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3929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

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7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

(2017东城一模)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9题。

摸鱼儿·海棠

刘克庄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

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

霜点鬓。

潘令

老,年年不带看花分。

才情减尽。

怅玉局

飞仙,石湖

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

墙头岑寂谁问。

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

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

年光去迅。

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

①刘克庄:

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

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

②潘令:

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

③玉局:

指北宋文学家苏轼。

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

石湖:

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

⑤漫:

莫,不要。

15.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了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了。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了作者对海棠的深情。

16.本词运用了把事物人格化的手法,以“娇困”一词写出海棠仿佛美人慵懒欲睡,赋予海棠花以人的情态。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B.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柳宗元《溪居》)

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刘攽《新晴》)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7.《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也曾经吟咏过海棠,其中一位才女的海棠诗作被评为“含蓄浑厚”。

“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

“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都与她的结局有关:

前者通常是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的话;后者则说冷落孤寂。

这位才女是(2分)

A.史湘云B.林黛玉C.薛宝钗D.贾探春

18.结合词作内容,归纳《摸鱼儿·海棠》中刘克庄描绘的海棠花的形象特点,并说说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4分)

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蜀相》中杜甫借“①,②”描写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色;《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③”烘托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钗头凤》中陆游借“④”回忆往昔与妻子同游沈园时所见的美好景致。

(2017西城一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7题。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注】①望夷宫:

秦国宫名。

②商山翁:

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

③重华:

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15.下列各项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3分)

A.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陶渊明《桃花源诗》)

B.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韩愈《桃源图》)

C.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

(刘禹锡《桃源行》)

D.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王安石《桃源行》)

16.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

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6分)

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文字化解开来,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

王安石《桃源行》中“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这两句,实际是化用了《桃花源记》中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用了北宋刘攽《九日》中的“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3)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2017海淀一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8题。

鹭鸶

来鹄

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

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

鹭鸶

刘象

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①清软冷接风。

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

几日下巢辞紫阁②,多时凝目向晴空。

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③凰别苇丛。

【注释]①顶丝:

头顶上细长的羽毛。

②紫阁:

指鹭鸶居所。

③鸾:

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诗均在吟咏鹭鸶中寄寓情怀,来诗聚焦于一幅画面,刘诗则描绘了多个情景。

B.来诗一二句描写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神态,引出后面的议论。

C.刘诗开篇赞美鹭鸶的品质,中间两联运用拟人、烘托等手法来塑造鹭鸶的形象。

D.刘诗以“摩霄”“苇丛”表现鹭鸶的生存环境,用“会”字强调其实现愿望的信心。

16.刘诗额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C.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唐庚《春日郊外》)

D.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17.来诗和刘诗笔下的鹭鸶形象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飞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诗文中,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怀抱的载体。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①,②”,借鸟鸣渲染离情;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③,锦鳞游泳”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④,⑤”以鸟鱼对举,赞颂生命的蓬勃自由;再如庄子《逍遥游》用“水击三千里,⑥”的大鹏来寄托高远的人生理想。

(2017朝阳一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

“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③。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

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

张偓佺,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

②平山堂:

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

③兰台公子:

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

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14.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

B.“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

C.“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

D.“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

15.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3分)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6.《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

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

中国古代文人有山水情怀。

《归去来兮辞》中,在春天农事之余,陶渊明“寻壑”“经丘”,看到“①,②”,感受着万物复苏的春天之美;《滕王阁序》中,在深秋时节,面对“③,④”的景象,王勃深感水色山光的变幻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由梦境返回现实,失意感慨,认为徜徉山水,“⑤,⑥”,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杜甫《登高》一诗中,面对西风高天、沙白鸟飞,诗人看到了“⑦,⑧”秋天开阔苍茫的山水景象。

(2017丰台一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6~19题。

(18分)

木兰花慢游三台①

元好问②

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

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

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

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

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

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

安得参军③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注释】①三台:

为曹操所建,三国魏邺都胜迹。

下文的“台城”即邺城故都,南北朝时邺都毁于战火。

下文的“曹侯墓”“西陵”即曹操陵墓,在古邺城西北。

②元好问:

金宋元初人,金亡不仕。

以金朝遗民身份凭吊魏都,触目兴感,写下这首词。

③参军:

诗人鲍照,曾作《芜城赋》,凭吊广陵,讽刺竟陵王叛乱导致亡国之事。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拥岧岧”三句着力描绘了三国魏邺都的雄壮之景,极力渲染了王都之气象。

