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2054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4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docx

初中杠杆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

2017年09月08日331****9385的初中物理组卷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小片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不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2.如图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声音之韵”展区,“传声筒”这件展品,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B.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

C.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

D.医用听诊器和传声筒的原理不同

3.以下实验不能阐述声音产生的条件的是(  )

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能激起水花

B.将纸屑放在发声的喇叭上,看到纸屑在“跳舞”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取接近悬挂的小球,小球被弹开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抽掉里面的空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几乎听不见

4.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5.早早同学携带了一个音频发生器到学校,他打开了这个音频发生器,这一幕被热爱物理的佩奇同学看到了,可是佩奇同学却没有听到音频发生器的声音,他想弄清楚原因.根据本题所给的信息,结合你所学的初中物理的知识判断,他听不到声音的原因一定不可能是(  )

A.音频发生器的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太慢,不同于普通人言语交流时发出的声音

B.音频发生器的发出的声音频率太高,不同于普通人言语交流时发出的声音

C.音频发生器的发出的声音频率太低,不同于普通人言语交流时发出的声音

D.音频发生器的发出的声音振幅太小,不同于普通人言语交流时发出的声音

6.已知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速度为5200米每秒、1500米每秒、340米每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1次B.2次C.3次D.4次

7.声音在空气中以每秒340米的速度传播,若人在高山前对着山喊一声,过4s后听到回声,则人与高山之间的距离为(  )

A.170米B.1360米C.680米D.340米

8.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轻质小球的目的是为了放大声音

B.此实验是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利用轻质小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便于形成听觉

9.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10.根据图中所给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1000Hz的声音

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

D.15Hz的声音只要响度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11.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

12.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13.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14.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

D.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15.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16.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轻轻敲击杯子时,两个杯子就会发出相同的声音.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不能发出声音

B.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能发出声音,产生了共鸣

C.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甲的音调较低

D.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乙的音调较低

17.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A.瓶子振动,水的高度

B.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18.“我是歌手”的比赛现象,吉它手弹奏电吉它时,不断改变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美妙的歌声是通过  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音箱附近,烛焰会随着音乐跳动,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

19.如图是一个纸盒、两支笔和四根宽窄不同的橡皮筋制作的“橡皮筋吉他”.拨动a、b、c、d四根橡皮筋,  音调最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发声的  不同.

20.图甲展示的曾候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青铜编钟依大小次序编组悬挂,形成一定的音阶.演奏者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越大,音调就越  (填“高”或“低”).形如杏仁状柱体,扁如“盒瓦”的编钟,其截面如图乙所示,分别敲击钟的A、B、C三个部位,则编钟可发出  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21.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是不同的.在日常用语里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其含义不是唯一的.例如:

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  ;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则是  .科学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唯一.物理课本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声音的音调,而声音的响度是用  来描述的.

2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

23.星期天,小明要试试自己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  (填“响度”或“音调”).正在这时,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是小刚,马上答应了.他是根据声音的  判断是小刚在喊他.

24.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别的.

25.车间机床工作时发出响度达110  的声音,波形如图所示,HereOne降噪耳机能阻止特定的频率的声音进入人耳,同时允许其他频率的声音(如工友的指令等)进入人耳,工人在车间只要把耳机阻止声音的频率值设置为  Hz即可.

26.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  的大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

27.2016年5月29日,南宁市获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市区里,大量的树木可以在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  产生的.

28.如图所示的是摩托车引擎后安装的消声器的结构图.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采用  的方法来减弱噪声的.

29.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实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图d、e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图  是乐音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

 

三.解答题(共2小题)

30.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A

尼龙

55

1

B

尼龙

55

0.5

C

尼龙

80

1

D

镍合金

0.5

猜想一: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中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编号  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2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

(3)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31.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象光一样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  ,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

 

2017年09月08日331****9385的初中物理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小片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不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解答】解:

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错误;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固体棉线传播的;故C错误;

D、在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故做该实验不能成功,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故D错误;

故选A.

 

2.如图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声音之韵”展区,“传声筒”这件展品,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B.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

C.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

D.医用听诊器和传声筒的原理不同

【解答】解:

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不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介质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B正确;

C、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和空气传来的,故C不正确;

D、医生利用听诊器诊断病情时,从身体到听诊器通过鼓片收集振动产生的声音,利用的是固体传声;然后通过橡皮管里空气传达到双耳听孔,利用的是气体传声.所以听诊器同时利用了固体和气体传声两种方式.传声筒的原理与此相同,也是利用的固体和空气传声,故D不正确.

