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docx
《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p根据瑞士洛桑国际治理发展学院发布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中国在参评的46个国家中,治理竞争力排在第40位,总体竞争力排在第38位,内在竞争力排在第33位,环境竞争力排在第40位。
这说明:
我国大企业的竞争力还不行。
p1。
治理竞争力。
我国企业的治理竞争力成下滑趋势,研究表明,企业文化竞争力、公司绩效竞争力同企业治理竞争力相关系数达到了0。
9191和0。
8895。
因此,企业治理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和公司绩效竞争力的大幅度下滑。
2。
总体竞争力。
在1999年企业总体竞争力排序中,我国企业总体竞争力得分仅为25。
72,处于46个国家的第38位,说明大型企业总体竞争水平极低。
相比之下,超过80点的国家有11个,其中欧洲7个,美国和加拿大居于第一和第三。
可见,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多寡,小国的企业在现代竞争中同样可以获得优势地位。
3。
内在竞争力。
中国的内在竞争力排名第33名。
我国企业资源的相当一部分不能适应需求,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重新构建。
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营销策略、企业形象、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忽视对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加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产品积压、流动资金不足;此外,企业技术人才、高级治理人才、治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普遍匮乏。
4。
环境竞争力。
从环境竞争力状况看,中国列第40位,处于落后地位,说明中国企业在环境方面存在着严重制约企业竞争力发展的问题。
市场竞争是企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排33位比整体环境上的竞争力排名提前了7位,说明了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1。
我国企业规模小,效益差,产业集中度过低,专业化协作程度差。
表一已显示出我国产业集中度过低,除垄断行业集中度已在50%以上,其余产业的集中度过低,而日本则均在60%以上。
从日本1973年与我国1992年的比值可以看出,纺织、机械、建材加工、食品制造、电气机械等的比值达9-33。
1倍。
可见,我国产业集中度确实过低,极难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再加上企业治理模式封闭化,企业竞争力由此更会低下。
我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销售总额1998年约2000亿美元,而美国的“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同期销售额3057。
31亿美元,远远超过我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的总和。
我国企业假如能有10个进入“世界百强”,其竞争力之强自不言说。
正是由于没有世界级企业,我国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水平极低,大中小型企业间分工不够合理。
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发现,机电产品外购零配件价值仅占一半左右,其中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地质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加工设备制造等更低。
相反,日、美企业在组织形式上越来越由虚拟生产到虚拟营销等。
如日本丰田公司本身只有10个工厂,只制造汽车引擎和车体等核心部件其余的零部件由1240个协作厂提供;松下公司算是自有子公司较多的,共190多家,但其关联公司更多,涉及全球近5000家协作厂商;美国“通用汽车”设有130个工厂,协作商达6000余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专业化协作程度确实很低。
表一:
行业名称中国CR4中国
CR8日本
CR8日本/中国
1990年1995年
食品制造业1。
41。
93。
165。
8221。
2
造纸及纸品业7。
57。
410。
678。
47。
4
石油加工业33。
445。
952。
475。
01。
4
化学工业12。
111。
213。
268。
95。
2
建材加工业1。
43。
42。
365。
628。
5
黑色金属加工业22。
331。
531。
576。
42。
4
有色金属加工业13。
315。
919。
577。
34。
0
橡胶制品业7。
823。
015。
676。
04。
9
机械工业2。
36。
04。
163。
515。
5
交通设备制造业14。
927。
334。
272。
62。
1
电气机械制造业5。
88。
51。
668。
59。
0
纺织业0。
82。
61。
446。
433。
1
资源来源:
1。
杨伟民:
《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5期;
2。
课题组:
《中国最大工业企业的分布规模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3。
X继兵:
《我国产业组织中的适度垄断和有效竞争》,《江汉论坛》1995年第9期;
2。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竞争力普遍低下。
我国多数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依靠从国外引进,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像机械行业主要产品技术有57%使用国外技术,国内自主开发的仅占43%,其中514家重点、骨干企业的2009种产品中,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
5%,许多产业内我过企业的研究开发还只限于外围技术,在产业核心技术上还对国外引进技术有较大程度的依靠,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据估计,世界500强的研究开发费用占全球的2/3以上,且这一比率还在不断上升。
1997年,世界500强研究和开发费用2240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2。
8%。
而我国的投资不过14亿美元尚不及“爱立信”的1/31。
据统计,我国全部大型企业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额的40%,即780亿美元左右,再从科技人员来看,我国企业科研人员占全国科研人员比不足30%,远远低于美国85%的水平,仅及韩国60%的一半不到。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确实低下。
三、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在谈及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时,有必要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及构成作必要阐述。
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及构成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美国闻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非凡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它包括五个层次的深刻内涵:
a。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
b。
它是一种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他能力的统领。
c。
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拟的。
d。
它是长期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发生质的变化。
e。
它是企业长期积淀形成的能力。
因此,可以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研制独特产品的能力。
但是《哈佛商业评论》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更具权威性:
