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4644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x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

 

 

1.精彩民间故事经典

  很早很早以前,杭州还是一片干涸的海滩。

周围几十里内见不着一条小河,也找不到一条小溪。

住在这里的老百姓,每天都要担着水桶到老远老远的地方去挑水。

他们光为这点点水就日愁夜愁,从来没有过上开心的日子。

  老一辈有人知道灵隐后山里有股清泉,因为被一道很厚很厚的石壁挡住了流不出来。

多少年来,曾有好些年轻人上山去过,想把那道石壁凿穿,可是都没有成功。

慢慢地知道的人也就少了。

  后村有个小伙子名叫水儿,从小没爹妈,是跟着他老爷爷长大起来的,从六岁起,他就跟着老爷爷一起去挑水,至今已经整整十五年了。

这一天,是水儿二十岁的生日,老爷爷为他下了一大锅面,祖孙两个快快乐乐地过了一天。

到了晚上,老爷爷将水儿叫到面前,把灵隐后山那股清泉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水儿听了高兴,紧紧腰带,捋捋袖子,就去把平时几个要好的小伙子叫拢来,大家商量着一道上山去凿石壁,一定要使这股清泉流进村来。

老爷爷见水儿有这么大志气,高兴得掉下眼泪,连夜准备干粮,明天一早好让他们上山。

  第二天,水儿他们一伙十个人,带着铁锤、凿子,准备上山。

临走,老爷爷对小伙子们说:

“你们去凿石壁,要一口气凿下去,如果停下来,它又长成原来的模样,那就白费劲了。

还有,当石壁凿穿的时候,里面的一股石浆喷出来,喷在身上会把人凝成石头的。

你们千万要记住啊!

”水儿他们一边答应,一边就上山去了。

  他们到了山上,马上就动手凿石壁。

凿呀,凿呀,从三月清明凿到五月端阳,凿子短了一截,双手都起了血泡了,那石壁还是没有凿通。

有四个小伙子说:

“也许是老爷爷记错地方了。

这里哪会有什么清泉!

还是回去用水桶挑吧!

”说着自己回去了。

  剩下水儿他们六个,从五月端阳又凿到八月中秋,凿子又短了一截,手上结满了厚茧,可是石壁仍然没有凿通。

有两个小伙子说:

“一口气凿到底,谁知道要凿到什么时候呀,家里也该回去看看啦!

”说着说着也回去了。

  秋天过去,冬天来了,山上雪落得有半人多深,西北风呼呼叫,象尖刀一般在刺人。

水儿他们四个一口气也没松。

凿呀,凿呀,一直凿到了第二年春天,杜鹃花开得红艳艳的时候,那石壁已经凿进去很深很深了。

  这一天是三月三,水儿突然听见了石壁那边有汩汩的响声,他把耳朵贴近石壁一听,不由惊叫起来:

“啊!

泉水!

这是泉水流动的声音呀!

”大家也都高兴得跳起来了。

水儿回过头来向伙伴们说;“你们快点走开,石浆就要喷出来啦!

”眼看泉水也要跟着流出来了,谁也舍不得离开那里。

水儿见大家不肯走,急得大叫道:

“你们再不跑开,我就停下不凿啦!

”大家听他这么说,生怕他真的停下来,弄得前功尽弃,只得四散跑开。

这时水儿打下最后一锤,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石浆喷了出来,把水儿凝成一个三丈多高的石人!

