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0907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docx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

《考古学基础知识》考察复习资料

绪言

人类的祖先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但是相当多的文明,却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等到若干年以后,才被重新发现、被唤醒。

而让这些文明重见天日的,就是考古学。

所以人们习惯称考古学是在寻找失落的文明。

距今5000年左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社会,即四大文明古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连绵不绝、今仍尚存的文明是中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国文明无疑应该是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上最大的一个体系单位”。

中国考古学的泰斗苏秉琦先生也说,中国是“超百万年的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程”。

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考古学就是挖掘和发现的代名词,其实,考古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是人类对自己童年历史的追寻。

有人说,考古学是一门从地底挖天书的学问,考古学不仅要将残留的古代遗存拼凑成天书,还要能够阅读和理解这天书的意思。

挖掘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古代人类留下的遗存,从调查、发掘、出土,到整理、分析、研究,到形成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过程。

第一讲导论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20世纪20年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通过调查、发掘、分析和研究与过去人类行为和生活有关的物质遗存,来达到认识人类早期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二、考古学的性质和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因为历史学的性质属于人文科学,考古学的性质也属于人文科学。

但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

而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文献资料,

由于考古学自身的特征,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不能理解为简单的主从关系。

历史学主要依赖于古代的文字记录,但这样的记录不但通常是不完整的、不精确的,甚至是不真实的,它会包含着记录者的主观偏见和取舍。

而考古学主要依靠古代的遗存,这些遗存是物质的,古代人并没有有意地决定哪些应当或者怎么留给当代的考古学家去发掘,因此,考古学家可以坦然地面对过去遗留下来的一切由物质遗存所体现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考古学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平衡和补充。

但考古学真正的意义还在于,因为整个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段是没有文字的,处理和研究这段历史,基本上是考古学的专利。

考古学不能仅将自己定位于证经补史的狭义历史学范畴,它应属于更广义的历史学范畴。

三、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大体上可分为遗迹和遗物两大类。

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指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形体较大或固定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如古代的房屋(城堡、宫殿、寺庙)墓葬、村落、手工业作坊、矿坑、道路、沟渠、窑址、岩画、洞穴,甚至古代人耕种过的土地以人类无意识留下的手印、足印等。

  遗物:

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这些东西形体较小而且可以移动。

其它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学研究发掘出来的实物,由于目标在于复原或再现人类古代社会历史,因此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对实物的整个系列和类型上,而不是放在研究孤立的、单独的某一件器物上。

对单独器物的研究,研究它的经济价值、审美价值,个人的创造。

只能算是研究文物,而不是真正的考古学。

四、考古学研究的范围

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时间范围,二是空间范围。

从时间范围看:

考古学研究的时间限于古代,我国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一般起于人类诞生,止于明朝灭亡(公元1644年)。

从空间范围看:

考古学研究的空间范围只限于人类曾经居住和活动过的地方。

但从地质学的角度看,考古学研究的空间范围原则上讲是世界上的各个角落,可能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五、考古学的功用

考古学本身具有特殊的功用。

1、补史。

史书上所记载的历史,存在着空白和缺环,单靠文献资料来研究是困难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解决,只有靠考古学的研究来补充。

2、证史。

由于各种原因和当时有限的客观条件,有的历史被歪曲,造成混乱。

考古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澄清是非,证实史实的作用。

3、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单靠文献史料是无法弥补专门史的不足的。

考古学能为为这些学科史提供新的研究资料,使这些学科的研究得到充实和完善,并取得新的成果。

(如从商代青铜器上发现附有丝织物的痕迹)。

六、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

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应该是属于有着共同传统的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与民族的形成有关。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古学名称。

2、以族别来命名。

3、以历史时期命名。

七、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考古学有关的学科大体可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三大方面。

(一)与考古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的关系

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以及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体质人类学、物理、化学等。

(二)与考古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主要有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古文字学、美术史学、宗教学、史学。

