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2537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docx

区域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2月

 

一、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医疗产业链主体的区域协同,共享优质医疗资源6

1、区域医疗的“医联体+云上数据”,直击“看病难”与“看病贵”问题7

2、医疗信息化整体进入高速发展期,但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仍有待政策的大力推动13

3、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市场竞争格局与医院信息化类似,市场较为分散18

二、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运营模式:

以分级诊疗为核心体系,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数据19

1、分级诊疗体系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基础框架19

(1)分级诊疗开辟了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层次19

(2)分级诊疗的痛点是基层医疗资源匮乏20

2、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数据21

(1)标准化数据连通医疗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21

(2)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大数据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提供了商业模式的多种可能性22

三、传统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卫生部门主导的区域基础医疗平台搭建23

1、传统业务模式:

卫生部门主导,医疗IT企业建设23

(1)案例:

卫宁软件—常州市金坛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24

2、模式进阶:

PPP模式,医疗IT企业主导平台运营26

(1)案例:

创业软件—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营运26

四、美国、台湾与北京、上海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探索:

政策与资金支持是第一推动力27

1、美国:

国家投资推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组织运营27

2、台湾:

健康云计划全面关注居民健康35

(1)新一代ICT“健康云”技术构造云端医疗大框架35

(2)通过电子病历交换中心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35

(3)先进的医疗水准和信息化水平支撑起台湾的卫生体系36

3、北京:

从区域医联体开始发力,进展相对缓慢37

(1)政策从线下着手,到明年底建成约50个医联体37

(2)案例: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为核心的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联体38

4、上海:

国内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典型代表,申康推动信息共享39

(1)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引领医院间的信息共享39

(2)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互通互享,大数据成为上海模式亮点40

(3)拥抱“互联网+”,远程移动医疗系统也在上海落地41

五、区域医疗卫生“云化”是大势所趋,数据接口和医生资源是云医院成功的关键42

1、云医院模式盘点:

追求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具价值的大数据42

(1)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接入多家核心医院及医生的云平台42

(2)覆盖区域医联体的云平台42

(3)单一医院就诊流程的互联网平台化42

2、云医院模式成功的关键:

医生资源与数据接口43

(1)放开多点执业,医生逐步向社会化资源转变43

(2)抢占医生资源与数据接口是云医院运作之本43

(3)形成大数据平台与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是云医院的致胜之道43

六、医疗IT企业短期看项目获取,中长期关注以云医院布局为基础的垂直服务与大数据分析43

1、传统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仍将加速,在区域站稳脚跟是布局的先决条件43

2、未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牵手移动医疗,中长期将逐步走向通往核心数据之路44

七、中美企业对比,医疗IT企业的区域医疗推进有赖于医疗体制的市场化变革44

1、对比美国,医疗体制是制约当前实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成功和IT企业成长的核心因素44

(1)美国的医疗体制及其市场化运营是区域医疗信息化成功及医疗IT公司成长的关键44

(2)中国的区域医疗和医疗IT公司成长从根本上依赖于医疗体制变革44

2、布局区域医疗,国内医疗IT企业战略差异较小44

八、重点企业简况45

1、卫宁软件45

2、思创医惠45

3、创业软件45

九、主要风险45

 

政府投入是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有赖于政策的强力推动。

对比美国,我国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投入不及预期导致发展缓慢。

根据IDC的数据,2014年我国公共卫生和区域医疗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是435亿元,同比增长160%,增速略有回落,且未来几年增速有持续回落的可能。

进一步看,医疗健康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是决定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进度、以及企业体量的根本因素。

政策的推进将带来行业的极大边际改善,随着“健康中国”顶层架构的形成,未来改革政策的推行将有效推进区域医疗的建设进度。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模式演进,从传统的条块状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到以云医院为核心平台的线上线下医疗健康信息联动。

传统方面,卫生部门招标主导,软件企业建设,一次性项目建设费和按年收取服务费为软件企业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发展趋缓;新兴模式方面,多元化的云医院O2O模式纷纷涌现,软件企业、制药企业、药品零售企业、医疗器械制造与销售企业等在云医院体系中实现联动。

区域医疗是医院信息化的进阶,以分级诊疗为基础框架,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数据。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本质上是在政府推动下,形成以分级诊疗制度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体系。

区域医疗以分级诊疗为基础框架,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数据。

利用分级诊疗和数据共享,致力于解决居民的“看病难”问题;通过双向转诊等致力于使患者支出合理化,提升医院的收入水平,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传统业务背景下,区域医疗的投资主体是卫计委;现阶段主要以PPP平台运营模式为主。

区域医疗作为政府医改的重要信息化手段,一般由卫生部门招标主导。

但由于政府财政紧张,近两年区域医疗信息化投入增速回落显著。

2010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27亿元专门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其中322亿作为引导资金,支持16个试点城市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12年又加拨投资14亿元。

