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案1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843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9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教案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观潮》教案1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潮》教案11.docx

《《观潮》教案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教案11.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观潮》教案11.docx

《观潮》教案1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观潮人教(部编版)

《观潮》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的文体属于游记,记叙了作者农历八月十八日到盐官镇海塘大堤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所见、所闻、所想。

课文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关键句,既点明了所观之潮是钱塘江大潮,又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还交代了观潮的原因,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期望。

课文接着的四个自然段,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讲述了观潮的全过程,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与众不同的雄伟的气势、壮观的景象,展现了神奇的大自然的美。

  2.课后练习“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属于梳理课文条理,揣摩文章顺序的练习。

要注意:

(1)这个顺序指的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不是指全文的顺序;

(2)应该在全文梳理条理后,才引导揣摩这个顺序。

  3.课后练习“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刻的和同学交流”,体现了本单元重点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学习要求。

这个练习应落实两个教学目标:

(1)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一说(即进行创造性复述);

(2)通过“深刻印象”,品读有关的句段,体会如何写出“天下奇观”,感受钱塘江大潮之壮美。

  4.课后练习“读下面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属于了解内容的学习:

(1)了解诗的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要注意的是,刘禹锡的《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前两个诗句描述的是钱塘江大潮涨潮的景象,后两个诗句是描写潮退后的景象,而这个内容课文是没有的。

这个学习适宜安排在梳理条理,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行。

  学情分析:

  1.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梳理课文条理、揣摩文章顺序、了解课文内容、概括自然段中心意的能力,这些是学习课文《观潮》的有利条件。

  2.“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练习,学生从二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学习训练,经过两个学年的学习训练,学生对这种创造性复述的方法、要求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也具备一定的能力,这是落实这个重点语文要素的有利条件。

  3.关于句子的学习,第一学段和三年级主要是读懂句子意思,至于体会句子表达的意境、情感和所包含的意思,虽有涉及,但仅是初步接触、感知,进入四年级,才真正进入学习训练,以逐步形成能力,因此,感悟描写潮水句段表现的意境是难点,要组织好有关的学习训练环节,以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盐”等12个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潮”等13个字和“奇观”等15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把握内容要点。

  4.读古诗《浪淘沙》,能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句子。

  5.能找出具体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与同学交流,了解抓特点写具体的写法,感受体会钱塘潮的壮观奇特。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5。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5。

  教学准备:

  教师:

“盐”等12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PPT。

  学生:

每人一套“盐”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注:

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

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

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

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

(PPT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3.小结:

对了。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不一样的美。

学习这些课文,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以便在脑海中展开想象,形成具体形象的表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习作训练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

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

  板书课题:

1观潮

  2.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

同学们,谁能说说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

预设:

“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

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

(指名回答。

预设:

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4.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

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要从课题开始。

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向我们展现了潮水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

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谁观潮?

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

观的是什么潮?

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

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

预设:

“昂”“鼎”“崩”“震”“霎”。

  (3)PPT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盼望、滚动、顿时、逐渐、一堵、犹如”,复习认读。

  提示:

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3.导语:

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

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

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

  1.反馈指导预习任务3。

(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

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

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

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

课文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2.小结:

对了,课文讲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这么一件事情。

同学们做的真好。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什么样美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

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

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

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

“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

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奇观:

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

世界上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

(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

(板书:

天下奇观)

  5.导语:

课文第一部分开宗明义,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是“天下奇观”,同时点明了“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回应了题目;也说明了“我们”观潮的原因——因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

默读具体写“我们”观潮的课文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6.反馈指导。

(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部分1:

第2自然段。

主要意思:

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

那时江面很平静。

(板书:

江面平静)

  部分2:

第3、4自然段。

主要意思:

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

(板书:

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部分3:

第5自然段。

主要意思:

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

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

通过梳理,我们了解到,课文的第一部分是总的点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天下奇观,然后通过第二、三、四部分,通过写“我们”的一次观潮,具体描述了钱塘江大潮涨潮的过程,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确是天下奇观。

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出示任务:

借助板书,同桌讨论一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过后”,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小结:

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潮来时,江面汹涌澎拜;潮过后,江面涨了两丈多高。

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来说明它是天下奇观呢?