(三)与考古学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的关系

主要有建筑学、土木工程学、采矿冶金学、陶瓷学、染织学、造船学。

第二讲:

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

考古学是随着各门科学的产生,最先在欧洲出现的。

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

一、考古学在中国的产生

(一)金石学的发展

金石学产生于北宋,兴盛于清代。

它是以古代青铜器、石刻和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研究对象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偏重于著录和考订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但是,金石学还不能称为考古学,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范围、时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最主要的没有考古学所具有的、以科学发掘为基础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但是金石学为中国考古学的产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中国学者对欧洲考古学的推崇

到19世纪末,考古学在欧洲已经日渐兴盛,一个又一个的古代文明重建天日,引起了中国的一些学者的关注,如梁启超就在他的《中国史叙论》著作中,介绍欧洲考古学对史前时期的分期法,并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对比较。

欧洲考古学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中国现在考古学的分期仍然是沿用的欧洲考古学的分法。

(三)外国学者的重要示范作用

起到重要示范作用的两个著名考古探险家:

瑞典人斯文·赫定;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

1、斯文·赫定(1865--1952),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

一生来中国探险达六次,到新疆和西藏,赫定在中国取得的两项成绩使他名满天下。

一个是他在1900年,由于一个偶然机遇,发现了楼兰古城。

一个是他绘制了许多地图,这些地图还填补了西藏地区的大片空白。

他发现的各种矿物、动物植物化石。

都加以科学后缀hedini。

2、马克·奥雷尔·斯坦因,(1862年----1943年)匈牙利人,后入英国籍,哲学博士,但为了探险事业,后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进修东方古代语言和考古学,在布达佩斯一个军事学院进修地形测量学。

1888年起,斯坦因出任印度旁遮普大学拉合尔东方学院的首任院长。

曾在中国进行四次探险。

其中第二次探险(1906—1908),发现中国敦煌藏经洞的文物。

他的晚年考古兴趣又转到了中东(伊拉克、叙利亚、约旦)境内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灌溉系统。

((四)出土文物激发了中国学者探索古代历史的热情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一些重要发现激起了当时的学者探索古代历史的热情。

最主要的就是两个重要发现:

一个是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再次发现有字甲骨,一个是1900年,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经卷)

1、甲骨文的发现。

发现者是清代官吏学者王懿荣,著名的金石学家;传播者是清末学者、小说家刘鹗(代表作品《老残游记》),其《铁云藏龟》一书,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

最早进行研究者是中国著名朴学大师孙诒让,。

他认为,这些甲骨,是商王用来预测未来的。

上面这些符号是皇室占卜者对神灵语言的记录。

他推测出占卜的方法,当时是将一个主题内容的描述刻在牛的肩胛骨或龟甲上,而凹陷的小圆点则被刻在另一侧。

占卜者用加热的刺针指向小圆点凹陷处,然后敲击它,引起龟甲或兽骨的反面破裂。

占卜者根据裂缝的模式“读出”所要询问的事情的答案。

有时,占卜者仅仅将占卜的主题刻下来;有时也将占卜所得出的结果添加其中;偶尔,求证结果的过程也会被记录下来。

当时只有国王才能够卜卦,从内容看得出,统治者的公共利益是高于私人行为的,在整个商代,至少120名占卜者被国王们聘用。

研究者们还发现了出土龟甲兽骨的具体位置是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

这个地方一直被称作“殷墟”。

后来又在这个地方挖出了更多片的甲骨文,由此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甲骨学研究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二是成为后来中国学者对殷墟进行长期发掘的直接动因。

对甲骨文研究最有名的是所谓的“甲骨四堂”,指的是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的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著名学者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1)鼎堂郭沫若(1892年-1978年),代表作:

《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主编了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

(2)彦堂董作宾,代表作: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3)雪堂罗振玉,代表作:

《殷墟书契考释》。

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为:

一是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二是提出了考释甲骨文字的方法,“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

(4)观堂王国维,代表作: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他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创造并完善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

