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2887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docx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方向

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摘要

什么是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特点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

我国现阶段的主导产业

我国部分城市主导产业发展策略

我国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

正文

主导产业的定义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

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先导产业处于初创期,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支柱产业处于成熟期。

主导产业的特点

主导产业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前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

  第二,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因此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的,它会受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

例如,日本的主导产业演替顺序是:

纺织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汽车、家电工业→电子工业等高技术产业。

  第三,主导产业应具有序列演替性。

由于主导产业应能够诱发相继的新一代主导产业,因此,特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

一旦条件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

  第四,主导产业应具有多层次性。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既要解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又要解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问题,因此,处在战略地位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个主导产业群,并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实现多重化的目标。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产业关联效应基准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首先发展那些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

这一基准的含义:

政府应选择那些关联效应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这个观点对日本及其他一些发展小国家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引导带动作用,主要通过其关联效应表现出来,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有三种形式:

一是前向关联效应:

主导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持续发展,必然扩大对相关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等要素的需求,从而带动为其提供这些要素的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是后向关联效应:

主导产业关联性强,技术领先,发展快速,能够为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感应这些后续产业的发展。

三是旁侧关联效应:

主导产业的发展,还会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对主导产业主要分布地区的市场繁荣、就业面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产生积极的影响。

(2)增长潜力基准

  产业的增长潜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也称收入弹性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它表明产品的产品需求增长对收人增长的敏感程度。

收入弹性大于l的产品和行业,其增长速度将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弹性小于1的产品和行业,增长速度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促进整个产业持续高增长率,有利于创造更多国民收入。

因此,收入弹性系数高的产品的产业部门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占有更大的比重。

增长潜力基准=需求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

(3)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这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50年代中期提出的,后来日本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参照了这一基准。

它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之比,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

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按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就是选择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因此,也被称为比较技术进步率基准。

这一基准反映了主导产业迅速有效地吸收技术进步成果的特征,优先发展全生产要素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有利于技术进步、提高创汇能力、改善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提高整个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其他产业的要素生产率

(4)技术密集度基准

  产业的技术密集度不仅通过影响产业技术进步而影响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而且具有提高产业增加值率的作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

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与就业功能有一定的反向变动关系。

综合生产率(TFP)指标,包括了劳动、资本、中间投入等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但劳动生产率毕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会相对减少就业量;而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带来的技术进步、生产率上升率和增加值率,不一定影响产业的就业功能。

  

(5)就业基准

  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弱,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分为两种情况:

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弱。

但是,各个产业的实际就业功能及其差别,还要取决于产业的发展水平、趋势和特点。

从产业的相对就业密度看,一方面是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或产品销售收入所对应的就业人数;另一方面,可以从产业的资本与劳动力比率来分析提供一个就业机会所需要的资本量。

  

(6)可持续性发展基准

制造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物耗、能耗)低和环境污染小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通过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来考察,因为物耗和能耗本身就是经济效益的部分内容,而环境污染的大小一般可以通过治理污染的成本反映出来。

至于高污染产业有负的外部性,我们可以将这些产业排除在外。

这里主要通过总资产贡献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两项指标来考察我国制造业中各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

  借鉴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的经验,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的各种制约因素,我国选择2000年的主导产业应主要依据以下几条标准:

  1.需求潜力大

  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较大量、长期、稳定的需求。

当然首先是针对国内市场。

市场需求是所选择的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

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

  2.技术进步快且适用性强

  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所选择的主导部门应当能够集中地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我国受科技和教育水平的制约,整个产业技术水平还很低,不能过分追求高技术。

我国技术与经济发展本来就有多层次的特点,技术进步也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并非一定具有最高水平。

所以,我国选择主导产业,必须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协调性,选择具有启动关联作用的“适用技术”。

  3.部门带动性强

  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它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它应具有较大的前、后向联系和影响,通过这种关联产生对一系列部门的带动与推进作用,并使这些部门派生出对其它部门的进一步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

  4.就业效果好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相对过剩,这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因此,我们选择的主导产业应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样可以既缓解就业压力,又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利益优势。

  5.有进口替代或出口创汇能力

  虽然我国主导产业应以国内市场作为主体市场,但在开放条件下,还必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重视国际贸易的作用。