但由于地方财政较为紧张,且新医改停滞不前,导致近两年区域医疗投资增速放缓。

根据IDC的数据,2013年区域卫生IT支出达到375亿,增长17%;而2014年该支出达到435亿,增长16%,预计2015~2016年增速会逐步回落至15%左右。

因此,近期出现PPP平台运营模式,即由医疗IT公司带资建设,后续参与平台运营,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有所缓解。

对比美国、台湾,政府的强力推动及资金支持是区域医疗信息化实现的根本原因。

美国:

联邦政府强力推动,投入大量资金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2009年,总统奥巴马提出《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明确在2015年前拨款190亿美元促进HIE(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和有效使用电子健康档案。

截至2014年,美国已有76%的非联邦急诊医院接入了HIE,大部分州实现了定向或者基于查询的医疗健康数据交互。

台湾:

通过电子病历交换中心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

2013年,台湾500家医院中已经有142家医院的病历管理加入了台湾卫生署的电子病历交换中心。

预计到2016年,全部医院都将加入居民健康资讯建设规划(NHIP),进入电子病历交换中心。

国内整体进展较慢。

北京以医联体模式为主,上海相对发展较快。

目前北京已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成立了多个区域医联体,比如海淀区计划在东南部、西南部、中部、东北部、西北部等5个片区中各成立一个医联体,怀柔、通州等周边区县计划各成立一个医联体,以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北京友谊医疗共同体、北京世纪坛医院医疗联合体为代表的医联体已经开始了正式运作。

上海相对发展较快,成为国内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典型代表。

至2014年中旬,上海的“医联工程”已经连接了6,000多个门诊医生工作站、5,100多个住院医生工作站、2,900多个检验检查工作站。

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互通互享,大数据成为上海模式亮点。

2014年,上海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1+19”模式便已基本成型。

其中,“1”是指市局的卫生信息数据中心,“19”包括17个区卫生信息中心、1个医联平台和1个公共卫生数据中心。

由于区域医疗体系不能落地,云医院成为现阶段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中间路线。

由于区域医疗建设进度不及预期,医疗IT企业通过与大型三甲医院或者是知名医生合作,以建设多形式“云医院”的方式,实现医疗资源的区域共享。

当前云医院的运作主要有四种模式:

(1)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接入多家核心医院及医生的云平台;

(2)覆盖区域医联体的云平台;(3)对接HIS的单一医院医疗信息汇集与处理平台,由软件公司负责医院运营;(4)单一医院就诊流程的互联网平台化。

但本质上,这类云医院无法替代区域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的作用,仅是一种综合了区域医疗、健康管理与移动医疗的次优解决方案。

短期仍看区域医疗卫生的项目获取,中长期关注以云医院布局为基础的垂直服务与大数据分析。

与HIS公司的发展路径类似,短期内区域市场的占有率仍然是医疗IT企业的首要目标。

未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牵手移动医疗,中长期将逐步走向通往核心数据之路。

但在真正使用数据前,仍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

(1)对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各智能硬件异构数据的兼容和清洗技术;

(2)国家层面的分级诊疗战略落地。

市场环境是制约当前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成长的核心因素。

目前我国区域医疗领域信息化仍由卫生部门主导,且受制于政府与医院的话语权过强,以及面向个人端推动困难等痛点,因此只有医疗体制的改革才能带来行业的边际改善。

一方面,区域医疗需要政策的强力推动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自上而下的缓解医院与管理部门、医院与医保、医院与医院、医院与患者等多层面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也需要医疗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和市场化机制的引入,使得医疗IT公司的数据收集、平台化运营成为政府数据和平台的重要补充,也为医疗IT公司的成长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一、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医疗产业链主体的区域协同,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1、区域医疗的“医联体+云上数据”,直击“看病难”与“看病贵”问题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协调区域医疗资源和数据交换的解决方案,目的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模块,其目标是通过梳理医疗服务、医保、药品体系,整合区域内有限的卫生资源。

在区域医疗体系中,利用分级诊疗和数据共享,致力于解决居民的“看病难”问题;通过双向转诊等致力于使患者支出合理化,提升医院的收入水平,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医疗信息化逻辑演进的关键一环。

医疗信息化的未来是形成以医疗健康大数据为核心的大健康生态系统,大数据能够为医疗健康产业链上各个主体的服务内容和市场空间拓展提供可能。

现阶段,医疗信息化仍处于基础架构优化时期,在医院信息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将加速解决我国医疗市场中的多重矛盾。

“十二五”后制定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规划,信息系统与数据体系的建设为医疗服务提供便利。

2010年,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了“3521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而后不断更新发展,从“3521工程”发展为“35212工程”,最终定为“36312工程”,在信息平台、业务应用、数据库等多维度发力。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速,多省市的区域医疗已拥有相当规模。