2、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

1900年被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敦煌藏经洞,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文物的价值,腐败的清政府也自顾不暇,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博物馆。

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

敦煌经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东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

敦煌学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的高度重视。

经过他们的研究和宣传,敦煌莫高窟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逐渐提高。

1988年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民国时期的考古

从1920年开始,中国北洋政府开始聘请外国学者或外国学术单位,与中国合作,进行一些简单的田野发掘工作。

在外国学者当中,最著名的是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

1921年,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一带采集古生物化石时,发现了距今十几万年前的龙骨山遗址。

并在在整理这些古生物化石时发现,其中有一枚是人类牙齿的化石,安特生的发现引起了中国学者对周口店的的密切关注,促成了后来北京人遗址的发现。

同年,安特生又到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进行地质调查,转为考古发掘,发现了以彩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打制与磨制)并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揭开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

在欧洲的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影响下,中国也开始建立自己的考古学的学术团体,并有自己的学者主持田野发掘工作,

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考古学研究室。

1924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研究室成立考古学会。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内设考古组。

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分别成立。

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从事考古研究的学术机构。

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兴起期间,值得一提的人物有:

(1)李济(1896-----1979)人类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专业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2年在南开大学,任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

盛年主持领导安阳殷墟考古,被称为“中国近代考古学之父”。

1926年,李济主持了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

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

1929年初,李济应聘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又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使得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

(2)裴文中(1904-1982),河北丰南人,考古学、古生物学家。

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1929年,他在周口店首次发现一枚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命名为北京猿人,震动了整个世界学术界。

以后又确认了与猿人同时期的石器、用火灰烬的存在。

北京周口店的一系列发现的价值在于两点:

第一,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肯定了直立人的存在,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第二:

大量石器、用火灰烬的发现,证明了周口店是当时全世界早期人类遗存最为丰富的地点。

.

(3)梁思永(1904-1954),,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硕士,回国后,参加了安阳后岗遗址发掘,他运用考古地层学知识,在中国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三叠层”的考古理论。

梁思永从后冈的发掘中找到了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具体的层位关系,进而确认了龙山文化早于小屯文化而晚于仰韶文化,肯定了位于这三种文化的时代顺序。

即殷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自上而下相叠的地层关系,“三叠层”,这在中国近代考古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重大突破。

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兴起期间,值得一提的发现还有:

从1928~1937年,在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获得大批甲骨卜辞及大量珍贵遗物。

殷墟在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其它还有:

山东历城县城子崖遗址;河南安阳后岗遗址;西安宝鸡周秦墓遗址,以及西安杭县良渚遗址、四川前蜀王建墓遗址和四川彭山汉代崖墓遗址

1928—1948年,中国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初具规模,开辟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田野工作方法,从而为以后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三、新中国的考古工作

中国考古学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和健全研究体制:

中央文化部设立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设立考古研究所,各大行政区和各省、市、自治区也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1979年4月,在西安还成立中国考古学会,它是中国考古事业走向繁荣的最重要标志。

(二)培养了大批考古学人才:

共培养出考古人员近3000人,

(三)广泛开展了考古调查发掘工作。

突出成果;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突出成果比较重要的有:

1、旧石器时代考古,最著名的发现有距今有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万年的蓝田人及其文化。

2、新石器时代考古,最著名的发现有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

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3、青铜时代考古

(1)恢复安阳殷墟的发掘

20世纪50年代初,和安阳殷墟的发掘得到恢复,主要收获是,新发掘了大批商代墓葬,为研究我国文化的起源,探索夏文化,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最重大的发现商朝君王武丁最宠爱的王妃之一妇好的墓。

随葬品有440件青铜器,590件玉器,560件骨制品,大量象牙制品,一些陶器以及约7000件来自中国东海和南海的贝壳制品,还有16具遗骸——男人,女人和小孩,还在商代,以人作为殉葬品是司空见惯的。

