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3369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docx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

1958年,李桓英拒绝世卫组织续签5年的合同,瞒着定居美国的父母,毅然回到国内。

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我不能忘本,我要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最新5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时代楷模李桓英个人先进事迹一

1921年,李桓英出生于北京,童年时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生活。

她是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

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时,她多次横跨各洲,为贫穷落后地区防治性病和雅司等疾病而努力。

7年任期结束后,世界卫生组织希望李桓英续签5年合同。

而李桓英全家已经移居美国,父母兄弟希望她留在身边。

不过,这两个选项都被李桓英排除了。

李桓英曾在美国杂志上看过关于钱学森的报道,得知钱学森毅然回国时,她深受触动,时不我待,作为中国人,我很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想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于是,她瞒着家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后终于回到中国。

这一年是1958年,她37岁。

此后的漫长岁月,她始终无悔最初的选择。

1970年,李桓英在江苏第一次见到麻风病患者。

他们有的脸部毁容,有的手脚畸形,有的皮肤溃烂。

由于没有有效治疗手段,麻风病患者往往被赶到偏僻之地,报团取暖或自生自灭。

饱受病痛和歧视双重折磨的患者,给李桓英留下深刻印象,她立志要攻克麻风病。

1978年,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后,便将全部精力献给了这一事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着手研究一种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完成,但缺乏临床实验。

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走访调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最终获得免费药品和实验项目支持。

带着这批药品,李桓英来到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寨,劝说这里的每一个麻风病患者服药。

她的到来引来村民一片惊奇:

北京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渴了,她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饿了,她大大方方和麻风病患者一起吃饭;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手长时间不放。

她说:

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菌可没有子弹厉害!

李桓英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这一方法使全国麻风病患者从11万人下降到不足1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年复发率小于1%的国际标准。

后来,短程联合化疗法在全球得到推广。

曼南醒村不会忘记李桓英。

经过两年治疗,麻风寨的患者全部治愈。

1990年泼水节,麻风寨摘掉了帽子,作为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

李桓英为村子取名为曼南醒,意为新生的山寨。

与麻风病的斗争没有就此停止。

1996年,李桓英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李桓英长期辗转于云贵川等贫困边远地区。

前往麻风病区总是山高路险,李桓英曾2次翻车、2次翻船,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

她在勐腊坐独木舟过河翻了船,被捞上岸后却仰天大笑:

我胖得像个皮球,哪里沉得下去?

2016年12月27日,李桓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消息刷屏,因为这位新党员已经95岁了。

为什么年逾九旬才申请入党?

她说,自己以前还不够格,现在应该合格了。

在她看来,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

医疗工作者就是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服务人民也是党员的基本职责。

摸着闪亮的党徽,李桓英说:

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

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中国共产党的党旗!

我要干到100岁!

98岁时,李桓英依然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为彻底消灭麻风病而努力。

她曾说:

人的一生很短暂,只有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长,而再长的生命只为自己也将毫无意义。

时代楷模李桓英个人先进事迹二

李桓英,一位98岁的老人,在麻风病防治的道路上,还在继续前行。

1958年,李桓英拒绝世卫组织续签5年的合同,瞒着定居美国的父母,毅然回到国内。

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我不能忘本,我要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用一个拼字来形容她,恰如其分。

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曾经是深受歧视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惧。

但是,李桓英不怕。

她不信邪,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争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为病人诊治,从不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

1980年,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李桓英,被派到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

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

由一种药物的治疗改为多种药物联合化疗。

药物的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实验。

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物支持和试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当时,世界治疗麻风病基本都采用终身服药的办法,医学界普遍认为,一旦停药就会复发。

为了缩短疗程,使有限的药物能够治疗更多的患者,1983年,李桓英带着联合化疗药物在云南省的一个村子开展试点,将麻风病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这种短程联合疗法为麻风病治疗开辟了新天地。

后来,原卫生部将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全国麻风病人数量迅速下降,由1987年的7万和每年发现4000余名病人,分别降至1999年的7000和近2000例。

经过10年监测,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

这一经验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高度评价,1994年开始向全世界推广这一做法。

正是由于对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1998年在北京召开。

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

多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

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她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6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授予她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这样写道:

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防治事业奋斗终身!

当年12月,李桓英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作为李桓英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辛有清说,从李桓英身上,看到了她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对事业的追求!

时代楷模李桓英个人先进事迹三

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

这一年来,我丝毫没有松懈,而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诚恳地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请党组织审查。

2017年12月26日下午,96岁高龄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红色的围巾。

在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如期转正,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回国不后悔,干麻风病防治工作不后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

老人一字一句地认真向党组织汇报着预备期的心声。

声音中饱含岁月打磨过的笃定,颈间的红围巾和党旗相互映衬,鲜艳无比。

预备

期这一年里,李桓英仍奋斗在一线。

2017年年初,她悄悄打包,准备再次出发前往云南。

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解的麻风病发病机制。

我身体没问题,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复发,他们的亲属有没有潜在感染。

一如她2016年对着党旗承诺:

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更加坚定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

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1946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员,她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7年,被派往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年,在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5年,她婉言谢绝,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时年37岁的她,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

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风菌脂质抗原(PGL)提取成功。

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来到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考察,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

当时由于没有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最人道的处理,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其自生自灭。

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

我当初回国就是为了帮助祖国的同胞!

