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4155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1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

[日期:

2008-12-26]来源:

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

大中小]

一、选择题

1.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A.一一般群体B.正式群体C.非正式群体D.特殊群体

2.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松散群体B.联合群体C.集体D.正式群体

3.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A.联合群体B.正式群体C.松散群体D.非正式群体

7.下列关于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B.及时解决问题

C.增强信息的沟通D.有利于班集体工作的开展

8.在人际交往的(),谈话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A.定向阶段B.情感探索阶段C.感情交流阶段D.稳定交往阶段

9.()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反映。

A.集体目标B.集体舆论C.集体凝聚力D.集体规范

1O.集体规范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A.协调集体成员的活动B.提高集体整合水平

C.统一集体成员的认识D.有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04c二、填空题

1.()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2.()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3.(),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4.()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

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

5.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以及()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12.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的过程中最初的印象深刻地影响着交往的深度,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是:

()、()、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13.模仿有两种,一种是(),一种是()。

14.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

15.根据群体是否具有显著的表面结构,将群体划分为()和()。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2.什么是群体思维?

如何防止群体思维?

3.简述从众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4.怎样理解非正式群体以及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

5.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

运用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知识,试论述大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04c一、选择题

1.B

解析:

正式群体是由相关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符合上述的特征,都属于正式群体的范畴。

因此,答案为B。

2.C

解析:

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集体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因此,答案为C。

3.D

解析:

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

因此,答案为D。

解析: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因此,答案为A。

7.D

解析: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包括:

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的沟通。

其消极作用包括:

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

因此,“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不是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之一。

因此,答案为D。

8.C

解析:

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其中,感情交流阶段的特点是:

双方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确立,谈话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人。

因此,答案为C。

9.B

解析:

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

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反映。

因此,答案为B。

10.D

解析:

集体规范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协调集体成员的活动,增强全体成员行动一致性,提高集体整合水平;统一集体成员的认识,为他们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言行提供判断标准;约束和纠正偏离集体规范的行为。

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要求集体成员墨守成规、循规蹈矩,限制了创造性意见的提出,遏制了成员的积极性。

因此,答案为D。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04c二、填空题

1.群体

2.社会助长

3.社会惰化

10.吸引力;倾向

11.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人际关系

12.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

13.有意识的模仿;无意识的模仿

14.内驱力

15.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04c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答:

(1)社会助长及其性质与机制

①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②社会助长的性质与机制。

社会助长作用虽然广泛存在,但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

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最终会变为社会干扰。

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程度。

如果工作为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活动,则群体的背景会起到社会助长作用。

如果工作为需要一系列判断、推理等复杂的思维工作,则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干扰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群体背景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思维工作,群体所造成的社会干扰作用,是因为他人的存在和由其造成的种种干涉,导致人的精神不集中所致。

答:

(1)群体思维的涵义

群体思维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群体思维经常会导致决策失误。

在具有高凝聚力同时又很少受到外界不同意见直接影响的高层决策小组,常常容易出现为保持意见一致而使不同意见和评论受到压制的群体思维现象。

其表现可概括为无懈可击的错觉、合理化、对群体道德深信不疑、刻板思维、从众压力、自我压抑、统一错觉、思想警卫等。

(2)群体思维的防止

群体思维有时会给群体的行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防止群体思维可以从下面的具体措施来考虑:

①使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后果。

②领导要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立场。

③领导者应引导每一位成员对提出的意见进行批评性评价,应鼓励提出反对意见和怀疑。

④应该制定一位或多位成员充当反对者角色,专门提出反对意见。

⑤经常将群体分为小组,让他们分组提出建议,然后再全体聚会交流分歧。

⑥充分研究一切警告性信息,并确认对手群体会采取的各种可能行动。

⑦形成预备的决定后,应召开“第二次机会”会议,并要求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

⑧在决议达成前,请群体外的专家与会并请他们对群体意见提出质疑。

⑨每个群体成员都应向可信赖的有关人士就群体意见交换意见,并将他们的反应反馈回群体。

⑩用几个不同的独立小组,分别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决议,在此基础上形成最后决议。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04c.简述从众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答: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其意义和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从众的意义

