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389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1978年至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Word下载.docx

这样的命题可以叫做“无主题命题”。

十多个省市自行命题以后,对无主题命题的认识趋于一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专家们创造了一种完全开放的作文题:

例如,“面对大海”“杂”“忙”等等,表面上是直接命题,实质上是完全开放的,完全开放意味着强制性主题的取消,同时也意味着自主立意压力的增强。

对于考生来说,严峻的考验在于,无序的自由思考不能成为文章,极大的自由度,可能造成散漫芜杂,成文的最低限度是集中和有序。

如何凝聚思考的焦点,成了对考生素质的挑战。

还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题面和题干焕然一新,只有十个历史名人和文学形象,任凭考生自由评论。

这不但要求考生有凝思概括、逻辑拓展的能力,而且对其文化修养也是一种挑战。

一个没有足够课外阅读量,没有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考生,是无法应对这样的考题的。

2005年,自行命题的省市增加到15个,题型更加异彩纷呈,强制性主题作文日薄西山。

湖南“跑的体验”,广东“纪念”,北京“说‘安’”,浙江“一枝一叶一世界”,“位置与价值”等等,几乎全部是不设主题限制的。

上海今年的命题提供了多元的感性素材,它是复合的,各不相干,处于无序状态,命题的旨意正是要求考生从无序的现象中发现统一的线索,这就不仅需要独特的情感,而且需要独特的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无主题命题(材料作文)的一大进展。

它强调了过去我们多多少少忽略了的环节:

独立主题形成于对无序材料感觉的梳理和提炼。

学生的主体建构始于感觉的有序提纯。

上海命题的好处还在于,在题干中有对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诱导,题干中提示:

“对你成长的影响”,这就明显地防止了流于感性,突出了智性和理性提升的要求。

话题作文从开始运用到广泛流行,逐渐产生了一种倾向,那就是感性材料往往比较单调,比较粗浅,缺乏情感和智性的含量,这就难免使考生忽略从知觉到情智的跨越。

而北京的“说‘安’”(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之类的联想),浙江的“一枝一叶一世界”(从“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来),都在并非单一的感性材料以外,提供了一些指向智性升华的要求,显然更有利于检测考生感受和思绪的纵深层次。

2005年比较好的命题都表现出了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在提供感性材料的同时,诱导考生不但要向感情,而且要向智性和理性升华。

这种无主题命题方式之所以能迅速地取得了主导地位,原因在于超越了命题作文的致命弱点。

命题作文提供的主题,不但是现成的,而且是公共的,他人的,并不是学生自己从真切的体验中概括出来的。

无主题命题的最大优点,就是把确立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立意放在第一位,立意是为文的前提,立意的难度在于,必须在纷纭的现象和错综的感受中进行提炼,所以,控制跑题、离题的潜在危机,成了考查的重点。

要通过这样的考查,光凭文字工具的华丽是不行的,对自己思维具有灵活调控的能力才是制胜的法宝。

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义。

《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规定:

要让学生在“知、情、意”三个方面,或者三个层次,得到全面的发展。

知,是感知,或者通俗地说,是感觉,属于心理比较低的层次;

情,是情感,在心理上层次要高于感觉;

而意,是意志,属于更高的层次,一般说,是智性或者理性的层次。

知情意三个层次都得到发展,这是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表现。

从根本上来说,自主立意,不但是作文的要领,而且是树人的根本。

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功能所要求的,高等教育和中等学校的最大不同,就是学科的理论性。

没有一点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起码训练的考生,到了高等学校,是比较难以胜任抽象度很高的理论课程的。

从命题到话题和材料作文,从强制性主题到无主题命题,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抑制学生自主思考到迫使学生独立概括;

历史的发展已经把智慧、智商,把理性思维的考核提上日程。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校正以往不良倾向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三方面的问题:

(1)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情感,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

(2)培养全面踏实的写作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练就各种基础文体的写作基本功;

