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673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docx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一、儿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

  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

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身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生作用。

当皮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有。

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生,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气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出生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生巨响便惊哭。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几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

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儿期内,各种感觉在生活实践中发展着,而且几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

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而双手和双眼能够协调活动,能够自如地抓握,看到皮球滚走便会转过身体寻找。

而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感知水平日益提升,能更好地感知世界。

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理解物体,也使他们自由行动,扩大了理解范围,促动了理解水平。

他们能够感知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还能说出一些属性的语词。

幼儿前期儿童对自己、对别人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

尤其托儿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动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

幼儿期,分析器的外周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对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

幼儿园有计划实行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动了幼儿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

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几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方面都有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

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水平,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

幼儿前期到幼儿晚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

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实行了调查。

调查时应用一种视力测试图,图上有很多带有小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站在什么距离能够看出圆圈上的缺口。

距离越远,视敏锐度越好,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2.1米才能看出缺口;5~6岁则可距2.7米;而6~7岁则为3米。

如果把6~7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的发展水准作为100%,则5~6岁儿童为90%,而4~5岁为70%。

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敏锐度也在持续提升。

不过,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岁和6~7岁的幼儿视觉敏锐度的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和5~6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的水平相差较大。

  所以,为幼儿准备读物教具时,理应注意视觉敏锐度的发展。

例如,年龄越小,字、画应该越大,不要让幼小儿童看画面或字体很小的图书;上课时,也不要让他们坐在离图片或实物太远的地方,以免影响幼儿的视力和教育效果。

  有实验证明,幼儿通过有兴趣的活动(如“猜中”类型的游戏),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的视觉敏锐度。

学前初期能够平均提升15%~20%,学前晚期能够提升30%。

  2.辨色水平:

幼儿的辨色水平有如下发展趋势。

幼儿初期儿童已经能够初步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

但在辨认混合色与近似色,如橙色与紫色、橙与黄、蓝与天蓝等,往往出现困难。

同时,也难以完全准确地说出颜色的名称。

  幼儿中期的绝大部分幼儿已能区分基本色与近似的一些颜色,如黄色与淡棕色。

能够经常地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儿童不但能理解颜色。

画图时还能使用各色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而且能经常准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橙等颜色名称。

  我国应用“配对”(即按具体的颜色样本,去找出相同颜色)、“指认”(即按主试说出的颜色名称,去找出具体的颜色)、“命名”(即说出颜色的名称)三种辨认方式,研究幼儿辨色水平,结果如下。

  

(1)幼儿准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准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班而增长。

(关于幼儿对12种颜色准确辨认的颜色种数请参阅本书第十七章表172。

  

(2)幼儿准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不同、颜色不同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3)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假如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能够掌握。

  (4)幼儿辨认颜色之所以发生错误,可能因为辨色水平没有很好地发展,也可能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或“不仔细区辨”等原因。

  (5)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之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因为缺乏辨色水平,主要是因为在生活中接触机会少,成人也没有作有意识的指导。

  研究者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教育中要注意指导幼儿掌握明确的颜色名称;通过近似色的对比指导幼儿辨认;使幼儿多接触各种颜色,并经常教育幼儿作精确的辨认。

  幼儿辨色水平的发展,对幼儿的生活、学习都有影响。

我国研究表明,幼儿前期儿童理解物体,地按照物体的形状选择(参阅本书第四章第四节)。

进入幼儿期后,逐渐按照物体的颜色选择,幼儿理解物体首先注意的不再是形状,而开始转为颜色。

直到六岁后,比较两个物体时才同时注意颜色和形状两种属性。

两个物体必须颜色和形状都相同才算相同。

以上能够表明颜色的感知在幼儿期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重视幼儿辨色水平的发展。

  幼儿园必须为幼儿提供色彩丰富的环境。

在教学和游戏中,应指导幼儿理解和辨别各种色彩并调配各种颜色;同时把颜色名称教给幼儿。

这样对幼儿辨色水平的发展将有直接促动作用。

  

(二)听觉

  幼儿通过听觉,不但辨别周围事物发出的各种声音,从而理解周围环境、确定行为方向;而且也辨认周围人们所发出的语音,进而了解意义,促动言语发展。

听觉的发展对幼儿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纯音听觉:

在幼儿期,儿童辨认一般声音的纯音听觉感受性在发展着。

  研究表明,幼儿纯音听觉的感受性在6~8岁间提升了一倍,而且在12岁之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

  幼儿期儿童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游戏都能促动听觉感受性的发展。

  2.言语听觉:

幼儿对词的言语听觉也在发展。

研究发现,4~7岁幼儿纯音听觉敏锐度和言语听觉敏锐度之间的差别水准,要比成人的差别水准大;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差别越大。

这种差别之所以存有,主要是言语比较复杂,幼儿仅仅感知到词的声音,还不一定能辨别语言。

  儿童进入幼儿园后通过言语交际和幼儿园语言教育,言语听觉明显发展着。

幼儿中期儿童能够辨别语言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例如“重听”现象。

“重听”现象就是有些幼儿对别人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猜到说话的内容。

对于“重听”现象,人们往往容易疏忽,但“重听”对幼儿言语听觉、言语及智力的发展都带来危害,成人理应加以重视。

  幼儿园应经常实行听力检查,发现听力缺陷的幼儿,一方面增强听力训练;一方面注意照顾防治。

  (三)运动觉

  幼儿期儿童运动觉的感受性持续提升

  运动觉和皮肤觉的结合,能够使人在触摸中感知物体的大小、形状、轻重、软硬、弹性、光滑和粗糙等属性。

这种感觉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发展起来,在幼儿期,这种感觉的感受性逐渐提升。

例如,在实验中,要求幼儿不看而用手掂估物体的重量。

结果发现,四岁幼儿对物体轻重的估计,错误率达90%;而七岁幼儿的错误率则明显减少,只有26%。

另外,四岁幼儿估计重量多用两个物体同时性比较;而七岁幼儿能够采用先估计一个,再估计另一个的相继性比较方法。

  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持续发展。

  (四)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等。

在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的辨别。

  研究结果表明,三岁幼儿仅能辨别上下方位,四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五岁幼儿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六岁幼儿虽能完全准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来判断左、右时仍有困难。

很多研究认为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要到七八岁后方能掌握。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

上、下、前、后、左、右。

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

所以,教师要求幼儿使用左右手或左右脚、腿做动作时,或者要求幼儿向左右转时,要考虑发展特点,准确作出示范。

如要对面站立的儿童举起右手,教师示范时自己要举起左手;或者举出具体的事实说明,如说“伸出右手,就是伸出拿匙的那只手”,不要抽象地说“左右”,避免引起混乱。

  2.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

  幼儿对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地能够区分出远近。

对于比较遥远的空间距离则不能准确理解。

  幼儿对于透视原理还不能很好掌握,不熟悉“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

所以,他们画出的物体也是远近大小不分,他们还不善于把现实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等空间特性在图画中准确表现出来,也往往不能准确判断图画中人物的远近位置。

例如,把画中表示在远处的树看成小树,表示在近处的树看成大树。

  为了促动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教师应该教他们一些判断远近的线索。

例如,两个物体是重叠的,则前面的物体在近处,被挡着的物体在远处。

又如画图时,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在近处的要画得大些,清楚些;在远处的要画得小些、模糊些。

  3.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幼儿的形状知觉逐年发展着。

一般地说,小班幼儿已能准确地辨别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中班和大班幼儿除以上四种图形外,能够进一步掌握梯形、半圆形、菱形、椭圆形等其他平面图形和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

  幼儿形状辨别水平的实验表明:

  

(1)幼儿辨认物体平面形状的水平,在学前教育影响下随年龄班而增高。

理解形状的种数逐渐增多,准确辨认的百分率逐年提升。

  

(2)幼儿辨认形状时,“配对”(即对各种形状作直觉的具体的辨认)最容易,“指认”(即依照形状名称找出该形状)次之,“命名”(说出各种形状的名称)最难。

辨认形状的关键在于掌握形状名称。

  (3)在本实验中,幼儿掌握八种形状的难易顺序依次为: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

圆形最易被幼儿掌握。

  (4)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对幼儿的形状教学注意以下各方面:

  小班应能准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中班应能准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大班应能准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教师并适当指导幼儿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