主导产业应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有外向发展潜力,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从而既增加有效供给时间,又可为国家换取外汇。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还应注意选择那些有一定技术基础,但产品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产业加以重点扶植,尽快实现产品的进口替代,并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转化、创新能力,闯出一条“进口依赖——进口替代——出口创汇”的道路。

现阶段我国的主导产业

根据以上分析,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最有可能成为我国主导产业的将是以食品工业、汽车工业、建筑业和电子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群。

因为这些产业最接近前面提出的选择标准,而且它们组成了一个技术水平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立体结构,使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得以协调和衔接,符合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多层次的特点。

(一)食品工业

  1.有巨大的需求潜力。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到2000年,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比重仍占第一位。

仅国内需求就可构成一个巨大、长期、稳定的市场。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已是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大行业,但仍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2.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

食品工业是典型传统产业,属低等技术水平的产业。

将食品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通过技术更新改造和吸收引进先进技术,不仅可以加速食品工业本身的技术进步,而且易于渗透扩散到其它传统产业,因而可以推动整个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低层次技术的提高。

  3.可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食品工业的发展首先可以带动为其提供原料的农业的发展。

随着食品加工深度的增加,档次的提高,对食品制造机械、食用色素、添加剂、酶制剂、营养强化剂、保鲜、贮存设备、各种食品包装材料等的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可以带动轻工机械、化工、造纸、玻璃、塑料、金属制品等产业的发展。

  4.可安置大量劳动力就业。

食品工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安置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场所。

另外,食品工业要求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符合我国劳动力素质低的特点,可吸收大量文化层次低的劳动力。

  5.具有优越的出口创汇条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主要农作物产量均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

尤其是我国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而且有许多特有、稀有物产,是许多国家无可比拟的,这就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加之我国食品生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许多名扬四海的传统产品,另外我国劳动力丰富,产品成本低,这些都是食品工业参于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

(二)汽车工业

  1.需求量大,供不应求。

只要限制进口整车,我国国内汽车需求大大超过供给。

从长远看,无论货车还是小轿车都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着眼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和社会运转节奏加快,轿车的需求正在急剧增长,我国轿车市场已由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

我们再也不能依靠大量进口轿车来满足这种需求,加速发展我国自己的轿车工业势在必行。

  2.技术进步快且有利于整体产业技术进步的协调与稳定。

虽然目前汽车工业在西方国家已沦为“夕阳产业”,但我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还很落后,不能跨越这一阶段。

而且它们属中等技术水平的产业,高新技术比较容易被它们吸收利用,它们的先进技术又较容易传递、渗透到传统产业,易被传统产业消化和接受。

因此它们可以成为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过渡的中介技术,弥合高、低技术之间的断层,确保整体产业技术进步的协调与稳定。

  3.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强。

汽车工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在国民经济诸部门中,汽车工业属于带动面大,波及范围广的产业之一。

可以带动钢铁、石油、橡胶、玻璃、电子、油漆、人造革、塑料等行业的发展。

  4.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汽车工业可提供较多的劳动就业机会。

由于汽车的使用面广、流动性大,其吸收间接就业人员的容量和能力是其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不能比拟的。

5.有能力实现“进口依赖——进口替代——出口创汇”的目标。

我国汽车一直属于大宗进口商品之一,在过去30年中,中国花在进口汽车上的资金达260亿元,相当于30年投给整个汽车工业资金的4.3倍。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已具有一定的物资技术基础,具备了实现进口替代的能力。

在挡住进口车的基础上,我国汽车行业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汽车出口创汇逐年递增,另外西方发达国家现已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工业正逐步走向衰落,这为我国汽车业打进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契机。

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尽可能多地占领这一市场。

(三)建筑业

  1.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我国建筑业有长期不衰的稳定的市场。

我国长期形成的需求结构的偏差,造成了建筑业的低收入弹性。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这一状况将根本扭转。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用房和公共设施不断增加,第三产业也将发展起来,将产生对各种楼宇的旺盛需求。

再加上新型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码头和各种高级现代设施的建设任务,看来有可能使建筑业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部门。

  2.推动产业向高级化技术发展。

建筑业也属于中等层次的技术水平,它和汽车工业一样是连接高、低技术的纽带,同时对推动产业向高级化技术发展有重大作用。

  3.与其它产业联系广泛。

建筑业的相关产业也是极广的,我国建筑产品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建筑材料共近8大类,2000个品种,3万多个规格。

它可带动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森林、机械等50多个相关部门,而室内装修、家俱陈设等也是它的“前瞻”产业。

