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1504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瓦斯管理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瓦斯管理制度.docx

《瓦斯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瓦斯管理制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瓦斯管理制度.docx

瓦斯管理制度

大方县竹园乡迎峰煤矿

瓦斯管理制度

 

2016年3月

 

瓦斯管理制度

1、必须建立和健全各级领导及各业务部门的“一通三防”管理工作责任制。

各矿矿长必须定期主持研究“一通三防”工作(矿每月至少一次),并保证这一工作所需的人、财、物。

矿总工程师全面负责“一通三防”技术业务管理工作。

各矿副职对其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各采掘区(队)长对所辖区内“一通三防”工作全面负责。

安全科科长及驻矿安全员负责对防止重大瓦斯煤尘事故的安全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要确保矿井通风系统良好,采掘工作面通风系统稳定,风量符合作业规程的规定,通风系统不合理或风量不足的要停产整顿。

局部通风设施必须由指定人员负责管理,严禁随意停开局扇和不按标准安装、维护风筒。

严格矿井瓦斯管理和检查制度,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要求配齐瓦斯检查人员。

瓦斯检查员配备不足的由矿长负责,瓦斯检查出现空班漏检或弄虚作假由通风区(队)长负责。

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掘进工作面高顶瓦斯积聚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凡因未制定措施而引起瓦斯煤尘事故的由矿总工程师负责,措施执行不力而发生事故,由分管矿长和采掘区(队)长负责。

3、瓦斯矿井的高瓦斯区域和瓦斯涌出异常区内的采掘工作面必须按高瓦斯采掘工作管理,由各矿制订具体标准、管理办法和编制安全措施报集团公司各安全职能部门审批。

4、矿井要建立矿井安全监测系统。

掘进工作面迎头必须按规定悬挂瓦斯监控探头。

装备安设和维修由矿井机电队队长负责:

瓦斯监测仪器的日常使用管理由采掘区(队)长负责。

矿井必须建立专门的安全监测队伍,负责从事日常仪器的管理和维修工作。

所有监测仪器的维修费用,必须予以保证。

5、矿井必须执行先抽后掘、先治后采原则。

瓦斯防突工布置的瓦斯抽放钻孔必须符合要求要求,使抽放效果达标。

6、要切实加强瓦斯排放、巷道贯通和盲巷管理工作。

排放瓦斯和巷道贯通要认真编制安全措施并执行有关规定。

所有井下盲巷和临时停风地点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设置密闭和栅栏,定期检测瓦斯和氧气浓度,并严禁任何人员违章进入。

7、要加强矿井防火和电气设备管理,坚决消灭引爆火源。

要严格井下明火作业的审批手续,特别是井下胶带运输机的防火措施和安全保护措施要严格把关。

井下检修电器必须先检查瓦斯,并严禁带电作业。

井下流动电钳工要配备便携式瓦检仪。

8、要认真落实综合防尘措施。

采掘工作面及各生产环节必须实现湿式作业,采取综合防尘措施,消除煤尘堆积和飞扬。

凡有瓦斯、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必须按规定设置隔爆设施。

回采工作面上隅角防止瓦斯积聚的安全技术措施

随着矿井采深的增大,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逐渐增高。

回采工作面上隅角采用挡风帘控制风流冲淡瓦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回撤溜尾支护、溜尾放炮或过往行人等原因,稍有不慎即可造成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并超限,严重威胁着矿井回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由其是爆破作业。

为此,矿井特制定回采工作面上隅角防止瓦斯积聚的安全技术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回采工作面上隅角挡风帘必须按规定悬挂,以确保上隅角通风。