(3)培养真诚表达的文风,学会具体的记叙,学会生动的描写,学会准确的说明,学会辨证的思考,学会真诚的表达,应该成为我们专门训练的内容。

二、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作文现状

在平时作文和各类考试作文中,一大批说理浅薄、故事单薄、缺少层次的平庸之作成为了主流。

1.学生作文中主要弊病

(1)审题不严,偏离题意

一部分学生审题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

①背离:

在学生的试卷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主旨完全违背命题者的意图,一点不沾边。

②偏离:

这类情况较多。

有些学生审题意识薄弱,对文题只是粗略一看,不注意把握试题的内涵,结果重心偏移:

或因为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或因为没有拟纲写跑了题,或将作文话题在没有“搭桥”的前提下,生硬地去换成其他概念。

③模糊:

故作高深,行文晦涩;

或者不明确点题,以致阅卷者不能迅速看出主旨而判为离题作文。

④偏颇:

不少考生的作文,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缺乏见识和深度,见解平庸,观点烂熟平常,早已无须证明;

或认识错误、庸俗;

或出语绝对,好扩大,喜夸张,表述一个观点不留余地,非此即彼,无节制地宣泄个人化的情绪。

(2)内容单薄,选材失当

①空洞:

全是条条框框,无一点细节,无事实,无引语,无“形象”化句子。

②单调:

素材少得可怜,全文证明观点的材料即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或只将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进行扩写;

或作文材料再加一个寓言故事,不能充分论证观点或表现人物。

③陈旧:

素材多但全是熟人。

④囫囵:

有素材但泛泛而谈,且不知取舍,囫囵照搬,结果,素材中的一些细节与论题无关系。

⑤雷同:

素材虽多但素材的角度、范畴没有分别,几个素材只能发挥一个素材的作用。

⑥悖理:

素材不能说明观点,细节不能表现人物。

(3)思维混乱,中心不明

①散乱: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无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感。

②跳跃:

思维随意跳跃,不讲过渡衔接,缺少引导阅卷者思路的句子,结果结构清晰度差,容易引起误判。

③繁复:

头绪复杂,波折太多,绕得阅卷者头晕。

(4)言不及义,表达贫乏

①粗糙:

词汇贫乏,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标点不正确,或字迹潦草,卷面不洁,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

②枯槁:

言语单调少变化:

记叙语言交待不清,或是平铺直叙,不能突出重点;

描写语言不能充分展开,形象性差,文字显得空洞,干巴;

议论语言不严密,且理论性差,常有以叙代议现象;

抒情语言或火候不到,缺乏感染力。

或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或过分追求形式的华丽而造成文章内容的单薄、空泛。

③繁冗:

一丁点儿意思,唠叨了几段;

都知道的意思,已说过的意思,说了又说。

④晦涩:

语言太主观,只有自己才懂;

或语言跳跃太大,让人如坠云雾中;

或者形象呈现太多而没有必要的语言提示。

(5)盲目求新,文体混杂

①刻意“创新”:

有的学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刻意“创新”,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他们的作文写法上变形夸张,不伦不类,不像作文像游戏。

②形式与内容脱离:

有的学生用寓言、信、戏剧、采访、实验报告等形式来写考场作文,如果形式和内容相符合,这样写确实可以锦上添花,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上,不少考生是弄巧成拙,作文形式和内容完全脱离。

③文体不明:

有的考生连基本的记叙文、议论文都写得不像。

有的考生本想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可写出来的文章油是油,水是水,叙与议不能有机、有序地结合;

有的写记叙文时处理不好记叙与议论的关系,议论偏多,成了混乱的文体;

有的在写议论文时,不能处理好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而在论据上花费大量的笔墨,甚至为了将事实论据写得生动形象,而大段大段地记叙,让人搞不清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2.原因分析

(1)学生写作时不在状态其普遍特点:

①恐惧状态,即极度紧张、焦虑、失控的状态。

有可知的恐惧,如突然遭到新题型新话题,平常没有对材料进行充分准备而造成思维空白等;

