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5175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昌吉市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年级化学试题

分值:

100分时间:

7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事实与化学反应速率无关的(  )

A.食品、蔬菜贮存在冰箱和冰柜里,能延长保鲜时间

B.家用铁锅、铁铲等餐具保持干燥,能减缓生锈

C.制造蜂窝煤时加入生石灰,减少SO2排放

D.煤气换成天然气时,要调整灶具进气(或出气)管

2.已知:

C(s)+H2O(g)===CO(g)+H2(g)ΔH=akJ·mol-1

2C(s)+O2(g)===2CO(g) ΔH=-220kJ·mol-1H—H、O===O和O—H键的键能分别为436kJ·mol-1、496kJ·mol-1和462kJ·mol-1,则a为(  )

A.-332B.-118C.+350D.+130

3.已知:

C(s)+O2(g)===CO2(g) ΔH1CO2(g)+C(s)===2CO(g) ΔH2

2CO(g)+O2(g)===2CO2(g) ΔH34Fe(s)+3O2(g)===2Fe2O3(s) ΔH4

3CO(g)+Fe2O3(s)===3CO2(g)+2Fe(s) ΔH5

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焓变的判断正确的是(  )

A.ΔH1>0,ΔH3<0B.ΔH2>0,ΔH4>0

C.ΔH1=ΔH2+ΔH3D.ΔH3=ΔH4+ΔH5

4.已知:

Cu(s)+2H+(aq)===Cu2+(aq)+H2(g) ΔH1

2H2O2(l)===2H2O(l)+O2(g) ΔH2

2H2(g)+O2(g)===2H2O(l) ΔH3

则反应Cu(s)+H2O2(l)+2H+(aq)===Cu2+(aq)+2H2O(l)的ΔH=(  )

A.ΔH1+

ΔH2+

ΔH3B.ΔH1+

ΔH2-

ΔH3

C.ΔH1+2ΔH2+2ΔH3D.2ΔH1+ΔH2+ΔH3

5.红磷(P)和Cl2发生反应生成PCl3和PCl5,反应过程和能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ΔH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

可知PCl5分解生成PCl3和Cl2,该分解反应是可逆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有利于PCl5的生成

B.反应2P(s)+5Cl2(g)===2PCl5(g)对应的反应热 ΔH=-798kJ·mol-1

C.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P(s)+3Cl2(g)===2PCl3(g) ΔH=-306kJ·mol-1

D.其他条件不变,对于2PCl5(g)===2P(s)+5Cl2(g) ΔH反应,增大压强,PCl5的转化率减小,ΔH减小

6.下图是金属镁和卤素单质(X2)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MgCl2制取Mg是放热过程

B.热稳定性:

MgI2>MgBr2>MgCl2>MgF2

C.常温下氧化性:

F2<Cl2<Br2<I2

D.由图可知此温度下MgBr2(s)与Cl2(g)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MgBr2(s)+Cl2(g)===MgCl2(s)+Br2(g),ΔH=-117kJ·mol-1

7、下列生产生活中需要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AB.BC.CD.D

8、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重要特征是()

A.反应停止了B.正、逆反应的速率都为0

C.正、逆反应都还在进行D.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且不为0

9、反应:

A(气)+3B(气)

2C(气);ΔH<0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合物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

B.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

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变小

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变小

10、在反应2A(g)+B(g)

3C(s)+4D(g)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2ν(A)=ν(B)B.3ν(B)=ν(C)

C.4ν(C)=3ν(D)D.2ν(A)=ν(D)

11、下列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加压或降温都能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2NO2

N2O4(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C(s)+CO2

2CO(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N2+3H2

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H2S

H2+S(s)(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1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能正确表示物质的燃烧热的是()

A.CO(g)+1/2O2(g)==CO2(g);△H=-283.0kJ/mol

B.C(s)+1/2O2(g)==CO(g);△H=-110.5kJ/mol

C.H2(g)+1/2O2(g)==H2O(g);△H=-241.8kJ/mol

D.2C8H18(l)+25O2(g)==16CO2(g)+18H2O(l);△H=-11036kJ/mol

13、已知某可逆反应mA(g)+nB(g)

pC(g)△H,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图表示在不同反应时间t时温度T和压强P与反应物B在混合气体中的百分含量B%的关系曲线。

由曲线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1<T2,P1>P2,m+n>p,△H<0

B.T1>T2,P1<P2,m+n>p,△H>0

C.T1<T2,P1>P2,m+n<p,△H<0

D.T1>T2,P1<P2,m+n<p,△H>0

14.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强碱性溶液中:

CO32-、Na+、AlO2-、NO3-

B.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1的溶液中,Na+、K+、Cl-、HCO3-

C.强碱性的溶液中:

K+、Al3+、Cl-、SO42-

D.酸性溶液中:

Fe2+、Al3+、NO3-、I-

15.常温下,0.2mol/L的一元酸HA溶液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部分微粒组分及浓度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A为强酸

B.该混合液pH=7

C.图中X表示HA,Y表示OH-,Z表示H+

D.该混合溶液中:

c(A-)+c(Y)=c(Na+)

16.25℃时,在浓度都为1mol·L-1的(NH4)2SO4、NH4HCO3、NH4HSO4、NH4Cl的四种溶液中,测得c(NH4+)分别为a、b、c、d(单位为mol·L-1)。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2b=2c=2dB.a>b>c>dC.a>c>d>bD.a>c>b>d

17根据下表所示化学反应与数据关系:

化学反应

平衡常数

温度

973K

1173K

①Fe(s)+CO2(g)

FeO(s)+CO(g)

K1

1.47

2.15

②Fe(s)+H2O(g)

FeO(s)+H2(g)

K2

2.38

1.67

③CO(g)+H2O(g)

CO2(g)+H2(g)

K3

请回答:

(1)反应①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写出反应③的平衡常数K3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则K3=________(用K1、K2表示)。

(4)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B.扩大反应容器的容积

C.升高温度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E.设法减小平衡体系中的CO浓度

(5)若反应③的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可见反应在t1、t3、t7时都达到了平衡,而t2、t8时都改变了一种条件,试判断改变的是什么条件:

t2时________;t8时________。

②若t4时降压,t6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请在图中画出t4~t6时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18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将CO2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

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来生产燃料甲醇。

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CO2(g)+3H2(g)

CH3OH(g)+H2O(g),下图1表示该反应过程中能量(单位为kJ·mol-1)的变化:

(1)为探究反应原理,现进行如下实验,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CO2和8mol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CO2(g)+3H2(g)

CH3OH(g)+H2O(g),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上图2所示。

①从反应开始到平衡,CH3OH的平均反应速率v(CH3OH)=________;

②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________。

(2)830℃,反应的平衡常数K=1,在恒容反应器中发生上述反应,按下表中的物质的量投入反应混合物,其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有________(填“A”“B”“C”或“D”)。

物质

A

B

C

D

n(CO2)

3

1

3

1

n(H2)

2

2

4

2

n(CH3OH)

1

2

3

0.5

n(H2O)

4

2

3

2

(3)25℃,1.01×105Pa时,16g液态甲醇完全燃烧,当恢复到原状态时,放出363.3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Ⅰ一定条件下,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SiF4(g)+2H2O(g)

SiO2(s)+4HF(g)ΔH=+148.9kJ·mol-1。

(1)下列各项中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v消耗(SiF4)=4v生成(HF)b.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再变化

c.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不再变化d.HF的体积分数不再变化

(2)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如下表(表中t2>t1)所示。

反应时间/min

n(SiF4)/mol

n(H2O)/mol

0

1.20

2.40

t1

0.80

a

t2

b

1.60

通过a或b的值及化学平衡原理说明t1时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________。

Ⅱ.碳及其化合物有广泛的用途。

(1)反应C(s)+H2O(g)

CO(g)+H2(g)ΔH=+131.3kJ•mol-1,达到平衡后,体积不变时,以下有利于提高H2产率的措施是。

A.增加碳的用量 B.升高温度C.用CO吸收剂除去CO  D.加入催化剂

(2)已知,C(s)+CO2(g

2CO(g)△H=+172.5kJ•mol-1

则反应CO(g)+H2O(g)

CO2(g)+H2(g)的△H=kJ•mol-1。

(3)CO与H2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CH3OH),甲醇是一种燃料,可利用甲醇设计一个燃料电池,用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多孔石墨做电极,该电池负极反应式为。

(4)在一定温度下,将CO(g)和H2O(g)各0.16mol分别通入到体积为2.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

CO(g)+H2O(g)

CO2(g)+H2(g),得到如下数据:

t/min

2

4

7

9

n(H2O)/mol

0.12

0.11

0.10

0.10

其它条件不变,降低温度,达到新平衡前v(逆)_____v(正)(填“>”、“<”或“=”)。

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

其它条件不变,再充入0.1molCO和0.1molH2O(g),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0根据如图填空:

(1)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_,生成物是______________。

(2)在2min内用A、B、C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反应3Fe(s)+4H2O(g)

Fe3O4(s)+4H2(g),在一可变的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试回答:

(1)增加Fe的量,其正反应速率的变化是(填增大、不变、减小,以下相同)

(2)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其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3)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其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4)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的体积增大,其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22可逆反应:

aA(g)+bB(g)

cC(g)+dD(g);根据图回答:

(1)压强p1比p2(填“大”或“小”)

(a+b)比(c+d)(填“大”或“小”)

温度t1比t2℃(填“高”或“低”)

正反应为热反应.

