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410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4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6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Word文件下载.docx

由于Griffith没有做单因子转化实验,所以当时还不知道转化物质的化学本质。

直到1944年,微生物学家Avery用生化方法对S型细菌提取液的所有成分分离后,进行了单因子转化实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多糖荚膜、蛋白质或RNA。

Avery的单因子转化实验

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

1952年,Hershey-Chase的实验

同位素:

32P-DNA*

35S-蛋白质*

 

头部(蛋白质和DNA)

尾部(蛋白质)

图T2噬菌体的结构

噬菌体的哪个部分(DNA或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并传递给子代噬菌体?

结论:

在噬菌体繁殖过程中,DNA而不是蛋白质进入细菌细胞,而且只有DNA传递给子代噬菌体。

3.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重建实验

1)TMV的蛋白质外壳和单链RNA接种:

TMV蛋白质烟草不发病,分离不到TMV颗粒

TMVRNA烟草发病,分离到新的TMV

TMVRNA+RNA酶烟草不发病

2)重组TMV的感染

A=S

B=HR

RNA决定:

a.TMV的毒性b.子代TMV的RNA和蛋白质

幻灯片14

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

一、DNA的一级结构

二、DNA的二级结构

三、DNA的三级结构

一级结构:

核苷酸在DNA分子中的排列顺

序。

戊糖+碱基=核苷

核苷+磷酸=核苷酸

磷酸二酯键

核酸

核苷酸含有核糖(RNA)或脱氧核糖(DNA)。

核糖

脱氧核糖

核苷酸含有嘌呤或嘧啶。

DNA核苷酸有如下四种类型。

DNA二级结构:

双螺旋结构。

A-DNA:

右手螺旋,大小沟,11nt/圈,高盐,DNA-RNA,

RNA-RNA。

B-DNA:

右手螺旋,大小沟,10.4nt/圈,生理状态DNA。

Z-DNA:

左手螺旋,单沟,12nt/圈。

可能与基因转录有关。

DNA的三级结构:

超螺旋结构。

超螺旋是DNA双螺旋的螺旋轴盘绕而形成的螺旋。

生物体中绝大多数DNA以超螺旋的形式存在。

超螺旋具有方向性,可分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

双螺旋DNA松开导致形成负超螺旋,而DNA的旋紧则导致形成正超螺旋。

DNA复制和转录等过程都涉及超螺旋的变化。

第三节DNA的复制

一、复制的核心问题

二、复制的基本原则

三、DNA的半保留复制

四、原核生物DNA复制

五、真核生物DNA复制

一、复制的核心问题

有这样一个儿童游戏:

第一个小孩先把一句话悄悄传给第二个小孩,第二个小孩把听到的再悄悄传给下一个小孩。

这句话一直传下去,直到传回到第一个小孩那里。

如果这句话是“John’sbrowndogranawayfromhome”,传到最后就可能变成“Joe

Brownhasapiglivingunderhisporch”。

参与这个游戏的小孩越多,这句话的信息到最后改变得越厉害。

这个游戏说明信息在复制时很容易产生错误,复制次数越多,产生的错误就会越多。

复杂的多细胞生物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如何让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时真实地传递下去?

这是复制的核心问题。

除此之外,复制时还要保证非常快的速度。

也就是说,如何来保证DNA复制的精确度和快速?

二、复制的基本规则

DNA复制是半保留的;

复制起始出现在称为原点(Origin)的特定序列上;

复制叉(Fork)的移动是单向或双向;

链的延伸方向是5’→3’方向;

大多数情况下DNA复制是半不连续的;

在存在模板的条件下,DNA聚合酶以短的RNA片段作为引物开始合成DNA的短片段;

终止也是在复制过程中的某个固定点。

1、三种复制模型

1958年,Meselson和Stahl为了确定大肠杆菌采取的是哪一种复制模型,用同位素14N和15N来区分老链和新链。

他们先将大肠杆菌培养在15N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培养几代之后,DNA的嘌呤和嘧啶碱基携带了15N。

接着将标记了15N的细菌细胞一部分用14N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另一部分接着培养在15N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

最后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区分14N标记的DNA(轻链)和15N标记的DNA(重链)。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每一条DNA链都是新的DNA合成的模板。

