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0251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docx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

百强校高考历史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III卷)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地位上升,王室衰微,大国称霸。

在各诸侯国内部,也渐渐地发生着性质相同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春秋时期

A.统治集团中的等级制趋于瓦解

B.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所取代

C.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不复存在

D.贵族无力继续垄断政治权力

2.下面是汉代牛耕画像石出土地点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

出土省区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汉墓、陕北

山东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两幅壁画)

江苏

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A.汉代时开始出现牛耕技术

B.汉代时南方无开发迹象

C.北方牛耕普及程度领先南方

D.农具获得技术上的突破

3.宋人偏爱画竹、画梅、画菊。

北宋文人画家文同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

宋末郑思肖喜好画菊,他在《题画菊》中写道: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反映出,宋代文人画

A.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

B.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

C.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

D.重视形似与神韵的高度统一

4.明清时期,苏州所属的太仓、嘉定都以纺织为业(松江)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但本地所植棉花不能满足需要,商人从山东、直隶、河南一带产棉区运来,而山东、直隶、河南则不事纺织,“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

这种情况说明

A.农本商末观念发生变化

B.民间商业资本日益活跃

C.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盛

D.地区之间商品交换扩大

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位28岁的亲王为中国制定了一项新政策:

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

据此可知,此项新政策的实施

A.打破了中国对外闭关锁国的状态

B.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冲突

C.提供了中国自强运动的良好环境

D.引发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6.1900—1911年,中国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书至少1599种,占晚清100年译书总数的69.8%,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总数的两倍。

其中,1900—1904年间,译书899种,比此前90年的译书还多。

这一时期

A.自然科学书籍译书数量最多

B.丰富的西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C.西学观念已成为社会主流共识

D.知识分子成为传播西学的主体

7.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这一精神的贯彻

A.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基础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推动了抗战时期全国的民主建设

D.削弱了国民政府在边区的力量

8.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3所大学设有法律系,每年招收200多人。

2006年底,我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03所,在校的法律专业本科生接近30万人。

截至2018年,我国已有近700所高校开设了法学专业。

这反映出

A.教育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B.法学专业成为最热门专业

C.教育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D.教育与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9.公元前483年,雅典曾经要求众多的富裕公民赞助战舰的建造。

伯利克里曾在公元前472年出资承办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一剧的演出。

这些情况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要履行一定的义务

B.民主政治生活缺乏物质基础

C.公民权利受到某种限制

D.民主政治未能保障公民自由

10.下表是以棉纺织业为先导的工业革命时期各主要国家棉纺锭总量(单位:

千枚)。

表中现象表明

1834年

1852年

1861年

1867年

英国

10000

18000

31000

34000

美国

1400

5500

11500

8000

法国

2500

4500

5500

6800

德国

626

900

2235

2000

瑞士

580

900

1350

1000

A.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B.英国棉纺工业呈持续发展状态

C.各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

D.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11.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相当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付给的价格却低于生产成本。

这一规定说明

A.余粮征集制的实施破坏了农业发展

B.工业化建设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C.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加大了农业投入

D.农业集体化运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12.观察下面时政漫画,该漫画旨在说明

A.美国强权政治推动弱小国家民主化进程

B.发展中国家联合抵制美国干涉他国内政

C.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D.美国借民主之名大力推行霸权主义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

13.经济政策或体制的推行与调整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时严厉处置商人,加谪戍。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惠帝、高后“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武帝时出算缗(缗指钱)告缗令,打击富商大贾,实则兼及中等商人。

哀帝时重申商贾不得为吏,“犯者以律论”。

东汉亦如此,桓谭说:

“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摘编自郑学檬等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1912年,北京政府成立后,经济法制体系逐步建立。

同年11月,全国工商会议要求“早日颁布新律,以俾商人有所遵行,俾全国现有之商务得以保障,将来之商务得以振兴”。

北京政府顺应工商界的要求,制订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如《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其中规定工艺物品及方法的发明及改良者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从而既有利于促进发明与创新,又在事实上取消了前清时期设厂的所谓垄断“专利”权,有利于鼓励竞争。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

