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4659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2016.1

一、选择题

1.《汉书·艺文志》在评价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

“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

”它所评价的是( )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2.《唐律疏议》规定:

“一准

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

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3.董仲舒提出: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

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

响是( )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

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4.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

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需外面添一分

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C.心即理也,此心此

理,不容有二

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5.唐甄(1630~1704)在《潜书·全学》中说:

“自秦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

”与唐甄观点相似的是( )

A.“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B.“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C.“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

D.“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在此,顾炎武( )

A.提倡“

经世致用”B.主张以德治醇化社会风气

C.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阐述的根本问题是“众治”

7.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

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绘画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8.董仲舒说:

“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

亡者爱及独身。

”这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

A.天民合一B.天人感应C.民贵君轻D.仁政

9.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学校》)。

这个观点表明黄宗羲( )

A.主张君主立宪制B.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C.设计三权分立D.代表资产阶级的要求

10.史书记

载: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之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由材料可见( )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的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11.“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的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

”材料意在说明智者学派( )

A.演讲内容华而不实B.否定绝对权威,敢于创新

C.主要教授演讲技巧D.过分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12.“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

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主要代表。

……他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这表明,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关系是( )

A.完全一致B.彼此对立C.纠正与发展D.毫无关系

13.伯克哈特有一句名言,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是“发现世界和发现人”——前者探索外部世界,是客观的;后者探索人的个性,是主观的。

下列说法不属于后者的是( )

A.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

B.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在《人文主义的艺术》中写道:

“他们的题材是人,严肃而热情、全心全意和具有头脑的人。

C.莎士比亚说: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D.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14.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

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15.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权威D.挑战教会权威

16.有西方史学家认为,在世界近代史上,西北欧是世界的创业者。

据此,其主要表现在( )

  ①新航路开辟

,“世界被发现” ②文艺复兴,“人被发现” ③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④经典力学创立,近代科技产生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7.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雷纳·韦勒克在评论某文学流派时说:

“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雷纳·韦勒克所评论的是哪一文学流派( )

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18.库尔贝在一封信中这样描述他1849年完成的《石工》:

“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七十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脚上穿着古老的木鞋,破袜子露出脚。

在老人旁边是个

满头尘土、皮肤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

”此画应属于下列哪一绘画艺术流派( )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19.有人认为,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再现生活,浪漫主义则按照“应当这样子”来表现生活。

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手法的共同之处是( )

A.反映社会现实问题B.将社会生活理想化

C.否定现行社会制度D.情

节怪诞,离奇虚构

20.《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电视节目受到众多青少年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 )

A.艺术鉴赏性B.传播信息的作用

C.娱乐功能D.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

2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写道:

“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

”下列关于其思想主张说法错误的是( )

A.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起了重要启迪作用

B.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第一步

C.是近代国人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体现

D.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22.徐继畲是鸦片战争后主张向西方学习队伍中的一名战将。

他以一部详细、完整地介绍世界各

国历史、地理情况的作品《瀛环志略》,与林则徐、魏源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他们的思想()

A.抵御了外来侵略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引导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23.光绪皇帝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的《明定国是诏》中强调“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表明光绪帝()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B.深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

C.赞赏“伸民权”“设议院”D.认识到清王朝国力衰微的根源

24.下面为广州某校高三学生整理的“晚清时期翻

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D.从全

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25.“吾以为……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

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

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的政体于其上……盖以政体之变迁,其现象常为进化的……谓国家之大不幸莫过于革命也。

”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是( )

A.反对实行民主共和制B

.倡导宪法政治,以渐进方式追求民主政体

C.反对实行君主立宪制D.倡导宪法政治,以激进方式追求民主政体

26.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滚滚大潮中,发生过几次激烈的思想论战,各个派别以各自报刊为阵地,展开激烈交锋,但论战双方有时候其实是“殊途同归”。

下面两个报刊所代表的派

别可以“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实行三民主义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D.建立共和政体

27.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

,而从事批判与排除”。

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

A.魏源、洪仁玕B.洪仁玕、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D.孙中山、陈独秀

28.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指出,“‘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

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

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

义地是不远了。

”信中的“时局”是指()

A.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节节胜利B.十年对峙时期开创工农武装割据

C.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统治土崩瓦解D.“文革”时期全面夺权

2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适应了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成熟

30.新华网堪培拉(2015年)1月9日电:

留澳中国学者钟满金和同事们在量子存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长达6个小时的量子存储时间,比以往水平延长了100倍,预示着固态量子硬盘和全球范围的量子通信可能成为现实。

这一发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新探索。

下列不属于“前人”的人( )

A.普朗克B.达尔文C.玻尔D.爱因斯坦

 

二、非选择题

31.(20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

宗羲和卢梭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

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但是,人们的人生

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

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材料三 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哪些又体现了突破创新。

(4分)

 

(2)材料二的语录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思想?

根据材料概括它表达的思想内容。

(4分)

 

(3)卢梭是一场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这场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要思想,并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多方面概括这两场运动的相同点。

(至少三点)(6分)

 

(4)试从社会转型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和欧洲启蒙运动分别产生的影响。

(6分)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899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英美国家著作……占全部译著的85%,而日本作品仅占1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

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1%。

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走向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但在近代中国迈出这一步,并把这一步向前推进,却是坎坷的。

尽管那些主张学习西方的早先的中国人,大都是激于外国侵略,耻己之不如人,要把别人打痛了自己的东西学过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报仇雪恨。

……还有一层,为使中国放眼世界,不要徒以“汉官威仪”自诩,而要看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有所借鉴,改变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落后状况。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在向外国学习上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4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近代先进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原因。

(6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题卷

31.

(1)(4分)

 

(2)(4分)

 

(3)(6分)

 

(4)(6分)

 

32.

(1)(14分)

 

(2)(6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

1-5:

BACDB6-10:

BBDBC11-15:

DCADD

16-20:

DBCAC21-25:

BCBAB26-30:

CDBDB

31.

(1)继承:

以民为本(民主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创新”:

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法治。

(2)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内容:

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幸福。

(3)核心:

理性。

主要思想: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相同点:

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都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都弘扬了人文主义;都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影响:

前者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后者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规划了蓝图。

32.

(1)变化:

学习重点从自然科学和科技工程转向社会科学、哲学和文

学,日本代替英美成为思想的主要来源地,表明中国对西方的兴趣,已从军事科学转向了社会研究和人文学科。

(6分)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和洋务运动破产,列强侵略加剧和西学的深入传播,使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制度层面思考、寻求救国道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使中国向日本学习救国道路、到日本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多;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维新变法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8分)

(2)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西方文明比中国先进;谋求中国的振兴;走向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

1-5:

BACDB6-10:

BBDBC11-15:

DCADD

16-20:

DBCAC

21-25:

BCBAB26-30:

CDBDB

31.

(1)继承:

以民为本(民主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创新”:

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法治。

(2)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内容:

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幸福。

(3)核心:

理性。

主要思想: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相同点:

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都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都弘扬了人文主义;都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影响:

前者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后者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规划了蓝图。

3

2.

(1)变化:

学习重点从自然科学和科技工程转向社会科学、哲学和文学,日本代替英美成为思想的主要来源地,表明中国对西方的兴趣,已从军事科学转向了社会研究和人文学科。

(6分)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和洋务运动破产,列强侵略加剧和西学的深入传播,使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制度层面思考、寻求救国道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

使中国向日本学习救国道路、到日本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多;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维新变法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8分)

(2)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西方文明比中国先进;谋求中国的振兴;走向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