任何人员不得无故取下、使用过程中要爱惜挡风帘不得蓄意破坏或拿做他用。

每一回采队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挡风帘的吊挂。

2、每一回采回风巷距工作面上隅角50米处必须安设一台局部通风机。

要求在撤下上隅角挡风帘时使用,每一回采队必须指定专人管理局扇,专人开关风机,局扇必须垫高,风筒必须吊挂。

局扇吸风侧必须安设甲烷断电仪探头,当局扇吸入风流瓦斯浓度超过0.5%时,必须能够停止局扇并切断电源。

局扇甲烷断电仪必须灵敏可靠。

3、当回撤溜尾支护须撤下挡风帘时,必须经瓦检员检测同意,方可启动局扇向上隅角供风,冲淡上隅角积聚的瓦斯。

4、当溜尾放炮需要撤下挡风帘时,必须经瓦检员检测同意,方可启动局部通风机将上隅角瓦斯冲淡在允许范围内方可作业。

5、瓦斯检查员必须按要求每班不少于两次跟班检测上隅角瓦斯浓度,如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妥善处理。

6、定期测量回采工作面风量,保持足够风量。

7、要求回采工作面值班矿长、班队长、放炮员、回撤工及所有通过上隅角挡风帘的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此安全技术措施,公司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监察员、瓦斯检查员负责对井下各班队回采工作面上隅角挡风帘吊挂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如发现当班风帘吊挂不好或回撤后、放炮后不及时吊挂挡风帘,造成瓦斯积聚或超限作业,将对当班负责吊挂挡风帘人员进行安全处罚。

防止瓦斯检查员空班漏检的措施

1、每周组织一次瓦斯检查人员的工作会议及业务学习。

加强瓦检员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每个瓦检员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

2、广泛采取群众监督举报奖励制度。

凡井下作业人员、安全检查人员入井发现瓦检员存在空班漏检现象时,经核实无误后奖举报者1000元人民币。

对空班漏检的瓦检员给予开除瓦检队伍的处分,并对其罚款1000元。

3、领导干部定期不定期的入井检查制度,发现瓦检人员有空班漏检问题时严肃处理。

4、建立经济风险考核制度和安全奖惩制度以增加瓦检员工作责任心。

生产矿井粉尘防治措施

1、作业单位应当加强粉尘检测和防治工作,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指导和监督其正确使用。

2、矿井必须有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该系统必须能有效运作。

实施降尘。

3、对接触粉尘作业的人员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防护用品采用防尘口罩。

4、企业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5、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6、煤矿企业安全技术管理部门应及时掌握井下产生煤尘地点粉尘数据,建立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情况档案,对于长期从事井下作业的人员,应建立职工卫生档案,定期体检。

