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986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屯溪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

2012-05-0209:

58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

张伟

   8月13日,美国重量级的学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在北京大学接受

名誉博士学位并发表演讲。

只有经过仔细鉴别和彼此对照之后,才能弄清这位82岁的老人

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为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政论家,或按他自己喜欢的称呼,作为一名知识分

子,乔姆斯基在短暂的中国之行期间,用沙哑低沉的声音表达了对中国当下事务的认识

,并延续了批判美国政府的老调。

他带来一股旋风,除了知识界的欢呼外,《人民日报

》也就此发表报道,称他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国家元首”。

  事实上,只要对这名学者的生平略作了解,我们便不会感到讶异。

乔姆斯基以“异

见”姿态闻名世界,他对美国政府的批评立场一生不变,曾把美国政府比作“饿狼”或

“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

他甚至抨击美国人最珍视的“民主”,认为它是虚伪的。

  这些批评,并未给他带来太大麻烦,相反,却为他赢得卓越的声望。

他被美国媒体

评为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公共知识分子之首。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全部

赞同乔姆斯基的尖锐抨击,以及他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观点。

如果说乔姆斯基为我们带来

了有益的启示,那也并不在于他的观点本身,而在于这种观点所持的姿态:

批评者。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合格的批评者,以及对待批评者

的宽容态度,是我们社会当下亟须拥有的资源。

在目前这个变化急剧、事端丛生的发展

阶段,缺少合格的批评者,或者缺少对于批评者的宽容态度,将会带来无穷恶果。

  在乔姆斯基看来,保持怀疑和批判的姿态,是知识分子的天职,因为知识分子享有

知识的“特权”,并有专业能力对事物进行深刻剖析。

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永远面临着

两种选择:

做一个向权威俯首帖耳的御用文人,或做一个独立的批评者。

他认为,选择

成为一个批评者尽管可能在当下遭遇烦恼,却能使知识分子最终避开历史和道义对他的

审判。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乔姆斯基成了美国政府永远的反对派。

即使在中国之行

的演讲中,他也会时不时地将话锋转回到大洋彼岸那个“强权政府”上。

中国的知识界

乃至整个社会,有必要对这一番我们略有些陌生的言论进行检视,并且从中得到有益的

思考。

我想,乔姆斯基的中国之行,是促进这种思考的恰当时机。

  我们的社会历来缺少对“批评”的集体思考。

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有

必要从乔姆斯基所带来的信息中学到点什么。

  对于那些试图以自己的批评来使社会获得或大或小改进的人来说,学习乔姆斯基强

硬而坚持的姿态并不困难。

通常,他们只需要准备几句犀利的言辞和一副好胆量,就可

以变成一个无所不在的反对者。

然而他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

如何使自己的批评变

得真诚并获得逻辑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对手也不得不正视这种批评?

  而对于被批评者而言,他们应该从乔姆斯基的身上得到更多启示。

  乔姆斯基在对美国社会和政府提出千般批评的同时,内心却承认,美国仍是世界上

最伟大的国家。

他对美国的批评,与其说是一种敌视,毋宁说是一种认同:

一个人肯付

出一生来对一个国家的缺点进行批评,也许是他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热爱的最好方

式。

古今的历史一再证明:

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

  一个如同乔姆斯基这样的批评者,对于一个公民社会而言意义重大。

他可以帮助警

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

甚至

,这样一个批评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是否开明的评判标准。

  如今,尽管批评声存在于我们社会的诸多领域,但在一些重要领域,尤其是在乔姆

斯基所重视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批评者的角色却愈发稀缺——至少,像他本人那样有品

质的批评者日益鲜见。

  颇有意味的是,乔姆斯基发表演讲的北京大学,曾经因为引领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批

判精神而广受美誉,如今却同样因为日渐失去这种精神而饱受批评。

不知道乔姆斯基这

次来访,是否能帮这所学校乃至整个中国知识界,拾回一些并不久远的记忆。

(选自《中

国青年报》,有疵改)

 

 

1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乔姆斯基被美国媒体评为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公共知识分子之首,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需要全部赞同乔姆斯基的尖锐抨击,以及他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观点。

 B.几句犀利的言辞和一副好胆量,就可以变成一个像乔姆斯基那样的无所不在的反对者。

 C.一个卓越的批评者,可以帮助政府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

  D.批评者也需要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批评变得真诚并具有逻辑力量,从而使自己的对手也正视自己的批评这一问题。

2.下列有关乔姆斯基在中国受欢迎程度“超过国家元首”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所有的批评都源于对国家和民族无私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他对知识分子的天职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以及他给批评者所需要的正确态度提供了范例。

 C.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

伟大的批评者,往往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D.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像乔姆斯基那样有品质的批评者日益鲜见。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乔姆斯基以“异见”姿态闻名世界,他曾经把美国政府比作“饿狼”、“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他甚至认为美国人最珍贵的“民主”是虚伪的。

 B.文章认为,相对于被批评者而言,批评者从乔姆斯基身上得到的启示应该更多。

 C.乔姆斯基认为,选择成为一个批评者尽管在当下会遭遇麻烦,却能使知识分子最终避开历史和道义对他的审判。

 D.乔姆斯基认为自己对美国的批评,与其说一种敌视,毋宁说是一种认同:

因为他认为这是他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热爱的最好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②自得,圣心③备焉。

故不积跬步④,无以⑤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⑦,功在不舍⑧。

锲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⑩。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⑨。

蟹六跪◎而二螯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⑩也。

  

4.本段是从什么角度来“劝学”的?

请分条概括其具体内容。

(3分)

                                                                             

5.本段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1分)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

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

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予疑所谓伙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二人欢然无所问。

曼卿隐于酒,秘演臆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因而归。

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

嗟夫!

