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5807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一备)

作者姓名

学校

学科

物理

年级/班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沪科版

课时名称

空气的“力量”

上课时间

45分钟

学生人数

48

单元背景

本主题单元《压强》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

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中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学生开始认识压力的大小,明确压力是作用在受力物体的支撑面上,比较支撑面上相同面积所受的作用效果。

同时,本单元所学的液体压强跟深度的关系为之后学习的“浮力产生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在引入压强的概念后,其教学线索为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埋下伏笔。

单元学习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与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知道大气压对人生活的影响。

单元学习难点:

压力与受力面积的理解;由实验总结、归纳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空气的力量》是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固体、液体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与前面所学内容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学好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课时设计说明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采用实验教学法、观察法。

所有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学、讨论自主获得,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以学案的形式下发每个小组。

让学生寻找自己知识方面的“盲点”,寻求小组互助,找出疑难问题;对于得出结论的,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自学、讨论、实验展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反复的自学和实验探究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

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乐于用身边器材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重点: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

2.难点:

(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

(3)感知大气压的大小

解决措施:

设计课前探究问题,将重难点分化,可由小组讨论将部分知识点完成为课堂上吃透重难点争取更多的时间。

【课前探究问题】

1.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说明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2.你能测量大气压的值吗?

3.大气压与什么有关?

搜集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可续行)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

问题的探究

(一)

1、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试计算充满你教室的空气质量。

(ρ空气=1.29kg/m3))

 

活动2:

感知大气压

1、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

思考:

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填一填

和液体一样,由于也空气受到的作用和性,所以空气内部方向都存在压强

活动1:

液体对放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潜水员潜入深水中会被水所压。

我们平时感觉不到自己会被空气所压,但空气也有质量。

学生计算出空气的质量后即得出空气也有压强,告诉学生大气层的压强称为大气压或气压。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生活中利用现象的,亲身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问题的探究

(二)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自学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先自学教材156页,(水银有毒不便于我们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

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演示:

托里拆利实验(视频演示:

包括玻璃管的粗细、倾斜和上提玻璃管)

 

(2)大气压强的测量工具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教师出示各种气压计,结合教材介绍。

学生设计有关大气压测量。

小组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①、水银柱为什么不下降,这启发我们可以把大气压强转化为转化为谁的压强?

②、大气压强的大小和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有什么关系?

③、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怎样计算?

④、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

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

⑤、玻璃管的粗细、倾斜和上提对结果有没有影响?

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订正并归纳。

计算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让学生设计出这种测量大气压的方法较为困难。

老师演示或观看该实验录像后,学生通过思考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道理和好处

 

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不唯一,学生可依据其他原理自己设计实验,同样反思实验设计的问题

 

能将课本中三种气压计正确分类并简述原理,对气压计的知识达到这个要求即可。

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托里拆利实验来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然后该实验通过媒体播放及讲解,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了学习兴趣,又使课堂紧凑,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难点的突破上采用五个问题逐步化解。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转换法和替代法来获取科学知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问题的探究(三)

3、大气压的变化

阅读课本P161大气压的变化,讨论以下问题:

(1)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是:

利用它们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测量的某地的估计当地高度。

(2)高山上为什么要用高压锅?

高压锅的原理是什么?

(3)生活中的大气压: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1、拔罐器

2、吸饮料

3、锅盖、茶壶上的小孔

4、打吊瓶用的输液器

5、吸盘挂钩

6、抽水机

生明确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生明确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通过问题的拓展和深入讨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激情。

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师生对多个实验归纳总结,得出当物体内外压强不相等时大气压产生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从条件上进一步认识大气压的作用,让学生领会

(四)系统总结

1、学生活动:

指引学生按照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来小结本节内容,相互补充,形成本节知识体系。

8.3空气的力量

一、大气压强

1、定义:

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产生原因:

空气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3、方向:

空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实验:

a马德堡半球实验:

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b托里拆利实验:

首次测出了大气压的值P0=1.013×105Pa

5、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课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理念,是符合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思维认知过程,在整节课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尽量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己改进实验装置,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最后得出了实验方法和结论,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探索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二备)

