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9894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docx

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单元检测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B湘教版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B)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2题。

     ①         ②

     ③         ④

1.四幅图片中的事物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图片中只有生产者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3.某地区鼠害严重,从长远考虑应采取的最好办法是(  )

A.保护大小粮仓,使老鼠断粮

B.经常发动群众围捕

C.禁止捕杀蛇类、猫头鹰等鼠类天敌

D.提高投放毒饵和捕鼠器械的数量及密度

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读“某区域的食物网示意图”,完成5~8题。

5.该食物网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补充(  )

①非生物成分 ②生产者 ③消费者 ④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6.该食物网由几条食物链组成(  )

A.5B.6C.7D.8

7.若该区域是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如果蛇减少,鹰的数量将(  )

A.大量减少B.大量增加

C.基本不变D.不可预期

8.在该食物网中,大甲虫属于几级消费者(  )

A.一B.二C.三D.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从初期的8.6%提高到目前的18.21%,人工林的保存率超过了0.53亿公顷。

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以上,但人均木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  )

A.总量不足B.品种质量较差

C.分布不均D.人均占有量偏低

10.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的是(  )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 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B.土壤侵蚀

C.草地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

12.下列针对两地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防治措施中,提高生态环境效益最好的做法是(  )

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B.营造速生薪炭林

C.进行炉灶革新技术

D.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

读下图(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回答13~14题。

13.该植被是(  )

A.沼泽B.温带落叶阔叶林

C.荒漠D.草原

14.该植被分布区所存在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次生盐碱化B.土地沙漠化

C.水土流失D.生物多样性锐减

15.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

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

森林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环境服务。

据此回答16~18题。

16.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下列属于森林环境作用的是(  )

A.为畜牧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

B.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木材

C.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D.林区可为化学工业提供松脂

17.华北平原上的防护林带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治水土流失

B.防治土地荒漠化

C.防治旱涝

D.防治风沙和土壤盐碱化

18.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①增加木材产量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③提高生态质量④提高农民收入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发展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据此完成19~20题。

19.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在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中应切实注意的问题是(  )

A.旱涝灾害B.水土流失

C.地表植被保护D.土壤盐渍化

20.下列农业发展方式不符合生态农业观点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

B.西双版纳的立体农业

C.大力开垦三江平原,增加粮食种植

D.我国发展的种养结合型庭院经济模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综合题(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1870年,在美国开巴高原467平方千米的土地范围内,生活着4000多头鹿,同时有少量美洲狮和狼在此活动。

人们为了繁殖更多的鹿,便开始捕杀狮和狼,到1924年,这两种肉食动物几乎绝迹,鹿群迅速繁殖到10万头。

可是过了两个年头,鹿群减少到6万头,到1939年只剩下1万头。

(1)写出开巴高原上的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24年时鹿群迅速繁殖,数量大增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狮和狼绝迹以后,鹿群又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该食物链上狮和狼的主要作用。

 

22.读“我国某地区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某地各类项目

1956年

1975年

森林覆盖率

30%

8%

耕地面积

3.35万公顷

4.69万公顷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

850mm

680mm

近三年平均

气温年较差

23℃

30℃

河流含沙量

2%

12%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

0

3

粮食总产量

1.0亿

0.875亿

(1)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水旱灾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表,结合地理知识,把①土壤肥力下降,②暴雨增多,③进一步毁林开荒,④洪水灾害增多四项填入下图中适当空格,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面积示意图

材料二 分布在我国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包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诸省区大部分地区的面积达40余万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人烟稀少。

凡是到过这里的人们,无不为其博大与荒凉而惊叹万分。

可谁能相信,一千多年前,这里也曾是土地肥沃、植被丰厚、水草肥美的鱼米之乡,这里繁衍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就因为自西汉以来的过度开发,破坏了这里的生态,才沦为今天的不毛之地。

更严重的是流经这里的黄河,含沙量高居世界第一位。

黄河每年携带着数十亿吨的泥沙奔腾东去,直接威胁着下游的华北平原。

自1972年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黄河断流以来,1985年后,黄河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长达266天的断流使山东、华北平原的农业遭受了重大损失,有人估计,照此发展下去,30年后,广袤的华北平原,也会像黄土高原一样,沦为不毛之地。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怎样形成的?

 

(2)新疆的面积大,水土流失面积也相对较大,但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与山西省相比较小,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黄土高原与江南丘陵相比,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是哪一个区域?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山西、陕西和甘肃等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在能源基地的建设中如何防治水土流失?