自从Meselson和Stahl发现大肠杆菌DNA是半保留复制之后,研究者发现其它生物也是采取这种机制。

2、复制的方式

半保留复制又因模板DNA的不同和复制叉的数量不同而有几种不同的复制方式。

复制子:

是指单个的复制单元。

复制起点:

DNA复制的开始位点称为复制起点,每个复制子都有一个复制起点。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只有一个复制起点,而真核生物有多个复制起点。

1)θ复制

是环状DNA的复制方式,因为复制时产生的结构像希腊字母(θ)而得名。

2)滚环复制

是一些病毒和F因子的复制方式。

3)线状DNA的复制(多个复制起点)

一轮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数

θ复制:

形成两个环状DNA分子;

滚环复制:

形成一个环状DNA分子和一个可成环的线状DNA分子;

多复制起点复制:

形成两个线状DNA分子。

3、复制的条件

复制所需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模板:

单链DNA。

2)底物:

脱氧核苷三磷酸。

3)酶和其它蛋白质:

参与识别模板和复制。

4、复制的方向

DNA聚合酶只能将核苷酸添加到合成的DNA链的3’端,所以DNA复制的方向是从5’端向3’端。

因为DNA双链中的两条单链DNA模板是反向平行的,而子链的延伸方向总是5’向3’,如果其中一条模板链是从左向右复制,则另一条模板链应该是从右向左复制,那么在复制叉处的两条链是如何同时复制的?

两条DNA模板链同时复制但是方向相反。

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复制

前导链:

连续复制形成的新链。

其复制起始于复制起点。

后随链:

不连续复制形成的新链。

每一次的复制都开始于复制叉。

因为每次DNA仅解开一小段,所以解开的模板很快被用完。

接着DNA继续解旋,DNA必须在新的复制叉处重新起始复制,复制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反,直到碰到之前合成的DNA片段才停止复制。

此过程不断重复,合成一个个不连续的冈崎片段。

小结:

各种复制方式的DNA合成方向

滞后链的DNA合成不连续,与解旋方向相反;

前导链的DNA合成连续,与解旋方向相同。

从断裂链的3’端起始的DNA的合成是连续的,随着DNA的解旋,逐渐取代外面的这条链。

(c)线状DNA的复制

1、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

复制可以分为起始、解旋、延伸和终止四个阶段。

1)起始:

原核生物只有一个复制起点(oriC),oriC至少需要含有245个碱基对才能发挥功能。

起始蛋白结合到oriC,并造成一个小的DNA片段解旋。

解旋后的单链DNA为解旋酶和一些单链结合蛋白提供了结合位点。

2)解旋

因为DNA合成需要单链作为模板,所以DNA合成前DNA双螺旋必须解旋。

DNA解旋需要解旋酶、单链结合蛋白和旋转酶这3种酶的参与。

解旋酶和单链结合蛋白的作用

3)延伸

DNA解旋后,一小段RNA引物与模板结合,DNA聚合酶才开始链的延伸。

所有的DNA聚合酶都需要有一个含有3’羟基的核苷酸才能开始新链的合成。

引物酶(primase)能合成短片段的RNA引物(primers)来起始DNA的复制。

前导链上只有一个引物,而后随链上的每个冈崎片段的前端都有一个引物。

这些引物最后会被切除并被DNA链取代。

DNA聚合酶的种类

后随链必须成环才能保证两条链同时合成。

4)复制的终止:

有些DNA分子在复制叉相遇时自然终止,另外一些DNA需要特定的终止序列阻止进一步的复制。

E.coli的终止蛋白称为Tus,能与终止序列结合,阻止解旋酶的移动,从而终止复制。

●真核生物DNA复制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复制的大的差异在于DNA聚合酶的数量和功能。

真核生物中与复制有关的DNA聚合酶有以下两种:

●Polα-起始核DNA的复制

●Polδ-负责核DNA的前导链和后随链

●的合成

主要的复制酶是DNA聚合酶δ。

有关真核生物复制体的模型认为:

在一个复制叉上既包含一个DNA聚合酶α复合物(引发酶)又包含2个DNA聚合酶δ的复合物,这两个DNA聚合酶δ复合物以大肠杆菌复制体中DNA聚合酶Ⅲ的相同方式运转,一个合成先导链,另一个合成随后链上的岗崎片段。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