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袁,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已老,胜其橐山,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

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峰@,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

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遭其盛时以悲其衰。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注】①胠(q0):

打开;橐(tuó):

袋子。

②峍(1ù):

高峻陡峭。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   一:

统一

B.往往伏而不出   伏:

埋伏

C.庶几狎而得之   狎:

亲近而且态度随便

D.无所合,困而归   困:

困顿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①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C.①东之济、郓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

D.①其胸中浩然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下列各组语句中,直接表现秘演“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的一组是(   )(3分)

 ①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

 ②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蚌,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

 ③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

 ④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⑤独其诗可行于世

 ⑥状貌雄杰。

其胸申浩然

   A.①④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隐居山林的人,从事屠宰贩运的人,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人才。

B.曼卿在酒中隐身,秘演在佛教中隐身,都是奇男子。

C.秘演自己虽然懒散且不爱惜诗作,到老的时候仍有三四百首值得玩昧的好作品。

D.曼卿的诗清妙绝伦,秘演的诗典雅劲健,有诗人的意趣,在曼卿的诗作之上。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3分)

(2)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3分)

(3)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采桑子

冯延巳

   花前失却游春倍,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

燕,各自双双。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1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12、“绿树青苔半夕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7选3)

13、默写课文名句。

(6分)

 

(1)数罟不人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

 

(2)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                 。

 (3)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

 (4)奋六世之余烈,                  ,吞二周而亡诸侯,                 。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5)斩木为兵,                 ,天下云集响应,                 。

(6)是故无贵无贱,                 ,道之所序,                 。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其后,                 ,如是而已。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18分)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箭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

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连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

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

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问,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

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问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

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被自听那一段音乐。

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

我在寂静的夜里"IrN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

盂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

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哥,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王从,突然有两声山乌长呜的锐音·盈耳绕粱,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tz,深刻的声音。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

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诬低7.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竞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

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洙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选》)

14、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

(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2)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16、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还插人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

(4分)

                                                                             

                                                                             

 

17、作者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

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6分)

                                                                             

                                                                             

 

Ⅱ卷

(一)基础知识(9分,每题3分)

1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凋蔽 水龙头 好高骛远   文过饰非   有志者事竟成

B.寒暄 挖墙角   一如既往 勇往直前 事实胜于雄辨

C.厮杀   电饭煲 察言观色 仗义执言 英雄所见略同

D.慰藉 度假村 循私舞弊 轻歌曼舞 万变不离其宗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皖西是革命老区.红色遗址多分散于县域的崇山峻岭之中,建立一条不蔓不枝的红色旅游公路,是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迫切需求。

B.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C.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具有超群的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其创作的小说的结尾往往别出心裁,匪夷所思。

D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虽然不能代替政府来进行改革,但是可以为改革推波助澜。

 

20、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国正在研制最大载荷25吨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有望于2014年完成对月球车、大卫星和空间站的发射。

B.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威海以公共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保证各项活动顺应民意,贴近民心。

C.周恩来总理的高尚人格、崇高品德和卓越功勋,永远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D.高铁运行了大约40分钟左右,我们被“破例”允许到驾驶室参观。

驾驶室不大,我在司机右边的位子上坐下来,前方铁路一览无余。

 

(二)语言运用

21、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

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

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请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6分)

(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

                        。

(1分)

(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

                                                 。

(1分)

(3)推荐理由:

                                                            。

(2分)

(4)这句古训警示人们                                                      。

(2分)

22、根据文意,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举例的方法扩展语句。

(不少于35个字)(4分)

   翻开古典名作,你可以一一品味人们深切的思想、情感,继而有所思,有所悟。

读孔子、荀子,你懂得了什么是圣人先师的睿智哲思;                       ,                  ;

                       ,                  ;…···读着,品着,你就已经和他们融为一体,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四、创新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对联,按要求作文。

   若有恒,何必三更灯,五更鸡。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对待学习,我们究竟应该坚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请以上面的对联为话题,结合学习《劝学》的体会,写一篇学习心得,不少于800字,但一定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据。

 

屯溪一中2011-2012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Ⅰ卷

一、1.B 2.D  3.A(每题3分)

 4、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角度,学习要积累;学习要坚持不懈;学习要专心致志

5正反比喻

6B7C8A9D

10、

(1)所以我常常喜欢和曼卿交往,想通过他来暗暗地寻求天下杰出的人才。

(“故”“游”“阴”各1分)(3分)

(2)当他们尽情饮酒而大醉时,长歌吟诗欢笑狂呼,来求得天下最大的快乐,那种情景是多么豪壮啊!

(“适”“何其”“壮”各1分)(3分)

(3)在他要远行时,我给他的诗集写了这篇序,因此说到他盛年时的情景来悲叹他的衰老。

(“叙”“因”“悲”“衰”)(4分)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因考进士寄居京城,因而有机会遍交当时的贤者豪杰。

不过我还认为:

国家臣服统一了四方,停止了战争,休养生息以至天下太平了四十年,那些无处发挥才能的智谋雄伟不寻常之人,就往往蛰伏不出,隐居山林,屠宰贩运,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想要跟从访求他们,与之结交而不可得。

后来却认识了我那亡友石曼卿。

    曼卿的为人,胸怀开阔而有大志,今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

没有施展志向的地方,就往往跟布衣村民饮酒嬉戏,闹得痛快颠狂也不满足。

因此我怀疑所谓蛰伏而不被发现的人,或许会在的玩乐中得到。

所以常常喜欢跟从曼卿游玩,想借此暗中访求天下奇士。

    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最久,也能够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