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470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大闹天宫》

19.大闹天空

教学目标

1.以《大闹天宫》为引领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体会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和看法。

3.认识《西游记》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学习唐三藏一行人毫不退缩的坚定勇气。

教学重点

结合故事情节和场面描写把握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阅读原著,精读一个自己喜欢的《西游记》故事。

2.小组合作表演一分钟精彩片段。

(如“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等)

3.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小说的形成、成就及影响等。

教师方面:

制作多媒体课件,电视剧《西游记》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改编的作品毕竟代替不了原著。

前段时间同学们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话世界,去感悟和欣赏它的无穷魅力。

请同学们讲述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也可以小组形式表演。

二、整体感知

1.简要概括《西游记》的内容。

讲述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2.在这些情节中最吸引人的情节是什么?

小说前七回,尤其是大闹天宫部分。

3.本文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孙悟空形象?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学生阅读,认真分析)

(见《教师用书》部分)

4.小说中的孙悟空与同学们以前接触过的表现样式(卡通片、连环画、传说)中的孙悟空是否相同?

为什么?

(见《教师用书》部分)

三、布置作业

整理自己查阅的《西游记》的相关资料,分小组从作者、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作品现实意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1.关于作者。

2.《西游记》中人物形象众多,你最喜欢哪一个?

请结合小说情节加以分析喜欢的原因。

3.《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这几道题可按小组回答、其他小组补充的程序进行。

二、合作探究

《西游记》成为不朽的名著,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传诵至今,它究竟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三、大胆质疑

《西游记》虽然是名著,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同学们难免会遇到不解,产生疑问。

下面,大家可以自由提问,同学之间互相切磋、讨论。

如:

不用唐僧,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让孙悟空一个人去取经可以吗?

如:

是否孙悟空的性格前后悬殊,取经时的表现没有前七回那样光彩照人?

如:

小说艺术成就很高,但是否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四、智慧抢答

教师命题,学生回答。

教师的命题要注意题目的深浅度,不要选偏题、怪题。

五、生活感悟

1.阅读《西游记》后,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明确:

作品意义——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

(也允许其他理解)

2.如果现实生活中你是孙悟空,你会做些什么?

六、教师小结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

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

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

希望《西游记》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样在精神的世界里,你们将收获更多!

相关链接

一、《西游记》主要人物形象

猪八戒是个家喻户晓、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人物,其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孙悟空。

他性格鲜明,优点缺点都很突出。

既勤劳、朴实、善良,又自私、狡黠、贪图小利;既心胸狭隘,一事当前,先顾自己,又能不忘大义。

应该说在他身上多多少少沾染了些小生产者的品行和小农思想,但又不能简单地给他贴个标签。

总之,他是一个性格鲜明,但又极其复杂的人物。

唐僧是取经队伍的领导人,他身上最主要的特点是他对取经事业的虔诚心态。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从不放弃,能够忍受各种各样的食色名利诱惑,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献身精神。

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面对财色的双重诱惑,唐僧“推聋装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保持了一个圣僧的本色。

女儿国中,面对美丽动人的女国王和王位的诱惑,唐僧依然心无二念,只想到西天取得真经,并对孙悟空等人表明自己的决心:

“怎么说出这般话来,教我在此招婚,你们西天拜佛,我就死也不敢如此。

”第六十二回,师徒到达祭赛国金光寺,唐僧说:

“我当时离了长安,在法门寺里立愿:

上西方逢庙烧香,遇寺拜佛,见塔扫塔。

”随后他沐浴更衣,穿了小袖褊衫,束了环绦,足下换一双软公鞋,手里拿一把新笤帚,一层一层潜心扫塔。

唐僧西天取经,共遭受八十一难,难难都跟唐僧有关,主题不过是要考验唐僧等人的定力和法性。

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都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脱离取经队伍的念头,但唐僧取经的念头始终如一,他对取经事业的那份执著深深地感染着孙悟空等人,正是在他这种强大凝聚力的感召下,师徒四人最后到达灵山,取得真经,修得正果。

沙僧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沉默少言,不发牢骚,服从安排,听命师尊兄长,不计名利,美色不能动其心,妖魔也未能乱其志。

在取经的过程中,他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西游记》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

又说:

“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

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

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

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三、西天取经是否有意义?

参考:

西天取经确实是一种宗教行为,不过正如如来所说,人间争斗无休无止,取经是为了劝人们向善,使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而这也是黎民百姓的愿望,是符合百姓利益的。

另外,小说中唐太宗为保江山社稷,也主张西去取经,唐僧甚至说:

“我已发了宏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

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

”可见,取经也是精忠报国的行为。

因为取经事关“法轮回转,皇图永固”,因而它就成了正义的行为,是人类追求美好理想的象征。

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靠的正是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唐僧师徒在漫漫取经路上,一次次征服险山恶水、降妖除魔的过程,恰恰显示了人类排除万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讴歌了智慧、勇敢、坚毅的美德,这也正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力量的源泉。

配套练习二套

七年级语文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28分)

一、(共16分,第1-6,8-13小题每小题2分,第7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元勋(xūn)  殷(yān)红 调羹(ɡēnɡ)  鲜(xiǎn)为人知