(2)四川的三星堆与金沙遗址

4、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

最重要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现、

(1)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一个大型殉葬俑坑群。

由三个兵马俑坑组成。

分别被编号为1号坑、2号坑、3号坑。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包括兵马俑坑在内的秦始皇陵园已于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2)长沙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

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

有人把它誉为汉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培城”。

此外,而马王堆汉墓保存完好的女尸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她就是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

5、隋唐考古,重点是对隋唐都城长安的调查发掘,已初步搞清了它的布局。

第三讲,考古学的工作流程与方法

考古学一般的工作流程是以下四部曲:

一、考古调查

二、考古发掘

三、整理资料

四、编写报告

考古学发掘古代遗存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确定古人遗留下了什么及考古遗存的年代;

2、确定各种工具的功能以及制作和使用方法;

3、确定各类古代遗存产生和保存的原因;

4、提取其中所蕴涵的不同方面的关于古代的信息。

考古学家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测量和记录一个古代的遗址或遗物,合情合理地将古代的物质遗存地转化为人类的生活行为和文化模式。

一、考古的工作流程

(一)考古调查

考古调查是为发掘工作作准备,通过调查达到三个目的:

一是确定发掘的价值;二是选择发掘的地点,三是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

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在调查前,一定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1)查阅有关古文献(如历代编纂的地方志、史籍中的地理志、古人的游记和笔记小说等),摘录相关资料。

(2)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

(3)准备必要的用具。

2、考古调查的对象

考古调查的对象主要有平地上的居住址、洞穴中的居住址、都邑和城寨址、古代坟墓、矿穴和采石坑、摩崖造像和题刻、可移动的石刻(如造像、碑碣、经幢等)、古代建筑物、石刀、骨器、陶器等各种器物和它们的碎片等.

3、具体的调查内容

(1)了解居民。

(2)印证文物。

(3)实地调察。

(4)做好记录。

(二)考古发掘

1、地层学和类型学

地层学与类型学是考古学中成熟最早、最基本的两种方法。

前者指导考古发掘,推断古代遗存的时序,后者指导考古发掘,分析古代遗存的的信息。

(1)地层学的方法

所谓地层学的方法:

指的是(考古发掘从地面开始,逐层往下挖)。

考古学家用地层来控制下挖的深度,区分和记录不同时代的遗存。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是从地质学中引进的,所不同之处是,地质学中的地层是自然原因形成的,考古学中的地层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是人类活动。

因此,它们在形成的时间、空间范围以及具体的面貌和堆积情况等方面会有区别,但是,它们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那就是早期形成的地层在下面,晚期形成的地层在上面,按照时间的早晚,自下而上一层一层地堆积,构成了一个从早到晚人类在这个地点活动的系列记录,为考古学家逆向地揭示和分析堆积形成的过程,以及人类在过去特定时段里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提供了一个物质性的标本。

有人类的活动所形成的地层,在里面必然包含有人类活动的遗迹遗存。

正因为有文化遗迹遗存的存在,所以又称文化层。

文化层的形成,是随着历史年代早晚的顺序延续的,年深日久形成的文化层就越来越厚,层次也越来越多,由此便构成一个居住遗址的文化编年,如果没有经过人为的扰动,则上层的堆积必然比下层堆积年代为晚,考古学上就是根据地层形成的规律,用来作推断时序的依据。

在运用地层学指导考古发掘时,下列一些基本的规律需要注意:

1、有两种地层关系。

田野发掘中有两种地层关系:

一种是上下相叠的地层关系,称叠压关系。

即最早形成的地层在下面,后来形成的地层在上面,按照时间的早晚自下而上一层一层地堆积,这不同地层中包含的古代遗存的相对年代早晚关系也因此而得以确立。

一种是挖破的地层关系,称打破关系。

即有的晚期地层和遗址不是叠压而是通过破坏早期的堆积而形成的。

2、叠压关系,是未经扰动的,由上而下顺序相叠的地层,关系并不复杂。

打破关系则比较复杂,它有两个地层之间的相互打破,也有遗迹单位之间的相互打破。

这种打破关系,被打破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必然比打破它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年代要早,因为,打破关系的规律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决不会早的挖破晚的。