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文化的延续角度说,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

只有群体中成员的意见统一,才能够形成一个群体成员所必须遵从的社会规范,使对群体成员必要的约束得以实现。

一个人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他才能适应社会,否则他将为困难所围绕。

但是,从众也有其消极的一方面,例如,传统中的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或者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产生从众,会助长不良传统的巩固和歪风邪气的蔓延。

(2)影响从众的因素

①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一致,即使坚持不同意见的人没有任何权威,都会使从众的比例大大下降。

②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在群体中地位高的人,不易出现从众行为,而地位低者易出现从众行为。

地位高的人由于掌握的信息和资源较多,而且比较自信,能够博得地位低的人的信赖,他们的言行能够影响地位低的成员。

③个性特征。

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不自信、缺乏自尊的人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此外,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都会成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②凝聚力强。

非正式群体往往以感情为纽带,内部的规范对其成员的约束力非常巨大,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具有“自治”的特点。

③会产生非正式领导。

在群体成员中威信较高,其言行对成员的影响较大者,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成员心目中的领导。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04c

(2)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

①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

非正式群体中的交往是对班集体中交往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第二,及时解决问题。

能够及时发现成员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给予解决。

第三,增强信息的沟通。

非正式群体对于班集体内各项制度的颁布、执行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②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

当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不一致时,或者当班集体的要求与非正式群体的需要发生冲突时,或者当班集体的规范限制了非正式群体活动时,会在非正式群体中滋生抵触情绪,形成与班集体相对立的群体力量,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

第二,传播小道消息。

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信息在非正式群体中都会以很快的速度传播。

5.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答:

整个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双方通过采用自我暴露的方式来增加相互间的接纳性和信任感。

人际关系从建立到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它使交往双方经历了从无关到关系密切的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联状态。

人际交往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交互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

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

人际交往具有交互性的原因:

①任何人都有着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

为了对自己的行为以及与别人的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倾向于同他人保持适当而且合理的关系。

②人们会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与之发生联系的人身上。

当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的行动,对别人表示接纳以后,也会产生一种别人做出相应回答的期望。

(2)社会交换原则

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

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

在这种社会交换中,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

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尊心的高低是以自我价值感来衡量的。

任何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对自我价值感的维护的倾向。

他人在人们的自我价值感确立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别人的肯定会增加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而别人的否定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感。

人们对来自人际关系世界的否定性的信息特别敏感,别人的否定会激起强烈地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表现为逃避别人或者否定那些否定自己的人,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4)情境控制原则

人对一个新的情境的适应过程是一个逐渐地对情境实现自我控制的过程。

情境的不明确,或不能达到对情境的把握,会引起机体的强烈的焦虑,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使人们倾向于逃避这样的情境。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04c四、论述题

运用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知识,试论述大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答:

整个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人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双方通过采用自我暴露的方式来增加相互间的接纳性和信任感。

人际关系从建立到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它使交往双方经历了从无关到关系密切的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联状态。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非常重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们会在初次交往的短短几分钟内形成对交往对象的一个总体印象,如果这个第一印象是良好的,那么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大;如果第一印象不是很好,则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小。

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的过程中,最初的印象深刻地影响着交往的深度。

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是:

第一,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第二,微笑;第三,多提别人的名字;第四,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第五,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第六,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②主动交往。

别人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要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主动交往。

③移情。

移情就是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

移情是沟通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

积极地参与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把自己和他人拉得很近,并能化解很多矛盾和冲突。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避免争论。

争论往往会演化成直接的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

解决观点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而不是争论。

②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任何自作聪明的批评都会招致别人的厌烦,缺乏移情的责怪和抱怨则更是有损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③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承认错误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轻松感。

承认自己的错误,等于变相地承认别人,会使对方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容忍性,从而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

④学会批评。

善意的批评是对别人行为的很有必要的一种反馈方式。

不会招致别人厌烦的批评方式应做到:

第一,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人手;第二,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第三,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第四,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第五,给别人保留面子。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04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