  总的来说,幼儿的空间知觉有明显发展,但还不精确。

他们只能区辨客体空间特性方面比较明显的特性,还不能分清一些细微的差异。

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是在实践活动及教育影响下实现的。

教师要通过计算、绘画、泥工等教学活动以及拼板等玩具,并利用散步机会为幼儿提供理解空间特性的机会,教会幼儿关于空间特性的词语,使幼儿的空间知觉持续发展。

  (五)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实际上人们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

  幼儿进入幼儿园这个活动本身,能促动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

幼儿知道要快些吃饭,好早些去幼儿园;星期天不上幼儿园等。

但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原因是时间知觉没有直观的物体供分析器去直接感知,不像空间知觉那样,有具体的依据。

另外表示时间的词又往往具有相对性,这对于思维水平尚未发展完善的幼儿来说是较难掌握的。

  幼儿初期儿童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如他们理解的“早晨”,就是指起床的时候,“下午”就是指妈妈来接的时候。

他们对于一些带有相对性的时间概念,如“昨天”、“今天”、“明天”,就难以准确掌握。

一般地说,他们只懂得现在,不理解过去和将来。

  幼儿中期儿童能够准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能使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还不能了解。

  幼儿晚期儿童能够辨别“昨天”、“今天”、“明天”等一些时间观点。

也开始能辨别“大前天”、“前天”、“后天”、“大后天”,分清上午、下午,知道今天是星期几,知道春、夏、秋、冬。

但对更短的或更远的时间观点就难以分清。

  幼儿对时间单位不能准确理解。

六岁儿童还不能真正了解“一分钟”、“一小时”或“一个月”的意义。

  在幼儿的言语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相关时间的语词,如“去年”、“星期天”等,但往往用错,不能反映出它们的实际含义。

如说“明天我到玄武湖去玩的”,实际上要表达“昨天”去玩的。

又如说“我过年的时候买的”,实际上并没有准确反映时间。

  在幼儿短时距知觉的实验中,要儿童再现3秒、5秒、15秒和30秒等时距。

结果如下。

  

(1)幼儿的时间知觉随年龄增长而错误减少,渐趋准确。

  

(2)五岁幼儿对时间长短的估计极不准确,不稳定,根本不会利用节拍器的节拍声来协助估计时间。

六岁幼儿基本上与五岁相似,仅仅对短时距(3秒、5秒)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水准略有提升。

七岁幼儿能主动利用节拍器计数。

长时距(15秒、30秒)知觉的准确度有一定水准提升,而短时距知觉仍与六岁相似。

  (3)各年龄幼儿再现短时距均表现为错后多于提前,再现长时距则表现为提前多于错后。

随着年龄增长,提前趋势下降,而错后趋势上升。

  (4)幼儿时间知觉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幼儿的时间知觉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培养发展。

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协助幼儿建立一定的时间观点。

音乐和体育教学使幼儿掌握节奏和有节律的动作。

带领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有意识地教会幼儿相关时间的词汇,都有利于时间知觉的发展。

  (六)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

幼儿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和周围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

进入幼儿园后参加集体活动,受到集体教育,这些都促动幼儿社会知觉的发展。

总的来说,幼儿不论对他人的知觉或对自己的知觉都明显发展着。

  幼儿对他人的知觉,首先表现在对集体的知觉。

初入幼儿园的儿童,还没有明显的集体意识,有些幼儿虽曾在托儿所和其他儿童共同生活过,也还不懂得自己和集体的关系;不懂得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不理解自己对集体的作用。

入园之后,在有组织的游戏和学习等集体活动中,在教育影响下,逐渐理解自己和班集体的关系,因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而且努力为小组和全班争取荣誉。