故选B.

 

3.以下实验不能阐述声音产生的条件的是(  )

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能激起水花

B.将纸屑放在发声的喇叭上,看到纸屑在“跳舞”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取接近悬挂的小球,小球被弹开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抽掉里面的空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几乎听不见

【解答】解:

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将纸屑放在发声的喇叭上,看到纸屑在“跳舞”,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故B正确;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取接近悬挂的小球,小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故C正确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抽掉里面的空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几乎听不见,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D.

 

4.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解答】解:

A、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1=

=0.3s,距测速仪s1=v波t1=340m/s×0.3s=102m;故A错;

B、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2=

=0.2s,距测速仪s2=v波t2=340m/s×0.2s=68m;故B正确;

C、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s=s1﹣s2=102m﹣68m=34m,经过时间t=1.6s﹣0.3s=1.3s,汽车的速度v=

=

≈26.15m/s,故C、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A.

 

5.早早同学携带了一个音频发生器到学校,他打开了这个音频发生器,这一幕被热爱物理的佩奇同学看到了,可是佩奇同学却没有听到音频发生器的声音,他想弄清楚原因.根据本题所给的信息,结合你所学的初中物理的知识判断,他听不到声音的原因一定不可能是(  )

A.音频发生器的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太慢,不同于普通人言语交流时发出的声音

B.音频发生器的发出的声音频率太高,不同于普通人言语交流时发出的声音

C.音频发生器的发出的声音频率太低,不同于普通人言语交流时发出的声音

D.音频发生器的发出的声音振幅太小,不同于普通人言语交流时发出的声音

【解答】解:

听不到音频发生器发出的声音可能是声音频率太高或太低,也可能是声音振幅太小,但与声音传播的介质和速度无关.

故选:

A.

 

6.已知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速度为5200米每秒、1500米每秒、340米每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1次B.2次C.3次D.4次

【解答】解:

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t1=

=

≈0.003s;

t2=

=

≈0.012s;

t3=

=

≈0.053s;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

故选A.

 

7.声音在空气中以每秒340米的速度传播,若人在高山前对着山喊一声,过4s后听到回声,则人与高山之间的距离为(  )

A.170米B.1360米C.680米D.340米

【解答】解:

从发出声音到达高山的时间:

t=

×4s=2s,

由v=

可得,人与高山之间的距离:

s=vt=340m/s×2s=680m.

故选C.

 

8.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轻质小球的目的是为了放大声音

B.此实验是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利用轻质小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便于形成听觉

【解答】解:

A、用小球接触音叉的目的是为了放大音叉的振动效果,采用的方法叫转换法,故A错误;

B、该实验主要是为了探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D、利用轻质小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C正确,D错误;

故选:

C.

 

9.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解答】解:

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B、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

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故选B.

 

10.根据图中所给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1000Hz的声音

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

D.15Hz的声音只要响度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解答】解:

A、由图可知,蝙蝠不能发出频率为1000Hz的声音,故A错误.

B、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是10000~120000Hz,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人只能听到蝙蝠发出的部分频率的声音,故B错误.

C、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而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是85~11000Hz,所以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故C正确.

D、振幅足够大,说明声音的响度大;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15Hz的声音人耳是不能听到的,故D错误.

故选C.

 

11.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

【解答】解: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A不合题意;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由于两根弦的粗细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B不合题意;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可使弦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声的响度不同,不能影响音调,故C符合题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可使弦振动的频率加快,音调提高,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2.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解答】解: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发声体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使声音放大,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此时对听到的人来说是乐音,故D正确.

故选D.

 

13.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解答】解:

(1)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即都是振动了四个波形,故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C错误;

(2)甲、乙、丙的振动的幅度相同,故响度相同,故响度相同,故B错误;

(3)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两个物体的音色不相同,故A正确、D错误;

故选A.

 

14.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

D.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解答】解:

如图的实验中,当用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因此可以得出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由题意可知,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即探究“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是最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

故选D.

 

15.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解答】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故A正确;

B、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同,故音调不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B错误;

C、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丙、丁响度不相同,音色也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16.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