(2)在298K时,1molC2H6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热量1558.3kJ。

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3)SiH4是一种无色气体,遇到空气能发生爆炸性自燃,生成SiO2固体和H2O(l)。

已知室温下2gSiH4自燃放出热量89.2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已知反应:

N2(g)+O2(g)=2NO(g)△H1

2H2(g)+O2(g)=2H2O(g)△H2

N2(g)+3H2(g)=2NH3(g)△H3

利用上述三个反应,计算4NH3(g)+5O2(g)=4NO(g)+6H2O(g)△H4的反应焓变为(用含△H1、△H2、△H3的式子表示)。

23在含有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往往有多个化学平衡共存。

(1)常温下,将0.2mol·L-1的某一元酸HA溶液和0.1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pH大于7,若混合液体积等于两溶液体积之和,则混合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

A.c(HA)

B.c(HA)一定大于0.1mol·L-1

C.c(Na+)=c(HA)+c(A-)

D.2c(OH-)=2c(H+)+[c(HA)-c(A-)]

(2)常温下在20mL0.1mol·L-1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HCl溶液40mL,溶液中含碳元素的各种微粒(CO2因逸出未画出)物质的量分数(纵轴)随溶液pH变化的部分情况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同一溶液中,H2CO3、HCO

、CO

______(填“能”或“不能”)大量共存。

②当pH=7时,溶液中各种离子其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_。

③已知在25℃时,CO

水解反应的平衡常数Kh=

=2×10-4,当溶液中c(HCO

)∶c(CO

)=2∶1时,溶液的pH=____________。

24研究电化学原理与应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锌锰电池(俗称干电池)是一种一次电池,生活中应用广泛。

①锌锰电池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与普通(酸性)锌锰电池相比较,碱性锌锰电池的优点是(回答一条即可)。

(2)铅蓄电池是最常见的二次电池:

Pb+PbO2+2H2SO4

2PbSO4+2H2O。

①充电时阴极反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铅蓄电池为电源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石墨棒为阳极,铁为阴极,食盐水500mL,温度为常温),当电路中有0.05mol电子转移时,食盐水的PH为______(假设溶液体积不变,产物无损耗)。

(3)图1是金属(M)-空气电池的工作原理,我国首创的海洋电池以铝板为负极,铂网为正极,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电池反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硫—空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实现了制硫酸、发电、环保三位一体的结合,原理如图2所示。

Pt2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铁酸钠(Na2FeO4)易溶于水,是一种新型多功能水处理剂,可以用电解法制取:

Fe+2H2O+2OH−

FeO42−+3H2↑,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装置通电后,铁电极附近生成紫红色的FeO42−,镍电极

有气泡产生。

电解一段时间后,c(OH−)降低的区域在

(填“阴极室”或“阳极室”);

阳极反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昌吉市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年级化学试题答案

1【答案】:

C

2.【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有①C(s)+H2O(g)===CO(g)+H2(g) ΔH=akJ·mol-1,②2C(s)+O2(g)===2CO(g) ΔH=-220kJ·mol-1,根据盖斯定律②-①×2得2H2(g)+O2(g)===2H2O(g) ΔH=-(220+2a)kJ·mol-1,2×436+496-2×2×462=-(220+2a),a=+130,D正确。

3.【答案】:

C

【解析】:

A项,C(s)、CO(g)在O2(g)中燃烧生成CO2,均为放热反应,则有ΔH1<0、ΔH3<0;B项,CO2(g)与C(s)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CO(g),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有ΔH2>0,Fe(s)与O2(g)反应生成Fe2O3(s)为放热反应,则有ΔH4<0;C项,将五个热化学方程式依次编号为①、②、③、④、⑤,根据盖斯定律,由②+③可得①,则有ΔH1=ΔH2+ΔH3;D项,将五个热化学方程式依次编号为①、②、③、④、⑤,根据盖斯定律,由③×3-⑤×2可得④,则有ΔH4=3ΔH3-2ΔH5。

4.【答案】:

A

【解析】:

将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依次编号为①、②、③,根据盖斯定律,由①+

×②+

×③得:

Cu(s)+H2O2(l)+2H+(aq)===Cu2+(aq)+2H2O(l) ΔH=ΔH1+

ΔH2+

ΔH3,故A项正确。

5.【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P和Cl2反应生成PCl5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P(s)+

