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0663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docx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范本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资料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知识。

现在我重点讲环保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环境因素、应急处置、节能减排等知识,与大家共同学习。

第一部分:

环保的基本知识,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几个有关环保的概念。

环境保护是我国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

环保是环境保护的简称。

1、什么叫做环境?

我们平常所说的环保究竟保护的是什么?

环境保护中的“环境”是指:

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它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等。

2、什么是环境污染?

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还有生物降解等的作用。

所以人类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的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的自净作用。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也就是说: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包括:

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环境污染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水体污染:

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江河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污染主要有哪几类物质?

主要有油的污染,酚、氰化物、硫化物的污染,酸碱的污染,重金属的污染,固体、悬浮物的污染,有机物的污染,营养物质的污染和热污染。

土壤污染:

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空气污染:

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

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由于我们的活动经常可能会遇到造成环境污染,如:

人们常说的“白色污染”主要指的是废弃塑料包装物所造成的污染。

要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就应该(自觉地不用、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乱扔塑料垃圾,尽量是少使用塑料制品。

使用复印机时,复印机的带高电压的部件与空气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的臭氧(对人体健康有害),经常接触、使用复印机对人体健康无益。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所说的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生活中的“三废”是指粪便、垃圾、污水。

生态环境恶化与新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那么,环境污染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我们知道,在几十年以前,肿瘤和癌症都只是极个别的现象,那为什么以前没有的肿瘤和癌症现在变得很常见?

为什么会频繁出现疯牛病、SARS(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等怪病呢?

这就是因为环境恶化导致的人体细胞变异加速以至于发生了癌变,环境污染造成大量的病毒变异产生了变种。

那么,环境污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土壤遭到破坏。

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倾倒、填埋,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不可逆转的污染。

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

据权威性的科研机构预计,海平面将持续升高,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都将首先被水淹没。

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3、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有毒气体主要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

4、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统计,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

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5、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即使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

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另外还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的减少、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极地臭氧层空洞等许多问题。

第二,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2010年2月9日,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根据普查结果,2007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为3028.96万吨,氨氮为172.91万吨,重金属(镉、铬、砷、汞、铅)0.09万吨,总磷为42.32万吨,总氮为472.89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为2320.00万吨,氮氧化物为1797.70万吨,烟尘为1166.64万吨,工业粉尘为764.6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为4914.8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3.94万吨。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接纳主要水污染物数量大,工业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污染结构性问题突出。

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位于全国前列。

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环境恶化无路可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

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

(水域功能和分类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到、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一类水质:

水质良好。

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二类水质:

水质受轻度污染。

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其水质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三类水质:

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四类水质:

适用于一般工业保护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五类水质:

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超过五类水质标准的水体〈劣五类水质就是一个污水沟〉基本上已无使用功能。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一五%,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一五%的损失率。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一八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

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

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

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

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

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

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

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

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因空气污染引起的酸性降水被称为(酸雨)。

据测算,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

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

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

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2010年1月在瑞士召开的第四十届达沃(wo)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

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由于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收效小,因此,一些企业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节省了。

许多企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

一是工资(抠员工的工资),二是环保(省环保经费)。

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

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后当作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

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

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she)力?

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

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

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

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提供了丰富地物产给予大地上所有的生命,这些就是我们的财富,当人类的贪婪超越了界限,带来的自然是痛苦和灾难。

自然环境给了我们生命和赖以生存的一切,它不会排斥尊重自然环境和规律的经济,但是无止境的发展和向外扩张的经济则和环境保护永远无法调和。

然而,持续的干旱或暴雨,频频光顾的沙尘暴,污染的空气和海洋,不再蔚蓝的天空……禽流感、SARS等病毒肆虐。

人与自然的搏击,人类的贪婪、狂妄和短视注定了人类将输得更惨。

在痛定思痛中人开始学会善待和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睦相处。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我们还没有一种危机感,如不立即着手行动,保护环境,善待地球,那么人类将失去自己唯一的家园。

值得庆幸的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企业,最近时期,由于各届领导的重视,加大了环保的投入,企业环境质量有了可喜的改观,干部员工的环保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

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也设立了一些环保纪念日,如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每年的4月22日是地球日;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

通过这些环保纪念日的设立和开展相关的活动,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

我国多年来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生态状况的改善。

我们无法阻止破坏环境的事情太多,但我们能做到保护环境的事也不少。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的工作、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

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减少一些污染。

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何为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环境保护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环保是环境保护的简称。

环境保护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

包括:

对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

作为我们企业,就涉及到不能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浪费自然资源等等。

第二:

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使之更适合人类工作和劳动的需要。

第三:

对地球生物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的利用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恢复生态,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

环保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以及公司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

第一、法律的手段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手段。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必须首先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主动守法。

我国的环保工作虽然起步较晚,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还有差距。

但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作了许多工作,逐步制定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下面重点讲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根据环境保护法第一条的规定,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包括三方面的任务,一是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是维护清洁适宜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三是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环境保护法的直接目的;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环境保护法的根本任务,也是环境保护立法的出发点和归宿;促进经济增长是因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内在的相互制约和依存的关系。

这三项立法目的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首先,社会生产水平决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并进而决定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的丰富,人们会在要求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要求进一步建设清洁、安静、优美、舒适的环境。