接着,一股清清的泉水,顺着山谷汩汩地流下来,流过村子,灌在海滩边的一块洼地里,洼地被灌得满满的——这就是现在的西湖。

  从此,这一片地方再也不愁没有水了。

水儿凿过的那座山,后来就叫做“石人岭”。

2.精彩民间故事经典

  从前,有一个老农,住在山脚下,开垦了点荒地,一个人过日子倒也没有什么难处。

  一天,他从一块石头底下挖出了一个小金缸。

他赶忙把小金缸拿回家中,把一点小米放在了里面。

一连几天,光吃米也不见缸里的米少。

他心中奇怪,便用勺子一劲地向外挖,把所有能盛东西的都挖满了,可缸内的米还是不少,他就用布袋背着分给穷苦的农民,使穷人也吃顿饱饭,就不用给地主扛活了。

  这事没隔几天,被地主知道了,便带着两个狗腿子气势汹汹地来到老农家,硬说小金缸是从他家偷来的,便命狗腿子去抢。

老农手抓金缸大声说道:

“你们敢抢,我马上把它摔坏。

”财主一看老农要摔小金缸,这下心可慌了,赶忙说:

“不抢,别摔!

”就“哼”了一声领着狗腿子走了。

  财主回家后,一心想把金缸弄到手,便又准备了金银,到县衙诬告说老农的小金缸是从他家偷的。

县官听说是个宝缸,连忙命衙役去带老农,不大会儿,衙役们把老农连小金缸一块带来了。

  县官哪是审官司,一见小金缸,得意地两眼笑成了一条线,命衙役把米倒出来,可越倒越多。

县官一看真是宝缸,拿了一两银子放进缸里,又拿出来,里面还有,再拿出来还有。

他再也不理地主和老农了,光一个劲地往外拿银子,公堂里乱哄哄的。

  县官他爹在后堂听说这事也赶来观看,他见儿子拿得慢,自己也亲自动手,时间长了把他累的也不轻,可他还不肯离开,结果一头栽进了金缸里。

县官赶忙去拉,可拉了一个又出来一个,怎么也拉不完,最后把县官气极了,命衙役把金缸砸了。

这时,县官可分不出那是真爹哪是假爹了,便用喊的办法,谁答应谁就是真爹,可一喊个个都答应,县官连气带吓一会儿便咽气了。

3.精彩民间故事经典

  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纪快九十了。

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大山。

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艰难,就召集全家人商议说:

“我想和你们一起,用尽一切力量去搬掉这险阻,开出一条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说行吗?

  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说:

“就凭你这点力气,就是像魁父这样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再说,挖出来的那些石头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

  家人七嘴八舌地说:

“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率领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运到渤海的后面去。

就这样从冬到夏,他们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家搬山的事,惊动了邻居。

邻居家的一位寡妇,有个遗腹子,才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去帮忙。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头,人称智叟。

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说:

“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呀!

就凭你这把年纪,这点儿力气,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树都不容易办到,又怎么能搬掉这么多的山石土块呢?

  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

“我看你太顽固了,简直不明事理,连那寡妇的小孩都不如!

虽然我会死的,可是我还有儿子呢!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样子子孙孙都不会断绝的呀!

而这两座山再也不会增高了,还怕挖不平吗?

  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山神听到了愚公的这些话,担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禀告了天帝。

天帝为愚公移山的诚意所感动,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东,一座山放到雍南。

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面,再也没有大山挡路了。

 

4.精彩民间故事经典

  古时候有个富阳人名叫董昭之,有一次乘船过钱塘江。

船到江心的时候,忽然发现江中漂着一截三尺长的芦苇。

芦苇上有一只蚂蚁急匆匆地爬来爬去,不住地从一头爬到另一头,眼看就要掉进江水里淹死啦。

  董昭之是个好心肠的人,他让船驶近芦苇,想把芦苇连同蚂蚁拾上船来,同船的人反对道:

“这是蜇人的毒虫,你敢拿上船,我们就踩死它!

”董昭之没办法,就用绳子一头缚住芦苇,一头拴在船舷上,拖着蚂蚁靠了岸。

蚂蚁死里逃生,爬到陆地上飞快地跑掉了。

  这天晚上,董昭之做了个梦,梦见上百个穿着黑衣服的人来找他。

为首的一个黑衣人向他行礼道谢,对他说:

“我是蚂蚁的王,今天不慎掉进江里,幸亏您救了我的命。

今后您要是有什么需要的地方,一定告诉我,我会尽量帮助您。

  董昭之醒后,觉得这个梦很荒诞,就没有理会。

  数年后,董昭之因为四处维权得罪了官府,被抓进大牢,申诉无门,无法脱身。

万般无奈之下,他想起了那个荒诞的梦,觉得不如试试看,也许是个办法。

他从牢里找到几只蚂蚁,对它们说:

“我是富阳董昭之,我被关在牢里啦,快去告诉你们的王,让它想办法救救我吧!