有不可知的恐惧,如曾经的失败带来的阴影,对本次作文的立意和分数的多虑等。

②散漫状态,即主观上对事物抱有麻木、游戏、无所谓、大而化之的态度。

分为对成绩的不在乎和对作文的不在乎。

表现为把写作当成完成任务,用业余的态度对待写作,随便下笔,散漫为文,毫无构思、中心不明。

③混乱状态,分为情绪激动和情绪低落带来的思维混乱、平常没有留心训练带来的行文混乱。

④偏激状态,分为为人处世的偏激理解、对作文评分的评价的偏激理解。

⑤保守状态,分为评价机制不佳造成的思维保守,自卑、能力有限造成的思维保守,思维定势带来的语言保守。

(2)缺少写作素材其原因:

①困于课业负担和教育压力,无睱也无力光顾课外读物;

缺乏课外积累的兴趣和意识;

少数同学认为作文考试难以拉开差距,用“老本”足矣。

②教育评价中的分数效应使学生的功利性太强;

娱乐消遣式的生活方式占据了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浮躁的社会气息对学生的业余生活产生了颇大的冲击,学校、家庭、社会的人文氛围不浓。

③对教材价值的误解:

教材是老师教学的范本,与己无太大关系;

考试中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于考试无直接作用。

老师也缺乏对教材中所包涵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的深入挖掘,更谈不上指导。

④把积累当作一般性的阅读,缺乏对素材的及时思考和品评,没能产生思想上的感触和思维上的转换,因而缺乏自己的见解;

缺乏运用策略的指导,创新意识不够。

积淀少,新鲜信息补给不足,掌握的素材雷同和老化现象严重。

(二)作文教学现状

我们的学生从孩提时就会说话,为什么作文却说不好话,甚至说不出话;

学生生活十几年,读书十几载,为什么作文却空洞无物,既无材料,也无思想;

学生不乏联想和想象,为什么作文却缺少鲜活的形象,没有思考的空间;

学生能够读懂别人的文章,为什么却写不好自己的文章;

学生能够写出动情的书信和日记以及随笔,但作文却写不出真实的感情;

花了很多时间训练,却总是得不到理想的作文分数;

学生宁可选择听歌、看碟、读卡通、玩游戏,却不愿坐下来写一篇作文。

面对现状,反思我们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重教法,轻学法

高三作文教程有以作文知识为纲的,即开头、过渡、剪裁等等;

有以高考评分细目为纲的,即内容、结构、语言等;

有以思维为纲的,即演绎、归纳、抽象、发散、正向、逆向等。

应该说,所有这些作文写作教程,也许在短时间内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但是,它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漠视人的存在,缺乏对作文主体的生存基础与精神空间的充分尊重。

这样的作文教程,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注重的是描述性知识,偶尔对程序性知识“蜻蜓点水”,对策略性知识却不闻不问。

没有把学生视为主体,学生被教师牵引着去适应教师安排的程序,接收教师所传递的一切,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学生的知识状态、心理状态如何,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等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

2.重技巧,轻素养

我们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的训练,注重对高考佳作的模仿,有的教师干脆就让学生背高考“佳作”,较少进行搜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等素养训练。

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技巧,对于中学生写作来说是必备的,没有这些指导是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的。

但写作更多地需要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如果缺乏充实的内容、真切的情感,缺乏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写出的东西即使很有章法、文采,也掩饰不住内在的空洞、做作。

可能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在高三得到提升,为时已晚矣。

其实,关键是看你对学生的训练是否严格、规范、高效。

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三个坚持:

坚持每天读一点,坚持每天悟一点,坚持每天背一点。

每天阅读1000字并思考领悟其中道理,以300天计算,高三当有30<

/SPAN>

万字的阅读量;

每天坚持背诵或熟读100字,一年下来的背诵或熟读量为3万字;

这些积累难道还不能成就一篇高考作文吗?

所以,迅速的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没有可能。

三、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作文备考应解决三个问题:

想不想写?

(多方设法让学生想写)写什么?

(优化学生的积累,让学生有“米”可“炊”)怎么写?