作者姓名

朱峰霞

学校

临沂市费县费城镇初级中学

学科

物理

年级/班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沪科版

课时名称

空气的“力量”

上课时间

45分钟

学生人数

48

单元背景

本主题单元《压强》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

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中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学生开始认识压力的大小,明确压力是作用在受力物体的支撑面上,比较支撑面上相同面积所受的作用效果。

同时,本单元所学的液体压强跟深度的关系为之后学习的“浮力产生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在引入压强的概念后,其教学线索为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埋下伏笔。

单元学习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与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知道大气压对人生活的影响。

单元学习难点:

压力与受力面积的理解;由实验总结、归纳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空气的力量》是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固体、液体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与前面所学内容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学好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课时设计说明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采用实验教学法、观察法。

所有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学、讨论自主获得,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以学案的形式下发每个小组。

让学生寻找自己知识方面的“盲点”,寻求小组互助,找出疑难问题;对于得出结论的,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自学、讨论、实验展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反复的自学和实验探究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

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乐于用身边器材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重点: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

2.难点:

(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

(3)感知大气压的大小

解决措施:

设计课前探究问题,将重难点分化,可由小组讨论将部分知识点完成为课堂上吃透重难点争取更多的时间。

【课前探究问题】

4.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说明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5.你能测量大气压的值吗?

6.大气压与什么有关?

搜集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可续行)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

 

1.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会感到十分惊讶、好奇

演示实验1:

瓶吞鸡蛋

将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扔进集气瓶中,然后将鸡蛋塞在集气瓶口,我们能看到的现象:

鸡蛋被吸入瓶子中。

演示实验2:

冷水浇易拉罐实验

拿一空塑料瓶,倒入热水,然后将热水倒掉,盖上瓶盖,小心放入水槽,然后用冷水浇易拉罐,观察易拉罐发生的变化。

得出结论:

空气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称为大气压强。

 

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是十分大的。

取2个大小不同的试管,在大试管内装一半的水,将小试管套在外面,我们将看到什么现象?

 

并用视频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的好奇心能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索,去研究,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猜想的能力。

注重实验的趣味性,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的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认识到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体会大气压强。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自学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先自学教材156页,(水银有毒不便于我们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

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演示:

托里拆利实验(视频演示:

包括玻璃管的粗细、倾斜和上提玻璃管)

 

(2)大气压强的测量工具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教师出示各种气压计,结合教材介绍。

学生设计有关大气压测量。

小组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①、水银柱为什么不下降,这启发我们可以把大气压强转化为转化为谁的压强?

②、大气压强的大小和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有什么关系?

③、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怎样计算?

④、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

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

⑤、玻璃管的粗细、倾斜和上提对结果有没有影响?

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订正并归纳。

计算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前面几个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小结并强调:

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使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使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在难点的突破上采用五个问题逐步化解。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转换法和替代法来获取科学知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3、大气压的变化

阅读课本P161大气压的变化,讨论以下问题:

(1)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是:

利用它们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测量的某地的估计当地高度。

(2)高山上为什么要用高压锅?

高压锅的原理是什么?

(3)比一比:

三瓶饮料,看谁喝的快?

分析有快有慢的原因?

(4)生活中的大气压:

让学生观察后得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结合实际应用温习物理知识

举一些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做一些随手可得的小实验,实验的器材可以选些日常用品,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通过问题的拓展和深入讨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激情。

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形成结论、应用巩固

这一部分尽量由学生完成,教师提示、鼓励。

1、学生活动:

指引学生按照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来小结本节内容,相互补充,形成本节知识体系。

8.3空气的力量

一、大气压强

1、定义:

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产生原因:

空气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3、方向:

空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实验:

a马德堡半球实验:

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b托里拆利实验:

首次测出了大气压的值P0=1.013×105Pa

5、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等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建立良好的认识结构。

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具有创新意识。

让学生实验中观察和分析现象,发现“新”的物理现象。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

在实验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三备)

作者姓名

朱峰霞

学校

临沂市费县费城镇初级中学

学科

物理

年级/班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沪科版

课时名称

空气的“力量”