  蚂蚁们愣了一会儿,匆匆忙忙爬走了。

  可是,接下去一连三天都没有动静,董昭之有点绝望了,甚至感到自己太无聊,竟然傻乎乎地去跟蚂蚁说话。

  三天后的深夜,下着大雨,电闪雷鸣。

睡梦中的董昭之又梦到那个黑衣蚂蚁王,蚁王大声叫喊着:

“快起来!

快起来!

”董昭之猛地惊醒,四下打量了一番。

忽然,牢房一角的墙壁“哗啦”一声塌陷出一个窟窿,成千上万只蚂蚁密密麻麻地从窟窿里爬走了。

董昭之知道这是蚁王带领蚂蚁们蛀出来的逃生通道。

他满怀感激地向蚂蚁们拜了一拜,趁着雷雨之夜越狱逃跑了。

  后来董昭之一直告诫他的后代子孙,积德行善要从点滴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

5.精彩民间故事经典

  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

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皇家工程,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将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

建桥的时候工地上很热闹,象个小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

他一连打了好几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栏石柱。

高了兴还跟石工门扯上几句,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几句。

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

“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墩,坐着舂粮食多方便。

”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捉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

“一个石礅子,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

”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

石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

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块石头碰不上茬儿。

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马上合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

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

石工们和掌管工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象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大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匠又遛了来。

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

“我那里有一个石礅,你们看看放到这儿合适不。

”石工们听了,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丝一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高兴。

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

光看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

  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

  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人们才知道那个石匠老头是鲁班暗地里帮助皇家工程。

官员们按鲁班吩咐,赏给打石碓窝儿的那家二十两银子。

6.精彩民间故事经典

  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东坡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

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东坡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东坡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

苏东坡连忙招呼:

“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泰山了?

  王安石见是苏东坡,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

“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

”苏东坡急忙辩解:

“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笛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说完用手一指身后:

“这是书童福德。

”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

“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

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

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

“安石不正影子歪!

”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

“东坡前倾根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

“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东坡前倾啊!

”苏东坡“嘱”了一声,说:

“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

”说完,王安石与苏东坡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7.精彩民间故事经典

  相传,皇帝有一位史官,叫仓颉,专管文件材料和记录国家大事。

可是那时候没有纸和笔。

连文字也没有,拿什么来记录呢?

用绳子,在史官的屋子里挂满绳子。

横着挂的是比较粗的主绳,每一根主绳上也都垂着一些较细的绳子。

细绳上有些打了结,有些打了套,有些还挂着各式各样的贝壳。

这些绳子就是帮助记忆的工具。

“结绳记事”是那时候十分通行的方式。

比方说,一根白色的主绳代表羊,下边垂着的细绳的数目就代表羊的数目。

一条细绳代表一,两条细绳代表二。

要是表示十呢,就在另外一条细绳中间打个结。

  然而仓颉管的事情太多了:

牲口圈里有多少羊呀,地窖里有多少米呀,一年里举行过多少祭祀呀,打过多少次仗呀……他都得记载。

  “我简直变成了蜘蛛……”仓颉渐渐地发起愁来。

事情一天一天多起来,难道老是增添绳子吗?

  有一天,仓颉走近孩子身边一瞧:

啊,墙上画着牛、羊、陶器;孩子念着“三”又是在羊的下边刻了三个点,念着“十”,再在陶器的下边先刻一条竖线,然后在竖线的中间刻上一个粗粗的圆点。

仓颉一下子就明白了:

这个圆点不就是绳子上打的结吗?