因此,把发展经济同环境保护、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三者联系起来作为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环境保护法的6基本原则: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保护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又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

反之,环境污染了,资源破坏了,人体健康损害了,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地制约。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确立这样的原则,是由环境污染与危害的特性决定的:

环境污染一旦发生,一般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不少环境要素遭到破坏后,要恢复正常极为困难,有的甚至是不可恢复的,所以要以预防为主;环境污染引起的某些疾病,潜伏期长,不易被发现,发病以后难以根治;环境受污染和破坏后,治理和恢复的代价很高;要将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光着眼于对新污染的“防”尚不够,还要对已有的污染与破坏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进行积极治理。

(3)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上个世纪60年代末,人们认识到,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必须从全局和整体上加以考虑,治本的首要办法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很多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布局一旦错了,铸成了事实,要想纠正就很不容易。

现有还有一种现象,工业布局中搞地方保护,损人利己,如各地将污染工业安排在自己的下游或者主导风之外,只管自己的发展,不管别人、别的地区的死活(市交接边界、省边界),酿成跨地区污染纠纷,逃避监管,增加了处理难度。

《环境保护法》第十二条关于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综合平衡的规定、第十三条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第十七条、第十八条关于自然保护区等的管理、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关于城市规划和城乡建设的规定等条款的内容,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4)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八条关于排污单位要“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的规定,第二十九条“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的规定,都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第十九条关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等规定。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充分体现了生产者、经营者、开发者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一致性。

实行这样的原则,有利于推动污染者治理污染,有利于筹措污染治理资金,有利于保护资源的合理开采和永续利用。

现在,我们面临的大量问题是污染者不治理、开发者不保护、破坏者不恢复。

根据江西农业大学森林多种效益计量评价课题组对井冈山森林研究表明:

在森林资源总效益中森林直接生产生物产品的效益仅占9.8%,而间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占90.2%。

人们为了取得9.8%的资源直接生物产品效益,以牺牲90.2%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

(5)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

《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6)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这也是我党的群众路线在环境保护工作上的具体体现。

环境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所有人的生活和健康。

保护环境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部分,也是人人应尽的义务。

要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光靠政府和政府的环保部门的人力和精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将保护环境变成人民自觉的行动,大家齐关心、共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坚决与形形色色的环境违法行为作斗争,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才大有前途、大有希望。

第二、下面讲我公司在贯彻环保法律法规方面所做的工作。

本公司制定、完善和落实环境管理制度

首先,我们结合识别出的环保法律法规,针对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规定,公司制定了目标管理方案、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控制程序、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管理和评价控制程序、相关方控制程序、职业健康和环境管理运行控制程序、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监测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职能分配表等14个环境管理程序。

以及信息沟通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危化品管理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废水管理制度、固体废弃物管理制度、噪声管理制度、资源能源管理制度、废气管理制度、粉尘管理制度、火灾爆炸应急救援预案、化学事故应急预案、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消防事故应急预案等

其次,明确各级环保管理职责:

一是明确规定:

最高管理者对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生产和环境管理负责,在公司策划、实施的各项工作时考虑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控制的工作内容。

二是明确规定:

副总经理负责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具体策划和实施对各种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等相关环节的控制,并组织检查和改进,抓好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

三是明确规定:

各车间、部门等各级负责人,具体负责本车间、部门的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运行控制。

各车间、部门设立兼职环保监督员。

四是明确规定:

环安课负责公司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运行的归口管理,负责公司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运行控制的策划、以及组织实施。

第三部分:

应急体系、应急准备及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

化学品泄漏非常危险,因为它可能很快影响成千上万的人。

不管是小的泄漏还是大的泄漏事故,我们必须准备好、快速和有效反应,控制泄漏避免进一步严重的影响。

化学品泄漏了,你该怎么做?

怎么快速、有效、正确地处理化学品泄漏事故呢?

环境污染事故指的凡是由于生产装置、贮运设施和“三废”治理设施排放的污染物严重超过国家规定而污染和破坏环境或引起人中毒伤亡,造成农、林、牧、副、渔业较大的经济损失的事故,均称为污染事故。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其具体内容是: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的原则,然而无论预防工作如何周密,事故和灾难总是难以根本避免的。

为了避免或减少事故和灾害的损失,从容地应付紧急情况,需要周密的应急计划、严密的应急组织、精干的应急队伍、灵敏的报警系统和完备的应急救援设施。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3方面的含义

1)事故预防:

通过危险辨识、事故后果分析,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且使可能发生的事故控制在局部,防止事故蔓延。

2)应急处理:

万一发生事故(或故障)有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能快速反应处理故障或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3)抢险救援:

采用预定现场抢险和抢救的方式,控制或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重大事故需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装置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石化工业在开采和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及强腐蚀性原料。

在开采、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火灾、中毒、放射等事故也越来越多,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虽然人们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生产单位对危险场所和部位也加强了管理和检查,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是由于操作、物料、设施、环境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的客观存在,或由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认识的局限性,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时还比较高,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还存在。

为了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予以控制,防止重大事故的蔓延,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助,施工单位应对已初步认定的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评估。

对所有被认定的重大危险场所,应事先进行重大事故后果定量预测,估计在重大事故发生后的状态、人员伤亡情况及设备破坏和损失程度,以及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对单位及周边地区可能造成危害程度的预测。

依据预测,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