民国的初建(1912——1923)》

材料三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的示范效应非常显著,许多地方自行推广试点企业的做法和四川省的经验。

为进一步加强和统一领导各地的试点工作,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正式下达了《关于扩大国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有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5个文件,并通知各省、市、自治区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选择少数企业进行试点。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统治者推行抑商政策的措施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北京政府经济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务院正式下达扩大企业自主权文件的意义

14.(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惨败,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清王朝赖以生存且装备洋枪洋炮的两支基本武装力量——湘军和淮军也一败涂地,不复成军。

一部分官员、士大夫从惨败的震惊中开始认识到清军军事体制的腐败、落后,纷纷交章议奏练兵之策求采用西法,创练新式军队。

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也从战败中认识到日本“专用西法取胜”,痛感自身军制守旧,决心仿照西法,改革军制,编练一支近代化军队。

清末十余年间的新军建设由此发端。

1895年袁世凯接替天津小站练兵事务后,改“定武军”为“新建陆军”,并扩大兵员达7000人,参用西法,认真训练。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受命编练“北洋新军”,历四度寒暑成北洋新军6镇。

至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全国共编练新军约17万人。

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是清王朝为拯救自身统治危机而出台的一项重要“救时之策”,然而,历史却击破了王朝主事者的美梦。

新军的出世,不仅没有带来王朝的“磐石之安”,反而是武昌起义南方新军揭竿而起,北方新军逼宫相破。

——摘编自李冬久、田跃安《清末新军建设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军”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

15.(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3月31日,张伯伦在下院宣布英国将全力支持波兰。

4月6日,波兰外长贝克访英后公布了英波会谈公报:

“双方同意准备着手制订一项永久性互惠协定,以代替目前英王陛下政府对波兰政府的临时性单方面保证。

”但此后,英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未给波兰以实际的援助。

因此,英国的对波保证绝不表示绥靖政策的终结,而只说明它在对德外交方面发生了某种策略上的变化。

这种新策略就是一面公开地作出强硬姿态,给德国以警告;另一方面则在暗地里(有时也公开地)继续推行绥靖政策,让德国知道:

英国不能再毫无代价地送掉波兰,但是如果英德合作的大目标能够实现,波兰也不是不可以牺牲的。

纳粹德国对于英国的“威慑”并不害怕。

1939年4月3日,希特勒批准了侵略波兰的“白色方案”,命令必须做好准备,“能在1939年9月1日以后的任何时间内发动军事行动”。

而希特勒之所以必须占领波兰,就是看上了战略要地波兰走廊。

——摘编自《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签署英波会谈公报的战略目的,并对此战略目的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希特勒批准侵略波兰的“白色方案”的原因

1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邓力群(1915——2015),湖南省桂东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1949年7月,邓力群同志随刘少奇同志秘密访问苏联。

不久,任中共中央在新疆三区的联络员,奔赴新疆工作。

他受命于新疆和平解放前夕的关键时刻,不仅要正视固有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英美帝国主义的渗透,还需面对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独裁势力。

他既要积极引导革命力量与进步力量,促成和平起义成功,又要提防国民党、军阀、英美帝国主义和宗教分裂分子等的分裂阴谋。

面对纷繁敏感的局势,邓力群以其无畏的工作精神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他的同伴们一起做了大量细致、全面的组织联络工作,在粉碎分裂阴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此,陶峙岳(时任新疆警备司令)回忆道:

“邓力群于解放前不辞艰险由苏联取道来新,是一件非常及时、令人高兴的事。

”“新疆和平解放之取得胜利,是与这件事分不开的。

”包尔汉(时任新疆省政府主席)也在文章中谈道:

“大家对邓的到来深表鼓舞。

”“自从邓力群到后,和平起义的各项工作加快了。

——摘编自祁若雄《论中共中央联络员邓力群在新疆和平解放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概括邓力群在新疆和平解放前夕所面临的困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邓力群为新疆和平解放所作的贡献。