7、生产矿井放炮作业应积极使用水炮泥,掘进工作面爆破前、后要冲洗井壁巷帮,爆破时喷雾降尘,装煤(岩)洒水。

煤尘防治措施

1、打钻时的防尘

(1)湿式凿岩。

湿式凿岩的实质,是随着凿岩过程的进行,连续地将水送至钻眼底部,以冲洗岩屑和湿润岩粉,达到减少岩尘的产生和飞扬的目的。

(2)水电钻打眼。

水电钻主要用在回采和煤巷掘进工作面,亦可以用于软岩和半煤岩掘进工作面。

(3)干式捕尘。

干式捕尘主要用于缺水、高寒地区和某些特殊条件下的岩石巷道掘进工作面。

2、放炮时的防尘

(1)水袋填塞炮眼。

俗称“水炮泥”。

其实质是将装满水的塑料袋装填在炮眼内,爆破时水袋被爆碎,并将水压入煤的裂隙和雾化,以达到防尘的目的

(2)喷雾。

喷雾是爆破时一种简单易行的降尘措施。

喷雾器多为风水联合作用,以压风为主要动力,将低于风压98kPa~196kPa的水喷射出去,使之雾化。

它的射程大、雾粒细、喷射面宽、降尘效果好。

(3)水幕。

掘进工作面放炮时,水幕也是一种降尘与消烟的有效措施。

同时,水幕也设在采煤工作面的回风巷或尘源丰富的巷道中,用以降尘和净化风流。

3、装岩(煤)时的防尘

掘进或采煤工作面爆破之后,一般是先用水冲洗煤帮、岩帮,以清除沉积粉尘,然后对煤堆或岩堆进行洒水,最后再装运。

(1)人工洒水。

总的要求是让爆破下来的煤或岩石充分湿润,不仅要在装运前洒水,随着装运的进行还要经常地洒水,这样可使粉尘浓度降到2mg/m3左右。

(2)喷雾器洒水。

4、运输时的防尘

主要措施是喷雾洒水。

5、采掘机械割煤时的防尘

(1)选择最佳切割速度。

采掘机械的切割参数对产尘量影响甚大。

一般采取减少齿数、增大齿距、加大截深和降低切割速度等措施。

(2)喷雾洒水。

喷雾洒水是采掘机械切割煤体时普遍应用的一种降尘措施。

有外喷雾洒水和内喷雾洒水,也可同时并用。

(3)除尘措施:

①除尘器除尘。

②炮沫除尘。

泡沫除尘是利用表面活性发泡剂与水混合,通过发泡装置和导管喷射至采掘机械割煤区,以捕捉煤尘。

由于生成的泡沫体积很大,罩住了尘源,达到防止粉尘飞扬的目的。

③通风除尘。

合理的通风措施能够有效地排除粉尘,它是机械化工作面的防尘手段之一。

掘进通风的排尘效果与通风方式密切相关。

压入式通风能够较快地清洗工作面空间,但含尘空气要经过整个巷道。

抽出式通风,只有当风筒入风口距工作面不超过2m时,排尘效果才显著。

所以说,混合式通风除尘效果最好。

6、预先湿润煤体防尘

预先湿润煤体是在煤体尚未开采之前用水加以湿润,增加煤体水分,以减少开采时的煤尘产生量。

其方法有煤层注水和采空区灌水等。

7、个体防护措施

由于煤矿中的吸呼性粉尘对矿工的身体危害很大。

因此,个体防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常用的个体防护器具有:

(1)自吸式防尘口罩。

自吸式防尘口罩是靠人体肺部吸气使含尘空气通过口罩的滤料而净化的。

它分无换气阀和有换气阀两种。

(2)送风式防尘口罩。

送风式防尘口罩是用微型通风机将含尘空气送至滤料净化,净化后的空气再通过蛇形管送至口罩内供呼吸之用。

(3)压气呼吸器。

压气呼吸器为一种隔绝式个体防护用具。

它是井下压风管道中的压缩空气经过过滤、消毒和减压后,再经过导管进人口罩内供呼吸用的。

其优点是,免除了粉尘的危害,而且呼吸舒畅。

缺点是,工作地点需有压风管道,并且每人拖着一根长管子,行动不便。

牙克石煤矿矿井综合防尘措施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中关于矿井综合防尘的规定,为消除粉尘危害,防止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保护职工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结合我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此防尘措施。

一、成立防尘组织机构

组长:

矿长

副组长:

总工

成员:

安全员、瓦检员、各采掘队队长及相关人员

二、具体措施:

1、通风管理科负责编制专门防尘安全技术措施,按标准要求设置好防尘设施。

采煤、机电、掘进等各部门都要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对粉尘防治工作负责。

重点是:

各部门必须管好、用好其管辖区内的防尘设施。

2、①井下各地点的防尘、防爆设施的设置、挪移、维修等工作由通风队负责。

各地点防尘设施的使用由其责任区队组负责,并附有看护责任。

②当各地点的防尘设施(如:

供水管路及三通、闸阀、连接过道的软管等)需要更换或出现故障及其他原因致使防尘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时,负责使用的作业人员必须及时通知矿调度室或通风队。

