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0483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0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docx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1绪论1

1.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

1.2国外发展现状1

1.2.1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1

1.2.2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研究现状2

1.3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调度方式2

1.4并网系统的孤岛效应4

1.5本文的主要容4

2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原理分析5

2.1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主电路结构5

2.1.1工频变压器隔离方式5

2.1.2高频变压器隔离方式5

2.1.3无变压器方式6

2.2系统拓扑结构6

2.2.1Boost电路分析7

2.2.2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分析9

3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研究12

3.1光伏电池特性分析12

3.2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策略13

3.2.1电导增量法14

3.2.2扰动观察法16

4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19

4.1并网前后的电流和电压分析19

4.2逆变器的控制方法19

4.2.1电流滞环控制方式20

4.2.2SPWM电流控制法21

4.3电压前馈环节23

4.4电压外环控制23

4.5锁相环的实现24

4.6滤波器的设计25

5仿真模型及结果27

5.1DC/DC级的仿真27

5.2DC/AC级的仿真31

5.3单相光伏并网系统仿真31

总结与展望34

致谢36

参考文献37

 

1绪论

1.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能源枯竭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光伏利用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热点,光伏并网发电作为太阳能光伏利用的发展趋势,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随着化石能源持续大量的消耗以及地球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且对生态环境无污染的新能源[1]。

因此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已成为太阳能光电应用的主流。

所以大力开发光伏发电成为必然,而随之而来的的是并网技术的发展。

所以以后的发展方向,在于光伏的发电和并网上面。

太阳能光伏并网研究目前需要科研人员,大力开发,降低开发成本。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有了更高的追求,需找新能源成了人类的难题。

太阳能以清洁,环保,用之不尽等优点收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全球能源专家一致认为太阳能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据欧洲JRC预测,到未来2100年太阳能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占据百分之六十七的份额[2]。

1.2国外发展现状

1.2.1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开发开始于1950年,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分为并网系统,离网系统和混合系统,其中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是家庭和商业最受欢迎的光伏系统。

逆变器将光伏阵列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与地方电网连接。

到了晚上可以从电网够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可持续的能源代替方式,近年来得到很大发展。

1839年法国科学家Edmondecquerel第一次发现了光伏效应现象,发现某些特殊材料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够产生很小的电流;直到19世纪70年代,赫兹在固体硒材料上研究了光伏效应,很快这种光伏电池便被用作照相器材的测光装置;1954年,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第一次用晶体硅材料制成了光伏电池;始于50年代的空间发展计划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第一个主要应用对象,而且光伏技术的发展也成为整个空间技术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对光伏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

近30年来,太阳能利用在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方面有很快的发展,成为世界围新兴产业之一。

目前为止,国际上在太阳能的转换利用方面,存在着最为普遍的三种方式:

光-电转换,光-热转换和光-化学转换。

其中光-电转换的主要方式,光伏发电可直接将太阳的光能转换成电能,生产过程无污染不排放有害气体、资源分布广泛且开发容量大。

对电力系统可靠性支持性高等优点,现己成为太阳能利用的主要方式。

1.2.2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研究现状

当前关于小容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如何优化光伏阵列布置、光伏模块串并模择优、光伏主电路参数设计、功率模块选型、系统成本控制等,在这个层面上,提出并设计了可以自动跟踪实时光照变化的光伏阵列,提出了混合光伏阵列,专门研究了光伏主电路降低电感量的方法,介绍了当前光伏发电主流功率模块型号及特点,探讨了光伏发电效率定义及相关提高光伏发电整体效率的方法等,这些都对整个光伏系统的使用寿命、运行效率、可靠性等做出了贡献[4];

(2)研究光伏并网系统主电路拓扑新结构。

除了当下通用的无变压器直接并网模式外,还有工频变压器并网、高频变压器并网、Z源阻抗型并网等。

针对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无变压器带升压电路,直接逆变型式的光伏逆变器,其直流升压电路通常采用的拓扑,也出现了除经典Boost升压电路,还有诸如罗氏升压电路,Buck-Boost变换电路、双向斩波电路等。

(3)在控制策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光伏并网控制策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是DC/AC级的逆变控制。

光伏逆变器逆变环节的电流无差拍、电压外环-电流环的双PI、模糊积分等控制方法,也都已得到工程实践的充分检验。

第二是DC/DC级的光伏最大功率跟踪(MPPT,MostPowerPointTracking)策略,功率匹配,曲线拟合技术,扰动与观察法等,电导增量法,功率预测法等也都各具优点,可以择优选择。