用刻划的方法代替结绳,真是好主意!

他回去马上照着孩子的办法做。

  可是日子一长,仓颉又发愁了。

画图画也并不简单。

画老虎得像老虎,画得不好就像猫;画陶钵得像陶钵,画得不好就像碗。

况且,祭祀、打仗、纺织……该怎么画呢?

  这天,仓颉跟随老猎人去打猎。

他们走进了树木参天的大森林,猎人在一棵大树旁边停了下来,弯着腰,仔细地在地面搜寻,嘴里还喃喃地说:

“一直向前走,可以找到熊;往右边走,能够猎到鹿;往左呢,只能背回一些野羊。

”仓颉感到新奇,赶忙问个究竟。

猎人指着地面的痕迹说:

“你看,这些都是鸟兽留下的脚印,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还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每一种脚印就代表一种禽兽。

  “一种脚印就代表一种禽兽。

”仓颉突然又想到:

我为什么不能用一些符号来代表事物呢?

他回去后,立刻开始设计用符号表示事物的方法。

比方,要表示羊,画个羊头代表不就行了?

采取了这种用符号表示意思的方法,不但牛羊、弓箭等具体事物可以记录,连一些不很具体的意思,比如“冷”、“快”、“远”……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了。

真是个好办法啊!

  仓颉设计的符号,不但自己使用,而且传授给各部落的人。

这些符号逐渐推广开来。

经过许多人的补充、修改,就成了最初的文字。

人们有了文字,老一辈的经验可以记录下来传给后代,相隔很远的人也可以互通消息。

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方便了,人类的进步也更快了。

于是仓颉的名字传遍四方。

8.精彩民间故事经典

  哈尼族有个的接骨医生,配制了一种接骨的草药,医治骨折有意想不到的疗效,止痛、止血、消炎,药到病除,他被人们誉为接骨“神医”。

  奇怪的是,这种接骨术并非祖传,而是蜈蚣教给他的。

其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天正午,这个哈尼族医生在山路边的一棵大树下休息,突然间他看到一条20多厘米长的大蜈蚣爬过来,它瞪着小眼,两排长足在蠕动,摇头摆尾,令人生畏。

他担心蜈蚣来刺螫,就拔出长刀,轻轻砍下去,把它斩成两截。

因为蜈蚣的每一节都有神经节,所以蜈蚣被斩成两截后,神经节还会分别起作用,断体在不停地挣扎和蠕动着。

  过了一会儿,他发现另一条蜈蚣爬过来了。

当它看到自己的同伴已经奄奄一息时,十分焦急,绕着两截断体转了转,然后用鼻子嗅了一下,便匆忙向草丛里爬去了。

“蜈蚣在玩什么把戏?

”有心的哈尼医生出于好奇,没有再砍死这条蜈蚣。

  不久,这条蜈蚣又爬回来了,嘴里噙着一片嫩绿的叶子。

哈尼族医生出于好奇心,就仔细瞧着它。

只见这条蜈蚣把断体连在一起,然后将这片嫩叶覆在连接处的上面,自己却安静地守在旁边。

大约过了半个多时辰,奇迹终于出现了:

那条被斩成两段的蜈蚣竟然连成一体了。

它慢慢地蠕动了几下,然后开始爬动了。

最后,它爬进草丛,又爬上大树的缝隙中。

  哈尼族医生捡起那片遗留在地上的叶子,仔细辨认,发现这是长在一种细藤上的叶子。

于是,他采了很多这种叶子,装了一大包背回山寨。

  他先将叶子捣碎,然后打断鸡腿,将药敷上包好。

过了3天,解开一看,鸡腿骨也连接起来了。

  后来,他把这种树叶用在骨折病人身上,也很有效果。

就把这种树取名接骨木。

9.精彩民间故事经典

  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名叫夸父的人。

他力气非常大,一只手就能拔起一棵大树;抬脚走一步,就能跨过一条大河。

  那个时候,人们住在树林里,穿树皮,吃野果,生活非常艰难。

每到冬天的夜晚,人们又冷又饿,因此大家都害怕黑夜,希望太阳在白天能停留得长一些。

  善良的夸父决定追上太阳,请它在白天多停留一会儿。

  夸父站在山顶上,当太阳出现的时候,就大声喊道:

”太阳,你能不能慢点儿走,让白天更长一些呢?