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协调多种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某一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是企业独具的支持企业保持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基础性的能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①价值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的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②独特能力。
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从竞争的角度看,还必须是独树一帜的能力。
假如某种能力为整个行业普遍把握,就不能成为核心能力,除非这家企业的水平远远高出其他企业。
所以,传动系统的确是本田公司的核心能力,而不是福特汽车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因此不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拟。
③延展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是通向未来市场的大门,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算得上是核心竞力,但从整个行业的角度看,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如同一个“技能源”通过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散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提供创新产品,比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在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量控制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成功地进入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成像扫描仪、传真机等20多个市场领域;夏普公司利用其在平面屏幕相关能力上的领先技术,成功的进入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脑、微型电视、夜晶投影电视等多个市场领域。
可见,随着产业技术的演化,核心能力可以生长出许多奇妙的最终产品,制造出众多意料不到的新市场,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④不可交易性。
核心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人民可以感受到,但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⑤不可模拟性。
核心竞争力是别的企业无法模拟和替代的。
任何企业都不能靠简单模拟其他企业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应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乃至在市场竞争中磨练,建立和强化独特的核心能力,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难以被其他企业替代。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因行业地位的不同导致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同,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分析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找出关键的要素,实行重点治理,确保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
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规模扩X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治理创新能力,文化凝聚能力的交互作用,而形成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整合能力,主要包括:
①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在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因为有技术的支撑作用,企业才能经久不衰,永保竞争优势地位。
技术创新,是企业往往拥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导致它的竞争力极强,当一个企业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的时候,他的竞争力就很强,甚至可以强到垄断,像英特尔公司的计算机芯片,微软公司的软件,柯达公司的感光胶片等等都是高科技的结晶,没有高科技做坚强的后盾,想成为长寿公司是难上加难。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转化的能力水平。
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尤为重要。
此外,要将技术优势转换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则还需企业其他能力的辅佐。
②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
制度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活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一个机制灵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必须具有一个较好的企业制度,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首先建立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企业制度也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都是相对的。
制度创新也就是企业制度安排上,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创新活动,在制度安排上经常推出一些非常新奇的,而又能够和生产力相适应的东西。
企业要始终保持制度上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制度创新的能力。
可以说,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③规模扩X能力。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具备相当的规模优势,才能在经营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成为本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垄断的大企业。
④治理创新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治理也是生产力。
只有通过科学的治理,才能把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的组织起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进行治理。
然而,由于治理的水平不同,相同的生产要素形成的生产力也就不同,企业的竞争力也就不同,所谓治理,一方面表现为对生产力的组织,一方面表现为对企业生产关系的处理。
⑤文化凝聚力。
企业文化创新,是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能够不断的凝聚人们的思维方式,保证企业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企业独特的创新精神,体现着企业团结奋进的文化内涵,只有具备这种内涵的企业,才是一支顽强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力做到经久不衰。
⑥战略创新。
企业经营战略选择高人一筹的时候,你肯定有竞争力,选择失误,肯定谈不上竞争力。
所以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之一。
它是在企业经营战略上经常用的奇招,这种奇招导致企业拥有一种心理竞争力,也就是比别人更强的竞争力。
所以,是企业战略上的一种举动,企业战略选择上的一种创新,能够使企业拥有比别人更强的竞争力,形成一种核心竞争力。
2。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
股份XX尚不普及是我国大中型企业难以成为现代企业和跨国公司最大的制度性障碍。
企业外生性扩X阻力过大。
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兼并联合而壮大起来的,仅靠企业的自我积累既软弱无力又进程太慢。
我国却由于地区与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过高,兼并机制不灵,与国际兼并趋势形成强烈的反差。
