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高考--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495526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年高考--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年高考--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年高考--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年高考--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年高考--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1年高考--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年高考--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

《1年高考--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年高考--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年高考--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

高三文综周测试题(历史部分)2012.10.19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初学记》引《宋百官春秋》说:

“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宗中之长而董政之,谓之宗正。

成王时,彤伯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汉因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中的彤伯与成王有血缘关系

B.秦朝承袭了周朝的封建宗盟制度

C.宗正的权力高于周成王

D.反映君主专制下对王族的管理

1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

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史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型

14.英国历史学家约翰。

索利说:

“如今有个趋势,人民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她的民主制度”中的理念和原则不包括

A.国家主权在民B.中央集权制

C.差额选举制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5.“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它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

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且互相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程度。

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平衡

C.全体公民的素质高低D.革命的彻底性

16.93岁的台湾原“行政院长”郝柏村致辞抗战大画《浩气长流》评价说:

“七七是中华民族血与泪交织的年代,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真正开始。

”这里的“站起来”的含义是

A.中国从此摆脱了东西方列强的侵略

B.中国开始扭转任人宰割的衰败局面

C.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之路

D.中国从此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强国

17.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18.“一百五十多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敢于和善于吸取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

”上述言论适合于评论

A.空想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

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19.列宁作为十月革命的象征,在公众面前已建立起持久的地位”,列宁之所以“在公众面前已建立起持久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领导的十月革命

A.以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政治目标

B.率先将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

C.开创了俄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

D.验证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20.小张翻阅旧报纸,发现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

“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

”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的事实

B.“人民大宪章”应该是“共同纲领”的排版失误

C.“中国人民政协”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误

D.“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21.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

“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

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

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22.《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中提到:

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

政策设计人员认为,美国的设计要按照上述目的制定。

“美国的计划”的实施

A.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导致朝鲜战争的爆发

C.有助于恢复西欧经济和遏制苏联

D.使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23.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

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

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

“三尼之说”的出现体现了那时的国际形势是

A.美苏争霸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二、非选择题(38题30分,39题22分,共52分)

38.(30分)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

曰: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

”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获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

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二“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10分)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

材料四中的“法治”与材料一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分)

(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的“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10分)

39.(2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当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6分)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6分)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4)请举出两个实例,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分)

高三文综周测历史答题卷

班别_______姓名_______座号_______评分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二、非选择题(38题30分,39题22分,共52分)

38.

(1)区别:

原因:

(2)共同观点:

本质区别:

(3)

(4)史实:

民治目标:

认识:

39.

(1)

(2)背景:

表现:

(3)变化:

影响:

(4)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16ADBBB17-21ABCDB22-23CD

二、非选择题(38题30分,39题22分,共52分)

38.

(1)区别:

材料一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材料二的法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

(4分)

原因:

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6分)

(2)共同观点:

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分)

本质区别:

材料一法治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而材料四的法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分)

(3)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4分)

(4)史实: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

)(2分)

民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分)

认识:

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6分)

39.

(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6分)

(2)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世界出现两极格局。

(2分)

表现:

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分)

(3)变化:

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

(2分)

影响:

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分)

(4)①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②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4分)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