 

2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1)图中信息显示,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是______和________。

(2)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3)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请说明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解析】

1.C 2.A [第1题,图片①中是几支竹子,构成生物种群;②中是一只蜻蜓,是一个物种;③中有蝴蝶和花,构成生物群落;④中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第2题,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植物,消费者是食草动物和肉食动物。

]

3.C [某地区鼠害严重,是由于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造成的,所以采用生物系统内部的食物链制约关系防治鼠害的方法既可以减少投资,又保护生态环境。

]

4.A [从图中食物网可知,其中有6条食物链。

昆虫、野兔、鹿由于食草都是初级消费者。

狼和云豹都属次级消费者。

由能量传递和生物富集作用的原理可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其体内污染物的浓度越高。

鹰在本生态系统中占据了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其体内污染物积累浓度应该是最高的。

]

5.D 6.B 7.C 8.B [第5题,生态系统需要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微生物)构成。

第6题,该食物网中有以下6条食物链:

植物—兔—鹰、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植物—杜鹃—鹰、植物—毛虫—杜鹃—鹰、植物—毛虫—大甲虫—杜鹃—鹰。

第7题,蛇数量减少,短期内鼠的数量增加,鹰还可以鼠、兔、杜鹃为食。

在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下,鹰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第8题,在该食物网中,一级消费者是毛虫、兔、鼠,大甲虫以毛虫为食,是二级消费者。

]

9.D 10.A [第9题,材料中反映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人均占有量偏少,不能说明森林品种质量较差。

第10题,题目中给出的四个措施都是可行的,但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快速有效”。

营造防护林体系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森林覆盖率,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都是对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破坏、砍伐。

]

11.B 12.D [第11题,首先判断两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左图是黄土高原地区,右图是东南丘陵地区,两区域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第12题,黄土高原地区虽有大量煤炭资源,但燃烧煤炭会造成环境问题,营造速生薪炭林只适合东南丘陵区,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既可充分利用生物能,又能减轻环境污染。

]

13.D [该种植被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可能是草原。

]

14.B [该植被分布区由于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沙漠化严重。

]

15.D [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破坏,但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故A项错;内蒙古、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由于草原退化而导致土地荒漠化,但荒漠化的分布不只在这四个省(区),它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半干旱区,故B项错;保护湿地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故C项错;排除前三项,只有D项正确。

]

16.C 17.D 18.C [本题组考查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及保护森林的目的。

森林具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16题,A、B、D选项为森林的经济效益,C选项为森林的环境效益。

第17题,华北平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旱涝、盐碱、风沙,防护林的主要功能为防治风沙和土壤盐碱化。

第18题,“退耕还林”,减少了耕地面积,增加了林地面积,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了生态质量。

]

19.D 20.C [第19题,三地均以灌溉农业为主,在这些地区,水分蒸发旺盛,很容易导致盐分在地表积聚过多形成土壤盐渍化问题。

第20题,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湿地,具有很高的生态环境效益,应该加以保护,不能大肆开发。

]

21.

(1)草—鹿—狼和狮

(2)狼和狮被大量捕杀,鹿群失去天敌,大量繁殖,故数量大增

(3)鹿群数量太多,破坏了草场,因饥饿而死

(4)控制鹿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解析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食物链是以初级生产者为起点的。

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的改变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引起系统的改变。

22.

(1)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降低、粮食单产减少,因此粮食总产量降低

(2)森林减少,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及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湖淤积,水旱灾害增多

(3)A—② B—① C—④ D—③

解析 第

(1)题,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推知,该地耕地面积的扩大是以毁林开荒为代价的,森林大面积减少,使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从而引起旱涝灾害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最终导致粮食单产和总产降低。

(2)题,应从森林减少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的影响方面来思考。

第(3)题,应从各环节的因果关系上着手回答。

23.

(1)自然原因:

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土质疏松等。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露天开矿、过度樵采、植被破坏等。

(2)新疆位于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而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加上黄土土质疏松,易受侵蚀。

(3)黄土高原。

原因:

黄土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低,且地表植被覆盖率较江南丘陵低。

(4)要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等工作。

解析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其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与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强度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

新疆地区尽管植被稀疏,但是降水稀少,故水土流失现象并不严重;黄土高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最为突出;由于水土流失危害很大,所以在能源基地的建设中必须进行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24.

(1)水蚀 风蚀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开荒、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造成植被破坏。

(3)①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②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不仅淤积河湖和水库,加剧洪涝灾情,还使下游地区成为“地上河”;③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解析 第

(1)题,图中总面积下方有“水蚀”和“风蚀”字样。

(2)题,自然原因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但形成过程缓慢;人类不当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第(3)题,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时,要结合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的过程从对当地的影响和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