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044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docx

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清明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案岳麓版必修3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2.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1)政治:

专制腐败的王朝统治。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3)思想:

明代晚期,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主张

(1)学术上:

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道德上:

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提倡个性自由发展。

(3)哲学上:

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知识点拨] 所谓的“异端”,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李贽的思想不同于当时的主流理学思想;二是李贽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他只是针对当时儒学的败落提出尖锐的批判。

1.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生平表。

姓名

历史评价

生卒年

1527~

1602

“发挥天真自心,扫荡酸腐之气,慨然醒世,勃然通民”“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狂悖乖谬,非圣无法”

称号

思想家

据上表信息你认为这位历史人物是谁?

试说明理由。

提示 李贽。

“务反宋儒道学之说”“狂悖乖谬,非圣无法”说明该思想家挑战儒家权威,否定孔子是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此思想正是李贽的思想。

二、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1.主要思想

(1)王夫之——构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①本体论:

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②认识论:

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③伦理学:

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①民本思想:

反对专制暴君政治,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②君臣关系:

认为臣对君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师友”,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③限制君权:

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

(3)顾炎武——“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①民族意识:

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②经世致用:

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明道救世”。

③影响

a.其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b.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2.评价

(1)体现了时代要求,即反对理学和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的需要。

(2)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3)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思维点拨] 明清之际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筑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思想仍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2.“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出自哪位思想家?

这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

提示 

(1)顾炎武;

(2)经世致用。

3.有人认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是对儒学的否定,你同意此观点吗?

为什么?

提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而是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使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主题一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及其认识

1.李贽的离经叛道

史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

史料二 李贽说: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藏书》

[教你读史]

据出处可知史料反映的是李贽的思想。

史料一意思是不要盲目地迷信孔子,史料二反映李贽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问题思考]

两段史料反映了李贽的什么思想?

从中可以看出李贽的思想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1)对孔子权威的否定,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2)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离经叛道。

2.黄宗羲的法制思想

史料 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①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

他②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

……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教你读史]

史料为黄宗羲的法制思想。

①意为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②黄宗羲的法制主张。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

答案 法制思想:

倡导民治,主张立公法。

影响:

揭露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顾炎武的思想

史料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

——顾炎武

[教你读史]

从史料中“明道”“救世”“行事”可以理解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

[问题思考]

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

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答案 经世致用。

批判空谈,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需求

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3.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1.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属于其“罪证”的是(  )

①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狗彘” ②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③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④主张“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②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他批判道学家的虚伪,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挑战正统思想,并提出男女平等,故①②④属于其“罪证”。

③是黄宗羲的主张,排除。

故选B项。

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

这些思想主张(  )

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B.反映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王夫之主张“天理”在“人欲”之中,这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观念的极大批判;他还提出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的要求,是对“重农抑商”观念的否定,主张“重商”或“工商皆本”。

这些思想主张的经济基础是明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市民阶层的要求,因此D项符合题意。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  )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答案 A

解析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故选A项。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故B项错误。

他们代表地主阶级,提倡工商皆本等思想,所以C、D两项排除。

4.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材料二 夫治天下犹曳(牵引)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以上均为黄宗羲的观点

(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古代“天下为主,君为客”和“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用意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学校应该成为什么场所?

用意何在?

答案 

(1)用意在于批评君主专制制度。

(2)君臣平等的思想。

(3)学校应该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用意在于探求限制君主权力的措施。

阅读与思考

(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了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2)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鲜明的民主和平等色彩。

(3)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解析与探究

同:

都关心人民疾苦。

异:

一是目的不同。

古代民本思想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君主统治;明清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二是主张方面不同。

明清民主思想提出了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自我测评

1.

(1)内容:

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提倡男女平等;主张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关注国计民生;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2)意义:

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2.