”太阳没有回答,,息急忙忙地走了。

  第二天,夸父又来到山顶上,对着刚升起的太阳喊:

”太阳,你能不能慢点儿走,给人们多一些阳光和温暖呢?

”太阳仍然没有理睬他。

  夸父急忙拿起手杖,追了上去。

他发誓要捉住太阳,不让它落山。

  太阳爬上了山顶,夸父就追上山顶。

太阳落到峡谷,夸父就追到峡谷。

夸父跑过无数座大山,跨过无数条大河,一直追了七天七夜,太阳有点害怕了,跑得越来越快,眼看就要落山了。

  夸父追啊追啊,跑啊跑啊,大阳这个大火球烤得他嗓子都快要冒烟了,他越来越渴,越来越累,快要倒下去了。

于是,夸父就跑到黄河边,一头扎进水里,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黄河水喝干了。

  可是他仍然很渴,就来到渭水边,咕咚咕咚,一口气把渭水喝光了。

  夸父继续追赶太阳。

但是他实在太累太渴了,走着走着,就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夸父死后,他的高大身躯变成了山脉,头发变成了树木,血液变成了河流,扔出去的那根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10.精彩民间故事经典

  宋朝时候,契丹发来二十万辽兵犯境,边关吃紧。

那工夫六郎杨延昭正在遂城。

遂城,就是现在徐水县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

它北临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长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军只有三千人。

辽兵来得很快,然间兵临城下,将城围住,并且一连几天数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

可是遂城的守军和老百姓好象与平常一样没有任何不安。

六郎感到奇怪,他问老百姓:

“辽兵这么攻城,你们不害怕吗?

”老百姓回答:

“有杨将军在此镇守,辽兵是攻不破的!

  杨六郎一听老百姓对自己是这样的信任,更感到责任的重大。

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壮年召集起来,发给他们刀枪剑戟,动员他们配合军队一起上阵护城。

军队和老百姓个个摩拳擦掌,誓死与遂城共存亡。

  这时候正是十月,天气突然变冷。

六郎杨延昭见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军民汲水灌城。

晚上,往城墙上浇一遍水,马上就结成一层冰,浇了一夜水,结了一夜冰。

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墙白闪闪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长城,又坚又滑,不可攀登。

辽兵冲到城下,前来登城,一蹬一出溜,一扒一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

伏在城上的宋军趁机滚木雷石万箭齐发,杀死杀伤辽兵不计其数。

辽兵数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

杨六郎趁机,将城门大开,亲率大军冲杀出,只杀得辽兵丢盔掉甲狼狈而逃。

这一仗,生擒辽兵上千,马匹近万,还获得了大批武器。

  杨六郎因为这次战,被宋真宗加官进级,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调升莫州(今河北任邱县鄚州)刺史。

契丹犯边,一路烧杀抢掠,人民深受其苦。

六郎杨延昭先后率兵打退辽兵一百多次进攻,使边关一度安宁,因而深受人民的爱戴。

  杨六郎五十七岁那年,病故于鄚州。

皇帝派专使陪同六郎的长子杨文广(戏剧中写杨延昭的儿子叫宗保,宗保的儿子叫文广)前来护送灵枢回他的原籍太原。

郑州人民顷城出动,跪围着灵车失声恸哭,要求将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灵,警戒边防。

杨文广和皇帝的专使感到众情难却,便让马童驰报佘太君裁定。

佘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椁,把六郎的衣冠和宝刀放在里边,于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当地人民。

从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为人民祭奠民族英雄的纪念地。

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百姓逢节敬拜。

精彩民间故事经典【十篇】.do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