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339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72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教案中图版Word下载.docx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上,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看到太阳、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

(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现在人们可以借助火箭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

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

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

什么时候是黑夜?

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10)小结:

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都能认识到地球的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二课时)

本课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周期性季节变化。

2.初步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周期性的公转。

3.初步知道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照时间长短不同。

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和图片。

活动一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2.能将方格的大小与太阳的照射程度加以关联。

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节的变化?

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

2.模拟:

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画上大小均匀的方格,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方的方格大小。

3.小结:

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指导要点:

*在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方格变大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斜射,方格大小几乎不变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直射。

*活动中画有方格的手电筒最好由教师预先准备,因为要求方格大小均匀,如果让学生画,难以保证方格的大小,从而影响活动结果。

活动二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1.通过模拟活动,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

2.通过比较方格大小,分辨地球仪上同一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

3.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

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当中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

在地球仪上选择一点(如上海)作出记号。

让地球仪沿圆形轨道围绕手电筒转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选择4个对应的位置,比较记号处方格的大小,判断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的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的情况不同。

4.观看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

5.交流:

地轴的倾斜对季节更替的影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昼夜长短的特点。

教师总结:

因为地轴是倾斜着绕太阳运转的,这样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会使地球表面受到的光热程度发生变化,从而划分了五带、产生了四季,以及南北半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认识世界的海陆分布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

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

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

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 

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

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

为什么叫地球呢?

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情境:

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

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

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

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

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

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

3。

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

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

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

介绍: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洋:

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

海:

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

文字与图结合。

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学习七大洲

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

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

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

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

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

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

学习四大洋

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

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初步了解四大洋

板书设计

海洋与陆地:

1、地球、水球。

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

七大洲:

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

四大洋:

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第二课时

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

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探索精神。

1、亚洲与欧洲、非洲;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情况

总结、回答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

从亚欧大陆包含亚洲和欧洲两个大洲入手讲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思考、回答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观察里海和黑海,区分他们的本质差别;

(湖、海);

观察图2-22

读图分析亚欧分界及土耳其海峡的相对位置、组成。

首先引导学生分清亚洲和欧洲的分界

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引导学生得出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看图分析

通过读图,分析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

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简单介绍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欧洲与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等,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读图、思考、分析

主要强调学习地理是掌握重要的学习工具地图,认识地表事物时一定要图、文结合,落实每一地点在地图上的落实。

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亚洲环绕。

大西洋被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环绕。

印度洋被亚洲、大洋洲、南极洲、非洲所环绕。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环绕。

可进一步分析各大洲周围有哪些大洋

读图分析,可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绘图、总结、布置作业 

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

指导学生绘制大洲轮廓几何略图;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

布置作业 

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也可以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当堂进行填图练习。

取得较好的效果。

发言总结所掌握的内容;

做练习题

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加深学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具体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比例。

2.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3.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并能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3.“观察地图、生活发现问题调查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证据”的科学探索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运动是绝对的观点。

2.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3.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二、教材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地球自诞生以来就处于永恒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其千姿百态的地貌,不过是地球发展历史的一幕。

本节内容是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只有知道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海陆位置也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并掌握这种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才能正确地解释地球表面所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

本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沧海桑田的变化、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各部分内容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

沧海桑田的变化

大陆漂移学说

现象 理论发展

火山、地震等地理现象

解释解释

教材从探索开始,安排这项活动的目的有二:

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欲望,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沧海桑田的变化”部分内容不是本节的重点,因此,教材简单介绍了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证据。

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只需简单了解即可,没有必要完全掌握。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这部分教材首先讲述了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科学兴趣的培养。

故事之后,教材用一页的篇幅提出三个方面的证据证明大陆漂移的观点。

最后介绍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并补充了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证据。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陆是怎样漂移的,教材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有关大陆漂移的小实验,此实验充分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非常便于操作,一定要做。

通过做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也是可以“做”的。

这既能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大陆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说。

也是目前得到大家普遍公认、并能较好地解释地球表面一些地理现象的一种学说。

因此,要求学生不仅了解该学说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

1.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指导

新课引入方式:

方案①:

可以通过教材12页探索活动引入。

方案②:

可以通过复习第一节海陆分布引入。

方案③:

可以通过教材14页图D、E设问方式引入。

方案④:

可以手持建筑用鹅卵石设问:

同学们,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种鹅卵石?

引出爱观察生活的同学:

在山上也看到过,为什么会在山上也有呢?

