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3594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docx

株洲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发展成就

总量翻番 成就斐然

——株洲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成就分析

“十二五”期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先导、产业转型、城镇带动、民生优先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以加快实施重点工程为重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建设成效显著,民生保障能力增强,建设成就硕果累累。

一、投资成就

(一)投资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奋力打造株洲经济发展升级版,着力调整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成就斐然。

2011年以来,是株洲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规模不断扩大的时期。

1.规模跨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全市积极发挥投资对经济稳增长的作用,加大投资力度,投资规模实现新的跨越。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849亿元,2012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50.5亿元,2013年突破1500亿元大关,达到1505.3亿元,2015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81.4亿元。

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接近“十一五”时期的投资总和,是2010年的2.7倍。

2.总量实现翻番。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投资7523.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3倍,是1949年到2010年61年投资总和的2.5倍。

投资总量实现了五年翻番。

株洲投资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由2010年的8.2%上升到2015年的8.4%,提升0.2个百分点。

  3.速度保持快速增长。

“十二五”时期,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全国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株洲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

前三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

2011-2013年分别增长35.6%、35.5%、30.8%。

2014年增长22%,2015年增长18.7%。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28.4%,高出全国、全省11.4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

“十二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株洲投资增速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一个时期。

 

(二)投资结构改善 

 “十二五”时期,在全市基础设施、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高速增长带动下,第三产业投资得到长足发展,比重提升。

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48.9亿元,年均增长81.3%;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885.7亿元,年均增长27.2%;第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488.7亿元,年均增长28.4%。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时期的2:

51.9:

46.1调整到“十二五”时期的2:

51.6:

46.4。

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稳定、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态势。

 

(三)投资主体多元格局初步形成 

五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的实施意见》(株政发[2014]15号)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

随着投资领域的大力开放,投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非公经济投资取得长足进步。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非公经济投资5143.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3倍,年均增长28.8%,高出全市投资增幅0.4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68.4%。

非公经济投资持续活跃,不仅成为拉动株洲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也对改善株洲投资结构,提升自主投资力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株洲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结构情况表(2011-2015年)

    单位:

亿元

 

“十一五”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十二五”

国有经济

投资额

676.1

268.9

345.1

460.7

572.5

639.7

2286.8

占比%

30.0

31.7

30.0

30.6

31.2

29.3

30.4

集体经济

投资额

34.7

11.5

12.6

23.8

23.9

19.0

90.9

占比%

1.5

1.4

1.1

1.6

1.3

0.9

1.2

个私经济

投资额

880.5

318.4

480.3

605.2

762.7

901.2

3067.8

占比%

39.1

37.5

41.7

40.2

41.5

41.3

40.8

股份制经济

投资额

502.9

42.4

55.1

57.7

47.0

43.0

245.3

占比%

22.3

5.0

4.8

3.8

2.6

2.0

3.3

外商投资经济

投资额

48.4

16.1

11.8

23.4

16.5

20.2

87.9

占比%

2.2

1.9

1.0

1.6

0.9

0.9

1.2

港澳台投资经济

投资额

51.1

18.3

19.9

14.1

14.0

14.5

80.8

占比%

2.3

2.2

1.7

0.9

0.8

0.7

1.1

其他经济

投资额

57.4

173.5

225.7

320.3

400.5

543.7

1663.7

占比%

2.6

20.4

19.6

21.3

21.8

24.9

22.1

从上表可以看出,株洲市投资主体的投资情况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国有经济投资占主导地位。

2011年以来,株洲市国有经济投资占比保持在30%左右,投资总量持续大幅增长。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国有投资2286.8亿元,年均增长30.6%,国有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

二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新格局,非国有投资步伐不断加快,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投资的比重大幅提升,自2007年以来,株洲市个体私营经济投资比重超过国有经济,逐年上升,至2009年,个体私营经济投资的比重达到了50%。

“十二五”时期,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占全市比重一直高于国有经济,并保持在40%左右。