③当供水水压、流量不稳定或水压、流量不符合要求时,由通风队负责调整水压和流量。

④井下各采掘、喷浆、巷修和其它作业地点供水防尘管路及其附属的闸阀、三通的延接和安设由通风队负责。

⑤井下所有地点的防尘设施由通风队防尘工定期进行巡回检查维护,采掘地点每圆班不少于一次,行人较少的巷道每星期不少于两次。

⑥粉尘防治责任区的划分(冲刷巷道的具体使用)各采面(即进风侧20米和回风侧120米范围内)和各掘进工作面从局扇住里的煤尘清洗工作,由施工单位负责定期进行洗(扫)尘,由各采掘队队长负责,生产矿井将煤尘管理和洗尘安全措施编入作业规程中,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综合防尘管理制度,减少和降低产尘量。

1、采煤工作面:

⑴、回风巷超前支护20m至工作面,前顺槽至工作面范围的防治粉尘工作由采煤队负责(主要是正确使用转载机处的喷雾和巷道积尘的清(扫)洗)。

⑵、前顺槽至溜煤眼或煤仓的煤尘防治工作由回采队负责。

⑶、回风巷超前支护以外范围粉尘防治工作由通风队负责。

⑷、距工作面20m范围的巷道,凡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应及时冲洗或清扫一次,并清除堆积浮煤。

2、掘进工作面

⑴、掘进工作面在其工程未交接前的掘进过程中,其掘进巷道内的粉尘防治工作由掘进队负责(包括施工期间占用的其它巷道范围均作为防尘范围),但不包括隔爆水棚设置、挪移、加水、维护)。

⑵、距工作面20m范围内的巷道,每班应冲洗一次;20m以外的巷道每天或每周清扫一次,并清除堆积浮煤。

3、其它地点

主要运输斜井、各甩车场以及入风石门的除尘、洗尘工作按各自工作范围由井口大修队负责。

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的措施

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包括防尘措施、防爆措施和隔爆措施。

(一)防尘措施

防尘措施的作用是减少井下煤尘的产生和飞扬。

1.打钻时的防尘

(1)湿式凿岩。

湿式凿岩的实质,是随着凿岩过程的进行,连续地将水送至钻眼底部,以冲洗岩屑和湿润岩粉,达到减少岩尘的产生和飞扬的目的。

(2)水电钻打眼。

水电钻主要用在回采和煤巷掘进工作面,亦可以用于软岩和半煤岩掘进工作面。

(3)干式捕尘。

干式捕尘主要用于缺水、高寒地区和某些特殊条件下的岩石巷道掘进工作面。

2.放炮时的防尘

(1)水袋填塞炮眼。

俗称“水炮泥”。

其实质是将装满水的塑料袋装填在炮眼内,爆破时水袋被爆碎,并将水压入煤的裂隙和雾化,以达到防尘的目的。

(2)水封爆破。

水封爆破不仅能降低煤尘的产生量,而且还能减少瓦斯涌出,增加爆破的安全性和提高爆破效果。

水封爆破的做法是:

将炸药装炮眼内后,孔口密封好,然后向炮眼内注水,再进行爆破。

该爆破法可用于煤巷掘进,也可用于回采。

(3)喷雾。

喷雾是爆破时一种简单易行的降尘措施。

喷雾器多为风水联合作用,以压风为主要动力,将低于风压98kPa~196kPa的水喷射出去,使之雾化。

它的射程大、雾粒细、喷射面宽、降尘效果好。

(4)水幕。

掘进工作面放炮时,水幕也是一种降尘与消烟的有效措施。

同时,水幕也设在采煤工作面的回风巷或尘源丰富的巷道中,用以降尘和净化风流。

3.装岩(煤)时的防尘

掘进或采煤工作面爆破之后,一般是先用水冲洗煤帮、岩帮,以清除沉积粉尘,然后对煤堆或岩堆进行洒水,最后再装运。

(1)人工洒水。

总的要求是让爆破下来的煤或岩石充分湿润,不仅要在装运前洒水,随着装运的进行还要经常地洒水,这样可使粉尘浓度降到2mg/m3左右。

(2)喷雾器洒水。

4.运输时的防尘

主要措施是喷雾洒水。

5.采掘机械割煤时的防尘

(1)选择最佳切割速度。

采掘机械的切割参数对产尘量影响甚大。

一般采取减少齿数、增大齿距、加大截深和降低切割速度等措施。

(2)喷雾洒水。

喷雾洒水是采掘机械切割煤体时普遍应用的一种降尘措施。

有外喷雾洒水和内喷雾洒水,也可同时并用。

(3)除尘措施:

①除尘器除尘。

②炮沫除尘。

泡沫除尘是利用表面活性发泡剂与水混合,通过发泡装置和导管喷射至采掘机械割煤区,以捕捉煤尘。

由于生成的泡沫体积很大,罩住了尘源,达到防止粉尘飞扬的目的。

③通风除尘。

合理的通风措施能够有效地排除粉尘,它是机械化工作面的防尘手段之一。

掘进通风的排尘效果与通风方式密切相关。

压入式通风能够较快地清洗工作面空间,但含尘空气要经过整个巷道。

抽出式通风,只有当风筒入风口距工作面不超过2m时,排尘效果才显著。

所以说,混合式通风除尘效果最好。

6.预先湿润煤体防尘

预先湿润煤体是在煤体尚未开采之前用水加以湿润,增加煤体水分,以减少开采时的煤尘产生量。

其方法有煤层注水和采空区灌水等。

7.个体防护措施

由于煤矿中的吸呼性粉尘对矿工的身体危害很大。

因此,个体防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常用的个体防护器具有:

(1)自吸式防尘口罩。

自吸式防尘口罩是靠人体肺部吸气使含尘空气通过口罩的滤料而净化的。

它分无换气阀和有换气阀两种。

(2)送风式防尘口罩。

送风式防尘口罩是用微型通风机将含尘空气送至滤料净化,净化后的空气再通过蛇形管送至口罩内供呼吸之用。

(3)压气呼吸器。

压气呼吸器为一种隔绝式个体防护用具。

它是井下压风管道中的压缩空气经过过滤、消毒和减压后,再经过导管进人口罩内供呼吸用的。

其优点是,免除了粉尘的危害,而且呼吸舒畅。

缺点是,工作地点需有压风管道,并且每人拖着一根长管子,行动不便。

(二)防爆措施

防止煤尘生成和防止煤尘引燃的措施称为防爆措施。

1.清扫沉积煤尘

积聚在巷道周边、支架及设备上的沉积煤尘要定期清扫。

我国煤矿多为人工清扫,洒水后清扫,以防煤尘飞扬,清扫的煤尘要运走。

2.冲洗沉积煤尘

定期用水冲洗巷道顶、帮和支架上的沉积煤尘,冲洗下来的煤尘要清理运出。

3.刷浆

对主要巷道和硐室要进行刷浆。

刷浆材料是生石灰和水,其体积比为1:

1.4,用人工或机械喷洒在巷道帮、顶上。

其作用是易观察巷道中煤尘沉积情况,同时,还可覆盖和固结已沉积的煤尘,使之不再飞扬。

4.撒布岩粉

岩粉是惰性粉尘,在巷道周边撒布岩粉,能增加沉积煤尘中的不燃物质,可以防止和控制煤尘爆炸。

但是,岩粉的防爆作用只有在煤尘中达到一定比例时,才能有效地发挥。

随着煤尘产生量和煤尘沉积强度的增大,需频繁重复洒布。

5.粘结沉积煤尘

粘结沉积煤尘就是向巷道周边喷洒粘结液。

粘结液主要由湿润剂和吸人盐类组成,它能把已沉积的和陆续沉积的煤尘粘结起来,使其丧失飞扬能力,防止其参与爆炸。

(三)隔爆措施

限制煤尘爆炸事故的波及范围,不使其扩大蔓延的措施,称为隔爆措施。

隔爆措施有以下两种:

1.岩粉棚

将岩粉装在岩粉棚上,设置于巷道之中。

煤尘爆炸时,冲击波吹翻岩粉棚,造成岩粉飞扬,形成一段浓厚的岩粉云,截住爆炸火焰,以达防止爆炸蔓延扩大的目的。

在矿井的两翼,相邻采区和相邻的煤层都必须用岩粉棚隔开。

岩粉受潮不易飞扬时需更换,落入的煤尘要经常检查和清除。

2.水棚

近年来利用水棚代替岩粉棚来隔绝煤尘爆炸。

水棚是由水槽组成,与岩粉棚相似,爆炸冲击波使水棚翻转或破碎,将水于瞬间洒布在巷道空间,形成一段水雾,阻止爆炸火焰的传播。

矿井火灾防治措施

1、一般性技术措施:

采用不燃性支护材料;设置防火门;设置消防材料库;设置消防水池。

(1)新建矿井的永久井架和井口房,以井口为中心的联合建筑,井筒、平硐、各水平的连接处及进底车场,主要绞车道同主要运输巷、回风巷的连接处,井下机电硐室,主要巷道内的胶带输送机的机头前后两端各20米范围内,都必须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和支护。

(2)进风井口和通风平硐口都要装设防火铁门。

如果不设防火铁门,必须有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

(3)矿井必须在井上、下设置消防材料库。

井上消防材料库应设在井口附近,并有轨道直达井口;井下消防材料库应设在每一个生产水平的井底车场或主要运输大巷中,并应装备消防列车:

消防材料库储存的材料、工具的品种和数量,由矿长确定,并备有明细卡片,指定专人定期检查和更换,及时补齐。

(4)矿井必须设地面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管路系统。

井下消防管路系统应每隔10O米设置支管和阀门,但在胶带输送机的巷道中应每隔50米设置支管和阀门。

消防水池必须经常保持足量的水量。

2、预防外因火灾的措施:

预防明火、放炮引火、电气引火、摩擦生火。

(1)严格杜绝火源。

严禁将烟和火带下井,更不许在井下吸烟与使用明火;地面井口房和通风机房附近20米内,不得有烟火或用火炉取暖;地面木料场、矸石山、炉灰场与进风并的距离不得小于80米;并下严禁使用灯泡取暖和使用电炉。

(2)井下和地面井口房内不得从事电焊、气焊和使用喷灯等工作。

如果必须在井下主要硐室、主要进风井巷和井口房内进行电焊、气焊和使用喷灯等工作,必须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第206条的规定。

制订安全措施,经矿长批准,并由矿长指定专人在场检查和监督。

(3)按矿井瓦斯等级,使用规定的安全可靠的炸药和雷管,并严格执行放炮的有关规定。

(4)所有机电设备必须采用防爆型或防火花型。

在必须使用某一种不防爆或防爆性能不好的仪表或设备时,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措施。

(5)井下爆破材料库、机电硐室、检修硐室、材料库、井底车场、使用胶带输送机或液力耦合器的巷道以及采掘工作面附近的巷道中,都应备有灭火器材。

所有井下工作人员都必须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本职工作区域内火器材的存放地点

3、预防内因火灾的措施:

合理布置巷道,采用合适的采煤法,封闭采空区等。

(1)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煤层时,采煤工作面必须采用后退式开采,并根据采取防火措施后的煤层自然发火期确定采区开采期限。

(2)回采过程中不得任意留设设计外煤柱和顶煤。

采煤工作面采到停采线时,必须采取措施使顶板冒落严实。

(3)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煤层时,必须对采空区、突出和冒落孔洞等空隙采取预防性灌浆或全部充填、注惰性气体等措施,编制相应的防灭火设计,防止自然发火。

