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0729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38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docx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

       一上初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的比例一下大了很多,难了很多,兰西在第一次语文月考上阅读丢了很多分。

有读不懂的,但更多的是读懂了答不来或答不到点子上的。

兰妈妈看了试卷,但什么样的答案是对的,兰妈妈也是模棱两可。

      思考了一周,研究了一周,突然发现阅读其实有技巧和固定答题套路的,灵活掌握后做阅读题不再是难事。

      下表是兰妈妈根据《阅读试题方法详解》一书汇总出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和兰西小屋里的朋友共享。

考点分类

具体题型

答题技巧

筛选信息

1.考查文章的线索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关键看文章标题,标题往往就是线索;

其次看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就是线索。

2.概括文章类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用“(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句式答题。

或用“什么+怎么样”句式组织语言。

3.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的辨析

3.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识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一般题目设置在议论句和描写句上,考试时从这两方面去辨别即可。

4.考查文章所描写对象的特征

4.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作用)

答案往往不止一点,需要提取。

注意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找到隐含的答题点进行概括并加工合并,避免遗漏。

5.理解文章类题

5.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带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的附件,可以用文中相关语句作答,也可以用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审美鉴赏

1.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注意,回答不能全部照搬,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分析文章重点字词的作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1.动词生动表现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形状)。

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

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事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赏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段落

3.

(1)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对文中的划线句进行赏析;请说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1)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参见上面);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每种修辞手法都见其固定的答题套路

(2)文章开头:

引出下文;开头点名故事所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章的中间:

承上启下的过渡中用;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结尾:

总结全文;解释全文主旨;照应前文;照应文章标题;引人深思。

注意:

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

4.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4.请分析文中**的形象。

(文中的**具体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5.分析句子,段落,文章表达方式的作用

5.

(1)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2)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首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1.人物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2.环境描写:

烘托出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2)见固定的答题套路

(3)见固定的答题套路

6.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6.文章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表现手法:

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

每种表现手法都有其固定的答题套路。

深层含义

1.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层含义

1.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首先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

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便可得出其深层含义。

2.分析重点字词的深层含义

2.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3.分析文章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

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含义一般有两种解答方法:

(1)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

(2)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4.联系生活实践,对文中的主旨,观点,作者的情感发表见解,或提出看法,建议等延伸拓展题。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

(谈谈你对文章的理解)

只要符合题干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主旨,有具体的事例说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合理,语言流畅即可。

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

修辞手法比喻:

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

**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

(二)

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答题套路

比喻

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

把**拟人话(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

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

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

用(什么)带(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

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

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答题套路

对比

**和**形象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象征

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

对就俺要出现的**时间做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照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

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两段关于“雨”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他是一个对大自然特别敏感的人,大自然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在他的心灵世界引起反应,在他的诗中留下精妙回响。

若要从唐代选一个诗人来作写雨的探花郎,那么我真心推举他——韦应物。

和朋友分别时,“       ”;和友人不能见面的时候,他会有“       ”的念头;等到相逢时,“       ”,这是对友人身上隐士之风的赞美;在大宴宾客的盛宴上,“       ”,何等雍容,极有身份。

   到了宋代,苏东坡写雨总是令人       。

他用诗写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将夏天的雨写得  ,也是一派大家风度。

他用词写雨: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风雨自然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雨。

到了       的境界,人,已经活在了风雨之上。

   

(二)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根据文意

(一),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相送无限情,沾襟比散丝     ②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③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④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A. ②④①③                           

B. ②③①④                           

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②④

(2)依次填入文段

(一)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无与伦比  淋漓尽致  超然物外                          

B. 无法企及  穷形尽相  超然物外

C. 无与伦比  穷形尽相  随心所欲                          

D. 无法企及  淋漓尽致  随心所欲

(3)文

(二)中“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这句话中包含多种修辞,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文