(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十二五”时期,全市围绕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深入打好城市提质攻坚战,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全市城镇化率由“十一五”末的55.5%提高到62%。

城镇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112平方公里扩大到138平方公里。

全市城镇建成面积由“十一五”末的255平方公里扩大到337平方公里。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6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8倍,年均增长31.7%,占全市投资的23.5%,比“十一五”时期提高2.7个百分点。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已逐步构建,区域道路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网络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一是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完成投资144.5亿元,年均增长27.6%。

炎睦、分炎、岳汝、垄茶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衡茶吉铁路、沪昆高铁投入运营,形成了“四纵三横”交通新格局,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铁路”,市域2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

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2700公里,其中新建1345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

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际铁路及5个站场建设加快推进。

交通运输投资增长带领全市城市功能品质全方位提升。

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断提升。

“十二五”时期,全市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完成投资1237.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4倍,年均增长36.6%,占全市投资的16.5%,比“十一五”时期提高6.4个百分点。

云龙新城、武广新城、栗雨新城和新马新城等项目建设,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神农城、河西湘江风光带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拉开了城市框架,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五)民生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十二五”时期,全市大力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努力建设幸福株洲,每年持续开展“民生工程”,推动民生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民生基础建设明显改善。

“十二五”时期,全市教卫文体娱乐行业累计完成投资327.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5倍,占固定资产投资4.4%,比“十一五”时期提升1.8个百分点。

其中,教育强市建设迈出可喜步伐。

“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教育投资170.8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4.4倍,年均增长34.5%。

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乡镇(街道)建成一所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市二中搬进新校址办学,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职教园签约入园职业院校10所。

  文体娱乐事业加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文体娱乐投资99.3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8.6倍,年均增长41.4%,一批公共文体设施建成投用。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全面完成,“三馆三中心”加快建设。

 

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全市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累计投入57.5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2.6倍,年均增长26.6%。

市中心医院、市二医院门诊综合楼、株洲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改扩建等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正式挂牌运营。

株洲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二是生态环保投资明显加强。

“十二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累计投入165.4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2.9倍,年均增长31.5%。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一期工程等项目竣工,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湘江保护与治理有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取得重要进展。

城乡环境大为改观。

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281天。

(六)重点项目建设成就斐然。

“十二五”时期,株洲市大力实施产业转型战略,依托“项目攻坚年”活动,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产业、航空产业、汽车产业、服饰产业、陶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加快高端服务业项目推进,在保持投资稳步发展的同时全力推动株洲产业类大项目迈向中高端。

“十二五”时期,全市重点工程建设成就斐然。

重点项目建设规模从“十一五”末的年投资160.4亿元,到2015年的493.1亿元。

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916亿元,重点建设项目平均规模为2.2亿元,比“十一五”时期扩大0.5亿元。

五年来,中车时代电气IGBT项目、北汽株洲基地、醴陵旗滨玻璃、中航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旭日陶瓷、海纳川株洲零部件基地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为产业加速发展增添了后劲。

随着神农谷、神农城、方特欢乐世界、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等旅游项目建成开放,接待能力提升,来株旅游人数增多,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项目不多,投资规模偏小

“十二五”时期,全市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29个,其中工业项目8个,基础设施项目15个,文化教育3个,物流项目1个,旅游项目1个,医疗卫生项目1个。

其中投资50~100亿元的项目4个,投资百亿元以上大项目只有2个基础设施项目。

全市投资建设的大型项目不多,产业类大项目更少。

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对较少,大型产业投资项目的缺乏制约了株洲的快速发展。

大型项目的投资比重逐年降低,而小型项目的投资比重上升迅速,这种项目投资结构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投资结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十二五”时期,虽然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改善,但是从全市投资结构来看,仍存在问题。

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虽比“十一五”时期提高0.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第二产业5.2个百分点。