1.3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调度方式

根据是否带有储能装置来分,光伏并网系统分为可调度式和不可调度式两种,并网方式如图。

图中电能转换的主电路结构采用的是无变压器方式。

(a)不可调度式光伏并网系统

系统通过DC/DC变换器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直流电能斩波成适于光伏逆变的直流电压后,直接经DC/AC变换成与电网频率一致的交流电能送到电网。

当光伏并网系统产生的交流电能超过本地负载所需时,超过部分送给电网;而产生的电能不足以供本地负载时,由电网自动向负载提供补充电能;当光伏电池输出功率低子某值乃至停止时,通过运行方式的改变,逆变器可继续对电网进行无功补偿,而不用解列[5]。

当电网故障或维修时,只要电网失去电压,逆变器立即停止工作,必须通过跳闸装置使逆变器、电网和负载电气断开,光伏并网系统不再向电网和负载提供电能。

一方面是出于对电网侧检修人员的安全考虑,在电网失电后,光伏并网系统必跳闸与电网隔断开;另一方面,在设计不可调度式并网系统时,是基于该系统作为一种节能装置,作为电网的有效补充,其功率一般不足以带全部的本地负载,如果电网失电后,该装置不及时地与负载断开,则会出现严重过负荷的情况,对系统本身是极为不利的,有可能引发电气火灾事故[6]。

所以电网失电后,不仅是与电网断开,还必需及时与负载断开。

图1.1不可调度式

(b)可调度式光伏并网系统

系统带有蓄电池作为储能环节。

因为蓄电池的存在,并网系统可通过开关切换于多种运行方式,整个系统可起到能量调节器,有源滤波器和不问断电源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DC/DC级不仅向逆变级电路提供直流电源,同时还向蓄电池充电。

逆变级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并入电网。

当电网负荷增加时,可调度式光伏并网系统根据运行,增加电网电流,由光伏电池和蓄电池共同起调峰作用。

当电网失电时,装置按优先级别跳闸断开不重要负载,光伏电池和蓄电池组提供的直流电通过逆变器为重要负载供电,起到了不间断电源(UPS)的作用。

作为电网终端的有源无功补偿器,稳定电网电压,亦可抵消有害高次谐波分量以提高电网质量[7]。

图1.2可调度式

1.4并网系统的孤岛效应

孤岛效应是并网发电系统中都会出现的问题。

指当电网停电时,系统没有检测到电网停电状态,从而不能及时切断和电网的电气连接,而与本地负载一起构成电力公司无法控制的一个供电“孤岛”[8]。

此现象会对维修人员以及用电设备甚至电网产生很严重的影响。

当电网停电时,纵然大部情况通过被动的方法检测到,但是负载和系统完全匹配的时候时很容易发生孤岛效应。

主动的检测方法一般是通过定时改变输出信号,来达到对电网的干扰。

若电网正常供电时,干扰不会对电网产生明显的变动;若电网断电时,定时干扰会对系统输出端电压产生影响,通过监控输出端电压是否变化,就能判断电网是否断电。

1.5本文的主要容

论文研究工作将从光伏系统并网系统的主电路,光伏并网系统的系统拓扑,光伏并网控制电路的设计,仿真模型搭建以及仿真结果。

具体容如下:

第二章研究了单相光伏并网的主电路,以及系统拓扑结构。

并详细分析了Boost升压电路和单相全桥电路。

第三章详细研究了前级DC/DC控制电路的设计,包括光伏电池特性分析,以及两种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方法对比。

本文选择扰动观察法。

第四章详细研究了后级DC/AC控制电路的设计,逆变部分分析,并网系统调度方式,逆变器的控制方法,电流滞环控制方式,电压外环控制,SPWM电流控制,锁相环技术,滤波器设计。

第五章进行了仿真模型的建立,对光伏电池进行了Matlab仿真;采用的扰动观察法,实现MPPT功能,并搭建了Matlab模型;脉冲宽度调制(PWM)的仿真板块;逆变环节的锁相环板块,PI环节板块等都进行了仿真,并达到预期的并网效果。

2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原理分析

光伏发电系统通过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连接到电网上并实现并网发电。

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日渐成为太阳能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但是由于光伏发电系统受温度、光照强度影响明显,所以光伏阵列不能持续工作在最大输出功率点,进而降低了能量的转换效率,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差,解决问题的关键系统是电力电子变换。

电力变换环节的两个功能,第一是实现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第二个是实现逆变电路的正弦波输出和相位控制。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的几个主要工作是,第一是确定主电路拓扑结构。