评卷人

得分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济理论是重要的,相对于经济政策设计是第一层次的。

经济理论相当于基础科学,经济政策设计相当于应用科学。

应当指出的是,人类对经济理论的研究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急功近利的政策设计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为了使政策设计更为科学,必须给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

——摘编自李义平《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设计的意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周朝的统治范围而言,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地位上升;各诸侯国内部而言,诸侯地位下降、卿大夫地位上升,这反映了统治集团中严格的等级制在春秋时期趋于瓦解,故A项正确。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代,故B项错误。

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虽然下降,但仍是天下共主,故C项错误。

周天子之下的诸侯以及卿大夫均属于贵族,当时贵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

2.C

【解析】

【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牛耕画像石多出土于北方,南方只有江芳,这表明北方牛耕普及程度高于南方,故C项正确。

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

江苏也出土了牛耕画像石,说明汉代时南方已经有了牛耕技术,南方部分地区有所开发,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牛耕技术,得不出农具获得突破,故D项错误。

3.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文人以竹、梅、菊入画,寓示自己的高风亮节,这正是文人士大夫群体理想品格的外在表现,故B项正确。

文人画讲究借物抒情,多以山水、花木入画,故A项错误。

宋代文人画注重情感与理想的特质,具有浪漫主义精神,故C项错误。

宋代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高度强调神韵,故D项错误。

4.D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原料生产与手工制造业的分离,扩大了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故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农本商末观念的变化,故A项错误。

B项“商业资本日益活跃”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地区之间商品交换的状况,与农业无关,故C项错误。

5.C

【解析】

【详解】

根据概括“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维持了暂时和好的局面,客观上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故C项正确。

《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的开放表明中国对外闭关锁国状态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仅在应对西学问题上产生分歧,但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且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因此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对立并未加剧,故B项错误。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此新政策的实施使中外出现和好的局面不相符,故D项错误。

6.D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翻译西方著作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传播西学,并成为传播西学的主体。

他们传播西学已从之前的器物技艺等物质文化为主转为以思想、学术等精神文化为主,故D项正确,A项错误。

西学输入中国,并非始于晚清,明末清初,利玛窦等来华耶稣会士,与徐光启等中国士大夫合作,已经将比较丰富的西学知识传入中国,故B项错误。

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影响逐渐深入,但传统思想仍占主流地位,西学观念并未成为社会主流共识,故C项错误。

7.B

【解析】

【详解】

结合材料时间“1939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国共合作的新环境对共产党统治区的政权建设提出了要求,新的政权形式要能聚集一切力量进行对日作战,而不是选择革命阶级来对抗反革命阶级,以此来适应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B项正确。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中这一规定体现的是在陕甘宁边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而非无产阶级专政,A项中“无产阶级专政”、C项中“全国”表述错误,故排除。

陕甘宁边区属于共产党统治区,故D项错误

8.D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我国重视对法治人才的培养,这与我国加快法治建设进程、提高法治建设水平的要求密切相关,故D项不明确。

A项出现在改革开放前,故排除。

B项说法绝对且,应该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故排除。

C项中“多元化”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9.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雅典曾经要求众多的富裕公民赞助战舰的建造”“伯利克里曾在公元前472年出资承办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一剧的演出”可知在当时的雅典,公民必须自觉参加公共事业,承担一定的义务,故A项正确。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材料并未涉及公民权利、公民自由问题,故CD项错误。

10.B

【解析】

【详解】

从表中数据可知,英国棉纺锭总量在1834—1867年间一直呈上升状态,且均领先于其他国家,这表明英国当时棉纺工业持续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仅反映出英国棉纺工业在欧洲棉纺织业中占优势,无法反映出英国在当时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故A项排除;表格信息中无法得出各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故D项排除

11.B

【解析】

【详解】

结合材料“1933年”“集体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相当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国家付给的价格却低于生产成本”可知,当时苏联为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了农民利益,故B项正确。

余粮征集制实施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故A项错误。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对农业投入不足,故C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牺牲了农民利益,制约粮食产量的提高,故D项排除。

12.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美国用“单边主义”之线绣出“民主”二字,从表面上看是“民主”,但实质上是“单边主义”,由此可知,漫画旨在说明美国假借民主之名大力推行霸权主义,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美国推动弱小国家民主化进程,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联合抵制美国干涉他国内政,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C项排除。

13.