  4.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

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和非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就是说发展这样的部门投资少而就业量大。

从而可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避开资金短缺的劣势。

  5.具有打入国际市场的潜力。

我国建筑业人力资源雄厚、工人工资低、吃苦耐劳,并有独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打入国际市场是一个有优势的产业。

建筑业打入国际市场,不仅可以为国家赚取外汇,而且可以带动机电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一举数得。

(四)电子工业

  1.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电子工业是个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我国电子工业已有10多个大门类,主要品种有1500多种。

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与技术装备,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因此社会需求面广、量大,而且符合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

从需求上看,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2.体现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电子工业是高技术产业的代表,它是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最活跃的新兴产业,凝结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可以为所有的部门提供现代的生产手段,注入新的活力,深刻地影响现代工业的发展。

  3.部门带动作用强。

电子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机械工业提供各种大型、重型加工设备和进行超微、超细、超薄加工的精密设备,而且需要有关部门提供品种繁多、型号复杂的材料。

因此,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会带动材料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很多部门的较大发展。

  4.相对就业效果好。

电子工业属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就业效果不如前三个产业,但它涉及面广,在新兴产业中是吸收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可安置大量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就业。

而且许多行业对就业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就我国的科技教育水平来说,是不难达到的。

  5.有实现进口替代能力和出口创汇潜力。

我国电子工业进口依赖度也很大,不仅成套设备大量进口,而且国产产品的关键元器件的自我配套率低,也大量依靠进口。

目前我国已采取措施,有计划地组织国产化以替代进口,通过采取有力措施,是有能力快速实现进口替代的。

我国电子产品出口增长也很快而且潜力很大。

虽然近几年电子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但仍有很大发展潜力。

如果加以重点扶植,出口额和出口品种都将大幅度增长。

21世纪我国将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能否正确选择这一阶级的主导产业,将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

最有可能成为我国主导产业的将是以食品工业、汽车工业、建筑业和电子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群,这些产业不仅符合选择标准,而且组成了一个技术水平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立体结构,适合我国产业技术状况的特殊要求。

我国部分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策略

 阜新:

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做大做强现代农业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现代农业经济为主,以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主导替代产业。

阜新这座位于辽宁西部的著名城市,是一座典型的以煤炭生产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

在创造了50年的辉煌之后,煤炭资源耗尽,15.6万名职工下岗,30万家属生活困难。

用于地下采空而出现的13个沉陷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2.7万座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涉及居民7.8万人。

煤衰则城衰。

2001年,阜新的经济增长速度跌至全省倒数第一。

“九五”期间,全市GDP平均增幅仅为2.1%,比我国西部地区还低。

同年年底,国务院将阜新确定为全国唯一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根据阜新拥有宜农的丰富的土地资源的特点,转型的阜新把路子定位于“先农后工”,接续性产业定位在现代农业上。

同时,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发展煤炭、电力、食品、建材、电子、服装等支柱产业。

阜新的规划是:

用9年时间基本实现经济转型,前4年着力培育自身发展能力,为全面转型奠定基础,后5年形成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2002年到2005年的4年时间里,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从2006年到2010年的5年时间里,基本建立起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成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市。

 按照规划,阜新将租用周边12个乡镇农民的8000公顷土地,建设50个农业园区和200个以养殖为主的专业小区,安排转岗职工42000人就业,并促使10000名工人向第三产业发展。

据阜新转型试验3年后官方公布的数据:

全市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6.2%、7.7%、23.9%。

多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或“五年来最好水平”。

河南双汇、上海大江、内蒙古伊利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阜新,在解决就业的同时,带动全市形成了生猪、肉鸡、乳品等12个农业产业链。

通过积极转型,阜新的知名度提高了,外来投资也增加了。

 攀枝花:

继续选择第二产业为主导,坚持推进工业强市战略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发展矿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以延长矿业产业链并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增加矿山的服务年限,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作为接续产业的主导经济模式。

攀枝花市矿产资源具有品种全、储量大、分布集中、埋藏浅、开发条件优越、综合利用价值高、组合配套优势突出的特点,是我国少有的矿产资源“聚宝盆”。

攀枝花市矿产资源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种类多样,截至2001年底,全市已发现矿种76种,已查明具有一定资源储量的达39种;二是优势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大,在占全国国土面积千分之一的区域内,蕴藏着全国16%的铁、59%的钒、93%的钛及非常丰富的非金属矿产。

