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3592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三角区域规划.docx

长三角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为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规划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发展,辐射泛长三角地区。

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一)区位条件优越。

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二)自然禀赋优良。

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雄厚。

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三)体制比较完善。

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

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城镇体系完整。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

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

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五)科教文化发达。

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4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着,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

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围绕培育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努力提升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全面加快现代化、一体化进程,形成以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提高开放水平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显着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服务能力显着增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着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着提高。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优化总体布局

以上海为发展核心。

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

包括沪宁、沪杭甬交通沿线的市县。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创新能力,严格控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发展,保护开敞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建成高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形成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镇集聚带,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展。

沿江发展带。

包括长江沿岸市县。

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及沿江交通通道的作用,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适度集聚,加快城镇发展,注重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发展带和城镇集聚带,成为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辐射皖江城市带,并向长江中上游延伸。

沿湾发展带。

包括环杭州湾的市县。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注重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带动长三角南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沿海发展带。

包括沿海市县。

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港口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带动城镇发展,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兴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北、浙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宁湖杭沿线发展带。

包括宁湖杭交通沿线的市县。

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保护要求,重点发展高技术、轻纺家电、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等产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发展有序的新型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

沿湖发展带。

包括环太湖地区。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沿岸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优化产业布局,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

沿东陇海线发展带。

包括东陇海沿线的市县。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建设资源加工产业基地,成为振兴苏北、带动我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沿运河发展带。

包括运河沿岸市县。

依托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成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生态产业走廊。

沿温丽金衢线发展带。

包括温州—丽水—金华—衢州高速公路沿线的市县。

发挥毗邻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环境良好、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重点发展日用商品、汽车机电制造和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浙中城市群,成为连接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纽带。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核心区发展。

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两翼,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核心区其他城市要抓住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协同推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集约发展,增强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推动城市之间的融合,加快形成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苏北、浙西南地区发展。

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优势,建立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能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基地。

充分利用浙西南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和山区资源条件,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加快连云港、盐城、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江苏沿海、东陇海沿线和浙江温台沿海、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发展。

依托上海设在盐城的三个农场,建设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基地。

强化核心区与苏北、浙西南地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延伸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加强上海港与南北两翼港口的合作共建,充分发挥核心区的辐射服务与产业链延伸功能,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城市功能,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提升上海核心地位。

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高端服务功能,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都市。

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

充分发挥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带动作用,率先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

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商务中心。

优化功能分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基地,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产业转型与升级。

进一步提升南京、杭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错位发展,扩大辐射半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科学编制和实施人口分布规划,引导和鼓励人口向沿江、沿湾、沿海以及主要交通沿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重点城镇转移,适度提高人口集聚度。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合理控制沪宁和沪杭甬沿线特大城市人口增长,积极引导重点生态保护区的人口逐步向外迁移。

调控城镇人口规模。

上海市中心城常住人口控制在1000万以内,嘉定、松江和临港三个新城常住人口规模发展到80—100万。

南京、杭州市区常住人口不超过700万,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宁波、温州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不超过400万,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连云港、盐城、淮安、湖州、嘉兴、绍兴、台州、金华、衢州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发展到100—200万,宿迁、舟山、丽水等城市市区以及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级市发展成为50—100万人口的城市,适度扩大小城镇人口规模,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提高城乡规划水平。

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环境。

加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级各类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

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做好村庄建设规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乡集约发展。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

统筹建设城乡供排水、供气、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和区域性防洪排涝、治污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

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及湖泊河网水环境整治,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加快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和现代商贸物流网络。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把社会事业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优化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财政保障水平,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建设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上海重点发展金融、航运等服务业,成为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南京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地区北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杭州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地区南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苏州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服务业,

无锡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宁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服务业。

苏北和浙西南地区主要城市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按照立足优势、加快研发、强化协作、促进集群的原则,加快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按照提升水平、重点突破、整合资源、加强配套的原则,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按照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原则,推动钢铁产业集约式发展。

按照立足优势、突破创新、促进集聚、清洁生产的原则,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基地。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如:

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等。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挥国有农场的示范作用,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支持创建名优品牌,发展循环农业。

充分发挥沿海地区滩涂资源丰富和山区生态优势,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

依托沿江靠海的优势,发展现代渔业。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规模化养殖基地,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鼓励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做大做强外向型农业。

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经营和流通服务体系。

纺织服装业。

以提升档次、打造品牌为重点,建成集研发、制造、展销、贸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纺织及服装设计制造中心。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以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在全国建成创新型区域。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到2015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85%以上。

开展自主创新产品的互认或联合认定,将自主创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主体之间成果共创、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的机制。

鼓励发展产学研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重点围绕船舶、冶金、石化、风电、太阳能光伏、软件等产业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放科技资源,与企业联合兴办研发机构、博士后工作站、成果转化基地等产学研合作组织。

积极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吸引和集聚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推动本土企业研发国际化和外资企业研发本土化。

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

选择若干创新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自主创新试点,探索有利于促进区域自主创新一体化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有关政策。

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重点,建设研究实验体系。

以科技文献情报资源、自然科技资源共享等为重点,加强科技公共支撑体系建设。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建立若干区域性重点科技园区,引导高技术产业、研发机构和融资平台向高新园区集聚,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区域创新资源共享网络。