引导同学讨论引入。

【沧海桑田的变化】

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即形象地比喻为“沧海桑田”,也即海陆变迁。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可以由学生阅读教材13页“海陆变迁的原因”后,完成连线题:

(设计此题目的是:

让学生明白探索活动与学习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教材12页探索活动图

通过以上活动:

让学生总结出:

地球表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海陆面积的变化,还有海陆分布也有变化(让学生树立运动是绝对的观点)。

转入

【大陆漂移】

对于教材14页有关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阅读材料,建议用如下三种处理方案之一:

由知道这个故事的学生讲(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但要注意调控时间)。

教师讲故事。

全体学生阅读这则材料。

(引导学生明白“观察地图、生活发现问题调查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证据”的科学探索模式,以及为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

对于教材15页的图,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F图组,在第一幅图中认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陆地轮廓的相似性;

在第二幅图中认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古地层的相似性;

在第三幅图中认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动物(生物)的相似性。

从而得出这两个大陆原来是联在一起的,后来才慢慢分离的结论。

对于教材15页,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一二自然段课文,然后提问:

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有关大陆漂移学说还有什么证据?

学生回答后,再由学生结合图H进行总结(教师要注意纠正和评价)。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学生在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之后,多数学生也会产生这个问题,要解释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我们共同来做一个实验(此实验易做,同时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也可以“做”,这既可以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来证明这个问题。

从而让学生总结: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

建议用如下六个步骤(步骤顺序可以调整、步骤也可以取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步:

由学生阅读教材16页的阅读材料(从而树立感性认识)。

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构成

各大板块都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较频繁,多火山、地震

第二步;

引导学生读图I,

从而总结出板块构造理论

(形成理性认识)

第三步:

由学生阅读教材17至18页正文部分,学生更正自己总结的板块构造理论。

第四步:

教师再做强调、更正、补充。

第五步:

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巩固板块构造理论):

(1)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

主要有哪两条火山地震带?

(2)世界上火山、地震带与六大板块的关系?

(3)若干年后地中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中国是否多火山、地震?

为什么?

(5)日本是否多火山、地震?

关注日本是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六步:

挤压和撕拆海绵块演示。

(1)当演示两块海绵挤压时,在两块海绵上放入几个粉笔头,再把它从两边往中间挤压,请同学观察思考会产生什么情况?

活动总结:

两块海绵相互挤压的地方粉笔头滚动脱落,其它地方的粉笔头位置基本不变。

(2)当演示撕拆一块完整的海绵时,同样加入几个粉笔,请同学们思考撕裂海绵时又会产生什么现象?

海绵撕裂处粉笔脱落,其它地方没有任何变化。

(活动意图:

通过活动让学生巩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由学生总结(教师与其他学生补充说明):

单元拓展练习

(1)

一、单选题

1.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是

A.亚洲和太平洋B.非洲和印度洋

C.南极洲和北冰洋D.亚洲和大洋洲

2.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都穿过的大洲是

A.北美洲B.亚洲C.欧洲D.非洲

3.下列海峡中,不属于两大洲的分界线的是

A.德雷克海峡B.白令海峡、土耳其海峡

C.麦哲伦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4.关于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陆就是大洲B.大洲就是面积较大的大陆

C.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合称为大洲D.大洲比大陆面积大

5.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A.东半球 

南半球B.西半球 

北半球

C.北半球 

东半球D.南半球 

西半球

6、下列各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A、北美洲B、非洲C、南极洲D、南美洲

7、关于地球表面海陆面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B、陆地面积略小于海洋面积

C、陆地面积略大于海洋面积的地半D、陆地面积不足海洋面积的一半

8、四大洋中呈“S”型的大洋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9、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

A、亚欧大陆B、非洲大陆C、南美洲大陆D、南极洲大陆

10、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A、亚洲、非洲B、南美洲、北美洲

C、欧洲和北美洲D、亚洲和欧洲

11、四大洋中,面积最大和最小的一组是

A、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印度洋

C、印度洋、北冰洋D、太平洋、北冰洋

12、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

A、巴拿马运河B、苏伊士运河C、乌拉尔河D、乌拉尔山

13、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的是

A、20°

NB、20°

SC、赤道D、0°

经线

14.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

A、各占二分之一B、三分之二是陆地

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D、四分之—是海洋

15.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A、乌拉尔山脉B、高加索山脉C、苏伊士运河D、巴拿马运河

16.赤道穿过的大洲有

A、北美洲、非洲、大洋洲B、欧洲、亚洲、北美洲

D、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D、只有非洲和南美洲

17、四大洋中岛屿最多的是

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

18、巴拿马运河沟通的两个大洋是

A、太平洋和印度洋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印度洋和大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