比如上海市闵行区、广州市番禺区和厦门市等均开展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部分实现了区域居民健康档案在医院、社区之间的共享以及基于健康档案的“电子双向转诊服务”。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间的医疗资源相对不平衡,国家推出远程医疗政策在贵州、宁夏、西藏、云南、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进行试点,希望逐步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与医疗服务效率相对低下的问题。

区域医联体的建立奠定信息化基础。

2007年我国便提出了纵向医疗资源整合和“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的概念,即在一定的区域内,以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区里的其他医疗机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等),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在联合体内进行资源的统一配置、信息共享、医疗的有效协同。

►区域医联体与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形成了完整的O2O模式。

区域医联体对应线下的医疗体系,提供最为核心的检验、诊断、临床等医疗服务。

►各地区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建设区域医联体。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卫生局公布的《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指出,2013年到2016年年末,“区域医联体”模式将在北京全面探索推广。

到2014年6月底前,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家医联体签约并运行,2016年争取达到居民全覆盖。

►区域医联体建设成果显著。

根据计世资讯和赛博蓝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超过300家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单位,其中北京的医联体发展较为成熟。

北京已经成立大型医联体30个,包括核心医院30家、合作医疗机构297家。

2014年,北京市医联体共实现上转患者12万余人,下转患者1,400余人。

核心医院向合作医院派出医生6,900余人次,实现远程会诊1,800余次。

搭建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多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协同区域医疗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

区域医疗云的目标是将各大医院、医学科研机构、医保和社保中心、保险公司、医疗保健机构、个人等与医疗卫生相关的用户所拥有的资源进行统一封装,最终在区县、地市、省乃至国家形成不同层次可共享、互通互用的体系结构1。

理想的区域医疗云能够让居民标准化的医疗健康数据在各主体之间流动,并且让医疗体系中的核心资源——优秀的医生在区域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信息化网络,医联体在未来也将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如网络会诊、智能用药预警、电子病历查询等。

在云计算架构的基础上,包括商业保险公司、医学科研机构等其他产业链非核心主体也能够通过获取关键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等方式获益。

2、医疗信息化整体进入高速发展期,但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仍有待政策的大力推动

医院与卫生部门仍存较大的建设空间,医疗信息化走向高速发展期。

(1)2015年5月末,我国医院数量达到26,479个,比2013年末增长了72%,医院整体数量仍在稳步提升。

另外,2015年5月末,三级医院数量为2,002个,比2013年末增长120%,医院升级步伐加快。

(2)2013年末我国地级和县级区划数共3,186个,这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重点切入的区域,而当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建设相对完备外,仍有大量区域有待进行初步建设和升级再造。

(3)医疗信息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2016年医疗行业IT花费规模将超过300亿元2,这意味着医疗信息化供需均显著抬升。

由此,医疗IT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将愈发清晰,通过行业内整合龙头企业会逐渐显现。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投入有待提高。

根据IDC的数据,2014年我国公共卫生和区域医疗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是435亿元,同比增长160%,增速略有回落,且未来几年增速有持续回落的可能。

其中,软件与服务的市场增速要显著快于硬件,预计2014~2019年软件、服务与硬件市场规模的CAGR分别为177%、144%和127%。

综合来看,尽管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平台、EHR为代表的软件将成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但是想要尽早建立起完善的以分级诊疗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体系,仍需要政策的强力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投入。

今年以来,推动以分级诊疗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不断推出:

►2015年1月,卫计委提出2015年卫生计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明确将“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并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制定差别化的医保报销政策,发挥医保对就医行为的引导作用;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结核病防治管理为突破口,探索按病种打包、上下联动的办法,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通知》,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

到2020年,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信息动态更新。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加快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转诊信息畅通。

另外,还将“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居民或家庭自愿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

►近两个月,医疗改革政策密集出台。

十三五规划建议出炉,将“健康中国”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主题,未来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11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强签约医生团队建设,到2020年,力争实现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

2015年12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重点任务包括为这两类患者建立分级诊疗健康档案,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明确分级诊疗服务流程、双向转诊标准等。

顶层设计与详细政策的出台落地将有效推进我国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

但区域医疗整体建设力度不足,区域建设差距十分巨大,仍需出台并强力推动协调各方利益的具体政策。

我国优质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公立医院,未来在公立医院逐步改革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在资金与配套政策上给予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充足的建设支持,使区域医联体、区域信息平台、基层医生体系、远程医疗系统等建设逐渐完善,才能形成患者认可的分级诊疗体系。

从目前情况来看,区域建设差距很大,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建设速度较快,而其他大部分地区仍需加大投入或选择PPP方式先从搭建基础设施入手。