本文选用使用广泛的Boost升压电路和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组成。

第二是控制策略的选择。

最大功率跟踪技术(MPPT),采用扰动观察法实现MPPT,并网控制策略。

2.1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主电路结构

光伏并网系统的主电路结构主要有三种,如下列主电路所示。

2.1.1工频变压器隔离方式

工频变压器绝缘方式采用的是PWM逆变器产生工频交流,再利用工频变压器进行绝缘和进行电压变换。

工频变压器绝缘方式的主电路将光伏阵列的直流输出逆变为交流电后,通过工频变压器来实现并网;其中采用工频变压器使输入和输出绝缘,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简单;为了追求效率、减少空载损耗,工频变压器的工作磁通密度选的比较低,因此质量和体积较大,约占逆变器的总质量的50%左右,该结构是最早的一种主电路形式,现在它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少[9]。

图2.1工频变压器隔离方式

2.1.2高频变压器隔离方式

高频变压器绝缘方式的主电路,是由太阳能光伏阵列直流输入,经过高频逆变器转换成高频交流电压,经高频变压器变换电压后,再经整流电路转换成直流电,最终经过逆变器输出工频交流电。

其中采用了高频的DC/DC变换电路,所以可使装置小型化、可集成化、重量轻。

与工频变压器绝缘方式相比,电路的结构,控制方式比较复杂,因为经过两级的转换,所以系统的效率也有所下降。

该结构是20世纪90年代比较主流的主电路结构。

图2.2高频变压器隔离方式

2.1.3无变压器方式

无变压器方式想对小巧,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但是和电网没有绝缘。

本文采用此种方式。

在无变压器绝缘方式的主电路中,光伏阵列的直流输出经过升压斩波器升压到适当的电压值后,再通过逆变,实现交流输出。

其中升压DC/DC级部分可以适应较宽的直流电压围,有利于光伏阵列实现最大功率输出,同时也保证了逆变部分输出电流相对稳定。

与变压器绝缘方式相比,由于无隔离变压器的绝缘方式除了具有体积小、质量较轻的特点外,还具有效率高、成本较低的特点;尽管没有采用变压器进行输入和输出绝缘,但是只要采用合适的措施,一样可保证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目前无变压器方式是主流的并网逆变器主电路结构。

图2.3无变压器方式

2.2系统拓扑结构

由于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一般是无变压器方式,主电路结构包括直流升压电路和单相全桥逆变单元的结构。

其拓扑结构的不同,集中体现在前级DC/DC斩波电路不同。

DC/DC斩波电路,又称DC/DC变换器,可以分为直接变换(无变压器)和间接变换(直流电压变为交流电压后,经变压器升压再变为直流电压)两种类型。

近年来,随着诸如IGBT模块封装、DSP系统集成、多电平技术等日趋成熟,从硬件或理论上解决了控制上的难点,而直接转换型DC/DC斩波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因而成为主流选择[10]。

Boost电路升压得到的电压,常用于将光伏阵列低直流电压等效为单相逆变桥直流侧电压,其具有结构简单,效率高,控制方便,可靠性高等优势。

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后级DC/AC的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对前级DC/DC的直流电压进行逆变,使其与电网同频同相,最后并入电网。

下面对两种主电路进行分别说明。

2.2.1Boost电路分析

DC/DC变换电路功能分为,降压变换电路(BuckConverter),升压变换电路(BoostConverter),升降变换电路(Boost-BuckConverter),库克变换电路(CukConverter)。

Buck电路工作在断续模式下,加入储能电容后,Buck电路功率开关断开时,光伏电池对储能电容充电,使光伏电池一直发电。

但是在大的负荷情况下,储能电感一直处于大电流充放电,不能可靠工作,而且储能电容为电解电容,增大了MPPT的体积。

后级DC/AC级的输入电压不能太低,光伏电池受光照,温度等影响,Buck电路在降低,逆变级无法正常工作。

本系统DC/DC级采用简单实用的Boost升压电路。

Boost电路始终工作在输入电流连续状态下,只要输入电感足够大,则电感上的纹波电流,小到接近直流电流。

此级有两个功能:

一是将光伏阵列的直流电压升压后送至后级逆变环节,二是光伏电池功率输出的非线性,通过调节占空比达到最大功率跟踪。

为了分析Boost斩波电路原理与特性,可将太阳能光伏阵列输出电压等效为直流电压源Upv,而将单相全桥逆变部分及其控制电路等效为负载Z,整个电路可等效为图2.4,通过PWM产生的信号控制开关管So的开关断时间,进而控制电感器件的充放电,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便可将Upv升压为Udc。