(教学生智慧地表达智慧,如何得高分)

高三的作文复习,我认为应遵循的原则是:

先努力提高作文能力,再掌握并不断提高应试技巧:

先熟练掌握的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练习各种题型的审题训练: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

然后再掌握应试技巧,从正面说,包括多角度立意、形式创新、拟散文化标题、一小时内成文等。

从消极方面说,包括修改偏题、时间不够的补救办法等等。

先写实,后虚构,先规范,后创新:

先训练写实的能力——看到的实景、真人、真事及自己的真情实感,特别是写凡人小事的能力;

后虚构。

先写规范的记叙、议论等文体,后进行故事新编、小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童话、杂文等创新文体(对中学的规范文体而言)的尝试。

实践证明:

有了扎实的写实功底,虚构的也漂亮,否则,就会笑料百出,漏洞百出;

规范的文体写得好,创新的文体也运用得奇而巧,否则,就落入旧套或新套,或邯郸学步,连走路也很艰难);

先整体,后局部:

决定一篇作文档次的,是整体。

尽管不少同学看好的作文往往只注意它散文化的标题,或是精彩的开头,或是发人深省的结尾,或是中间引用了某名人使人眼前一亮的警句,等等。

要提高自己作文的档次,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整体着眼。

比如,写记叙类作文,是不是主要通过描写表现了主题和人物?

写的是不是自己曾真正动过感情的人和事?

写议论文章,是不是写的是自己真正想明白的道理?

是不是对该道理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分析?

语言美不美,结构巧不巧,主题深不深,开头结尾妙不妙,都需要假以时日不断地修炼。

以记叙文为例,先求从整体上把记叙文写得像记叙文,进而写得是记叙文,进而再追求局部的完美,就有可能写出好的记叙文。

倘若把追求整体和局部的顺序颠倒了,就会愈练愈困惑,愈练愈茫然。

其具体复习策略如下:

(一)研究“考纲”和“考情”

1.知己知彼:

教师一定要研究考纲对作文的要求,并指导学生知己知彼。

“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的“病灶”在哪里(立意、结构、语言?

)?

该怎样改变?

“彼”,是要让学生知道:

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其具体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怎样才能算“能写”呢?

考试说明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标准。

之所以要把高考作文的要求分成两个等级,是为了提高高考作文的信度,让真正好的作文能够得到高分,也使基础好而临场发挥不好的考生有一定的分数保证,尽量消除应试的误差,还给在写作上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长的考生以用武之地。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

作文怎么考?

怎样出题?

改作文的标准?

教师的阅卷心理?

让学生由糊糊涂涂地作文变成明明白白地作文,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高三作文训练。

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白。

否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明确本质:

要让学生明白高考作文是有别于文学意义上的创作:

其一,写作方式不同。

文学创作是相对自由的、个性的、主动的,想不想写,写什么,怎么写,自己可以选择、决定。

高考作文则受制于人,不仅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字数限制,独立完成,不得借助外力。

按命题者的要求作文,又按阅卷者的标准评文,应试者始终是被动的、无所选择的。

其二,阅读对象不同。

文学创作的阅读对象具有多层次性,任何人都可读,且可以长时间地、反复地读,但不求任何人都认可。

而高考作文的阅读对象的阅读层次相对固定,多是语文老师或高校中文系教授,多则二三人,有的情况下仅一人,即可定夺作文分数。

阅读的第一感受甚为重要。

其三,写作目的不同。

文学创作或为自我,或为人生,或为社会,或为艺术本身,高考作文的目的却是极其功利的——为了分数!