企业规模小,结构雷同,靠跨区域部门的兼并联合来壮大竞争力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
由于优势企业不能按企业自主意愿来实现扩X,结果还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由于不能及时扩X而丧失。
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价格扭曲和产业竞争过度。
对国内企业竞争而言,由于行政力量和价格扭曲的双重保护使相应的市场进入壁垒失效,如规模经济、资本、技术专利壁垒等均失效,使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而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却无法出现。
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投入不足。
我国企业产品几十年不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是知识成为经济的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用的新科技成果仅仅是我国科技成果的极少部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十分低下。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尽管我国也有一批从事高新科技产业的中小企业,也有些企业形成气候,但大部分高科技中小企业处于艰难的经营之中。
中国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科技投入的比例、科技产出的比例、科技产出的状况,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假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对科技人才不够重视,科技创新能力低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致命弱点。
pp
缺乏协同竞争意识。
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比如:
家电行业的空调大战、彩电大战,无非就是相互压价,你争我夺,靠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实力大的坚持时间长,规模小的挺不住退出,到头来多败俱伤。
企业在竞争中还往往轻易忽视合作,我国多数企业追求“大而全”,造成各地产业趋同,以致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形成民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过度多元化。
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企业、大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X,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将投资X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
其状况是:
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虚弱,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孙孙公司层次过多、结构松散。
说起来企业块头很大、管起来四处跑冒滴漏、算起来没有多少能赚钱,这样的企业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企业的竞争力都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集团企业。
这种不注重主营业务、培养核心产品的功能、过度多元化,必将成为引发此类企业破产的直接根源。
四、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首先应加快改革,重新分解国有资产,承认地方政府的所有权,设立与行政职能了完全分立,专门从事国有资产委托和经营的经营公司,使国有股分散,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发展民间投资机构和企业相互间投资,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效率。
其次,要从组织治理制度上理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的分工、监督与协作关系。
严格按《公司法》设立制衡机构,不得身兼二职,保证决策科学化,防止集权化。
再次,要大力构建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引进经营者股权制,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
2。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的竞争。
首先,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意识到进入WTO后面临着国际竞争,有了这种压力并转化为动力才能真正把我国企业改造成为现代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质量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大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世界科技开发的前沿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与合作者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第二,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
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与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三,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这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
要深化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权益分配,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自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步伐,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创造真正能吸引人才的企业氛围。
3。
第三,要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
一般来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之路有两条:
一是专业化发展路径,二为多元化发展路径。
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
后者是指企业从事多个产品或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实现企业的不断扩X。
以“做强”为培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点,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切不可一味求“大”求“洋”,企业多元化经营更应慎重。
尤其对于高集中度行业的企业而言更应把企业做强做大。
企业在选择产品线时应建立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多元化。
否则不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本行业外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者在多元化经营的同时丧失或没有建立起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泰国正大和韩国大宇。
在处理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时,企业应潜心主业,围绕着主业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治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与同行业的差异。
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顾客满足度的技术、方式和方法,使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搞好主业的基础上,再考虑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发挥核心竞争力的溢出效应,实现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和X围经济效益。
