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9817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9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docx

食品站建设对某滑坡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

目录

1前言2

1.1目的任务和执行的技术标准2

1.2建设工程概况及论证范围3

2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3

2.1自然地理3

2.1.1地理位置及交通3

2.2.2气象水文3

2.2地质环境4

2.2.1地形地貌4

2.2.2地层岩性4

2.2.3地质构造与地震4

2.2.4水文地质条件5

2.2.5不良地质现象6

2.2.6人类工程活动6

3某镇村滑坡B区特征6

3.1滑坡特征6

3.1.1滑坡空间形态6

3.1.2某镇滑坡B区滑坡体结构特征7

3.2滑坡近期变化7

4 前人对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结论7

4.1《勘查报告》对滑坡稳定性的分析及评价7

4.2《施工图设计》对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8

4.3 《施工图设计》支挡结构设计9

4.4 治理工程施工以及治理效果监测9

4.5 对前人工作的总结10

5 拟建工程对滑坡治理工程的安全影响10

5.1安全影响定性分析10

5.2稳定性计算方法10

5.3计算参数选取11

5.4防治工程等级11

5.4计算剖面和滑面选取11

5.5计算工况12

5.6滑坡现状稳定性评价12

5.7拟建工程竣工后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评价12

6拟建工程对滑坡排水系统及地下水的影响13

7工程建设限制性要求13

8结论及建议13

附图(表):

1、某镇食品站区域民房新建(改建)工程对某镇村滑坡B区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综合平面图(1:

1000)1张

2、安全影响论证工程地质剖面图(1:

1000)3张

3、稳定性计算图及计算表10张

附件:

(单独成册)

1前言

业主拟在重庆市开县某镇食品站区域建设某镇食品站区域民房新建(改建)工程,由于该工程位于已治理的某镇镇某镇村滑坡B区滑坡体上,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渝办发[2007]28号文、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渝国土房管发[2007]725号文、[2011]112号文的规定,滑坡体周边进行工程建设,须由原设计单位出具拟建工程是否符合治理范围的允许承载力、安全储备限度及限制性要求的安全影响论证报告。

我公司作为某镇镇某镇村滑坡治理工程设计单位,受业主的委托,承担了该建设工程的安全影响论证任务。

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该建设工程用地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和资料收集,通过大量分析计算,对某镇镇某镇村滑坡B区周边拟定工程建设对该滑坡治理工程的安全影响进行了详细复核,并于2013年12月22日提交《重庆市开县某镇食品站区域民房新建(改建)工程对某镇村滑坡B区治理工程安全影响论证报告》送审。

1.1目的任务和执行的技术标准

本次论证的主要目的是论证拟建工程建设对某镇村滑坡B区治理工程的安全影响。

主要任务如下:

(1)分析滑坡治理效果监测结果,评价经治理后的某镇村滑坡B区目前是否稳定。

(2)通过稳定性验算,评价拟建工程实施后对某镇村滑坡B区稳定性的影响。

(3)提出工程建设限制性要求和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本次论证工作的依据:

(1)安全影响论证合同书及委托书;

(2)《关于严格控制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体周边进行其他工程建设的通知》(渝办发[2007]28号);

(3)《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加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管理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11]112号文);

(4)某镇食品站区域民房新建(改建)工程项目平面布置图及相关资料;

(5)《重庆市开县某镇镇某镇村滑坡应急勘察报告》(重庆某地质队,2006年5月,以下简称《勘查报告》);

(6)《重庆市开县某镇镇某镇村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某,2006年4月,以下简称《施工图设计》);

(7)《重庆市开县某镇镇某镇村滑坡治理工程竣工质量最终验收鉴定书》(以下简称《验收鉴定书》);

(8)《重庆市开县某镇填某镇村滑坡治理工程监测报告》(开县地质环境监测站,2008年10月,以下简称《监测报告》);

