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0485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他失去了手里的钢刀利剑,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生活,但今天却空有一身力气、一腔热血。

他登临北固亭,空怀满腔爱国热情,发出了“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的感叹。

他是一位爱国者,却报国无力;他是一位大英雄,却无用武之地。

他,就是辛弃疾。

赏古诗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赏析】 这首词开篇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了对叶丞相的敬佩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接下来两句借“烟雨”表达自己的思想,词人壮志未酬,希望抗战高潮到来。

下阕集中写“愁”。

作者先写自己因忧愁而头发发白,结尾两句,诙谐有趣,而寓意颇深。

本词想象奇特,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负和愤懑,都在写景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辛弃疾的一生是在复兴统一祖国的事业中度过的,从他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条这样的线索,即外斗异族侵略,内斗主和权奸,丝毫不肯退让。

从他少年时代的立志到壮年时的出仕参政,再到晚年还以老当益壮的廉颇自许,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从没有忘记过“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的铮铮誓言。

早年在家乡的亲身经历和长辈们对他的教育,为他后来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宋王朝只顾偏安,不思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作风,使他深感那些祸国殃民的主和派所带来的危害,更激发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坚定了他与那些祸国殃民的卖国贼鏖战到底的决心。

[运用角度]“爱国”“责任”“位卑未敢忘忧国”“时势造英雄”等。

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

入相出将,封妻荫子。

然而,是谁?

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

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

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

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

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

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哭一场的痴情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手里青青的竹杖,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

是恨古人不知你的狂子么?

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彷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遍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着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

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

【佳作赏析】

本文主题集中,不枝不蔓,充满想象。

文章选取文学史上三位名人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守护了历史的期许”的经历作为主要材料。

文章一唱三叹,诗意浓郁,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用词生动,语言畅达。

最后画龙点睛,真是文采斐然。

【写作借鉴】

1.学人称

本文主体内容采用第二人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同时,拉近了作者、读者与李白等人的距离,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

2.学对比

将人们的期望与李白等人的选择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坚持自我,守护精神家园的美好品质。

3.学选材

文章的可取之处便是围绕中心选材,且从不同方面选取材料。

李白、苏轼、辛弃疾这些笑傲历史的文化巨人,悠然走入了作者的视野:

第一个主体部分写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唐代李白和北宋苏轼,第二个主体部分写生活在国家忧患年代的南宋辛弃疾,时代对他们的期望各不相同,但是三位文豪拒绝世俗的“期望”,坚守“自我”的决心却是相同的。

【考点点击】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所写的登临所见,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

而且直陈时事,发表政治见解,借历史教训提出警告。

可谓“题为怀古旨在伤今,怀古伤今以词论政”。

【技法点拨】

借古讽今

原则:

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

借古讽今是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它是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来抒发自己情感的手法,不是批评时政、劝喻当道,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不平,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属于间接抒情,抒情时很含蓄,既能把不便或不宜传达出来的情感传达出来,也增强了诗的可读性,意在言外,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1.常见的怀古诗情感类型

(1)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4)追慕(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

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5)对历史做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2.常用的鉴赏方法

(1)明确“古”意:

古迹、典故、人物等。

(2)体会意图:

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的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3)领悟感情:

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典题共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

-878):

字见素,吴兴(今湖州)人。

②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

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

因为过多地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

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答案:

①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②诗人触景生情,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③抒发了怀古伤今之情。

一、语言运用

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随天去秋无际      际:

边际

B.无人会,登临意会:

理解

C.赢得仓皇北顾顾:

回头,回头看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

饭量

解析:

“饭”在此活用为动词,吃饭。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一句是(  )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多情应笑我

C.烽火扬州路D.人道寄奴曾住

解析:

A项,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B项,应为“应笑我多情”;C项,应为“扬州路烽火”。

答案:

D

3.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解析:

D项“雪”比喻浪花,没有使用借代。

A项“羽扇纶巾”代指儒者的装束,“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B项“金戈铁马”代指戎马生涯。

C项“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答案:

D

4.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解析:

结合背景可知作者一直处于忧国忧民的心态中,始终有抗击侵略者的决心。

答案:

A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词语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用典表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不会归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追忆自己当年南归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讽刺刘义隆草率北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2)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 季鹰归未

(3)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4)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6.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使之与前两句构成排比,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

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同游鹅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解析:

所补句子,必须与前面的句子格式一致,才能构成排比句,而且要与整个语境和谐一致。

前面“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作为例句,可抽出“与某诗人做某事”这个格式,“某事”必须是“某诗人”在文章中记述过的。

从“古卷残页”“穿越时空”看,“某人”应是古代的文人诗家。

按照此思路,就可较容易地得出答案。

答案:

(示例)与王维畅游大漠 与苏轼夜游赤壁

二、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鹧鸪天·东阳道中①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 ①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视野广阔,写景优美,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这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风不同。

B.三、四句“周遭碧、分外娇”写作者置身于绿的海洋、花的世界,精神为之一振。

C.下阕前三句由景转入,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清楚地看到队首已过了小红桥,其中的“旌旗”喻指军队。

D.最后两句中的“愁”字是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一句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解析:

C项,“旌旗”是借代修辞。

答案:

C

8.简要赏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中的叠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历历”,是清楚明白,分明可数的意思,穿着戎装的战士们,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萧萧”指骏马的声声嘶鸣。

两个叠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军容雄壮的场景;渲染了作者因能为国效命,一展抱负的喜悦欢畅心情;同时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