B.“只道”两句描写了眼前“江山如画”之景,为下文抒发怀古幽思设下伏笔。

C.“问对酒”两句,作者想到怀有建功抱负的曹操,如今已成一抔黄土,不胜感慨。

D.“青青”两句描绘故都杂草丛生的荒凉,与上阕邺都的繁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17.本词先写昔盛之景,后写今衰之景,在强烈的对比中抒发感慨。

下列怀古诗运用了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分)

A.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宮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B.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D.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金陵图》)

18.这首词下阕写到曹操,苏轼在《赤壁赋》第三段中也写到了曹操,二者借写曹操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①本词有“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句,由此可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词有“只道江山如画”句,古代诗人面对如画江山时,往往会生发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句。

③本词作者感叹“争教天地无情”。

《窦娥冤》中窦娥以“地也,_____________!

天也,_____________!

”句控诉了天地的无情。

(2017石景山一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

①杜二甫:

即诗人杜甫。

②泗水:

水名。

③徂徕:

山名。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描写了李白在秋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情形,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16.“蓬”作为意象,常用作游子的代称。

古诗中还有其他形容游子的意象,下列诗中加点词不是用来指代游子的是(3分)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B.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李白《赠裴十四》)

C.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答微之》)

D.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王维《伊州歌》)

17.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表达豁达情感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

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写到的“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摹对象。

古诗文中既有客观描绘的“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以“  ①  ,  ②  ”呈现水天一色的美景;又有寄托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水”,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  ③  ,  ④  ”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用“  ⑤  ,  ⑥  ”表达诗人要克服一切阻力,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2017顺义一模)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8—20题。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瑶草①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白石,倚玉枕,拂金徽②。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③。

我为④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⑤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①瑶草:

仙草。

②金徽:

金饰的琴徽。

这里指琴。

③白螺杯:

用白色螺壳雕制的酒杯。

④为(wéi):

愿作。

⑤长啸:

长叹。

18.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用感叹句起首,以芳草如碧带出春色,激发读者兴味,引人入胜。

B.“溪上”“桃花”等词,与首句中“武陵”应和,也带出了作者的感情。

C.“谪仙何处”句,清楚地表明作者渴望使用李白的“白螺杯”来饮酒。

D.“我为”句,采用对比,显示出作者的清高和对谄媚者的不屑与轻蔑。

19.下列与“明月逐人归”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并可成为对联的一句是(2分)

A.新晴原野旷B.白云随鹤舞

C.冰壶含雪魄D.一天秋似水

20.这首词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都间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

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说明它们是如何表现的。

(6分)

(2017门头沟一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夜起岳阳楼望月

(清)姚鼐

高楼深夜静秋空,荡荡江湖积气通。

万顷波平天四面,九霄风定月当中。

云间朱鸟①峰何处?

水上苍龙②瑟未终。

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江东。

①朱鸟:

指南岳衡山。

②苍龙:

指湘灵,为湘水之神。

《楚辞•远游》中有记载: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楼深夜静秋空”描绘洞庭月夜景色,诗人登上岳阳楼感受到万籁俱寂,四周悠远空旷,令人有天地孤独之感。

B.“九霄风定月当中”写风静无声,皓月当空,清光四溢,天水空灵一片,上下澄澈,

令人幽然神远。

C.“云间”一联引用两个典故,从夜空想到朱鸟化为衡山的传说,又从湖波中幻起湘灵鼓瑟的想象,为全诗增加了神秘色彩。

D.第四联间接抒发感慨,表达自己要拂衣飞去、长啸升空的念头,也表明了自己辞官归隐的愿望。

16.“洞庭天下水”,岳阳楼前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经常被登楼揽胜的诗人写入诗文,成为一卷美丽的图画。

下面描写洞庭美景的诗句,其意境与本诗最相似的一项是(3分)

A.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B.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C.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

(刘禹锡《洞庭秋月行》)

D.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元稹《洞庭湖》)

17.岳阳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一向为登临胜地。

自唐宋以来,吟咏岳阳楼的名篇佳作甚多,诗圣杜甫晚年也曾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登岳阳楼》。

与姚鼐的《夜起岳阳楼望月》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6分)

①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成就了“文以楼生,楼以文传”的千古佳话。

②“万顷波平”极写洞庭湖水平如镜、波光粼粼的壮阔景象,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写出了大江之上水气弥漫、波光星光交相辉映的美景,并借“,

”写了与友人泛舟茫茫的江面、任凭小船从流飘荡的自在与畅快之情。

③“啸”作为一种歌吟方式,可以随心所欲地吐露一派风致,一腔心曲。

吟啸之俗较古老,历史上的魏晋时期多有名士之啸,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也曾“,”,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愉悦之情与闲适之意。