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

(3)《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

(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2建设工程概况及论证范围

根据开县某镇人民政府及某镇村建设管理所对该区域的规划,滑坡体上部村民将进行下迁,该项目即为了满足下迁村民的居住而设置,此项目涉及多幢新建民房及原有危房的改造。

项目沿开县~某镇~高桥公路规划,沿公路规划直线长度230m,建筑正负零标高(标高326m-331m)与临近公路标高保持一致,无地下室。

现已修建4幢建筑(3幢6+1F,1幢6F),其它新建(改建)民房规划为5层。

建筑均为砖混结构,基础为条形基础,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基岩,对于基岩埋深较深区域,拟采用人工挖孔嵌岩桩基础。

本次安全影响论证的范围针对某镇村滑坡B区范围内食品站区域民房新建(改建)建设项目,大致范围为原《重庆市开县某镇镇某镇村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剖面编号3-3'剖面~5-5'剖面区域,宽约300m,详见所附的“安全影响论证综合平面图”。

2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

2.1.1地理位置及交通

建设场地位于重庆市开县某镇某镇村,紧靠开县~某镇~高桥公路,该公路是开县县内乡镇主干公路,且可通往四川省宣汉县,交通条件较好。

(交通位置见图2.1)。

 

图2.1交通位置图

2.2.2气象水文

工程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早、夏热、秋雨连绵、冬暖而多雾,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的特点。

据开县气象局多年统计资料,归纳引用如下:

--降雨量:

多年平均降雨量1213.50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冬季雨量最少(12月至翌年2月),占全年降雨量的4.20%。

月平均降雨量,1月份最少,为13.8mm;7月份最多,为186.5mm,历年最大月降水量711.8mm(1982年7月),最大日降水量243.3mm(1982年7月16日)。

--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8.6℃,极端最低气温-4.5℃(1961年1月17日),极端最高气温42℃(1961年7月23日)。

多年逐月平均值,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7.0℃,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9.6℃。

--湿度:

相对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内分配以12月最大,为87%;以8月份最小,为74%。

绝对湿度为17.5毫巴。

--霜冻期日数一般为10~20天;雾日数多为20~35天,日照数达1384.2~1542.8小时。

工程区位于双叉河西侧,龙洞河北侧。

双叉河具常年性水流,为开县南河上游的主要支河,河水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枯季水量40m3/s,最大可达500m3/s;龙洞河枯季水量0.8m3/s,最大可达60m3/s。

2.2地质环境

2.2.1地形地貌

工程区属低山地貌区,处于双叉河与支流龙洞河交汇处一斜坡体上,斜坡大体呈北偏东“弧形”展布,坡体断面呈“折线”形,坡体范围内坡角上缓10~15°,中陡30~35°,下缓5~10°。

该项目位于双叉河西侧,龙洞河北侧,某镇村滑坡B区前沿,距B区抗滑桩治理工程直线距离约30m,沿开县~某镇~高桥公路建设,现状地形总体较平缓。

2.2.2地层岩性

根据《勘查报告》,论证区域内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及三叠系组成,现分述如下:

1)第四系

按成因类型可分为第四系滑坡堆积层(Qdel)、冲洪积层(Q4al+pl)和人工堆积层(Q4ml)。

(1)滑坡堆积层(Qdel)

中上部主要由粉土夹砂岩碎块石组成:

褐黄色,厚1.5~26.65m,粉土以粉粒为主,含砂质成分较重,稍湿,结构较松散,微显层理,难以搓成细条,干后轻捏便散;碎块石成分主要为砂岩,显黄灰色、灰白色,呈中等风化状态,钻探揭露最大块径可达3.5m,块石含量高,一般35~65%。

下部则为粉质粘土(Q4del):

呈褐黄、紫褐、褐灰色,粉质粘土为可塑状,夹少许砂岩、灰岩风化残屑或角砾,局部含大量灰白色高岭石矿物,且有明显镜面擦痕,厚0.93~7.00m,土石比约8:

2。

(2)冲洪积层(Q4al+pl)

该层分布于滑坡前缘,龙洞河沿岸,杂色,由砂土、卵石组成,松散~稍密。

(3)人工堆积层(Q4ml)