上课时间

45分钟

学生人数

48

单元背景

本主题单元《压强》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

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中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学生开始认识压力的大小,明确压力是作用在受力物体的支撑面上,比较支撑面上相同面积所受的作用效果。

同时,本单元所学的液体压强跟深度的关系为之后学习的“浮力产生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在引入压强的概念后,其教学线索为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埋下伏笔。

单元学习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与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知道大气压对人生活的影响。

单元学习难点:

压力与受力面积的理解;由实验总结、归纳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空气的力量》是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固体、液体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与前面所学内容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学好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课时设计说明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采用实验教学法、观察法。

所有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学、讨论自主获得,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以学案的形式下发每个小组。

让学生寻找自己知识方面的“盲点”,寻求小组互助,找出疑难问题;对于得出结论的,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自学、讨论、实验展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反复的自学和实验探究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

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乐于用身边器材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重点: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

2.难点:

(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

(3)感知大气压的大小

解决措施:

设计课前探究问题,将重难点分化,可由小组讨论将部分知识点完成为课堂上吃透重难点争取更多的时间。

【课前探究问题】

7.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说明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8.你能测量大气压的值吗?

9.大气压与什么有关?

搜集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可续行)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

问题的探究

(一)──感知存在、实验证明

1、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可能展示

(1)纸杯托水

(2)吸盘(3)铁盒压扁

实际展示(4)注射器拉不开(5)气球被压大(6)矿泉水瓶扎孔

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讨论出结论:

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学生经过实验并讨论交流体会,教师及时表扬设计实验较成功的学生并让他在课堂演示,再指导学生如何对现象进行解释。

评价:

三组给茶杯中装满水,盖上透明塑料片,倒置过来发现水落不下来.完成了一个小魔术。

二组展示时特别提到吸盘拉不开时,特别强调证明了大气压向各个方向的。

还有一组的冷水浇易拉罐。

四组的气球被压大,六组的矿泉水瓶说明课下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很有深度,学生兴趣浓,直观感受深,信息刺激强。

 

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师生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讨论归纳得出,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激发了兴趣、学到了知识。

通过这些措施顺应了学生由易到难的思维顺序,降低了教学难度,让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存在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问题的探究

(二)──浅入深出、证明自我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自学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先自学教材156页,(水银有毒不便于我们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

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演示:

托里拆利实验(视频演示:

包括玻璃管的粗细、倾斜和上提玻璃管)

 

(2)大气压强的测量工具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教师出示各种气压计,结合教材介绍。

学生设计有关大气压测量。

小组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①、水银柱为什么不下降,这启发我们可以把大气压强转化为转化为谁的压强?

②、大气压强的大小和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有什么关系?

③、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怎样计算?

④、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

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

⑤、玻璃管的粗细、倾斜和上提对结果有没有影响?

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订正并归纳。

计算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可能展示:

器材:

一次性注射器(20ml)、刻度尺、盛水塑料桶、杆秤

实验过程:

(略)

实际展示:

将吸盘压在玻璃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开,直到吸盘脱离,p=F/s

将吸盘压在玻璃板上,在桶内加水,直到吸盘脱离,p=F/s

评价:

五组同学的故事将大气压的测量以及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全部涉及入内,生动形象,将难点简化,突出重点。

语言简练,教态自然。

教师小结并强调:

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自测大气压强的値:

思路诱导

A、让大气压对物体产生作效果,把大气压转化为这种效果的压强。

B、应用等效代替法,让产生效果的压强等效于大气压。

C、利用公式P=F/S和P=ρgh计算出压强的大小。

 

四组和六组的思路相似,但路径不同,各有千秋。

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实验效果很好。

五组的同学考虑到了测力计读数不准的问题,用细沙或水代替提高精确度,值得表扬。

二组用水完成与托里拆利实验原理一样。

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托里拆利实验来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然后该实验通过媒体播放及讲解,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了学习兴趣,又使课堂紧凑,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难点的突破上采用五个问题逐步化解。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转换法和替代法来获取科学知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同学们在对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