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2445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岳阳县一中高一2015—2016下期期末考试语文科试题

命题人:

李清华审题人:

童风华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的人经常焦虑不安,怀疑自己身体这儿有病,那儿有问题,惶惶不可终日。

这种状态发展严重的,在医学上称为“焦虑症”。

焦虑症属于神经官能症,是一种不能很好地适应正常环境的反应。

这种病人,对现实和未来充满困扰、恐惧和危机感,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了种种内脏症状。

患这种病的病人性格常不稳定,常觉大祸临头,死亡降临。

因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身出冷汗,手脚颤抖。

其特点是突然而来,突然而去。

病人自己说不清是怎么回事。

有“心脏撞击胸壁”、“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并由此担心是“心脏出了毛病”而四处求医,可是什么大毛病也查不出来。

慢性焦虑症,患者常诉说心烦意乱,不易入睡。

也有人出现一种“睡眠缺失感”——客观上呼呼大睡,但醒来时却说“一分钟也没有睡着”。

因长期失眠,病人十分苦恼,平时表现焦躁、孤独、羞怯、慌乱、紧张、易怒,也有的情绪郁闷,不愿与别人接触,郁闷在心,久思成疾。

患者常出现各种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和体征,如头晕、多汗、恶心、呕吐、持续腹胀、便秘、心慌、尿频、思想不集中、视力模糊等。

病人常怀疑自己的内脏有严重的病变,忧心忡忡,惶惶不安,但经医生详细检查,却无异常发现。

焦虑症是由于中枢神经机能失调引起的,并无任何器质性病变,所以患者应当相信医生的话,解除“身患重病”的顾虑,建立一个必胜的信念,靠自己的能力把自己从“病”的陷坑中拉上来。

作为患者的亲人、家属,不要认为他们是“装病”,生活上要关怀、体贴,多做安慰工作。

改变生活的环境,让病人到外面散散心,多做些户外活动,这可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

作为医者,对病人诉说的症状要做出解释,以消除病人的疑虑。

除进行心理暗示疗法外,再适当配以抗焦虑药,疾病的魔影就会很快自然消失。

1、下列对“焦虑症”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焦虑症”是一种怀疑自己有病,经常焦虑不安的病症。

B、“焦虑症”是一种对现实和未来充满困扰、恐惧和危机感的病症。

C、“焦虑症”是一种很不适应正常环境并怀疑自己有病的病症。

D、“焦虑症”是一种不能很好地适应正常环境怀疑自己有病而产生的神经性病症。

2、“焦虑症”致病的生理机制是()

A、性格不稳定,环境困扰。

B、长期精神刺激。

C、中枢神经系统失调。

D、长期失眠导致心理问题。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患“焦虑症”的病人,对现实和未来充满困扰、恐惧和危机感,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了种种内脏症状。

B、慢性“焦虑症”患者都会出现“睡眠缺失感”。

C、“焦虑症”患者常出现各种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和体征,思想不集中、视力模糊。

D、腹胀、便秘、心慌、尿频等都属于内脏病症。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武,字少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望。

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盂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工律,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

虎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B、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C、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D、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

C、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自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D、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斥候,侦察兵。

阏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鲁莽,匈奴内讧后,苏武受到牵连。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是为了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5分)

(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小题。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①,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②。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③,不眠知夕永④。

欲言无予和⑤,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⑥不能静。

【注】①沦:

落下。

西河,一作西阿。

阿,山曲。

②景:

同“影”,月光。

③时易:

季节变化。

④夕永:

夜长。

⑤无予和:

没有和我应答的人。

⑥终晓:

直到天亮。

8、“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简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

(3)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5)《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

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

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

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

“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

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

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

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

“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

“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

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

“快沏茶来!

”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

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

“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

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

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

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

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

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

“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

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

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

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

那风起得好疾,好猛。

他刚听一声大喊:

“闪开!

”——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

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

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

“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

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

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

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

有机会变卖掉。

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

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

“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

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

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

“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

“我母亲也去世了。

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

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

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

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

“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

“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

“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

“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

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

“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

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

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

素享“孩儿面”之美誉。

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

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

“请稍候。

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

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

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

好一块“孩儿面”!

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B、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流露出钦佩之情。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它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E.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9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知识基础(15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由地痞流氓组成的强拆队曾横行无忌,无法无天,昨天终于被公安机关依法批捕,广大市民无不________________。

②《芈月传》中孙俪对不同阶段芈月内心世界的把握精准到位,表演举重若轻,观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向性格直率的冯“小刚炮”面对个别别有用心的记者故意挑事的提问再次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对该记者痛加斥责,揭露其唯恐天下不乱的恶毒用心。

A、拍案叫绝、拍手称快、拍案而起

B、拍案而起、拍案叫绝、拍手称快

C、拍手称快、拍案叫绝、拍案而起

D、拍手称快、拍案而起、拍案叫绝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污染排放企业采取使用低硫优质煤、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减轻生产负荷等措施,就能把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控制在现行排放标准限值的80%以下。