我们继续学习。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

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早就吸引了古代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往观赏,不少诗人还为之写诗赋词,其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

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诗,好吗?

打开课本第4页。

  出示任务:

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结合生活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问同学或老师解决。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

  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预设:

  吼地:

惊天吼地;触:

撞击;须臾:

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

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导语:

弄懂了诗句中词语的意思,那么,诗句的意思能说说吗?

  出示任务:

朗读《浪淘沙》,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八月的钱塘江大潮涛声就像是山崩地裂、惊天吼地那样传来,数丈高的潮头撞击岸边的山石又倒回(与涌来的浪头相撞)。

  很快的,大潮退会江海汇合之处,重归大海,而在江岸边,大潮卷起的座座沙堆就像洁白的雪堆。

  3.小结:

我们通过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

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

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

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小结:

(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板书设计:

1观潮

一、天下奇观

(潮来前)二、江面平静

   (潮来时)三、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潮过后)四、两丈来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提问:

(PPT出示《浪淘沙》)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

(指名回答。

预设:

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导语:

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呢?

你能对照着诗的内容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出示任务:

(PPT出示《浪淘沙》)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与第一、二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

  句子:

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

  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导语:

课文里只有与诗中涨潮内容相关的句子,没有潮落退潮的句子。

课文中有关涨潮内容的句子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钱塘江大潮画面呢?

  出示任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

  个体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

(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个画面。

  

(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

第4自然段的句子。

(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1句。

(指导感情朗读。

  ④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2、3句。

(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任务:

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画面?

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

注意做到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导语:

同学们讲述了钱塘江大潮留给自己最深刻印象的画面,为什么这个画面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出示任务:

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

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深刻的印象?

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让你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

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

(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深刻印象:

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

  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让我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

  样子的句子:

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声音的句子:

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示任务: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追问:

为什么能这个词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

  词语:

“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

一丈约等于3.33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出示任务:

同桌互相背诵第4自然段。

  6.反馈指导。

  (四)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的特点,通过具体形象描写钱塘江大潮潮水来时的样子和潮水奔腾的声音,表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

  四、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导语: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

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的原因。

  个体操作。

  反馈指导:

(PPT出示“资料袋”,学生指插图说话。

)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

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

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

潮(潮水)朝(朝向)据(据说)剧(剧烈)堤(大堤)提(提示)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

“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

(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具体见教学过程。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钱塘江大潮以及它的成因。

  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观潮》人教部编版

《观潮》教学设计

课题

观潮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

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

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

观潮)

 【设计意图:

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新课

教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

“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

(观:

观看。

潮:

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

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

“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免读成(pēnɡ),“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

字形难点:

“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

“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

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

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

横躺着。

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

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

横着通过去。

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

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

“崩”是倒塌。

“裂”是裂开。

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人声鼎沸:

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

若,好像,仿佛。

隐:

藏起来,看不见。

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

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

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

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

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

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

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

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

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

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

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四、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

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笼罩(lónɡlǒnɡ)霎时(shàsà)屹立(qǐyì)人声鼎沸(dǐnɡtǐnɡ)

二、看拼音写汉字。

cháotóuzhújiàndùnshílǒnɡzhào

()()()()

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宽阔辽阔

1.我家门前有一条()的街道。

2.我们的国家地域(),物产丰富。

平静宁静

3.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

4.海滨的夜色多么(),多么美丽!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浩浩()()山崩()()人声()()若隐()()

【答案】

一、lǒnɡshà yìdǐnɡ

二、潮头逐渐顿时笼罩

三、1.宽阔2.辽阔3.平静4.宁静

四、荡荡地裂鼎沸若现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