主要分布某镇村滑坡中、前部区域,主要为修建公路、居民建房以及滑坡治理工程堆积回填而成,其物质成份为粉质粘土,砂岩碎块,砖瓦块等。

2)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

主要由黄灰色、灰白色中粒中厚层状砂岩和灰色灰岩组成,岩石表层风化较严重。

其中砂岩主要分布于滑坡后缘。

2.2.3地质构造与地震

某镇村滑坡位于某镇背斜南东翼近轴部(见构造纲要图图2.2)。

岩层产状170°∠5°,局部有倒转现象。

勘查区内主要发育有3组裂隙:

①260°~310°∠40°~76°,裂面平直,局部微弯,闭合或微张,地表局部因卸荷张开可达10cm,黄色粘土半充填,间距0.5~2.6m,可见长度仅2~4m;②15°~25°∠60°~80°,裂面平直,闭合或微张,Ca质充填,间距0.2~1.6m,可见长3m左右;③层面裂隙,产状170°∠65°,以薄~中厚层状的灰岩最为发育,延伸性较好,多表现为闭合或微开。

据统计,裂隙率为0.8~3.1%(详见图2.3)。

⑴满月向斜⑵关面背斜⑶尖山向斜⑷烂田湾背斜

⑸和谦向斜⑹某镇背斜⑺长店场向斜⑻马槽坝背斜

⑼开县向斜⑽明月峡背斜⑾任市向斜⑿假角山背斜⒀梁马河向斜

图2.2论证区构造纲要图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可知:

场区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地震加速度小于0.05g,安全论证时可不考虑地震荷载。

 

图3.3-2结构面走向玫瑰花图

图2.3结构面走向玫瑰花图

2.2.4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勘查报告》论证区地层岩性和地下水赋存特征,区内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1)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在滑坡体内,其含水介质由粉土、粉质粘土夹砂岩块碎石组成。

含水介质物质成分、结构、厚度变化以及分布面积等决定了滑体的透水性强和含水性弱且不均。

粉土主要分布在滑坡体的中上部,其结构较松散,透水性较强,因其具有一定的孔隙,故含少量的孔隙潜水,由大气降水补给,短途径流排泄。

因其厚度变化大,故不构成统一含水层。

下层较密实的滑坡堆积物主要为隔水性能较好的粉质粘土组成,滑体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短途径流,在地形低点处排出,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差,滑体内粉质粘土层内地下水贫乏,季节性变化较大。

据滑坡勘查时钻孔终孔后水位观测资料,大部分钻孔水量甚微,近似为干孔。

据探井揭露,在滑坡堆积层中,遇粉质粘土无水,遇粉土夹块碎石,在其孔隙中有少量孔隙水呈浸润状或散滴状渗出,富水性极不均一。

下伏基岩为中~弱含水层,利于地下水在基岩面附近富集,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后,沿一定的孔隙裂隙通道迳流,补给滑体中的地下水,并向龙洞河、双叉河排泄。

2)基岩裂隙水:

指赋存于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基岩浅层风化带中的网状裂隙水及砂、灰岩层间裂隙水,因受地形、岩性、构造的控制,岩层表面又被弱透水的滑体土覆盖,同时滑坡区地形总体为斜坡状,致使地下水补给渗入条件差,有利于地表水顺坡径流和排泄,因此,尽管区内降雨充沛,但雨后多形成地表径流排泄,补给地下水水量总体甚微,致使基岩富水性弱。

松散岩类孔隙水的水质类型主要为硫酸、硝酸、重碳酸钙钠镁型水,地下水对砼侵蚀性中等。

2.2.5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收集资料和野外现场调查表明,论证区未见泥石流、塌岸、崩塌、地下洞室等其他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某镇村滑坡。

某镇村滑坡位于开县某镇某镇村,滑坡体范围涉及某镇村以及原某镇镇西段部分,滑坡体处于某镇村双叉河与其支流龙洞河交汇口的西南侧。

滑坡体南北向纵长400~500m,东西向横宽300~600m,平面呈扇形展布,前缘高程约300m,后缘高程约475m,高差175m,总面积18.1万m2,滑体厚7~30m,均厚21.3m,滑坡体总体积387万m3,为一大型松散堆积层滑坡。