加强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进科技资质互认,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到2015年,规划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00个左右,创业投融资规模突破1000亿元。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加快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创新。

以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显着增强科技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承担民用大型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医药、重大疾病防治、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重大装备、纺织、石化、钢铁冶金等战略产业的重大科技联合攻关,研制一批具备国家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品牌。

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汽车、船舶等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领域,推动建立一批产业技术联盟,协作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加强基础研究,开展联合攻关,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跨地区产业共性技术科研机构。

加强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共享。

共建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链。

在软件与服务、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上海逐步向研发、设计、高端制造转型,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侧重测试和制造。

在汽车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重要支柱产业领域,以上海为主体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研发,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城市在研发、设计环节加强与上海的对接。

在纺织、服装等传统特色产业领域,充分发挥上海的科研、高端制造优势,苏南地区、环杭州湾地区在研发、设计和深度加工方面加强与上海的对接。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建立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落实国家激励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措施,建立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市场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其在自主创新中的桥梁作用;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

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强化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政策协调和制度衔接,拓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创新型人才流动渠道。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升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形成分工合作、功能互补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

(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沪宁和沪杭通道。

依托沪宁、沪杭铁路和高速公路,优化运输结构,提升运输效率和通过能力,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相结合的主通道。

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沪宁和常苏嘉城际轨道交通、沪杭客运专线、沪苏湖铁路、杭州—黄山铁路以及沪杭磁悬浮交通,提升快速客运能力。

改造京杭运河江南段、苏申内外港线、湖嘉申航道、杭申航道等国家和省级干线航道,增强水运货运能力。

沿长江通道。

依托长江航道,构建综合型的交通运输通道,强化与长江中上游的联系。

推进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工程建设。

改扩建宁通(南京—南通)、京沪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泰州—常州过江通道。

建设南京—芜湖—安庆铁路、沿江铁路、淮扬镇铁路及过江通道,加快宁启铁路、新长铁路扩能改造及过江通道建设。

沿海通道。

依托沿海港口和海运,加强崇明过江通道、崇明—启东长江公路通道建设,加快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建设连盐(淮)、沪通、甬台温、金甬、金台等铁路,规划建设跨杭州湾通道,完善沿海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

宁湖杭通道。

依托宁杭高速公路,加快宁杭客运专线建设,支撑宁湖杭发展带的发展。

加强与上海的联系,建设湖州—乍浦铁路。

杭甬通道。

依托杭甬高速公路和杭甬铁路,建设支撑杭州湾南翼产业和城镇发展以及连接宁波—舟山港的重要出海通道。

加快杭甬客运专线、宁波铁路枢纽北环线以及疏港铁路建设,整治杭甬运河,加强沿杭州湾南岸城市间及陆岛间联系,提高沿海港口集疏运能力。

东陇海通道。

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构建中西部地区至连云港港的重要出海通道。

加快建设郑徐客运专线徐州段并规划延伸至连云港,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支撑沿线产业发展。

浙西南通道。

依托浙赣和金温铁路、金丽温和杭金衢高速公路,建设金温铁路扩能工程、九景衢铁路、杭州长沙客运专线和杭新景高速公路,加强与长三角西南地区的联系并支撑沿线产业发展。

(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重点建设上海、南京、连云港、徐州、杭州、宁波全国性综合运输枢纽,加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湖州、嘉兴、金华、温州、衢州等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强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特别是加强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干线铁路建设及其与港口、空港、城市轨道交通等的衔接。

(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利用煤炭、油气、电力资源;加强潮汐能、洋流能的开发;积极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及集中型沼气等技术成熟的新能源。

在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

到2015年,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4%左右。

(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按照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协调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防洪防台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五)健全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区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区域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

加快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用5—10年时间,建设若干智能型现代化城市,将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建成区域性信息港。

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

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

加大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到2015年,核心区保有耕地面积不少于333万公顷,常住人口口粮确保自给。

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生态走廊和其他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实施限制性保护。

加强林地和草地保护,防止非法占用。

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

按照区域总体布局框架,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统筹保有耕地,优化用地布局。

(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重点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对长江干流、长江口、太湖、洪泽湖、淀山湖、黄浦江、太浦河、杭嘉湖水网、钱塘江干支流、瓯江及中小湖泊和水库等,划分水源保护区,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制定保护范围、保护要求及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加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源保护区与望虞河、新孟河、通榆河、淮沭新河、浙北太湖取水、浙东引水等输水通道的水污染控制和水质保护,严格控制调水水源保护区沿线的开发建设,提高污废水排放标准。

建立健全流域和水系上下游地区互利共赢的饮用水源保护运行机制。

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遏制地下水超采,切实防治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

基本解决污染严重和水量供应不足的水源地水质和水量保障问题,调水水源地水质达到相应水质功能目标要求。

继续加强水污染防治。

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按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要求,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重要污染源的监控,关闭持续排放有毒有机污染物的企业,建立点源达标排放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跨省、市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确保跨界水环境水质达标。

重点整治长江、太湖、淮河、钱塘江和城市水污染,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制定和实施化工、医药、印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标准,完善排污费征收和使用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加快编制沿江、沿湖、环湾及沿海地区尾水达标排放规划。

有效控制长江口、杭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海,实施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施重要渔场生境保护,推广生态海水养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