3、地层并不是水平的。

甚至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水平的,由于自然或人工的原因高低起伏,厚薄不匀,很多同一时期的地层高低相差甚远,所以,在考古发掘是并不能总是水平地往下挖,而是要清理干净晚期的堆积之后,才能进入再下面的地层和遗址。

(2)类型学(器物学)的方法

类型学是考古学分析与研究古代遗存特别是器物的最基础的方法。

考古学上的类型学是通过对古代人类文化的物质遗存,根据其形式上的相似程度、结构、装饰风格、材料、功能及其他特征的系统排比,获得某些类型特征的组合与发展演变关系,从而研究其相对的早晚关系及其他文化与社会问题。

瑞典考古学家蒙特柳斯是考古类型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先驱者。

还在19世纪的晚期,他就以类型分析的方法,建立起欧洲地区青铜时代的时空框架。

在《古代东方和欧洲文化分期》一书中系统的介绍了类型学的方法。

考古学家分类时,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形式特征:

比如器物的外观形状,体量大小以及组成部分比如把手,附加的耳朵、器盖的有无及相似程度。

2、风格特征:

比如器物的装饰、颜色、表面处理方式等。

3、技术特征:

材料的选择、加工制作的技术手段等。

类型学研究,最有典型意义的器物是陶器。

不同历史时期的陶器,在器形和组合上都有所不同,所表现的时代作风和特征也最为明显。

(二)具体的方法(遗址与墓葬)

1、遗址的发掘

居住遗址的发掘,以前多用探沟法,现在多用探方法。

探沟法一般用于小面积的试掘,探沟的长度和宽度依需要而定,一般是宽2米,长10米。

探方法一般用于整片遗址发掘,其布方方法是在遗址已确定发掘的地方划好方格,方格的大小与遗址堆积层的深度有关,一般是5米X5米的正方,方与方之间留一道一米宽的隔梁,以便在方内掌握地层的变化(观察和记录地层剖面)和运土方便。

在这种方形的坑状探方里,考古学家逐层往下发掘,要将每一个比较重要的的出土遗物,如陶片、骨器、铜器和完整陶器等记录下来,其方法是以探方的西南角为坐标原点,测量出土遗物距纵、横坐标的垂直距离及深处,称为座标记录法。

当方内所有的遗迹清理完毕后才可打掉隔梁,检查和验证对地层堆积的判断;如果某些遗迹或地层现象还没有完全包括在方内,则视需要适当扩方。

考古发掘要有正确、详细的记录。

记录可分为文字、绘图和照相三种:

三者相对证,

2、墓葬的发掘

(1)找墓门。

找墓门时,还要确定找到墓葬的周边范围。

(2)发掘墓坑中的填土。

要注意下列几项:

(1)此墓是不是被盗过,区别被扰部分和未扰部分的界限;

(2)是不是有晚期墓打破早期墓的情况;(3)是不是有合葬墓?

有没有第二次葬入的现象,(4)近底部时注意区分随葬物和弃置填土中的杂物。

(3)清理墓室和墓底。

这是墓葬发掘的主要环节.

应特别注意下列几项:

(1)墓室的结构。

形状。

(2)葬具及其痕迹。

(3)人骨架的葬式。

(4)随葬器物的位置和他们相互间的关系。

在墓葬发掘过程中和发掘终了时,要做好文字、绘图和照相记录。

三、资料整理

1、清洗出土遗物,修补复原。

2、挑选典型地层,遗迹单位,分类排队。

要选择一些地层关系比较清楚,出土单位比较明确的常见器物作标本,进行分类排比。

以作定年断代的依据。

每一种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都有它的器物群,在这一器物群中,往往又有几种器物出土量最多,这些常多的器物就具有代表性。

在进行典型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