(4)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必须在45天内进行永久性封闭。

井上下防火安全技术措施

1、永久井架及井口房必须用不燃性材料建筑。

井口房内必须长期备有至少两个灭火器,由值班调度负责管理。

2、生产矿井木材场应设在进风井主导风向下风侧或远离进风井口。

3、生产井口在地面应设消防水池,其储水量不得少于200米3。

4、井下可利用上部水平的水仓作为消防水池。

水池内必须至少备有200米3的水量。

5、井口房和主要通风机房附近20米内,不得有烟火或用火炉取暧。

6、暧风炉的压入式风道必须采取不燃性材料砌筑。

7、井口房内不得从事电焊、气焊工作。

如确需使用时应由矿技术负责人编制安全措施,并报总工程师批准。

8、井上应在非井口房内设消防材料库。

消防材料库应有轨道直达井口。

9、消防材料库储存的材料、工具的品种和数量应符合有关规定。

并定期检查和更换;材料、工具不得挪作他用。

10、回采工作面必须采用后退式开采,采煤工作面采到停采线时,必须采取措施使顶板冒落严实。

11、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必须在45天内进行永久性封闭。

12、井下采用架线式电机车运输的大巷必须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13、井下巷道中的浮煤必须每天定时清理。

防止主井向井下串烟火的安全技术措施

1、在主井的适当位置必须设置一氧化碳监测数据探头,保证数据灵敏可靠。

按规定要求超限报警并及时通知有关人员采取措施。

2、当主井向井下串烟火或一氧化碳超限时,首先切断井下电源,停止主扇运转。

主井设置防火门的井筒应立即关闭防火门,通知井下工作人员配戴自救器,做好迅速撤离的安全准备。

3、地面要立即组织灭火人员熄灭地面火源。

4、没有防火门的井筒或防火门不起作用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要求现场领导下命令:

井下切断电源,主扇反风操作,并通知井下人员。

5、井下风流改变时,各班组应组织工作人员停止一切工作,迎着风流方向撒离灾区。

6、人员升井后要及时清点人数,保证全体人员安全撤离灾区。

火灾时保护井下人员安全及控制风流的措施

煤矿井下发生火灾时,一方面要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另一方面要采取一定的通风措施,控制风流,不允许风流发生逆转造成火烟弥漫井巷或有害气体毒化井巷以及发生瓦斯爆炸。

(一)保障人员安全的措施

1.自危险区中撤退人员的措施

发生火灾时,直接受到威胁的地区是发火地区及其邻近地区和火烟流向出风井时所经过的地区。

因此,在这些地区和风路上工作的人员除参加救灾的以外,应当首先撤出。

此外,有可能发生风流逆转而被火烟弥漫危险地区的人员也应撤出。

在编制防火措施、制定灾变预防措施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到井下任何地点发生火灾时,撤出受难人员和有受难危险人员的最短和最安全的路线,向他们报警的方法,把他们送到安全地点的措施等。

灾变预防计划必须在职工中认真贯彻,使他们知道计划的内容。

撤退的路线应当维护良好,有适当的照明,并设有标明巷道名称及通向出口或避难硐室的路标。

平时井下人员应当熟悉这些路线(包括其发生变化时)。

从新鲜风流方向抢救受烟威胁的人员时,可以利用已有的备用防火门。

关闭防火门,可以使流向相应区域的火、烟大大减少。

但是,不应当关闭没有火烟的风流里的火区防火门。

在井下火烟弥漫的地区内,如果还有人员没有撤出或者断定不了他们是否已经出来时,一定不要中断向该区域的通风。

2.救灾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

在有逆转可能的风流里,应当尽量做好这方面的观测,在没有控制住火灾以前,有关的负责人员要高度重视,及时发现预兆,采取安全措施。

火烟发生爆炸的最危险的时期是建立主干密闭墙的时候。

因此,为避免爆炸的不良后果,最好是把主干密闭墙做成带门的形式。

把门关闭以后,应当尽快地离开密闭墙及其附近区。

如果过了一定的时间(如3h一4h)以后没有发生爆炸,再回到密闭墙处,着手相应的加严和加固的工作。

但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