本次论证范围主要为某镇村滑坡强变形B区,该区域原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但在多年一遇长时间连续暴雨的情况,滑坡可能出现失稳,该区域经过工程治理(抗滑桩+排水系统)后,通过长时间连续监测表明治理效果良好,其现状处于稳定状态。

2.2.6人类工程活动

论证区内主要人类工程活动表现为:

房屋开发建设、滑坡治理工程的建设、滑坡体上部居民下迁、滑坡体农田复垦。

目前,在滑坡前缘正进行的房屋开发建设。

受地形地理条件的影响,某镇村滑坡前缘为开县~某镇~高桥公路,公路两边的建设在公路建成后快速增长,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某镇集镇的繁华地带,房屋开发建设削高填低,破坏和改变了滑体的原始地貌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滑坡的稳定性。

2006年9月1日~2007年3月30日重庆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重庆市开县某镇村滑坡的治理工程施工,并在2008年12月16日通过市级施工质量最终验收。

该治理工程治理措施为地表排水工程+整个滑坡设置监测系统+强变形A区实施搬迁避让+强变形B区局部采取抗滑桩支挡,经过2007年5月~2008年10月一年多的效果监测,根据《某镇村滑坡治理工程监测报告》,该治理工程治理效果较高,有效控制了滑坡的发展,阻止了其失稳趋势。

论证区滑坡体上部居民下迁对滑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滑坡下滑段减载,客观上起到减小滑坡下滑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滑坡稳定性有提高作用。

论证区滑坡体上农田复垦对滑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加强了滑坡体上的植被,植被的根系加强了滑坡表层土体的稳定性,对滑坡体上可能产生的土体内部次级滑坡有很好的扼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滑坡的稳定性。

本论证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3某镇村滑坡B区特征

3.1滑坡特征

3.1.1滑坡空间形态

某镇村滑坡位于原某镇镇西侧,滑坡范围涉及某镇村及场镇的一部分,后缘以斜坡顶部形成的平台后缘为界,东、西两侧以冲沟为界。

滑坡平面呈“扇形”,纵长400~500m,横宽300~600m,滑体后缘高程475m,前缘高程300m。

由某镇古滑坡、强变形A区、强变形B区和弱变形C区组成,其位置关系详见图3.1。

规划的某镇食品站区域民房新建(改建)工程位于某镇村滑坡B区前部,某镇滑坡B区,主滑方向43°,前缘为龙洞河及双叉河右岸,后缘以一错落陡坎为界,右侧为季节性冲沟,左侧以地形相对较高处为界。

变形区平面呈“弧形”,纵长200~300m,横宽150~250m,变形区后缘高程420m,前缘高程300m。

该变形区坡度相对较陡,地形坡度10~35°,后缘微地貌具明显的滑动变形后的特征,坡体前缘有开县~某镇~高桥公路穿过。

 

图3.1某镇村滑坡平面关系图

3.1.2某镇滑坡B区滑坡体结构特征

根据《勘查报告》,某镇滑坡B区滑坡物质组成如下:

1)滑体

滑体与后壁基岩呈陡倾角相接,界线清晰。

滑体两侧受冲沟切割基岩裸露,基岩与滑体接触界线明显。

某镇村滑坡的物质组成以粉土夹碎块石、粉质粘土为主,其厚度7.0~30.15m,现将滑体物质分述如下:

(1)粉土夹碎块石

广布于整个滑体内,为褐黄、灰黄色,以粉粒为主,含砂质较重,结构较松散,夹大量砂岩碎块石,块径50~350cm不等,最大可达3.5m,土石比6:

4~4:

6。

(2)粉质粘土

分布于整个滑坡体内基岩接触带,显褐黄、紫褐、褐灰色,呈可塑状态,夹大量砂岩、灰岩风化残屑或角砾,厚度相对较薄,一般0.93~7.00m。

2)滑面

某镇村滑坡为土质滑坡,滑动面为基岩强风化层与土层接触面。

3)滑床

某镇村滑坡滑床主要为砂岩和灰岩组成,滑床呈波状起伏,具有后缘缓、中部陡、前缘缓、后缘壁陡等特征。

在本次论证区范围内滑床以灰岩为主。

3.2滑坡近期变化

本次论证经现场调查及访问当地居民,治理工程竣工后滑坡B区前缘部分区域进行了房屋的修建,对滑坡体前缘进行了局部切坡,切坡方量有限,且都做了必要的支挡措施,对整个滑坡B区稳定性影响有限;某镇村滑坡B区中上部未进行其他工程活动,只是政府对滑坡内部分土地进行了复垦,现状地形与勘查阶段地形基本保持一致。

当地政府对该滑坡作有长期监测,根据监测资料显示及现场调查未见裂缝等新增变形迹象,治理工程对滑坡控制良好,达到了滑坡治理工程设计的治理效果。

4 前人对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结论

4.1《勘查报告》对滑坡稳定性的分析及评价

《勘查报告》中对某镇村滑坡各剖面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分析,对某镇村滑坡计算工况为:

工况一:

枯季工况;

工况二:

暴雨工况;

工况三:

暴雨+高水位工况;

工况四:

暴雨+水位降工况;

《勘查报告》对某镇村滑坡选取A—A′、B—B′、C—C′、D—D′四条纵剖面,对不同工况及不同位置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其中龙洞河洪水回落产生的动水压力是弱变形C区产生牵引式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对C区的稳定性分析考虑了如上4种工况)。

滑坡稳定性分级标准:

稳定系数Fs≥Fst为稳定,Fst≥Fs>1.05基本稳定,1.05≥Fs>1.00欠稳定,Fs<1.0为不稳定。

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4-1

《勘查报告》稳定性系数与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表4-1

滑坡

分区

计算剖面

计算工况

滑坡推力

(KN)

工况1

(枯季)

工况2

(暴雨)

工况3

(暴雨+高水位)

工况4

(暴雨+水位降)

古滑坡

B—B′剖面

A—C段

1.299

1.166

1.160

1.152

强变形

A区

A—A′剖面

B—C段

1.167

1.046

2233.13

A—D段

1.622

1.452

弱变形

C区

B—B′剖面

A—B段

1.479

1.328

B—C段

1.281

1.149

1.125

1.047

1025.73

强变形

B区

C—C′剖面

A—B段

1.812

1.627

B—C段

1.228

1.105

872.05

D—D′剖面

A—D段

1.288

1.154

B—C段

1.169

1.049

2801.05

《勘查报告》对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如下:

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某镇村古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稳定性:

工况1(枯季)稳定系数为1.299,稳定;工况2(暴雨)稳定系数为1.166,稳定;工况3(暴雨+高水位)稳定系数为1.160,稳定;工况4(暴雨+水位降)稳定系数为1.152,稳定。

强变形A区稳定性:

工况1(枯季)稳定系数为1.167,稳定;工况2(暴雨)稳定系数为1.046,欠稳定。

强变形B区稳定性:

工况1(枯季)稳定系数为1.169~1.228,稳定;工况2(暴雨)稳定系数为1.049,欠稳定。

弱变形C区稳定性:

工况1(枯季)稳定系数为1.281,稳定;工况2(暴雨)稳定系数为1.149,基本稳定;工况3(暴雨+高水位)稳定系数为1.125,基本稳定;工况4(暴雨+水位降)稳定系数为1.047,欠稳定。

根据《勘查报告》结论,某镇村滑坡强变形B区,滑体由粉土夹碎块石、粉质粘土构成。

表面为透水性相对较强的粉土夹碎块石,易于降水的下渗,在遇到长时间的降雨或特大暴雨时,雨水会顺着坡面渗入滑体,使滑体或部分滑体处于饱水状态,使其抗剪强度降低,滑坡稳定性降低,在工况2(暴雨)情况下,整个区域属于欠稳定状态,存在边坡失稳或变形的潜在危险性。