图2.4Boost电路等效原理图

假设Boost电路工作时电感L足够大,在保障电流连续的条件下,电容C足够大以此来稳定输出电压。

So导通和关断时,等效电路如下列图所示,其中电阻RD为二极管导通等效电阻。

图2.5开关管关断时等效电路图

(a)当So关断时,VD正向导通,Upv和L共同向C充电,并给逆变器负载Z提供能量,忽略二极管等效电阻RD,则电感电流满足:

(2.1)

图2.6开关管导通时等效电路图

(b)当So导通时,二极管阳极的电位为零,阴极的电位为直流侧电压,故VD反偏:

电容C给负荷供电,电流Idc为负值;电压源Upv对电感L充电,其充电电流为:

(2.2)

结合式(2.1),(2.2)令一个开关管So开关周期T=Ton+Toff,则电感上电流如下图2.7所示(其中ILmax,ILmin分别为电感电流上下限值;D=Ton/T为开关管So占空比,改变工作时D值,可调整Boost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

图2.7Boost升压电路电感电流波形图

根据电路电流连续原则,开关管导通时间Ton电感L电流增加量应等于其关断时间ToffL电流减少量,即有:

(2.3)

解得Udc的表达式为,确定Boost升压电路升压特性满足:

(2.4)

2.2.2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分析

后级的逆变电路采用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可以在较宽的输入电压围工作。

在这一级将前级的直流电通过PWM调制成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的交流电并入电网。

单相全桥逆变电路有4个桥臂,可以看成是由两个单相半桥电路组成。

把桥臂1和4作为一对,桥臂2和3作为另一对,成对的两个桥臂同时导通,两对交替个导通。

图2.8单相全桥逆变电路

各IGBT栅极信号为180°正偏,180°反偏,且V1和V2栅极信号互补,V3和V4栅极信号互补;V3的基极信号不是比V1落后180°,而是只落后(0<

<180°)也就是说,V3和V4的栅极信号不是分别和V2,V1的栅极信号同相位,而是前移了180°-

[11]。

输出电压UO就不是正负各为180°的脉冲,而是正负各为

的脉冲,各IGBT的栅极信号UG1~UG4及输出电压UO,输出电流io的波形如图2.9。

图2.9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的移相调压方式

设在t1时刻前V1和V4导通,输出电压UO为Ud,t1时刻V3和V4栅极信号反向,V4截止,而因负载电感中的电流io不能突变,V3不能立刻导通,VD3导通续流。

因V1和VD3同时导通,所以输出电压为零;t2时刻V1和V2栅极信号反向,V1截止,V2不能立即导通,VD2导通续流,和VD3构成电流通道,输出电压为-Ud到负载电流过零开始反向,VD2和VD3截止,V2和V3开始导通,UO仍为-Ud;t3时刻V3和V4栅极信号再次反向,V3截止,V4不能立刻导通,VD4导通续流,UO再次为零,输出电压UO的正负脉冲宽度各为θ,改变θ,可调节输出电压[12]。

通过对前级DC/DC主电路Boost电路分析,以及后级DC/AC级主电路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分析确定,为后面的控制电路设计打好基础。

3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研究

通常在工业产品研发开始的时候,第一对其进行仿真模型研究,因此在确定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拓扑结构后,需要进一步选择合适的系统控制方式。

其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容。

其一是将逆变器直流侧的直流电压变为与电网同频同相的交流电,从而实现电网并联,后级DC/AC单相全桥逆变控制策略;其二是将光伏阵列输出较低直流电压,通过Boost电路,升压来满足逆变需求的直流电压,主要是光伏最大功率跟踪(MPPT)技术。

3.1光伏电池特性分析

由于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是一个变量,在日照强度、温度等条件变化时,其输出功率也在变化。

因而要对太阳能电池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以提高转换效率。

光伏电池的基本特性和二极管类似,等效电路如下:

图3.1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

在忽略光伏电池部的小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后,电流电压特性可表示为下式:

(3.1)

(3.2)

(3.3)

其中,I和V分别为光伏电池的输出电流和电压,Ios为太阳能电池反向饱和电流,q为电子电荷,K为波耳兹曼常数,T为太阳能的绝对温度,Ki=0.0017为短路电流温度系数,

为太阳辐射度,Ig为光生电流,EGO为硅的能带,B=A=1.92为理想因数,Tr=

K为参考温度,Ior为参考温度下的饱和电流,Rsh为并联电阻,Rs为串联电阻。

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受到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性,可以用伏安特性(I-V)和功率电压(P-V)特性曲线来体现。