Cl2(g)===PCl5(g) ΔH=-399kJ·mol-1,A项错误,B项正确;图中的ΔH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C项错误;热化学方程式不变,ΔH不变,D项错误。

6.【答案】:

D

【解析】:

A项,依据图像分析判断,Mg与Cl2的能量高于MgCl2,依据能量守恒判断,由MgCl2制取Mg是吸热反应,错误;B项,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由图像数据分析,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

MgI2<MgBr2<MgCl2<MgF2,错误;C项,氧化性:

F2>Cl2>Br2>I2,错误;D项,依据图像Mg(s)+Cl2(g)===MgCl2(s) ΔH=-641kJ·mol-1,Mg(s)+Br2(g)===MgBr2(s) ΔH=-524kJ·mol-1,将第一个方程式减去第二方程式得MgBr2(s)+Cl2(g)===MgCl2(s)+Br2(g) ΔH=-117kJ·mol-1,正确。

7.D8.D9.C10.D11.B12.A13.D

14.【答案】:

A

【解析】:

强碱性溶液中:

CO32-、Na+、AlO2-、NO3-之间不能反应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以及其它反应类型,故可以大量共存,A正确;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1的溶液,水的电离受到抑制,该溶液可能为酸或碱的溶液,酸溶液中HCO3-与H+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碱溶液中HCO3-与OH-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故一定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强碱性溶液中,Al3+与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酸性溶液中,NO3-与Fe2+、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故选A。

15.【答案】:

D

【解析】:

一元酸HA溶液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溶质NaA且浓度为0.1mol·L-1。

由图中A-浓度小于0.1mol·L-1,说明A-发生了水解,从而可知HA是弱酸,故A项错误。

A-水解使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7,故B项错误。

此外,溶液中除Na+外,其他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c(A-)>c(OH-)>c(HA)>c(H+),C项错误。

由物料守恒知D项正确。

16.【答案】:

C

【解析】:

根据(NH4)2SO4、NH4HCO3、NH4HSO4、NH4Cl的化学式,浓度都为1mol·L-1的溶液,(NH4)2SO4中c(NH4+)最大;溶液均存在水解平衡:

NH4++H2O

NH3 •H2O+H+,Cl-对NH4+水解没影响,NH4HSO4电离出的氢离子抑制NH4+水解,NH4HCO3中HCO3-的水解促进NH4+水解,所以浓度都为1mol·L-1的(NH4)2SO4、NH4HCO3、NH4HSO4、NH4Cl的四种溶液中c(NH4+)从大到小的顺序是(NH4)2SO4、NH4HSO4、NH4Cl、NH4HCO3,故C正确。

17.【解析】:

(1)由表可知,温度升高,反应①的K1增大,故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2)反应③的平衡常数K3=

(3)K3=

,K1=

,K2=

,故K3=

(4)反应①为吸热反应,其逆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②是放热反应,而反应③是反应①的逆反应与反应②的和,故反应③是放热反应,且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故只有C、E可使平衡逆向移动。

(5)①由图可知,t2时改变的条件使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逆向移动,故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或增大CO2的浓度(增大H2的浓度);t8时改变的条件使反应速率加快且平衡不移动,故改变的条件是使用催化剂或加压(减小容器的容积)。

②若t4时降压,则反应速率减小,曲线在原来平衡曲线的下方,平衡不移动,故该曲线为水平直线,且纵坐标为t6时的v(逆)。

【答案】:

(1)吸热(1分) 

(2)K3=

(2分) 

(3)

 (2分)(4)C、E (2分)

(5)①升高温度或增大CO2的浓度(增大H2的浓度) 使用催化剂或加压(减小容器的容积)(2分)

(2分)

18.【解析】:

根据反应方程式和图1可知,该反应为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

(1)由图2,v(CH3OH)=

=0.075mol·L-1·min-1,

(2)经计算,B中Q>1,逆向移动,A、C、D中Q<1,正向移动。

【答案】:

(1)①0.075mol·L-1·min-1(2分)

(2分) 

(2)ACD(3分)

(3)CH3OH(l)+

O2(g)===CO2(g)+2H2O(l)ΔH=-726.6kJ/mol(3分)

19.【解析】:

Ⅰ.

(1)反应过程中任何时刻4v消耗(SiF4)=v生成(HF)。

(2)0~t1min,反应消耗的SiF4为0.40mol,根据已知反应可确定消耗的H2O为0.80mol,故a=1.60mol,t2min时,H2O仍为1.60mol,故b=0.80mol。

由此可判断t1时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Ⅱ.(略)

【答案】:

Ⅰ.

(1)bcd

(2)a=1.60(或b=0.80),说明在一定条件下,t1~t2时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