代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占比还有所降低。

1、新兴产业投资支撑乏力

虽然近年来全市确立了改造提升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炼、化工、食品加工、陶瓷、烟花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体系,但在产业投资上,仍然存在着传统产业投资比重偏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偏小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44.8亿元,年均增长17.6%,低于全市投资增速10.8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时期回落30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总量的3.3%,比“十一五”时期降低1.3个百分点。

2、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重偏低。

从总体看,全市服务业投资结构不太合理。

公共设施、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投资比重偏高,而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信、科研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不足,比重偏低。

“十二五”时期,全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完成投资1308.3亿元,占全市投资的17.4%,比“十一五”时期提高4.7个百分点;而生产性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332.2亿元,占全市投资的4.4%,比“十一五”时期降低0.2个百分点。

投入结构不合理,限制了株洲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民间投资活力有待增强。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民间投资4917.1亿元,年均增长27.2%,低于全市投资增幅1.2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时期回落17.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65.4%,比“十一五”时期降低0.2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增速放缓,比重降低,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有待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外源增量投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工业主要依靠计划经济时期的底子,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及其分裂扩张,而新引进的、新增加的大型工业企业比较少。

表现在投资结构上,体现为现有存量项目的投资扩张相对稳定,而新增项目、引进项目的投资相对不足,特别是外源性投资增长不快,所占比重趋于下降。

近年来,株洲外源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占比趋于下降,特别是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十二”时期,全市外商投资占全市的比重为1.2%,比“十一五”降低1个百分点;港澳台投资占全市的比重为1.1%,比“十一五”降低1.2个百分点。

2011至2015年,五年全市引进和利用外资仅35.3亿元,只相当于长沙市2015年的八成。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大项目建设和储备

投资增长要靠项目支撑,尤其是要靠重大项目的支撑。

要超前谋划,紧紧围绕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各领域专业规划,把握投资方向和重点,结合株洲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项目库建设和储备。

一是强化项目策划。

围绕轨道交通、航空、汽车、服饰等主导产业定位和布局,以“产业网链”上的各关键“结点”的核心企业(中车株机、北汽集团、中航动力)为主体,策划磁悬浮系统产业化、直升机整机与航空零部件制造等产业“结点”核心项目,推动产业链网上下游次核企业、次核项目开发建设,带动非核环节相关项目的集聚,最终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项目网络。

二是加强大项目储备。

立足株洲实际,大手笔、高起点地谋划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积极争取与大公司、大财团合作,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

加大与国家产业政策、省级相关发展规划的衔接,争取国家和省在全市布点一批新的重大项目。

三是完善项目管理机制。

采取分类动态管理、常年筛选、滚动储备的管理机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更新项目库,确保全市常年储备的项目数量和规模不低于一定限度,做到随时可拿出一批重大项目向上申报或对外招商。

(二)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把握好“十三五”的战略机遇,抓住国家、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时机,抓住株洲作为全国20个稳增长先进市州之一,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工程,积极谋划一批省重点甚至是国家重点项目,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重点抓好轨道交通装备、航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硬质合金材料、有色冶炼精深加工、智能制造等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项目,以及与新型工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二是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工程。

发挥轨道交通、中小型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优势,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将株洲建设成为辐射全球、国内一流的动力之都。

通过创新驱动、产业集聚,打造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三大千亿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四新”经济,重点开发3D打印、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智能工业机器人、大数据应用等新产业,培育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创新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加大现代服务业投入。

加大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职业教育、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大力推进中车物流园、铁路物流园、株百天元城、市农产品交易中心、方特二期、茶祖园等项目建设。

围绕株洲独特的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明和生态资源,建设一批精品景点景区,打造大湘东旅游带。

加快中心商务区等九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大发展

一是持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简化审批流程,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统一规范市场准入,切实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领域。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和新能源、环保、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领域。

对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新建经营性项目,贯彻“非禁即准、非限即许、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加快向民间资本开放。

三是积极开展金融市场创新,解决民间投资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加强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创业集群建设,加强公共性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提升全民创业能力,形成创业集群效应,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是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三创”模式,激发民众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增强民间投资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