B、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中国三军仪仗队阵容规模不仅创下历史之最,而且女兵军乐队也首次亮相。

C、发生在印度孟买的火车脱轨事故,是由于机车设备陈旧、人员超载、事故预警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的,相信相关人员会受到应有的惩处。

D、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通过本科教学工程、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正在努力回答“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14.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

             。

 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色葱茏的花园。

①顺了树枝,爬。

②顺了院墙边的树,爬。

③又爬上了半空中的电线。

④顺了院墙,爬。

⑤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A.⑤②①③④     B.⑤④①③②     C. ⑤④②①③ D.②①③④⑤ 

15.来到陌生的地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行为,请根据要求续写句子。

(6分)

要求:

①语意合理连贯,符合语境。

②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手法。

③句式相同,字数大致相等。

来到陌生的贾府,林黛玉像一只失群的孤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被人耻笑;来到陌生的鲁镇,祥林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到陌生的海域,桑地亚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16.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师问我:

“教学楼的勤杂工叫什么名字?

”我答不上来,尽管每天喝着他烧开的茶水,走过他清扫的楼道,甚至会漫不经心地将衣物丢放于他的斗室。

老师说:

“你该记住他的名字。

人生如旅,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许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值得你去注意、关心,哪怕回报一个微笑。

  请以“回报”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①立意自定。

②题目自拟。

③书写工整。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从题目来看考查下定义,所以要先确定属性,“焦虑症”属于神经疾病。

然后再分析其主要症状。

其中D比较完整。

而AB两项没抓住事物的本质;C“很不适应”与原文“不能很好的适应”表意不一致。

2、C。

题目要求找出致病的原因,但有限制,必须是生理机制方面的。

A外部原因不属于“机制”;B含外部原因;D不属于生理机制,与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

3、B。

与原文进行对照,原文为患者不易入睡,也有人出现一种“睡眠缺失感”。

而B慢性“焦虑症”患者都会出现“睡眠缺失感”。

不同之处是原文中为有人,而选项中为都会,过于绝对。

4、B

5、B纪传体断代史

6、C卫律没有归汉之心

7、

(1)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

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币”“遗”,判断句式各1分,句意2分)

(2)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

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及”“见”“犯”“更”各1分,句意1分)

8.【意思对即可】“冷”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1分)“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2分),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寒冷(2分)。

9【意思对即可】

(1)慨叹时光易逝。

“气变悟时易”,“日月掷人去”,时节变换,时光飞逝,令作者感伤。

(2分)

(2)悲叹有志难酬。

“有志不获骋”,空怀壮志。

(2分)感伤世无知音。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体现了作者的孤独与凄凉。

(2分)

10

(1)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1、

(1)BD

A项“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错误,从文中看,青年并不是图钱的人,他注重的是承诺。

C项“也说明他大胆冒失”这应表现了他的智慧,并且这一情节与后面的伐树出事没有必然联系。

E项“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表述不准确。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小说是以古砚“孩儿面”为线索,集中、紧凑地展开故事情节的。

②通过归还古砚“孩儿面”突出人物形象,既表现出青年古朴美好的品格,也刻画出友人的内心世界。

③以“孩儿面”为题,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表达主题,突出人情之美。

(3)①谨守信用。

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青年千里迢迢归还古砚孩儿面。

②古朴淡泊。

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青年不为所动:

一无所求,友人以钱酬谢,他也拒不接。

③坚持执著。

为了归还古砚,青年十几年间专程到北京四五次。

④心存感恩。

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

(4)①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待,这才有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而且使得情节有了波澜。

②从艺术表现看,这是小说的插叙部分,不仅补充人物和事件,使内容丰富充实,而目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

③从人物塑造看,也表现出上一辈人的勇敢、智慧、朴实、牺牲、友爱的精神品格。

④从思想内涵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叹之情,丰富了小说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

(每点3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

12、C.拍案叫绝:

形容非常赞赏。

拍手称快:

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拍案而起:

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

形容非常愤慨。

①句“由地痞流氓组成的强拆队”被依法批捕,可知应选“拍手称快”,由此排除AB两项;②句讲的是演员演技好,应选“拍案叫绝”,再排除D项。

故本题应选C。

13.A。

B项,语序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所以关联词语要放在主语的前面,应把“不仅”放到“中国三军仪仗队阵容规模”前。

C项,句式杂糅,“由于……造成的”可改为“由于……”或者“由……造成的”。

D项,搭配不当,“回答……答案”可改为“寻找……答案。

14.C ①②③④无主语,⑤有主语,可能在最前或最后,①④并列,②④相连,④在前,②在后,③在最后,紧连后文“电线”。

15..(示例)祥林嫂像一只受惊的小鹿,躲躲闪闪,战战兢兢,唯恐被人奚落;桑迪亚哥像一头受伤的雄狮,饥寒交迫,疲惫不堪,对付鲨鱼进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