李桓英决定,攻克麻风病。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

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说:

回国,我就一个目的,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不愧是个中国人。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

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

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十分着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

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

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

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

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

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

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

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

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

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李桓英对患者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治好他们的病痛,更如同亲人一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1993年年底,云南省文山县有一位女生在临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得知情况后非常着急,赶去为她仔细检查:

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还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能自暴自弃。

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桓英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为这位女学生设计专门的治疗方案,并请当地的医生一定要保证她的治疗,不要影响学习。

过后,李桓英仍然惦念着这位女学生,曾多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情况。

后来,这位女学生真的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关怀和体贴。

2007年3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24岁麻风患者小马,小马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风病。

李桓英无条件接收了这一家5位患者来京免费治疗。

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的麻风病已基本治愈。

一次复诊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马的手已破溃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据。

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

她既着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给了他们。

有条件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

行医70余年,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风格。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她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

她遭遇过最严重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过去。

连车带人滚下坡底的同志们从车中爬出来,大声呼喊她。

她才反应过来连声呼喊:

我在这里!

但是她爬不起来,李桓英歪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

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

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15年,已是94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云南。

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激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

李妈妈,您回来了!

他们的子孙听说李桓英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李桓英一面。

在他们心中,李桓英就是改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时代楷模

李桓英个人先进事迹四

那时,旁人谈麻色变,李桓英却勇往直前,是少有的敢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医学专家。

下乡不叫苦,翻车不叫苦,生活从不搞特殊,李桓英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我的生活就是适应国家的需要,百岁依然坚持工作,感觉自己活了两辈子。

1979年改革开放,在李桓英58岁接近退休的年华,接到了新任务,以第一批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考察麻风病的防治方法。

在思想守旧的年代,她突破精神枷锁,不畏麻风病魔,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克服路途艰险,坚持一线调研,解救了成千上万遭受麻风病折磨的患者。

几十年过去,如今,她已是一位百岁老人。

但在与麻风病争战的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她依旧坚守奋战在最前线,坚持麻风的宣传、现场调查研究,为的就是早日让全世界彻底消灭麻风病。

孑然一身的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麻防事业,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

入党时,李桓英说:

我觉得自己现在可能合格了,但还不能放松,还要继续奋斗。

敬佑生命方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方能大爱无疆。

李桓英,与党和国家同行,与人民为伴,坚守医者初心永恒探索、无私奉献,书写了敬佑生命的动人篇章,标注了医者仁心的精神坐标。

时代楷模李桓英个人先进事迹五

8月17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

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

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

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

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

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

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

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

李桓英因成绩优异,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担任世卫组织首批官员。

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地区,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作出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

然而,李桓英亲眼看到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

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过钱学森的名字,当听到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了很深的触动。

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回忆说。

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

但是,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这一年,她37岁。

从此,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怨无悔;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不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李桓英说:

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

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

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

时任所长钟惠澜院士让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由世卫组织资助出国考察,其中包括访问美国等6个国家的麻风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来到美国,为父母扫墓,并与弟弟妹妹团聚。

这一次,她又坚定地拒绝了亲人们的挽留。

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医疗成果后,李桓英如约返回祖国。

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

李桓英说:

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

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李桓英认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

她说:

我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漂来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

你要做事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就是她的赤诚爱国之心。

当医生不能怕!

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

20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

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

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

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

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

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

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

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

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

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

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

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2016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20世纪70年代,李桓英来到苏北农村,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

当时的医务人员头戴防护巾,身穿隔离衣,手戴胶皮手套,场景令人恐惧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样子,李桓英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她暗下决心:

一定要让麻风病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不能怕病人,而要爱病人。

在日常诊疗中,她总是用微笑告诉人们:

麻风病人不可怕。

每当遇到穷困家庭的患者,李桓英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捐钱捐物,从不吝惜。

2007年3月,一名来自河南的麻风病患者前来就诊。

经了解,这家人中竟有5名新发麻风病患者,平时以捡拾垃圾为生。

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脚部感染,又着急又心疼。

她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作为患者的生活补助。

2009年5月,一名年仅24岁的男性患者前来就诊,当时他手部已感染,发生了隐匿骨髓炎,需要手术。

李桓英说:

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

随后,她联系了医院骨科主任会诊。

由于患者有绿脓杆菌,李桓英又亲自帮忙联系,找到了能做手术的机构和医生。

很快,患者接受了扩创及死骨摘除术,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1993年,云南省文山县有一名高三女学生,临近高考前被诊断为麻风病。

此时,李桓英正好来到文山,立即仔细为她检查,

并耐心地开导:

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了,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

后来,这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教师。

李桓英说:

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16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

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

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李桓英说:

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

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

她说:

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

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在奋力前行

本文来源:

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