B.选聘(pìnɡ) 筹(chóu)划 郝(hè)然 兀兀(wù)穷年

C.愧怍(zuó)驿(yì)路修茸(qì)癫(diān)沛流离 

D.烦躁(zào)通霄(xiāo) 澎湃(bài) 迥(jiǒnɡ)乎不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研制和发展中国的核武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

B.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四方竹纸本子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虽然这次考试失利,但是小明始终很冷静,有着不以为然的良好心态。

D.三人行,必有我师。

只要肯放下架子,不耻下问,你就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的思考,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深度。

B.作家莫言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民间故事和历史事实融入小说创作并取得杰出成就,被评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C.好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

D.新版《三打白骨精》以其华丽的3D制作技巧、虚实结合的特效手法,国内影视从业者们引发深思。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随着一声:

“谁让你动我的杯子”的怒吼,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一把夺走了杯子。

B.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

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 

5.下面有关词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只说了一句:

“我不能走。

”句中的“只”字是副词,用在动词前边,强调了他坚决的态度。

B.介词一般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

C.“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中的“和”是连词,表示二者是选择关系。

D.“她极其郑重地说”和“奔流似的马群”中的“地”和“的”都是结构助词

6.下列情形中,说话人的语言表达最符合语境或最得体的一项是()

A.“抱歉,打扰您了!

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B.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

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7.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小萝卜头”这个形象出自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长篇小说《红日》。

这部小说讲述了全国解放前夕,重庆地区的地下党人英勇斗争的故事,包括他们以《奋进报》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等。

B.在小说家柳青所著的《创业史》中,以梁三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告别了老一辈单打独斗、创立家业的狭隘思维,坚持互帮互助,为建设农村合作事业而奋斗。

C.《孙权劝学》节选自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D.《卖油翁》选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归田录》。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完成9~11小题。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8.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用了动作、语言、心理和神态描写。

B.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

C.选文中阿长故意和“我”开玩笑,逗我开心,才把《山海经》说成了“三哼经”。

D.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对阿长产生特别的敬意,是因为阿长讲美女蛇的故事。

 

9.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阿长问《山海经》时,“我”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B.震悚的意思是,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紧张和害怕。

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的是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D.文段最后说: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10.以下关于“阿长”这一人物的介绍,正确的一项是()

A.“阿长”就是长妈妈,她曾经讲过“美女蛇”的故事,教“我”雪地捕鸟,我们已经在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认识了她。

B.阿长是“我”小时候家里请来的女佣人,也是“我”的保姆,真正的名字就叫阿长。

C.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虽然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

D.阿长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山海经》一书就是阿长应儿时鲁迅之求而为他买的。

三、(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两段

文言文,完成12~14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通“无”,不足 ④懿,美好 

11.下列加点词在文句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见往事耳(了解)      

B.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   

D.遂七年不返(才)

12.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

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2分)

四、(共25分)

14.诗文默写。

(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_________________。

(《黄河颂》光未然)

(2)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里馆》王维)

(3)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

(《逢入京使》岑参)

(5)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

(《晚春》韩愈)

(6)《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成语“扑朔迷离”多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它出自《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出自《孙权劝学》的成语启示我们:

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9)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更是一条璀璨的诗河。

试完整默写一句有关黄河的古诗。

(10)古人分别之时,常折柳相送,请完整默写一句含有“柳”字的课外古诗。

15.名著阅读。

(10分)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7分)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

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怀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地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

“坐上吧,瞧着给!

”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儿是会敲人的。

即使人们疑心,也只能怀疑他是新到城里来的乡下佬儿,大概不认识路,所以讲不出价钱来。

及至人们问到,“认识呀?

”他就又像装傻,又像耍俏地那么一笑,使人们不知怎样才好。

(1)上面的文字出自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______________。

作品中的“他”就是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_____________(人名),他到北平谋生创业,最大的梦想是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次买车又___________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

和他关系最密切的有两个女性,一个是美丽、要强又勤俭的_____________,这个女子后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终因不甘生活的屈辱而含恨自缢。

另外一个就是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______________。

(7分)

(2)小说的题目主要包含哪些含义?

(3分)

16.综合性学习。

(5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最近,学校要开展一次“爱我中华”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请你围绕本次活

动的主题,再设计两个活动方案(写出方案的名称)。

(2分)

 

(2)你怎么理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句话?

(2分)

 

(3)请写出能够体现“爱国”精神的一句完整古诗。

(1分)

 

五、(共27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7~18题。

(5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7.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3分)

 

18.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

(8分)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mò)人:

能潜水的人。

②苟:

随便,随意,草率。

19.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

20.[甲][乙]两文分别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1~24题(14分)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看我们,带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自己做的一袋面条。

“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粮食,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

”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

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

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的。

父亲也是快八十

岁的老人了。

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

“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

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

”我不住地说:

“爹您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您的恩情,您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您就别多想了。

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

“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

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还有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

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

”我说:

“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

”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④楼下靠墙的地方,有

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

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

上楼,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

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⑤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⑥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

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

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

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

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批注: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一口气如数家珍般点出“花草”的来历,突出了父亲的质朴勤劳,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念与敬爱。

]

⑦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

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

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⑧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都留在了我的心里。

这么说,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

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

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⑨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⑩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

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选自《读者》,有删节)

21.文章写了有关父亲的哪几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