3、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市场竞争格局与医院信息化类似,市场较为分散

区域医疗市场极为分散,与医院信息化的竞争格局类似。

东软集团、东华软件、创业软件、卫宁软件、万达信息占据第一梯队。

其中,东软集团在医疗领域的布局最早,客户遍布全国,旗下的东软医疗、东软望海等都能够为卫生部门提供全面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东华软件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InterSystemsEnsemble医疗领域快速集成平台、CaseTrak社区管理系统等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产品,在多省市建设区域项目,但整体仍以医院信息化解决方案服务为主;创业软件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投入较大,近年来建设了浙江、江西、云南、湖北等4个省级平台,100余个地市级平台,并通过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营运项目谋求区域新模式探索;卫宁软件的区域影像平台、区域检验平台等产品在多省市应用,在全国拥有近50家卫生管理机构用户,丰富的外延扩张也为公司区域医疗业务的拓展提供了便利;万达信息在上海地区深耕多年,与上海市卫计委、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发展关系,目前正在其他地区谋求区域医疗业务的拓展。

天健、中联、思创医惠、荣科科技等公司则占有部分区域或者细分产品市场。

二、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运营模式:

以分级诊疗为核心体系,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数据

1、分级诊疗体系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基础框架

(1)分级诊疗开辟了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层次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

我国构建的分级诊疗体系包含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等四个方面。

分级诊疗的关键意义在于,它为我国长期以来倒金字塔结构的医疗资源配置造成的“看病难”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分级诊疗在区域医疗体的基础上对医疗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划分,从而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将医疗服务的供需双方进行最优化匹配,既能缓解拥有高端医疗资源的三甲医院的压力,又能方便患者就医、节约治疗费用。

(2)分级诊疗的痛点是基层医疗资源匮乏

尽管分级诊疗制度在部分试点省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其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依旧困难重重。

作为分级诊疗中的第一环节,基层首诊却频频遇冷。

从用户体验上讲,基层医疗机构往往缺乏出众的软硬件设施和专业人才,使得居民宁可自掏腰包也要奔赴大医院解决问题。

这是当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症结,仍需要政策的持续推动才能够妥善解决。

►缺乏全科医生,优秀医生难以下沉。

一方面,由于我国医院的等级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生的吸引力较低;另一方面,尽管多点执业政策出台,但是让医生完成“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仍需要一定时间。

根据国家卫计委和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的数据,2013年三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达到了103%,但目前县级医院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院比重却在下降,另外77%的百强县医院都在东部。

优秀医生资源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分布过于失衡。

►分级诊疗制度配套的医保政策仍待完善。

在完善基层医疗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仍需要配套的、具备充分激励性的医保政策鼓励患者进行社区首诊。

比如北京朝阳医院医联体便通过与医保部门协调,提出不同层级医院初诊医保报销的比例不同,并且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不再收取额外的费用,因此通过经济手段有效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将促进分级诊疗的应用。

从目前各省市的实践来看,基于分级诊疗体系的“云布局”为居民就诊提供了极大便利,由线上智能识别将患者导流至各级医疗机构,能够有效确立分级诊疗体系的各个功能模块,带动优秀医生资源的流动。

2、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数据

(1)标准化数据连通医疗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记录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及历次诊疗经过、历次体检结果等信息。

电子健康档案涵盖了个人基本健康信息档案、疾病控制档案、妇幼保健档案、医疗服务档案、社区卫生档案等多元化健康信息,并且通过设定HL7、IHE、EN13606等标准化数据形式,使得数据由各级医疗机构汇集至电子健康档案中。

即以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对接各个医疗机构的HIS、LIS等系统,将个人的标准化医疗健康数据汇集至电子健康档案,再根据医院、药品研发机构、商业保险公司与社保机构等对数据的需求,在保障信息安全及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对大数据进行多角度挖掘和分析,产生商业价值、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模式发展。

(2)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大数据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提供了商业模式的多种可能性

根据前文阐释,大数据分析将成为未来整个医疗信息化产业的亮点之一,所以在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平台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方向是非常多元的:

►医疗机构、科研机构:

科研与医院运营。

居民健康大数据为医学科研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源;利用居民就诊、购药等相关数据能够改善医院的运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制药企业、医疗设备企业:

新药与设备的研发与营销。

大数据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研发方向提供了引导,也便于企业进行精准投放和营销。

►保险公司:

保险产品设计与营销。

►社保部门:

社保报销规则设计,药品篮的更新等。

►软件公司:

互联网平台的设计,数据咨询服务等。

三、传统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卫生部门主导的区域基础医疗平台搭建

1、传统业务模式:

卫生部门主导,医疗IT企业建设

卫生部门招标主导,软件企业建设,以一次性项目建设费和按年收取服务费为软件企业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发展趋缓。

地市级、县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重点,这类项目建设目前仍以卫生部门按功能分块招标,形成基础软硬件架构的模式为主。

但近年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发展趋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