(1)变化:

由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到主张“工商皆本”。

(2)原因:

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

(3)意义:

①“工商皆本”主张的提出,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具有进步作用。

②这是一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正确思想,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一、选择题

1.“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A.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蓬勃发展

C.思想家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D.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新”。

所谓“新的历史条件”,即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现象,B项在明清时期没有出现,C、D两项不符合“新”这一特点,均排除。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  )

A.李贽B.黄宗羲

C.顾炎武D.王夫之

答案 A

解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清代乾隆年间编著。

明朝万历年间著名思想家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抨击封建礼教,其思想被统治者斥为“异端”。

3.明末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

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答案 D

解析 A项“彻底否定”说法错误,李贽仅是挑战了孔子的权威;B项不是李贽的思想;C项“道家学说”说法错误,他批判的对象应该是宋明理学,故D项正确。

4.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

“(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的本意相符的是(  )

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中这段话的意思是:

李斯之言,确实是英雄之言(指焚书坑儒),但他下手太狠毒了。

在经过战国儒生们恣意言论之后,势必会发展到(秦始皇下狠手)这一步。

这是你们这群儒生命运中的必然劫难,怨不得李斯、秦始皇下手狠啊。

据此可知,李贽的意思是焚书坑儒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故选C项。

5.黄宗羲说: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朱元璋)罢丞相始。

”据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

A.反对纲常名教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加强中央集权D.限制君主权力

答案 D

解析 黄宗羲认为明代无善治的原因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丞相的废除说明皇权(君主专制)加强,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综合分析可知,黄宗羲主张限制君主权力,D项正确。

6.有专家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

材料中“新见”是指(  )

A.保留君主制B.君臣分治

C.以民为本D.民贵君轻

答案 B

解析 明清时期,黄宗羲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批判性地继承,提出新的政治主张,他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其为“天下之大害”,但是仍主张保留君主制,因此不是“新见”,故A错误;黄宗羲要求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改革,主张建立“学校”,实行君臣分治,这体现了新的主张,属于“新见”,故B项正确;中国的儒家思想一直倡导“以民为本”,因此不属于“新见”,故C项错误;“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提出的,不属于黄宗羲提出的“新见”,故D项错误。

7.王夫之认为,不能离人而别有天,不能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这一主张(  )

A.反对“理”是世界本原的思想主张

B.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C.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D.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强调“理”“欲”的一致性,明确反对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8.顾炎武说: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于它的思想遗产,其中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它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9.下列各项中,属于浙东学派创立者黄宗羲名言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 D

解析 A项是孟子名言;B项是荀子名言;C项是陆九渊名言;D项是黄宗羲名言。

10.顾炎武曾说: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说明他主张(  )

A.经世致用B.为政以德

C.心即理也D.独尊儒术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是明清时期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观点,在他看来“明道”与“救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步骤,反对当时那些不务实际的空谈和议论。

因此,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就是“经世致用”。

1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家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学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反动”指的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

当时宋明理学仍占据重要地位,故排除A项;进步思想家们是批判、继承而非彻底否定,排除B项;D项与题意无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2.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

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 D

解析 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而宋明理学是维护君主专制。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此也,程朱以为须以心及物而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阳明(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 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他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XX百科

材料三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

在这个历程里,气(物质)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

这种哲学……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

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程朱理学和王守仁心学在“理”的存现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根据材料二,指出李贽对“理”的认识,并说明产生这一认识的经济因素。

(2)请用同时代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佐证。

答案 

(1)不同观点:

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物本原;

认识:

理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观点即可(如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等;顾炎武揭露君主制弊端,经世致用等)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

其执大权奈何?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

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针对材料二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

理由是什么?

(3)综合材料一、二,探究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材料三对其作简要评价。

答案 

(1)主要观点:

抨击君主专制。

职责:

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使“天下为主,君为客”。

(2)方法:

分天子之权。

理由:

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非一人可以治理。

(3)共同之处:

抨击君主专制。

评价:

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但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