光伏电池的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3.2光伏电池的I-V及P-V特性示意图

从太阳能输出的曲线可以看出,在温度和光照条件确定的情况下,输出曲线的电压和电流成反比关系,输出电压的增大而输出电流减小。

因此曲线上存在最大功率点Pm点。

太阳能电池是一个既非电压源,也非电流源的非线性直流电源,光伏电池的I-V输出特性及P-V输出特性如图3.2,具有强烈的非线性。

光照强度的不同对电池的短路电流影响较大,对开路电压影响很小。

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与温度有关,随温度上升,光伏电池开路电压下降,短路电流略大。

会造成光伏电池输出功率下降,太阳能电池效率下降。

大约是温度升高10度,效率降低百分之五。

3.2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策略

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要求太阳电池一直工作最大功率点处,但是由于其最大功率点随着电池表面温度和日照强度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所以必须对太阳电池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PowerPointTracking,MPPT)。

太阳电池可看成一个阻变化的直流电源,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MPPT)本质是一个寻优过程,通过实时检测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利用一定的控制算法来改变当前的系统阻抗,实现太阳电池阻抗与负载阻抗的匹配,来满足最大功率输出的要求,目前提出的MPPT方法主要有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三点比较法、功率回授法、间歇扫描法、最优梯度法、模糊逻辑法等[13]。

目前MPPT控制方法多种多样,本文详细对电导增量法和扰动观察法进行详细说明。

3.2.1电导增量法

电导增量法是MPPT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电导增量法是通过比较光伏电池的电导增量和瞬间电导来改变系统的控制信号。

控制精确,响应速度快,适用于光照强度不断变化的情况。

但是对硬件,特别是传感器的精度要求很高,故整个系统的硬件造价也较高。

由光伏电池工作特性曲线可知,最大功率点处的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与输出电压Upv满足条件:

(3.4)

由此可得

(3.5)

式中G为输出特性曲线的电导:

dG为电导G的增量。

由于增量dUpv和dIpv可以分别用

Upv和

Ipv来近似代替,可得

(3.6)

(3.7)

由上述公式推导。

可得系统运行点与最大功率点的判据如下:

(1)G+dG

>0,则Upv

(2)G+dG

<0,则Upv>UMPP,需要适当减小参考电压来达到最大功率点。

(3)G+dG

=0,则Upv=UMPP,此时系统正工作在最大功率点。

其算法原理图3.3如下,是典型的光伏系统P-U曲线,在曲线中,通过判定dPph/dUph的符号,即可知当前的系统工作点位置。

图3.3电导增量法算法原理图

电导增量法的控制流程相对简单,其控制流程如图:

图3.4电导增量法控制流程图

目前,电导增量法主要有定步长和变步长两种算法。

两种算法通过增加或减少太阳电池的输出电压,来达到跟踪太阳电池最大工作点。

变步长算法在增加或减少输出电压时采用了不同的步长值。

增加情况下的步长小,减小情况下的步长大。

在离最大功率点较远时采用较大的步长值,以满足系统快速跟踪的要求,在接近最大功率点时采用较小的步长值慢慢逼近最大功率点,防止系统振荡。

定步长电导增量法控制流程图如图3.4所示,图中Upv,Ipv为检测到的当前光伏阵列输出电压、电流值,Uo,Io为上一周期的采样值,Uor为输出电压参考值,△u为修改的步长值。

系统进入子程序后首先计算新采样值与旧值之差,再判断电压差值是否为零,若为零则再判断电流差值,若都为零则表示已达最大功率点,输出电压参考值不变;若电流差值不为零,则表示光照度有变化,电流差值大于零则增加输出电压,否则减小输出电压;在电压差值不为零的情况下,则需比较电导变化率和负电导值,当电导变化率大于负电导值时,表明功率曲线斜率为正,需要增大输出电压值;当电导变化率小于负电导值时,表明功率曲线为负,则需减小输出电压值;当两者相等时,表明已达到最大功率点,则保持输出不变[14]。

3.2.2扰动观察法

扰动观察法的基本原理:

先给出一个扰动

u再测量太阳能电池阵列输出功率的变化,与扰动之前其输出功率值相比,若功率增加,表示扰动方向正确,可继续朝同一方向扰动;若功率减少,表示扰动方向错误,可按-

u方向扰动。

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最大功率点对应的输出电压近似为太阳能电池阵列开路电压的76%,因此系统的初始值根据阵列的开路电压选择可以使系统的工作点快速接近最大功率点[15]。

最大优点就是结构简单,测试的参数少,跟踪原理清晰、易于实现,是广泛使用方法之一。

具有以下两个缺点:

一是因为扰动值

U是一个确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