例如,不怕冷、不怕累,做好值日生工作,为小组争取红旗;上课不讲话,不随便走动,使全班在比赛中争得荣誉。

同时也为集体得到表扬而高兴,为集体得不到比赛胜利而焦急。

这说明幼儿对集体的知觉有了明显发展。

  幼儿入园前,和别人的接触面比较狭小,入园后,和别人的交往增加,形成了比较广泛的人际关系。

幼儿和别人交往中关系最密切的是教师,尤其和班上的教师特别亲近。

他们最听教师的话,教师的话有绝对权威,往往胜过父母的话。

  此外,幼儿入园后,逐渐和同班的小朋友交往,建立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

但最初的友谊并不深刻,也不持久。

凑在一起就来往交谈、共同游戏,游戏结束,就各自分开。

以后在教师的组织和教导下,逐渐组成一个集体,懂得团结友爱,关心别人,不争夺玩具,还把喜爱的玩具让给别人。

能够协助别人,小弟弟、小妹妹跌倒了知道搀扶、安慰他们。

幼儿中晚期的儿童逐渐和兴趣爱好相同的小朋友建立起比较固定的友谊,常在一起游戏学习。

  儿童的自我意识在幼儿前期就已经开始发展,进入幼儿期后继续发展。

幼儿喜欢得到成人的赞扬、尊重,不喜欢受批评。

幼儿受到赞扬便感到愉快,受到批评便感到羞愧,但这种感受往往并不持久存有,容易平息,而且容易忘记,因而不容易自觉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幼儿早期儿童也还不会评价自己,完全听信成人的评价,成人说“乖”便高兴,成人说“不乖”就感到委屈或哭起来。

以后,逐渐理解自己,逐渐能自己评估自己。

到幼儿晚期,受到不公正的批评,会感到不满,而且提出异议,例如,成人批评“不听话”时,儿童会争辩说:

“我听老师的话。

  幼儿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也逐渐发展。

例如,在游戏中,逐渐能自己想办法、出主意;在学习中,自己积极完成教师要求的任务,如有的儿童一定要画好了图,才出去玩。

  幼儿的社会知觉,不论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或对自己的知觉都有明显发展。

但在社会知觉发展总过程中,幼儿还处在较低水平,必须教育培养,促使进一步发展。

本书第十四章“幼儿期社会性的发展”将叙述幼儿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和道德品质等发展,可和本节相互参阅。

  (七)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它是人们主动理解客观现实的知觉。

幼儿观察的发展,对于他们掌握知识、发展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观察的发展显然和眼睛动作的发展相关。

研究者曾用电影摄影的方法,记录幼儿观看图形的眼睛运动,然后画出眼动轨迹。

结果表明:

  三岁幼儿观看图形时,眼动轨迹是杂乱的,而且和图形的轮廓极不相符,所以观看图形效果差;

  四至五岁幼儿观看图形时,眼动轨迹较多地符合图形轮廓,因而观看图形效果较好,而且能准确理解图形;

  六岁幼儿的眼动轨迹,几乎完全符合图形轮廓。

视线仿佛沿着图形的整个轮廓反复实行。

  幼儿期中,儿童的观察在教育影响下持续发展,有如下表现。

  1.观察的有意性:

幼儿还不善于自觉地有目的地实行观察。

在没有其他刺激干扰的情况下,还能根据成人要求实行观察;在不相干因素的影响下,便容易离开既定的目的,这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尤为突出。

中班和大班,幼儿观察的有意性逐渐增强,能够排除一些干扰,根据活动的任务和成人的要求来实行观察。

  2.观察的顺序性:

小班幼儿观察时,往往碰到什么就观看什么,顺序紊乱,前后反复,也多遗漏。

中班幼儿开始能按照一定顺序实行观察。

大班幼儿更能注意事物之间的关系,有组织地观察。

  3.观察的细致性:

小班幼儿往往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做不到全面细致。

只看到面积大的和突出的部分,很少注意细小的和不十分惹眼的部分。

大班幼儿观察时就较为细致,往往能从事物的形状、颜色、数量和空间位置等各个方面来观察,不再遗漏主要部分。

  4.观察的理解性:

小班幼儿只能看到孤立的事物或事物的表面现象,因而他们大多叙述孤立的单个事物,看不出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大班幼儿因为知识经验的丰富,以及概括、归类水平的发展,而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甚至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或事物的重要意义。

  在幼儿期,儿童观察虽有一定发展,但还没有发展完善。

教师要增强幼儿言语水平的训练,要重视对幼儿观察的指导和培养,促动幼儿观察水平的发展。

指导幼儿观察时,要使幼儿明确观察目的,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要教给幼儿相关的知识,做好知识准备,要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如先看什么,后看什么。

要引导幼儿多动脑筋,多提问题。

  总之,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理的成熟,积极参加多方面的活动和生活经验的累积以及准确教育的影响,幼儿各种分析器的分析与综合的水平持续得到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