4.2《施工图设计》对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我公司承担了重庆市开县某镇镇某镇村滑坡治理工程的设计工作,依据现有资料,进行了重庆市开县某镇镇某镇村滑坡治理工程初步设计,重庆市国土局组织专家对初步设计进行了概算审核;按照初步设计及专家组审查意见,我公司于2006年4月完成了《重庆市开县某镇镇某镇村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

结合勘查阶段的成果资料、可研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专家组的意见,施工图设计阶段采用工况为天然状态和暴雨两种工况。

根据勘查报告确定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为Ⅲ级,其设计工况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取Fst=1.05。

在此阶段的分析中,相关设计人员对某镇村滑坡主要治理区域强变形B区,选取3-3′和4-4′两个剖面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强变形B区滑坡稳定性评价的主要结果如表4-2所示。

 

强变形B区滑坡稳定性评价主要结果表4-2

计算剖面

工况一:

天然

工况二:

暴雨

稳定系数

结论

稳定系数

结论

3-3′剖面

1.151

 稳定

1.039

欠稳定

4-4′剖面

剪出口1

1.154

稳定 

1.044

欠稳定

剪出口2

1.192

 稳定

1.09

稳定

根据《施工图设计报告》结论,某镇村滑坡强变形B区,在暴雨工况下,3-3′剖面和4-4′剖面剪出口1处于欠稳定状态,整个边坡可能出现下滑失稳情况,需要对该区域滑坡进行治理。

4.3《施工图设计》支挡结构设计

施工图设计采用的工程措施如下:

1)地表排水工程

在古滑坡体区后缘体及左右两侧设置一道截水沟,使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流入截水沟中后排入河中。

截水沟采用M7.5浆砌石,其截水沟断面为矩形,底宽0.3m,高0.5m,沟底坡率不小于1%,当沟底坡率大于5%时,设置跌水处理。

在目前已存在的多级古滑坡台地后缘地势陡缓转折带布置横向或弧形排水沟,各区中部布置纵向排水沟,使滑坡体内的地表水能尽快归槽排入河中。

排水沟采用M7.5浆砌石,其排水沟断面为矩形,底宽0.3m,高0.4m,沟底坡率不小于1%,当沟底坡率大于5%时,设置跌水处理。

2)强变形B区抗滑桩设置

3-3′剖面控制段沿约355m高程设置11根抗滑桩,截面尺寸1.2m×2.2m,桩心距6.0m,桩长约19.0m;4-4′剖面控制段沿约355m高程设置10根抗滑桩,截面尺寸1.0m×2.0m,桩心距6.0m,桩长约16.0m;强变形B区共设置21根抗滑桩。

抗滑桩砼强度等级为C30,主筋采用HRB400,直径Ф36,架立筋、箍筋、加强筋采用HRB335;护壁砼强度等级为C20,钢筋采用HRB335。

桩砼保护层厚度不小于75mm。

根据以上两种工况计算的最不利情况下下滑推力及各桩型设计计算成果统计如下表4-3:

各桩型设计计算成果统计表表4-3

剖面\桩型

3-3′Ⅰ型桩

4-4′Ⅱ型桩

设计采用推力值(kN/m)

594.4

372.4

桩长(m)

19m

16m

最大弯矩(kN·m)

22192

11726

最大剪力kN

5910

3760

桩间距(m)

6

6

桩截面(mm×mm)

1200×2200

1000×2000

数量(根)

11

10

4.4 治理工程施工以及治理效果监测

2006年9月1日~2007年3月30日重庆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重庆市开县某镇村滑坡的治理工程施工,2007年4月3日通过施工质量初步验收,于2008年12月16日通过市级施工质量最终验收。

治理竣工后,开县地质环境监测站(2007年5月~2008年10月)对其进行了监测。

根据监测报告结论:

各地表绝对位移观测点平面位移-时间曲线收敛,累计最大位移值为9.8mm,趋于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