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⑸识尽:

尝够,深深懂得。

⑹欲说还(huán)休: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休,停止。

【白话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2]

【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作品鉴赏】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48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的美名。

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永遇乐·京口⑴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⑵处。

舞榭歌台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⑷,人道寄奴⑸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⑹。

元嘉草草⑺,封狼居胥⑻,赢得仓皇北顾⑼。

四十三年⑽,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⑾。

可堪⑿回首,佛狸祠⒀下,一片神鸦社鼓⒁。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⒂?

词语注释:

⑴京口:

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⑵孙仲谋:

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早逝。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⑶舞榭歌台:

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⑷寻常巷陌:

极窄狭的街道。

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

引伸为普通、平常。

巷、陌,这里都指街道。

⑸寄奴:

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⑹“想当年”三句:

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

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⑺元嘉草草:

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

轻率。

南朝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⑻封狼居胥:

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文帝说:

“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⑼赢得仓皇北顾:

即赢得仓皇与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率师北伐,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魏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

赢得,剩得,落得。

⑽:

四十三年:

作者于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从北方抗金南归,至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1205年),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

⑾烽火扬州路:

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⑿可堪:

表面意为可以忍受得了,实则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

堪,忍受。

⒀佛(bì)狸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

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⒁神鸦:

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

祭祀时的鼓声。

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⒂廉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

“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

”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1]

白话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4-5]

创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文学赏析】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

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

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

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

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

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