(二)中所述下列听雨场景,与下图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 疏雨滴梧桐                  

B. 骤雨打荷叶                  

C. 江阔云低客舟中                  

D. 白头听雨僧庐下

【答案】

(1)C

(2)B

(3)B

(4)C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第一空,原文是“和朋友分别时”,“相送无限情,沾襟比散丝”中“相送”正合此意;第二空,原文是“和友人不能见面的时候”,“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一句中“远慰”一词正合此意;第三空,语言环境是“等到相逢时”,“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中“客从东方来”正是和朋友相见之时;第四空,原文是“在大宴宾客的盛宴上”,“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正是聚会之景。

故选C。

(2)本题中,第一空,“无与伦比”的意思是:

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无法企及”的意思是:

无法达到。

专门用来形容某人的成就他人无法达到或者某件事情的难度让人无法完成。

原文是“到了宋代,苏东坡写雨总是令人……”,指的是苏东坡的成就旁人无法达到,应用“无法企及”;第二空,“淋漓尽致”的意思是: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穷形尽相”的意思是:

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在指丑态毕露。

此处的语言环境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诗被苏东坡写得活灵活现,应用“穷形尽相”;第三空,“超然物外”的意思是:

 超出世俗生活之外。

引申为置身事外。

“随心所欲”的意思是:

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此处形容苏东坡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境界”,应用“超然物外”。

故选B。

(3)例句“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中,把雨比喻成了灵魂,是比喻,“在喊谁”将雨拟人化,是拟人。

A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泪始干”是拟人的修辞。

B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谁裁出”是拟人,“似剪刀”是比喻。

C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花不语”是拟人。

D项,“边庭流血成海水”是夸张。

故选B。

(4)本题中,从画面内容可见,有江水、舟中客等,正符合“江阔云低客舟中”的画面和意境,故选C。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B;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⑵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

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

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⑶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

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⑷此题考查理解意境的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

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把握文中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姨妈

刘琼

   汉语里,有些词天生带感。

比如“姨妈”。

   与“姑奶奶”的强势相比,“姨妈”这个词的指向要柔和得多。

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

   姨妈解放那年离了婚,这位姨夫着实不像话,年纪不大,吃喝嫖赌样样在行。

离婚后的姨妈顶着一头短发,欢脱地从人群走过。

姨妈后来又有了两次婚姻。

第二位姨夫林业大学毕业后分到国营林场工作,他死后,第三位姨夫来了。

这是位老中专生,一生都在市机关当会计,娶姨妈的时候,年轻又帅。

他竟然会娶一位离异和丧夫的女人,我想,与其说这位女人有魅力,不如说社会风气开明,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贯彻彻底。

   姨妈漂亮吗?

说实话,母亲家没有长得特别漂亮的人。

姨妈是瘦高的,一直瘦,精瘦的姨妈年轻时候特别活泼,又出生在所谓的大户人家,举止大约有了一些妙不可言的味道了。

某年,看《北京晚报》刊发张学良的访谈文章,旁边配发了一张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晚年生活照,就觉得眼熟——姨妈长得可真像那位从来也不曾特别漂亮过的赵四小姐。

也许,对男人来说,女人的容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

   姨妈早熟,喜欢也善于跟女性长辈打交道。

从前,大家庭里用度大,大人孩子很少穿商店里的成品衣,从头到脚基本上都是自家妈妈或者街上裁缝的手艺。

姨妈天性灵巧,又经外婆严格训练,一应家务活都拿手,女红尤其出色,颇受大家器重。

   我认识姨妈的时候,农民出身的姨夫在市机关工作,城里分了房,姨妈这位前大小姐还是愿意回乡务农。

干完农田和菜园的活,姨妈在自家的客厅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

姨妈大方,村民来店里打酱油、买火柴,喜欢赊账。

村民收入来源大多很少,有的人赊到最后,还不起账,就开始赖账。

饶是这样,姨妈还要抓两颗水果糖,硬是塞到那位抱在怀里的小妹妹的手里。

   姨妈总是吃各种亏。

姨夫跟姨妈结婚,姨夫的父母对这位结了两次婚的儿媳是千般万般地不满意,万般千般地反对,他们不仅嫌弃姨妈,还嫌弃姨妈跟姨夫生的三个孩子,这使姨妈痛苦。

一腔热血或者是被爱情迷惑的姨夫,走入婚姻后,忘了一个基本事实:

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婚姻是经济关系,也是政治关系,夫妻是命运共同体。

与公婆不和时,姨夫常常指责姨妈。

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姨妈那张曾经欢脱昂扬的脸渐渐地就垂了下来。

   公婆去世后,姨妈的第一个举动,是把乡下的住宅跟隔壁小叔子家彻底地切割开来,往后退了五米,圈了个独门独户的院子,盖了栋小洋楼。

被姨妈伺候了一辈子的姨夫,开始殷勤地伺候他的那些花儿草儿、盆儿景儿。

一辈子,姨妈都没有这么清静过。

花木葱茏的小院似乎有了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姨妈的腰从来都是直直地挺着,70岁的时候,从远处看,背影还像个少女。

姨夫去世后,姨妈的腰开始佝偻。

   也是一年春节,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不知为什么,姨妈就摸着我的手对母亲说:

“这丫头贵人命。

手指又长又圆,手掌还那么绵软,有肉。

”当时正在学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的故事那么悲惨没记牢,记牢的反倒是“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几句。

中学生一边背书,一边相互比较,看看到底谁是“指如削葱根”。

我先自颓了。

不想,这被嫌弃的绵软有肉的手,在姨妈眼中竟是“贵人”的标志。

许多年过去,姨妈当时惊喜的模样又还原到眼前。

姨妈自己“指如削葱根”,是标准美人手,但她好像并不满意。

   《孔雀东南飞》里还有几句我也喜欢,它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选自《雨花》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提及赵四小姐生活照,是写姨妈虽像赵四小姐一样长得不特别漂亮,但也有着“妙不可言的味道”。

B. 姨妈开店被赖账不仅不在意,反而抓水果糖硬塞给孩子,这一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丰富了姨妈的形象。

C. 切割住宅,后退五米,圈小院子,盖小洋楼,既是姨妈隐忍退让、告别过往的表现,也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 本文详尽叙述了姨妈三次婚姻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表现了姨妈热烈、开放的性格和对美好婚姻的渴求。

(2)文末写姨妈对我的手的感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细节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3)文中说“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请分析“我”从姨妈“这一辈子”的经历中悟到了“什么”。

【答案】

(1)D

(2)姨妈借手说“我”是贵人命,表现了姨妈对我的祝福;姨妈不满意自己的标准美人手,表达了姨妈对命运的不满;引出《孔雀东南飞》作结,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3)姨妈三次婚姻让“我”认识到,婚姻应该以爱为基础并贯彻彻底;姨妈善于干活让“我”懂得,做人应该勤劳能干;姨妈善待邻居让“我”明白,做人应该善良仁厚;姨妈对公婆的隐忍让“我”懂得,家庭生活应有爱与牺牲的精神;姨夫姨妈的矛盾让我体悟到,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夫妻是命运共同体;姨妈不幸的一生让我明白,人生永远不要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解析】【分析】

(1)D项,“本文详尽叙述了姨妈三次婚姻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表述不当,前两次婚姻是略写。

故选D。

(2)本题中,“这丫头贵人命。

手指又长又圆,手掌还那么绵软,有肉”一句,从内容上讲,表现了姨妈对我的祝福;与此同时,也反映了她对自己的手不满意,这其实也是姨妈对命运的不满;从结构上来讲,引出了下文“《孔雀东南飞》里还有几句我也喜欢,它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3)本题中,由原文“我想,与其说这位女人有魅力,不如说社会风气开明,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贯彻彻底”可见“我”认识到,婚姻应该以爱为基础并贯彻彻底;由原文“姨妈这位前大小姐还是愿意回乡务农。

干完农田和菜园的活,姨妈在自家的客厅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可见:

姨妈善于干活让“我”懂得,做人应该勤劳能干;由原文“有的人赊到最后,还不起账,就开始赖账。

饶是这样,姨妈还要抓两颗水果糖,硬是塞到那位抱在怀里的小妹妹的手里”可见:

“我”从姨妈身上学到了做人应该善良仁厚;由原文“姨妈总是吃各种亏。

姨夫跟姨妈结婚,姨夫的父母对这位结了两次婚的儿媳是千般万般地不满意,万般千般地反对,他们不仅嫌弃姨妈,还嫌弃姨妈跟姨夫生的三个孩子,这使姨妈痛苦”可见姨妈对公婆的隐忍,这使我感悟到:

家庭生活应有爱与牺牲的精神;从“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婚姻是经济关系,也是政治关系,夫妻是命运共同体”可见:

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夫妻是命运共同体;姨妈不幸的一生以及“我”用《孔雀东南飞》作结,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故答案为:

⑴D;

⑵姨妈借手说“我”是贵人命,表现了姨妈对我的祝福;姨妈不满意自己的标准美人手,表达了姨妈对命运的不满;引出《孔雀东南飞》作结,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⑶姨妈三次婚姻让“我”认识到,婚姻应该以爱为基础并贯彻彻底;姨妈善于干活让“我”懂得,做人应该勤劳能干;姨妈善待邻居让“我”明白,做人应该善良仁厚;姨妈对公婆的隐忍让“我”懂得,家庭生活应有爱与牺牲的精神;姨夫姨妈的矛盾让我体悟到,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夫妻是命运共同体;姨妈不幸的一生让我明白,人生永远不要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点评】⑴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时先理解情节写了什么,然后看情节是否与题目的呼应,与开头呼应,与下文情节的照应,与主旨的关系等等。

文中​姨妈借手说“我”是贵人命,表现了姨妈对我的祝福;姨妈不满意自己的标准美人手,表达了姨妈对命运的不满;引出《孔雀东南飞》作结,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⑶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主旨的能力。

小说的主旨是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题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

换言之小说的主旨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主要考查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的角度探究小说的主旨。

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

此题从姨妈的婚姻、邻里相处及​对公婆的隐忍等方面进行分析,注意结合文本。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睡之美

毛志成

   巧得近于出奇。

就在几天前,我几乎同时接到了远处寄来的两份讣告,两者生前的命运大异:

一个前半生虽然活得坎坎坷坷、命运多舛,但此后却着实走红了一把;一个前半生飞黄腾达多年,但死前却落得身败名裂、贫病交加。

鉴于两者都是我的朋友,故而补寄的简短挽词都是一样的。

这两句话是从古小说《庄子鼓盆成大道》中抄来的:

   “夫子之来,时矣;夫子之去,适矣。

   所谓“适”,我不想解释得多么深奥,只想解释成“最终都永久地睡去了”。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活着的时候其态万千,一经死去,其睡态往往都是一样的,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世上许多的美感之一就包括睡态之美。

   婴儿出生之后,哭哭闹闹毕竟是暂时的,而大多时候是甜睡。

欣赏婴儿的甜睡,是父母的幸福感之一。

你看那婴儿的入睡时,只是睡而已,他什么其它的意识都没有。

也不会挑剔他是睡在阔气父母所提供的贵重之床上还是睡在贫贱父母只能提供的土炕上。

这时,十之八九的父母都会做出愚蠢式的企盼:

“孩子,快快长大,快快长大……”婴儿倘若在内心深处已有意识,只是不会表达,他将做怎样的回答?

其实,他已经回答了,这就是啼哭。

   是的,他不愿长大。

   孩子长大了,父母向孩子无论提供的是什么,是功成名就还是卑微一世,总之都会剥夺他的一种最为宝贵的权利——甜甜的睡眠,无忧的睡态。

不必讳言,世界上真正享有甜甜睡眠和无忧睡态的人太少太少了!

少得不足万分之一,甚而亿分之一!

例如:

有人是基于劳累不堪而昏昏沉沉睡去的;有人是基于酒肉过量而迷迷糊糊睡去的;有人是被忧国忧民煎熬得睡去的;有人是在名利场上作戏太狂而累得睡去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