钒钛磁铁矿、煤矿、石墨矿、冶金辅料石灰岩、白云岩为攀枝花的优势矿产,其中钒钛磁铁矿储量巨大,无论在储量上还是经济价值上都有其突出的优势。

煤、石墨、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饰面花岗岩等,潜在经济价值巨大。

    自1965年开发建设以来,经过40年的努力奋斗,攀枝花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攀枝花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开始暴露出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布局不合理、生态植被破坏严重等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

煤炭产业是攀枝花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开采量逐年扩大,攀枝花煤炭资源在经过了近40年开采后,浅表资源消耗巨大,煤炭的储量捉襟见肘。

煤炭企业的资源危机并不是惟一的,攀枝花主要资源——钢铁,同样面临着自身资源枯竭的开发问题。

供给攀钢生产所需的尖山、兰山等矿山经过30多年的开采,已逐步进入矿山生命的中晚期。

伴随着攀枝花步入中年,一些矿山也进入生命的中晚期。

据测算,到2010年左右,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后续矿山的开发,攀钢将面临着全面的铁矿资源供应危机。

    受益于钢铁的攀枝花市也受困于单一的产品结构。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攀枝花市委、市政府近几年来苦苦思考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最终的决策是,攀枝花必须依托钒钛特色资源优势,加大深度开发力度,以“钒钛经济”引领“钢铁经济”,“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

 为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攀枝花立足于第二产业,利用资源优势,明确提出打造优质钢铁、能源、钒钛新材料、电冶化工四大基地,争当全省乃至全国的新型工业排头兵。

其转型的主要经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抓好和完善规划的编制,着重突出钒钛新材料、优质钢铁、水电能源和电冶化等攀枝花四大支柱产业的工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

集中精力把钢铁和钒钛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把攀枝花建设成名副其实的“中国钒钛之都”。

 一方面重视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和集群化,通过发挥资源、产业和市场需求优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主导产业多元化,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

第二,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降耗,降低发展成本,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和项目孵化方面的体制和机制优势,积极引进一批新的工业项目,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第三,加强区县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从政策上积极予以支持。

2007年,攀枝花县域经济的总量占了全市经济的6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7%,发展势头非常好。

    在攀枝花,新的发展平台已初步建立,初步形成了以攀钢(集团)公司为主体、国有和民营经济多种成分共同组成的钒制品产业集群,可规模生产钒氧化物、钒氮合金、钒铁等系列产品,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钒原料占全国的74%,占世界的18%,2007年钒制品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

 攀枝花市成功走上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径,并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生态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子。

2007年,攀枝花工业经济成绩喜人。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516.23亿元,完成增加值209.78亿元,四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2%。

凭借市场与资源优势,钒钛产业在四大优势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凸现,2007年,全市钒钛产业总产值达51.1亿元,同比增长30.86%。

 

    

    焦作: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旅游业蓬勃发展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围绕一个“矿”字策划旅游景点,基于矿产开发利用的文化背景,修建集教育、科普、探险、娱乐功能于一身的矿山公园、地质公园,通过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再造秀美山川,把旅游业作为主导替代产业。

历史上焦作曾以“煤城”著称,是一个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资源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曾一度在80%以上。

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在“九五”期间,焦作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3.5%,失业严重,城市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大量暴露。

在1999年,焦作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滑16%,财政收入下滑24%,整个城市经济迫切需要转型。

    1999年,焦作市政府做出以旅游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决策,开始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

为了转型,焦作把旅游业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几年来投入了35亿多元打造焦作景区,现在已经成形的、名气比较大的、游客比较多的有5大景区、10大景点。

短短几年间,焦作旅游飞速发展,旅游总收入从1999年的1.48亿增加到2006年的74亿元,增长了49倍。

2006年,焦作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9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9.8亿元,分别比转型前的1999年的212亿元和9.6亿元增长了3.3倍和4.1倍,整个城市的发展已经成功跳出由于资源枯竭而导致经济衰退的困境。

目前,焦作已经成功实现转型,由昔日的煤炭城市一跃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相继拥有了“焦作山水”、“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 “太极圣地”等多个旅游知名品牌。

焦作也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与此同时,全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排名由七年前的第11位跃升到2005年的第3位;社会全面进步,焦作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

因为实施了经济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