(2017房山一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

子夜吴歌(其四)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①。

注释:

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明朝驿使发”,所以征人的妻子要连夜“絮征袍”,表明战争来得非常紧迫。

B.“一夜絮征袍”领起下文,暗含一个“赶”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的忙碌和焦急。

C.一个“冷”字,生动传神,既写出“一夜絮征袍”的艰难,又暗示了连夜絮征袍的内因。

D.从全诗看,剪缝完成前女主人公唯恐驿使走得早,缝制完成后又唯恐驿使行得迟。

16.“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两句,以环境的“冷”衬托人物的心情。

下列诗句不属于以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的一项是(3分)

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经·氓》)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李白的《子夜吴歌》(其三)。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李白的这两首《子夜吴歌》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

李白的《子夜吴歌》(其四)使人联想到不少有关战争的诗文,比如《国殇》中有“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     。

”又比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有“郁孤台下清江水,     ?

西北望长安,     。

”再比如《书愤》中有“     ,     。

”又让人联想到《曹刿论战》中关于人民为什么拥护战争的论断:

“小大之狱,    ,    。

参考答案

(2017东城一模)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5.(3分)C

16.(3分)B

17.(2分)C

18.(6分)

答案要点:

①形象:

花色红艳或艳丽;独自开放,无人关注;花色凋残;

结合诗句:

万姝娇困或倾城色;墙头岑寂谁问;吹得胭脂成粉。

②情感:

要点一:

抒发词人对海棠花的怜惜喜爱之情。

结合诗句:

潘令老,年年不带看花分。

才情减尽。

怅玉局飞仙,石湖绝笔,孤负这风韵。

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要点二:

以海棠的迟开、被冷落与最后的凋零自况,表达了对被当政者排挤、罢职的不满。

结合创作背景、诗句:

词人写作此词处于罢职期间。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

墙头岑寂谁问。

评分参考:

①形象,2分。

意思对即可。

形象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未结合具体诗句,酌情扣分。

答海棠形态未开、已开不得分。

②情感,4分。

两层情感一层2分。

未结合具体诗句,酌情扣分。

19.(4分)①映阶碧草自春色②隔叶黄鹂空好音③枫叶荻花秋瑟瑟④满城春色宫墙柳

(2017西城一模)

三、(18分)

14.(3分)B

15.(3分)D

16.(6分)

要点一:

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

要点二:

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

要点三:

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评分参考】以上三点,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17.(6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分参考】每空1分。

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2017海淀一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3分)D

16.(3分)C

17.(6分)参考答案:

(3分)来诗塑造的鹭鸶表面悠闲、实则有较强的物欲追求。

前两句写鹭鸶仪表不凡(袅丝翘足)、洁净悠闲(傍清澜,伫思),三四句用“若使”把寓意点破,鹭鸶“消尽年华”、全神贯注,原来是在思考谋取眼前之物。

(3分)刘诗描绘的鹭鸶是个胸怀高远、潜心修炼、不甘寂寞的形象。

如颈联写鹭鸶经常飞出低矮的巢穴面向高空凝视,尾联直接点出鹭鸶拥有冲天的志向和高飞的信心,现在不过是在潜修羽翼、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评分标准:

来诗中的鹭鸶形象若答其它,酬情给分。

18.(6分)①杨花落尽子规啼②闻道龙标过五溪③沙鸥翔集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评分标准:

写对一句得1分。

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2017朝阳一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3分)C(“批评……”有误)

15.(3分)C(“巴山夜雨涨秋池”属于实写)

16.(6分)

相同点:

两词都表达了贬谪境遇中苏轼的豪迈旷达的情怀。

(2分)

不同点:

《念》词借古抒怀,借周瑜卓越不凡、青年功成来反衬自己壮怀难酬、老大未成的忧愤与失意。

《水》词借景抒情,借白头渔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之举,来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正气浩然的精神。

(4分,每点2分)

17.(8分)

①木欣欣以向荣

②泉涓涓而始流

③潦水尽而寒潭清

④烟光凝而暮山紫

⑤且放白鹿青崖间

⑥须行即骑访名山

⑦无边落木萧萧下

⑧不尽长江滚滚来

(2017丰台一模)

三、本大题共4道小题,共18分。

16.B【解析】“只道”两句否定了壮丽景观的现实存在。

17.A

18.【解析】同:

二者都感叹曹操生前的辉煌业绩于今已经消逝不存,抒发了历史兴亡、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叹。

(2分)

异:

元词下阕,先写曹操“风云奔走”业绩的不易,后写曹操墓西陵的荒冷,对比之下“对酒当歌”已成虚名,而“怅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