1)DNA复制时,同时有很多复制起点;

2)真核生物DNA链延伸速度比原核生物慢,因为DNApol活性低和核小体结构的影响。

但多个起始部位、双向复制、多个复制子,总速度仍很快。

3)在染色体全部复制完成之前,不可能由起点再开始复制。

4)合成新的组蛋白、装配新的核小体,但组蛋白八聚体是以全保守分离的方式传给子代分子的。

老的组蛋白八聚体结合在复制叉的先导链的模板DNA上,

新的组蛋白八聚体结合在复制叉的随后链的模板链上。

5)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DNA的复制是在特定的端粒酶的作用下完成的。

第四节RNA的转录及加工

一、转录

二、原核生物RNA的合成

三、真核生物RNA的合成

四、RNA的加工

转录:

以DNA为模板,通过RNA聚合酶

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有义链(+):

又称非模板链(即基因序

列)或编码链,对应密码子

反义链(-):

模板链

转录单元:

指的是被转录成单条RNA的

DNA序列,起于启动子,止于终止子。

一个转录单元包括启动子、RNA编码区和终止子。

RNA合成的底物是核糖核苷酸,转录的方向是5’向3’。

RNA的合成不需要引物。

转录发生在一个泡状区域内,在此区域内DNA短暂解旋,通过碱基配对的方式合成RNA。

泡状区域向前推进时,DNA双螺旋在其后重新形成,取代单链RNA。

原核生物中转录可分为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

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是由多个多肽亚基组成的单一酶。

在大肠杆菌中,RNA聚合酶含有5个亚基:

2个α亚基、1个β亚基、1个β’亚基和1个σ亚基。

这种形式称为全酶。

σ亚基从全酶解离下来后,全酶变成核心酶。

全酶和核心酶在转录中起不同作用。

1、起始:

启动子:

RNA聚合酶起始转录时所结合的

DNA区域称为启动子。

共有序列(consensussequence)

-35区:

TTGACA(识别序列)

-10区:

TATAAT(酶结合区:

Pribnowbox)

σ亚基负责识别并结合启动子的-35区域。

RNA聚合酶最初覆盖-55至+20区域,σ解离后,核心酶与-30区接触,随后可以沿着DNA链移动,进行RNA的转录。

全酶结合在启动子上后,启动子最初形成封闭的启动子复合物,此时的启动子DNA仍然是双螺旋结构。

随后,-10区(富含弱的AT碱基对)的双螺旋部分解旋,形成开放的启动子复合物。

σ亚基接着从开放的启动子复合物上解离下来,使全酶变成核心酶。

同时头两个核糖核苷酸结合到DNA上,形成第一个磷酸二酯键,从而起始转录。

2、延伸

RNA聚合酶沿着DNA分子移动,造成双螺旋的溶解和解旋。

在此过程中,RNA聚合酶将核糖核苷酸添加到RNA分子的3’端。

3、终止

转录终止于编码序列末端之后的特定位点。

在大肠杆菌中,终止发生在回文序列处。

回文序列呈现中间对称的特点,两边序列能准确互补。

单链RNA上的回文序列常会形成发卡结构,这种结构看起来像是转录终止的信号。

1)Rho-不依赖终止子

有时DNA序列之后跟着一串5-10个A残基,与新合成的RNA形成弱的AU碱基对。

RNA聚合酶正好在茎环结构之后停止,同时弱的AU碱基对的断裂造成转录物从模板上掉下来。

2)Rho-依赖终止子

有时不存在一串A残基,当聚合酶在茎环结构后停止时,需要Rho蛋白的结合来破坏模板和转录物之间的碱基对。

当转录物从核心酶上释放后,核心酶又重新与σ亚基结合,开始下一轮的转录。

二、真核生物RNA的合成

真核生物的转录和原核生物的转录很相似,都包括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

不过,起始更为复杂,终止机制也不一样,而且转录是由三种RNA聚合酶(RNA聚合酶Ⅰ、Ⅱ、Ⅲ)来完成的。

这三种聚合酶转录不同的基因,识别的启动子也不一样。

1、起始

由于真核生物的DNA有组蛋白包裹,不利于RNA聚合酶和其它辅助因子与DNA的直接接触。

所以在转录起始前,染色质的结构要进行修饰,变成更加开放的构像,转录相关的蛋白质才能结合上来。

参与染色质修饰的蛋白质有如下几种:

一种是修饰组蛋白的酶如乙酰基转移酶,另外一种称为染色质重构蛋白,可以取代与启动子或其它重要的转录区相结合的核小体。

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更为复杂,这体现在起始序列的多样性和与起始序列结合的蛋白质的多样性。

真核生物的起始序列主要分为两种:

启动子和增强子。

启动子与基因相邻,位于转录起点上游;

增强子可以与基因相距很远,并且相对转录起点的位置不固定。

在真核细胞中,启动子的识别是通过与启动子结合的辅助蛋白来完成,这些蛋白可以招募RNA聚合酶到启动子上。

一类辅助蛋白称为通用转录因子,其作用是与RNA聚合酶结合构成基础转录装置,起始最低水平的转录。

另一类辅助蛋白称为转录激活蛋白,可结合到特定的DNA序列上。

其作用是促进转录起始位点基础转录装置的装配,从而提高转录水平。

基础转录装置的装配

通用转录因子包括TFIIA、TFIIB、TFIID、TFIIE、TFIIF和TFIIH,其中TFII代表RNA聚合酶Ⅱ的转录因子。

TFIID是定位启动子的转录因子,由9种多肽构成,其中一种是TATA结合蛋白(TBP)。

TFIID结合到TATA序列上后,RNA聚合酶、其它的转录因子以及中介蛋白预先组装成的全酶再与TFIID结合,形成基础转录装置。

2、终止

真核生物的三种RNA聚合酶的终止机制不同。

RNA聚合酶Ⅰ需要类似于ρ因子的终止因子来终止转录,与ρ因子不同的是,这种终止因子并不与新转录的RNA结合,而是与终止位点下游的DNA序列结合。

RNA聚合酶Ⅲ通过转录出一串U残基来终止转录,类似于不依赖ρ的终止机制,不同的是在U残基前面没有茎环结构。

RNA聚合酶Ⅱ转录的终止伴随着前体mRNA的3’端的剪切。

当剪切序列转录出来后,剪切复合物就可终止转录。

1、前体mRNA的加工

原核生物的转录和翻译是耦联的,所以原核生物的mRNA是不经修饰的。

真核生物的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同:

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而翻译在细胞质中进行,这就为真核生物的前体mRNA提供了修饰的机会。

这些修饰主要针对前体mRNA的5’端、3’端和蛋白质编码区域。

1)5’端加帽

转录起始不久,7-甲基鸟嘌呤就添加到前体mRNA的5’端。

添加过程为首先将5’端去掉一个磷酸,接着鸟苷转移酶将鸟苷酸添加到5’端,形成5’-5’磷酸二酯键,然后在5’鸟苷酸的7位氮原子加上甲基。

2)3’端加尾

RNA聚合酶Ⅱ转录出编码序列后还要向前转录一段序列,这段序列接着会被切除,然后再加上一段多聚A的尾巴。

3)RNA的剪接

RNA剪接(RNAsplicing):

从DNA模板链转录出的前体mRNA中除去内含子,并将外显子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RNA分子的过程。

A)保守序列和剪接体

内含子含有与剪接相关的三种序列:

5’剪接位点、3’剪接位点和分支位点。

3’保守序列

5’保守序列

剪接发生在剪接体中。

剪接体由几种小的核RNA分子(snRNA)和多种蛋白质构成。

一条snRNA与多种蛋白质结合形成一个小的核糖核蛋白颗粒(snRNP)。

剪接体由五种snRNP(称为U1、U2、U4、U5和U6)和一些位于snRNA结合的蛋白质组成。

B)核基因前体mRNA剪接的过程

核基因的前体mRNA的剪接发生在剪接体中。

其剪接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在5’剪接位点剪接,内含子的5’端与分支位点相连,形成一个套索状结构。

第二步在3’剪接位点剪接,同时外显子1的3’与外显子2的5’共价连接。

U1:

与内含子的5’剪接位点结合;

U2:

与分支位点结合,使内含子的5’端靠近分支位点。

U4:

引导U5和U6靠近

套索状内含子。

U2和U6维持内含子的5’端与分支位点的结合。

U5:

拉拢两个相邻的外显子,完成剪接。

C)自剪接的内含子

  还有一些内含子可以完成自身的剪接,称为自剪接内含子。

这些内含子可以分为两大类:

Ⅰ类内含子和Ⅱ类内含子。

  Ⅰ类内含子存在于原生生物的rRNA基因、真菌的线粒体基因和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的前体RNA当中。

其结构特点为边界序列为5’U…G3’,内含子中有中部核心结构和内部引导序列。

Ⅰ类内含子的二级结构包含9个环状的茎。

 

Ⅰ类内含子的二级结构

Ⅰ类内含子的剪接过程

  Ⅱ类内含子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基因和tDNA的前体RNA当中。

其结构特点为边界序列为5’GUGCG…YNAG3’,符合GU-AG法则。

其二级结构具有6个茎环结构。

 

Ⅱ类内含子的剪接过程

2、tRNA的加工

tRNA基因常常成簇存在。

大肠杆菌的某些tRNA基因是单拷贝的,还有些是多拷贝的。

而真核生物的每一个tRNA基因都有多个拷贝。

大肠杆菌的几个tRNA一起转录成一个大的前体tRNA,然后再剪切成单个的tRNA。

大肠杆菌的前体tRNA的剪接包括5’和3’端核苷酸的切除(修剪)、碱基的修饰和碱基的添加(如3’CCA的添加)。

真核生物的tRNA的加工与原核生物的类似,只是一些真核tRNA含有内含子。

其内含子往往位于反密码子的3’端附近。

tRNA的剪接过程为:

内切核酸酶切割内含子的两端,释放出线状的内含子。

然后两个tRNA片段连接起来。

tRNA的剪接

3、rRNA的

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核糖体的成分

2)原核和真核rRNA基因的分布

在细菌当中,rRNA基因分散在基因组中。

而真核生物的rRNA基因成簇存在。

真核生物有两种rRNA基因,一种编码18SrRNA、28SrRNA和5.8SrRNA,另一种编码5SrRNA。

原核生物只有一种rRNA基因,编码23SrRNA、16SrRNA和5SrRNA。

3)原核和真核rRNA基因的加工

第五节遗传密码和蛋白质的翻译

一、遗传密码

二、蛋白质的合成

三、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密码子与氨基酸

  DNA分子碱基只有4种,而蛋白质氨基酸有20种。

碱基与氨基酸之间不可能一一对应。

  1.41=4种:

缺16种氨基酸;

  2.42=16种:

比现存的20种氨基酸还缺4种;

  3.43=64种:

由三个碱基一起组成的密码子能够形成64种组合,20种氨基酸多出44种。

简并:

一个氨基酸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

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三联体或密码子:

代表一个氨基酸的三

个一组的核苷酸。

遗传密码字典

从1961年开始,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分别利用64个已知三联体密码,找到了相对应的氨基酸。

遗传密码的基本特征:

遗传密码为三联体:

三个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

61个为有意密码,起始密码为GUG、AUG(甲硫氨酸);

3个为无意密码,UAA、UAG、UGA为蛋白质合成终止信号。

遗传密码间不能重复:

 在一个mRNA上每个碱基只属于一个密码子;

均以3个一组形成氨基酸密码。

简并性:

 色氨酸(UGG)和甲硫氨酸(AUG)例外,仅一个三联体密码;

其余氨基酸都有一种以上的密码子。

遗传密码的有序性:

  决定同一个氨基酸或性质相近的不同氨基酸的多个密码子中,第1个和第2个碱基的重要性大于第3个碱基,往往只是最后一个碱基发生变化。

  例如:

脯氨酸(pro):

CCU、CCA、CCC、CCG。

翻译发生在核糖体当中。

蛋白质的合成可以分为如下四步:

1)tRNA负载氨基酸

2)起始

4)终止

氨基酸结合到tRNA上

细菌的翻译起始

真核生物的翻译起始

延伸

翻译的终止

中心法则:

从噬菌体到真核生物的整个

生物界共同遵循的规律。

 遗传信息从DNA到mRNA到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以及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过程。

中心法则的发展:

复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