“我欢喜谁就是谁”,用阿Q这句名言来评述阅卷者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个人喜好来评定分数恐怕不无道理。

其四,写作状态不同。

文学创作有准备充分,情郁于中,有感而发,心情也轻松自然,可以沉浸在写作世界中;

而高考作文直接的准备却是临时的、仓促的、所考的作文题以前未曾潜心思考过,要跳出来自检自审,看看是否扣题是否妥当。

有了这些区别,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就有质的不同。

诗歌的暗示之法就有些冒险,倘若含蓄的“度”没把握好,阅卷者以为晦涩难懂,结果可想而知。

画一个和尚在山下挑水来体现“深山藏古寺”之“藏”的意境,固然好,但如果和尚画得不像,譬如让阅卷者误以为是个劳改犯或新新人类光头一族,那就麻烦了。

文的质朴、自然是为文的至美,但质朴、自然的东西难以在短时间内抓住人心。

假如拿朱自清的《背影》和《荷塘月色》,参加考试,高分者当属《荷塘月色》。

好处看得见,无论情感,还是技巧,全摆在明处。

所以,高考作文的本质是炫示(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技巧以悦人)。

炫才学显技巧的应试作文往往能获取高分。

3.确立目标:

高考作文必须做好两点:

一是能让阅卷者迅速读懂并把握文章的分量;

一是作文必须抓住所有阅卷者共同趣味,才能征服所有阅卷者。

所以,作文的备考必须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下面基于阅卷者的阅卷心理和考场作文的自身规律提出高考佳作的五层目标:

(1)切题“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者的第一忠告。

“切合题意”就是指作文要完全符合命题者所设计的意图。

“切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切合命题要求,或所提论点切合所供材料,或文章内容在话题范围内。

二是切合“注意”。

三个切题要求:

①实扣:

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实际的本质的联系和契合,而不是貌合神离。

②明扣:

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明显的相似语句。

③全扣:

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结尾等处处都应体现作文题的命题寓意。

(2)明晰高考作文应该明晰,明晰得让阅卷者能够在半分钟时间即可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及文采、创新等亮点。

①书写清晰:

笔画清、字形清、卷面清。

②主旨明确:

要表达的主旨都浓缩在一句话里。

800字最好浓缩成一句话,即主旨。

开头、结尾或段首,或独立成段。

总之,主旨句最好放在显眼的位置。

③结构简化:

文章结构最好简化,或是清晰的并列式,或是清晰的层递式,最好还有清晰的过渡句或过渡段。

④语言干净:

表述得干净,句子短小,万分清楚,一看便知其意。

⑤感情激越:

感情的清晰,悲则大悲,喜则大喜,极力渲染。

(3)充实阅卷者多欣赏旁征博引、信息量大的作文。

800字的文章传达了上万字的信息,那多半是成功之作。

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素材丰富不滥(不堆砌材料)。

其二,技法(修辞手法、表现技巧)多而善变。

其三,语言醇厚(文化氛围)不浮。

(4)文采一是话语机智,二是文辞形象。

即要做到话语有机智感,遣词遣得生动,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功夫下得够;

造句造得别致,句子成分倒错组合,有些诗意;

修辞用得精彩,比喻的喻体出人意料,排比的语气铿锵。

(5)创新高考作文最好能在某一方面有创新处,或观点新,或体裁新,或素材新,或构思新,或语言新。

(二)调整学生的写作状态

作文水平提高慢,但只要坚持认真练,还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否则,会越来越生,水平将会下滑。

写作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正确的认识,要落实到最佳的训练状态上。

高三的作文训练,有三种状态:

逃着练——能少写一次是一次;

拖着练——让写一次写一次,写完不想再看一眼;

跑着练——在老师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道路,主动地读写。

最好的,当然是第三种状态。

天分是不能够选择的,但是可以选择和转变的是写作状态。

首先,应该以放松、宽和的心态对待高三的作文训练。

应告诉学生,也许过去、写作限制、评价机制等等铸造了现在的你,反过来,只要你对自己进行调整,就可以调整你在事物中的位置,使自己获得主动。

这种调整很简单,在写作中少一些牵挂思虑,少一些成见偏见,就会进入最佳状态——自信、积极、乐观;

不畏困难,也就是一念代万念的状态。

其次,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高三的作文训练。

在写作时,我们完全可以默念:

我即是王!

我无所不能!

以此激活自己的自主意识。

比如当考卷上出现自己不喜欢的作文题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