(1)措施:

商贾不能任官,剥夺商人政治地位;颁布法令,向商贾征税;对商人行为做出诸多限制,贬低其社会地位。

目的:

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内容:

颁布相关经济法规;提倡发展实业,保障商业发展;废弃不当束缚,鼓励自由竞争;促进发明与创新,保护知识产权。

作用:

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保护了资本所有者及从业者的利益诉求,有利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3)意义:

顺应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的要求;有助于加强和统一领导各地的试点工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的推广提供有益借鉴。

【解析】

【详解】

(1)措施:

根据材料“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等概括作答;目的: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

(2)内容:

结合材料“早日颁布新律,以俾商人有所遵行,俾全国现有之商务得以保障,将来之商务得以振兴”“工艺物品及方法的发明及改良者可以申请专利”等概括;作用:

结合材料“北京政府顺应工商界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发明与创新……有利于鼓励竞争”,从有利于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有利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3)意义:

结合材料“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的示范效应非常显著,许多地方自行推广试点企业的做法和四川省的经验”“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正式下达了……等5个文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14.

(1)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和地主武装的溃灭;旧的军事体制不适应新的战争形势需要;士大夫的觉醒和推动;慈禧太后观念的转变。

(2)失败原因:

封建主义的国家机体难以移植资本主义的军事制度;落后的农业经济承受不起近代化军队建设的重负;动荡的晚清政局和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冲击。

【解析】

【详解】

(1)背景: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甲午战争清军的战败、士大夫对失败的反思及统治者观念的转变等方面来分析。

(2)原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封建制度、中国的小农经济及晚清中国的政局方面来分析。

15.

(1)目的:

联合波兰组成抗德同盟,以威慑德国使之不敢首先西进。

评价:

英国对德政策发生了策略上的变化,但英国对波保证的承诺并未实施;英国仍然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原因:

侵占波兰对于德国发动世界大战具有重大的作用;波兰重要的战略地位;消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

【解析】

【详解】

(1)目的:

根据材料“双方同意准备着手制订一项永久性互惠协定”“这种新策略就是一面公开地作出强硬姿态,给德国以警告”等概括即可。

评价:

根据材料“英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未给波兰以实际的援助”“英国的对波保证绝不表示绥靖政策的终结,而只说明它在对德外交方面发生了某种策略上的变化”“在暗地里(有时也公开地)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分析。

(2)原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策略、波兰的战略位置等方面来分析。

16.

(1)困难:

民族矛盾突出;宗教分裂分子破坏;英美帝国主义的渗透;国民党、军阀的分裂等。

(2)贡献:

粉碎敌对势力的分裂阴谋;促成新疆和平解放;维护国家的统一;推动新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解析】

【详解】

(1)困难:

根据材料“不仅要正视固有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英美帝国主义的渗透,还需面对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独裁势力”“又要提防国民党、军阀、英美帝国主义和宗教分裂分子等的分裂阴谋”等概括出答案。

(2)贡献:

根据材料“在粉碎分裂阴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疆和平解放之取得胜利,是与这件事分不开的”“和平起义的各项工作加快了”等并联系所学知识,从粉碎敌对势力的分裂阴谋、促进新疆和平解放等方面分析其贡献。

17.示例一论题:

凯恩斯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阐述:

亚当·斯密创立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自由贸易成为工业革命后英国等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国策。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说明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示例二论题:

苏俄(联)的经济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阐述:

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处于困难条件下的非常措施,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新经济政策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重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成效明显,二者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内涵。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机械僵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均由于依据国情不足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最终失败,这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都有利于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解析】

【详解】

考生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设问要求,围绕“世界史”相关知识来阐述“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关系拟定论题,如凯恩斯主义和国家干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提取论题时切忌偏离时间和主题。

论证时以时间线索寻找论据,如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策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凯恩斯主义盛行。

论证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严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