通常,企业在某一领域中不具第一位的优势,一般不轻言搞多元化发展。
据《财富》杂志的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94家,相关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的有146家,而无关联多元化的企业则很少。
这就提醒我们,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来制定正确的战略定向。
大凡成功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无不是从专业化做起。
细分市场,找空档,绕过市场壁垒或技术壁垒,从市场最急需的产品入手,“做深、做透、做大、做好”,只有东方亮了,才能西方亮。
从专业化做起,也就是凝练企业自身的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假如没有领先市场或替代现有产品市场的能力,即使有好的体制、机制,也不一定能成长发展。
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巩固和拓展市场。
重视技术创新,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导向。
如万向集团提出:
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发展;我创新,我存在。
从事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世界性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品牌占领市场;二是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治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非凡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这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神火集团是从事煤炭生产和加工起家的,在采煤及其它生产工艺上,有独到的创新能力,在同样条件下,煤炭生产的成本低、回采率高、高附加值产品产率高、质量高。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应当集中力量搞好主业。
4。
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理念,是思想X畴的,也就是人在价值理念上认可这个企业制度安排,这种价值理念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创新
就是在企业文化的本身,要不断的按照企业发展,来审阅创新问题,企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的创新。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上、企业经营哲学与经营理念,以及企业价值观等。
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现与实质的统一,并且与本企业的技术特点和经营治理相结合。
5。
供给链的建设。
进入WTO以后企业商业化的目标应当很明确,就是我最终能为公司的股东带来多大价值。
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要看在什么行业里,要比你的客户服务,要比你的供给链治理和财务绩效治理体制等等。
供给链治理是对企业成本,利润以及最后股东价值最大化都有影响的一种核心能力。
中国企业入世以后不光是面临跟国外企业竞争,而且是面临着跟随国外最优秀的企业竞争。
杰克韦尔奇说过假如你在供给链治理不具有优势的话,你干脆不要参加竞争。
中国企业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对手应该仔细从整个价值链上分析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从整个价值链上对自己与国外先进水平作为一个分析以便从中找出一些策略性杠杆,通过运用这些杠来使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6。
提高企业的治理创新能力。
入世后,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竞争的大环境。
国际经济竞争的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能让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为我所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手脚而寸步难行、气息奄奄。
在这个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的治理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
企业的治理创新,包括治理思想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治理方法和治理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
其中治理思想创新,对整个企业的治理创新起着导向和决定性作用。
只有治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整个企业治理的创新。
实现企业治理创新,最重要的是在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科学治理,在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是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
提高企业的治理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集团,其次,还要有一支精通企业治理的经营治理队伍,最后,还要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实现企业治理创新的机制入世后,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提高治理创新能力,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资本经营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科学治理水平。
通过采用国际通行的先进治理技术、治理模式和国际标准体系,使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研发、生产、质控、物流、营销、环境治理等系统尽快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为培育WTO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8。
实施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可为潜在的竞争设置一道进入的壁垒。
差异性产品、差异性服务、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具有竞争对手不可替代和模拟的特点。
非凡是随着差异化程度和购买者对某一商品偏爱程度的增强,排斥新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就越高。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这一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商业信誉可以减少该领域的进入点,使潜在的进入者难以介入。
9。
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规模经营能力
假如以量化的形式衡量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规模经营能力是重要指标之一。
没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和现金流量,就没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成本函数上看即C<C+C+…+C,其中,q=q1+q2+…+qn,而规模经济则意味着C/q递减,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达到一定规模。
入世以后,我国企业要打入国际市场,国外的企业也要占领我国市场,我们面临着国外一大批特大型企业集团的竞争。
从经济规模上看,我国的企业与国外大型企业的差距是很大的,据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7月推出的排行榜,2001年度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榜首的美国沃尔玛公司,营业收入为2198。
12亿美元。
这次美国公司在500强中有197家上榜,我国企业上榜11家。
我国企业排名最前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